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傅敏先生专为年轻读者修订,文化艺术与生活智慧并重,收入傅聪回信,增加大量珍贵照片,更加完整、亲切、丰富的《傅雷家书》。
“经典译林”版《傅雷家书》以傅雷长子傅聪的留学打拼经历、情感婚姻之路为主线,精心选编傅雷夫妇与傅聪及弥拉的往来家信,内容偏重“人伦日用”,突出傅雷“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的“做人”准则,少了文化艺术的长篇论述,多了日常生活的短小故事。这份两代人双向交流的文字实录,严肃不失亲切,深刻不离日常,以小见大,乐在其中。它不仅反映了亲子交流的重要,也利于青年学子在阅读中理解父辈、增进沟通。
《傅雷家书》中珍贵照片、楼适夷初版代序、傅聪家信及英法文信为独家版权,2017年不随傅雷著作权进入公版,其他任何家书选本不能收录。
作者简介 · · · · · ·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形成享誉译坛的傅译特色。主要翻译罗曼•罗兰、巴尔扎克、丹纳、服尔德、梅里美等法国名家名作,尤以《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艺术哲学》等译作最为著名,计三十四部,约五百万言,全部收录于《傅雷译文集》。一百余万言的文学、美术、音乐等著述收录于《傅雷文集》。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文革”之初即受迫害,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弃世,悲壮的走完了一生。身后由次子傅敏选编出版的《傅雷家书》,则是他性情中的文字,不经意的笔墨,不为发表而创作。“文革”后的新读者,大多通过家书才认识傅雷,甚至把书信家傅雷置于翻译家傅雷之上。
傅聪,世界著名钢琴演奏家,一九三四年三月十日生于上海一个充满艺术氛围和学术精神的家庭...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形成享誉译坛的傅译特色。主要翻译罗曼•罗兰、巴尔扎克、丹纳、服尔德、梅里美等法国名家名作,尤以《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艺术哲学》等译作最为著名,计三十四部,约五百万言,全部收录于《傅雷译文集》。一百余万言的文学、美术、音乐等著述收录于《傅雷文集》。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文革”之初即受迫害,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弃世,悲壮的走完了一生。身后由次子傅敏选编出版的《傅雷家书》,则是他性情中的文字,不经意的笔墨,不为发表而创作。“文革”后的新读者,大多通过家书才认识傅雷,甚至把书信家傅雷置于翻译家傅雷之上。
傅聪,世界著名钢琴演奏家,一九三四年三月十日生于上海一个充满艺术氛围和学术精神的家庭。傅聪童年时代断断续续上过几年小学,主要是由父亲在家督教。八岁半师从李蕙芳开始学钢琴,九岁师从李斯特再传弟子百器,一九四六年百器去世后,基本上是自学。一九五四年赴波留学,师从著名钢琴教育家杰维茨基教授,并于一九五五年获得“第五届萧邦钢琴比赛”第三名和《玛祖卡》演奏最优奖。一九五八年底以优异成绩提前毕业于华沙国立音乐学院,移居英国伦敦,只身驰骋国际乐坛五十余年,有“钢琴诗人”之美誉。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对终身伴侣的要求,正如对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样不能太苛。事情总有正反两面:追得你太迫切了,你觉得负担重;追得不紧了,又觉得不够热烈。温柔的人有时会显得懦弱,刚强了又近乎专制。幻象多了未免不切实际,能干的管家太太又觉得俗气。只有长处没有短处的人在哪儿呢?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或事物呢?抚躬自问,自己又完美到什么程度呢?这一类的问题想必你考虑过不止一次。我觉得最主要还是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有了这三样,其他都可以逐渐培养;而且有了这三样,将来即使遇到大大小小的风波也不致变成悲剧。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一九六〇年八月二十九日 -
昨天我听到了苏联最好的钢琴家李赫特的演奏,我无法形容我心中的激动。他是一个真正的巨人,他的最强音是十二分的最强音,最弱音则是十二分的最弱音;而音质是那么的美,乐句是那么的深刻,使人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力量。而技巧,了不起的技巧!简直是鬼神的技巧!每一个音符像珍珠一般,八度音的段落像海潮一般。总而言之,我终生至此为止,包括所有的唱片和实在的人在内,从没听过这样出神入化的演奏。他弹的是柴可夫斯基的《协奏曲》。我一向不喜欢柴可夫斯基,但昨天我认识了一个新的柴可夫斯基:所有的慢奏部分是那么安详,没有一点肤浅的感伤,柴可夫斯基的《协奏曲》成了一支如此光辉灿烂的协奏曲,而那种戏剧化的力量,那开头的和弦和华彩段,真像天要垮下来一般。尤其重要的是他的音质,只使人感到巨大的力量,从无粗暴的感觉。加奏弹了一个萧邦的《第二诙谐曲》和一个李斯特的《练习曲》,也是妙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的演奏有那种个性。他所有的演奏都是真正的创造,一个伟大灵魂的创造,演奏的表情也真像鬼神一般:激情的时候,他浑身都给人以激情的感觉;温柔的时候,也是浑身温柔。 今天埃娃来找我和李赫特一起去散步、喝咖啡、午餐等。我认为他不但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也是一个伟大的人。 他和我谈了许多关于技巧、音乐等问题。我也开始了解为什么他能够到这种地步。他说音乐是最主要的,技巧必须从音乐里去练。他自己从开始学琴起,从没练过手指练习、音阶练习等。他说所有的困难是在于脑子:一旦你心中有了那种你所需要的效果,技巧就来了。技巧绝对不能孤立起来的,也绝对没有一定的方法,每个人都应该寻找自己的方法;你所感觉的困难,都是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一切都要用脑子想,而且要非常自然、放松,切忌练习时有任何紧张和不愉快。而且练习时随时随地要浸在音乐里面,切忌单纯的练习技巧。弹最强音时,浑身都要不光是手,坐也要坐得更重,脚也要踩得更重,心里更充满了火一般的感情:这... (查看原文)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傅雷家书(经典译林)"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傅雷家书(经典译林)"的人也喜欢 · · · · · ·
傅雷家书(经典译林)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63 条 )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3 )
-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4)8.5分 10200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0)8.5分 14791人读过
-
译林出版社 (2016)8.6分 5073人读过
-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8.7分 437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经典译林(译林出版社) (Anatole)
- 重读:书架边的日子 (湾的海风月亮)
- 《新京报》四十年四十书 (羊小姐)
- 经典译林 (观海)
- 非小说 (anatidae_sun)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1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傅雷家书(经典译林)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夜曲 2022-04-03 11:47:05
父母爱之深,则责之切。儿行千里的牵挂,望子成龙的殷殷期盼把每一封家书的情感饱和浓度都升到了最高,作为读者,我们也在用自己或喜或悲的经历对家书进行着自己的解读,也一样感动于心。爱子心无尽,意恐迟迟归,这是身为父母的一种天性。我想,对于每一个远行的人,这一点都深有体会吧。
13 有用 塵月🌒⛓️🇺🇦 2019-06-07 21:39:02
教育三星,并不推荐,因为父母之爱所以在三星,另一星是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如何被迷惑、吞噬、背叛、死亡的过程。其中很多论断很天真,带着上个世纪的烙印。我还是欣赏纪伯伦的观点:父母是弓,子女是箭,子女从这里出发,却不属于父母。
0 有用 莫 2021-11-02 09:41:18
2021.11.2 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每一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是一个家族用全部心血浇灌出来的生命之花!
0 有用 守景阳菜 2022-06-01 11:20:45
三颗半。 不太喜欢,有些太正经了,没大有意思。
6 有用 四夕 2016-12-27 22:28:35
党员若欲坚持真理 必须准备经受折磨
0 有用 守戒 2023-03-22 05:12:48 浙江
童年阴影
0 有用 五庄 2023-03-01 20:07:46 河北
着实恶心到了,亲儿子都不看的书信凭什么叫我们看。
0 有用 丸。 2023-02-19 16:52:42 云南
家书抵万金。妈妈侧重于生活琐事,爸爸侧重于启发教育。只是这沉甸甸的父爱,有时候也会压的人喘不过气来吧?
0 有用 R1 2023-01-31 21:33:52 福建
嗯...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渗透出的父亲对儿子的控制欲。尽管无法认同傅雷的教育方式,但还是尊重旧时代。
0 有用 朱大为 2023-01-27 23:32:07 北京
傅雷“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的生活准则令人敬佩。傅雷夫妇的坎坷命运令人唏嘘。儿行千里母担忧,家书抵万金。此书字里行间表达着父母的谆谆教诲和言传身教,流露着他们对孩子深刻的爱。然而这几天重读,我却强烈感受到此爱之令人窒息。傅雷写给傅聪的信,内容事无巨细,包括钢琴学习和比赛、钢琴和美术作品赏析、中国古诗词和文学、感情和婚恋、感恩、生活礼节、自己出国经历等。父母分别给儿子写信,儿子结婚后,父亲用英文和法文... 傅雷“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的生活准则令人敬佩。傅雷夫妇的坎坷命运令人唏嘘。儿行千里母担忧,家书抵万金。此书字里行间表达着父母的谆谆教诲和言传身教,流露着他们对孩子深刻的爱。然而这几天重读,我却强烈感受到此爱之令人窒息。傅雷写给傅聪的信,内容事无巨细,包括钢琴学习和比赛、钢琴和美术作品赏析、中国古诗词和文学、感情和婚恋、感恩、生活礼节、自己出国经历等。父母分别给儿子写信,儿子结婚后,父亲用英文和法文给儿媳写信,并要求儿子和儿媳分别回信。更有甚者,父母向儿子求情讨信,父亲给儿子写好换导师的信,父亲要求儿子去博物馆看画和像自己一样培养妻子,给孙子取名字,给儿媳写信教如何记账理财、推荐阅读书目和让儿媳劝儿子减少演出。文学家施蛰存曾评论这种家庭教育相当危险。放手如果是一门功课,作为妈妈,我会努力考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