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书林扬尘》是复旦大学教授傅杰先生历年所写的书评的结集,凡三十六篇,所评书籍均为影响较大的著作,或评近人关于古代经典的著作,如评《论语疏证》《文心雕龙注译》等;或评辞书,如评《中国语言学家辞典》《简明中国古籍辞典》等;还有品评专业书籍的文章,如评《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等,内容涉及文史哲各个方面。评论文章论据充分,论述逻辑清晰,语词犀利,有褒有贬,十分中肯,可读性强。
傅杰,1961年生于浙江杭州。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文系副主任。研究范围:古汉语,古文献学。所开课程:古代汉语,训诂学,清代语言学史,十三经概论,中文工具书的使用、中国学术史。科研成果:《新译三略读本》,三民书局,1997年;《敦煌文物外流简史》,沈阳出版社,1997年;《章太炎学术史论集》(编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王国维论学集》(编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经义述闻》(校点,合作),海南出版中心,1996年;《古文字诂林》(第一卷,合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等等。
1、读《前辈》时未感傅“文章涩”,怀疑涩可能指他的学术文字,读本书前几篇时还以为这一评价错了(或如今水平高了),但越读越觉傅文确实涩,或枝蔓跳跃或表述不清(也和某些问题复杂有关),尤其让人抓狂的是“不无”这一类词太多,写人记事的随笔尚可如此,论文书评再如此就太难读了,比如论邓之诚与傅增湘一文,就感觉傅理解有误、表述含糊。2、傅书评的重点,一是错字病句(语言文字学的习惯),二是常识错误(深谙学术史,... 1、读《前辈》时未感傅“文章涩”,怀疑涩可能指他的学术文字,读本书前几篇时还以为这一评价错了(或如今水平高了),但越读越觉傅文确实涩,或枝蔓跳跃或表述不清(也和某些问题复杂有关),尤其让人抓狂的是“不无”这一类词太多,写人记事的随笔尚可如此,论文书评再如此就太难读了,比如论邓之诚与傅增湘一文,就感觉傅理解有误、表述含糊。2、傅书评的重点,一是错字病句(语言文字学的习惯),二是常识错误(深谙学术史,对古今学者和著述十分熟悉),有时认真到严苛刻薄。3、佩服傅读书多、知识渊博,但其著作停留在浅层次介绍的多,深入探究剖析的少,总体感觉傅追求博雅、喜好编书,个人著述少且浅(当然这是相对而言)。4、本书多篇都不太像书评,更像书话,或由某书切入,谈论个人所读所见所闻的掌故;或借着某书,阐发自己的思想情怀。 (展开)
码字帐。不会写文章的人
见功力,也可以看到作者的方向。作者有点耿直和较真啊
师从姜亮夫,做文献学的,读书笔记都做出了味道。不过身为非专业人士看的还是很吃力,作者的戾气也重了点,多是讽刺批判之语,草草翻阅,对读者非常不友好,但是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撕X最爱了。不过,最后几篇还是很值得阅读。不推荐全本阅读,装帧真的是反阅读的典范。
19121.
竟然读进去了
需要有一定功底才能深入看的书,显然我不是! 2020.8.1
> 更多短评 8 条
> 更多书评 2篇
> 6人在读
> 22人读过
> 44人想读
订阅关于书林扬尘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三首塔 2020-04-07 15:09:11
1、读《前辈》时未感傅“文章涩”,怀疑涩可能指他的学术文字,读本书前几篇时还以为这一评价错了(或如今水平高了),但越读越觉傅文确实涩,或枝蔓跳跃或表述不清(也和某些问题复杂有关),尤其让人抓狂的是“不无”这一类词太多,写人记事的随笔尚可如此,论文书评再如此就太难读了,比如论邓之诚与傅增湘一文,就感觉傅理解有误、表述含糊。2、傅书评的重点,一是错字病句(语言文字学的习惯),二是常识错误(深谙学术史,... 1、读《前辈》时未感傅“文章涩”,怀疑涩可能指他的学术文字,读本书前几篇时还以为这一评价错了(或如今水平高了),但越读越觉傅文确实涩,或枝蔓跳跃或表述不清(也和某些问题复杂有关),尤其让人抓狂的是“不无”这一类词太多,写人记事的随笔尚可如此,论文书评再如此就太难读了,比如论邓之诚与傅增湘一文,就感觉傅理解有误、表述含糊。2、傅书评的重点,一是错字病句(语言文字学的习惯),二是常识错误(深谙学术史,对古今学者和著述十分熟悉),有时认真到严苛刻薄。3、佩服傅读书多、知识渊博,但其著作停留在浅层次介绍的多,深入探究剖析的少,总体感觉傅追求博雅、喜好编书,个人著述少且浅(当然这是相对而言)。4、本书多篇都不太像书评,更像书话,或由某书切入,谈论个人所读所见所闻的掌故;或借着某书,阐发自己的思想情怀。 (展开)
1 有用 昊子 2019-04-25 10:33:55
码字帐。不会写文章的人
1 有用 Expresso 2018-12-20 08:23:07
见功力,也可以看到作者的方向。作者有点耿直和较真啊
2 有用 J 2018-11-20 23:36:29
师从姜亮夫,做文献学的,读书笔记都做出了味道。不过身为非专业人士看的还是很吃力,作者的戾气也重了点,多是讽刺批判之语,草草翻阅,对读者非常不友好,但是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撕X最爱了。不过,最后几篇还是很值得阅读。不推荐全本阅读,装帧真的是反阅读的典范。
0 有用 卡尔松 2019-09-16 23:14:35
19121.
0 有用 zh_ayi 2021-02-11 21:35:36
竟然读进去了
0 有用 饕餮紫麒麟 2020-08-01 21:23:06
需要有一定功底才能深入看的书,显然我不是! 2020.8.1
2 有用 三首塔 2020-04-07 15:09:11
1、读《前辈》时未感傅“文章涩”,怀疑涩可能指他的学术文字,读本书前几篇时还以为这一评价错了(或如今水平高了),但越读越觉傅文确实涩,或枝蔓跳跃或表述不清(也和某些问题复杂有关),尤其让人抓狂的是“不无”这一类词太多,写人记事的随笔尚可如此,论文书评再如此就太难读了,比如论邓之诚与傅增湘一文,就感觉傅理解有误、表述含糊。2、傅书评的重点,一是错字病句(语言文字学的习惯),二是常识错误(深谙学术史,... 1、读《前辈》时未感傅“文章涩”,怀疑涩可能指他的学术文字,读本书前几篇时还以为这一评价错了(或如今水平高了),但越读越觉傅文确实涩,或枝蔓跳跃或表述不清(也和某些问题复杂有关),尤其让人抓狂的是“不无”这一类词太多,写人记事的随笔尚可如此,论文书评再如此就太难读了,比如论邓之诚与傅增湘一文,就感觉傅理解有误、表述含糊。2、傅书评的重点,一是错字病句(语言文字学的习惯),二是常识错误(深谙学术史,对古今学者和著述十分熟悉),有时认真到严苛刻薄。3、佩服傅读书多、知识渊博,但其著作停留在浅层次介绍的多,深入探究剖析的少,总体感觉傅追求博雅、喜好编书,个人著述少且浅(当然这是相对而言)。4、本书多篇都不太像书评,更像书话,或由某书切入,谈论个人所读所见所闻的掌故;或借着某书,阐发自己的思想情怀。 (展开)
0 有用 卡尔松 2019-09-16 23:14:35
19121.
1 有用 昊子 2019-04-25 10:33:55
码字帐。不会写文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