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一种“中国式样” 短评

热门
  • 1 绿洲 2024-01-03 05:36:01 比利时

    个人最受启发的观点:20世纪初建筑上的“复古主义”其实是一种走向现代(民族国家)的努力

  • 1 空山 2022-12-03 00:03:03 上海

    这本书解答了我一直以来的困惑:为什么曾经许多优秀建筑设计师都热衷修建带有大屋顶的建筑,或用钢筋混凝土的结构执着的模仿中国古建筑的形式。说实话,它们许多并不优美。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来自巴黎与宾大早期建筑偏重艺术和结构有所分隔的教育理念对此的影响,我们也可以看到从外国人角度模仿中国古建筑形式而减弱与中国民众隔阂的努力,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建筑师在当时外来压力下自发产生的民族意识,以及由此在外观、内部装饰或者平面美术表现方面做出的中国风格的尝试。这一切形成了我们今天看见的那些大屋顶建筑,以及我们容易忽视的的用中式细节展现中国式样的建筑。它们在历史存在中的合理性由此被清晰展现,而我们也得以通过这番梳理对它们保持一种时代的理解与尊重。它更引发我的思考,什么才是中国建筑应该从传统文化中真正继承的内核

  • 2 约翰·务农 2020-06-24 19:59:43

    前两章更好。对于西方和受西方影响中的东方的了解远多于东方。但反正谁也不太了解东方。

  • 1 夏天珍珠梅 2016-09-03 00:59:19

    “中国式样”最早起源于传教士建筑理念这个论点与我猜想契合…但,如何更有力的证明还需要思考呀…比较喜欢文中两三处将服饰与建筑的比较(之前看彭晓妍我也在想这种可能

  • 0 Moly! 2020-03-08 19:20:40

    和Edward Denison那本一起看 挺有意思的~

  • 0 空空 2023-06-08 15:43:43 四川

    长处是对人文社科理论,包括一些思想文化史著作的观点有吸收和对话,缺憾是有些表述不够清晰。当然,中国近代建筑援引西方的“风格”话语,在民族主义思潮和民族国家建构的大背景下,将之内化为“中国式样”这个主要观点是清楚的。而且指出了这一过程中,对传统营造方式的“创造性转化”和“消耗性转化”并存的现象。

  • 0 无妨 2022-10-10 09:49:31 重庆

    中国固有式的观念考证 近代建筑研究一开始就紧紧和民族主义联系在一起 很有启发性

  • 0 观照 2019-05-06 20:47:56

    第一到三章的话语研究有创新,第四章的设计实践分析几乎是前人总结的重复,仍旧是老框架。

  • 0 Gaawing 2018-11-19 18:35:15

    “中国固有式”的进一步认识,也打破了我对风格一词的定式思维。是对思考有帮助的一本书。

  • 0 满地 2019-09-18 21:02:00

    中规中矩。前两章的概念考辨没能和后面建立太大关联,干货主要还是从第三章开始。

  • 0 虾饺仙 2025-02-25 22:28:05 中国香港

    1910水木公所的碑文:官署有洋员,工厂有洋匠,学堂有洋教习,欧风美雨,卷地东来,横如滔滔,莫知际极…独此建筑之术…吾国四万万同胞之中,差强人意,不依赖尔能自主者,惟此水木工业耳

  • 0 赤名莉香 2020-04-14 17:06:59

    “我们如果从今天的角度认为当年的‘中国固有式’实践是一种复古,那就脱离了当时的环境和语境。”

  • 0 pengpeng 2018-03-15 16:30:58

    可读性挺强,从风格与样式这对关键词入手,回到20世纪中国近现代建筑探索的语境,并在时空和地理上对其进行重新定位,但是末尾试图超越中国式样的部分显得无力和薄弱。总的来说是一部还不错的资料整理书。

  • 1 dingdingmer 2021-02-24 11:59:43

    我总觉得一定要以古论今的做法其实是一种偏执的悲哀…于是从开头开始我就被这种悲哀笼罩了= = 我总认为,如果能提出一个存在于历史中而在现在仍有意义的问题才是更根本的,王颖老师的开头虽然有意如此,但还是稍显孱弱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