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洋市民 短评

热门 最新
  • 0 大甜甜~~ 2018-07-09 14:20:32

    有比较充分的材料,也试图在还原一些细节和现象,但问题意识不是特别突出,没能特别把握住一些更有价值的层面,稍稍显得可惜了些。洋人来了北京,很显然特别注重改造房子。

  • 1 海阔天空祝沽笙 2017-12-11 15:33:18

    目前能找到的专门研究民国北京欧美侨民的著作数量比较少,所以这本书尽管有不足,可替代性却弱得很,因此仍然是探讨相关话题必须参考的文献。几位作者选用的材料里有不少是平时较少接触的外国人回忆录,能看到这些材料固然是好事,但我一直觉得仅有这些还不够。之前有一条短评认为作者采取的是罗列式、教材式写法,我非常赞同。由于要分多章写作,而不是做专门的研究,为控制篇幅的需要,也不可避免地会让一些重要问题的探讨浮于表面。

  • 0 墨绪 2020-08-12 20:46:15

    资料多而见解少,题目很有意思,略可惜。

  • 0 2022-04-18 23:41:50

    主题吸引人。叙述风格也很有趣,故事讲得还不错,资料上也有亮点。

  • 0 Repitesu 2024-03-16 18:13:13 北京

    翻阅,资料翔实

  • 0 朱颐钊 2022-09-12 09:53:59 北京

    主题比较有趣,史料尤其是档案中的各种统计数据罗列了许多,不过在叙事和议论上则相应地缺乏深度。迁都后那几年的北平,倒是安静了许多。

  • 0 H. Zhou 2023-02-04 11:29:54 加拿大

    是少有的读到最后能生出一抹笑的书了:民国的生活那么混乱,看到中外在北京城的交流中有那么多正面的因素还是令我惊喜的(虽然说作者提出的互相依赖一点则是一想便知的道理)。作为一本编年史,全书视角拉得过于广泛,导致没有什么核心的论点或是论证过程,也没有日本人的视角,但在历史的生动性上像极了一个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读来整体非常舒服。我在乎的主要是两部分:2.1对外交团权力的讨论,提出其分裂事实上远在苏联人来前便因内部矛盾存在、且其权势是一种过分的应然(毕竟确实是有恐惧要维护利益),很有启发;5.2对领事裁判权的讨论以及和上海的区别同样如此,且其中提出了北京政府的相当大的自主权。要不是到最后,我总是会忘记使馆区本身是一个刻意用来提防中国人的国中国,到处都像极了外国城,可能正是因为交融在这里做得格外好吧。

  • 0 秦时镀轹钻 2023-06-06 16:31:45 河北

    量子阅读。很扎实,猜测应该是城市史学者的著述吧。相较于上海,北京这方面还真缺乏横向的基础性研究,因此显得这部专著尤其重要,这只是个开始。图表、对时人评述日记和回忆录性质的史料运用、杜克大学图书馆馆藏的北京照片展示比较亮眼。彼时访华的罗素和杜威都出来了。 当然还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可能是因为这方面之前的基础性研究比较匮乏,所以感觉著者有点缺乏问题意识,没有特别想清楚要聚焦探讨哪个方面,感觉主要还是聚焦于北京民国时期的重要政治身份框架下,洋市民的政治活动,但文化和社会也有论及,倒是面面俱到。虽说最后落点是洋市民对北京城现代化的作用,但感觉其中有点方面上升到现代化属实有点夸张了,其中有的地方论述的也没有很充分,以至于有点翻案史学的味道了。

  • 0 小土刀 2016-09-14 18:05:49

    有点伤感,任人宰割 ,宰割的意见不一致……

  • 0 黄子 2017-11-24 14:20:51

    资料集,问题意识不够明确

  • 0 虾饺仙 2018-01-07 21:45:54

    研究在京西方人士不可绕过的一本书,面面俱到,文献多样又扎实(报刊广告中英法文),也提供了不少有参考意义的表格。当作叙述性概论很好,缺点在于很多点都缺少深入挖掘,个案尤其如此

  • 0 节能版 2018-07-20 12:18:39

    资料详实,结构清晰。了解北京早期外国人社区的利器,还需在材料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分析讨论的空间。(毕竟该领域著述寥寥,还需要时机,不要苛求)

  • 0 Sinnlos 2017-04-15 17:43:13

    缺乏明确的问题意识,采取罗列式、教材式的写法,浮光掠影。利用的核心史料——也是全书相较国内其他速成著作的优点——是几十位在华外国人的回忆录。全书基本就是将这些回忆录打散又重新拼接完成的。统计表的大量使用也算个特点。当作资料集还不错。

  • 0 房顶上的猫 2021-06-17 21:38:52

    当下学界研究清末民国时期北京地区欧美侨民的著作并不多,本书具有一定填补空白的意义,在讨论相关话题时建议加以参考。三位作者从民国北京洋市民群体的人员构成、生活方式、社交网络、诉讼处理以及这一群体与北京城市近代化的关系入手展开全景式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挖。作者运用了很多欧美侨民的回忆录与文集,值得关注。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1、作者的叙述手法欠佳,基本集中于对材料的罗列翻译,明显有些大而化之的表述,列出许多统计图表但消化不足,冲淡了核心问题意识。2、回忆录与文集的运用是本书亮点,可惜没有兼顾到诸如Peking Gazette Peking Leader Peking Daily News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英文时报,细节还原尚显乏力。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挖的领域。

  • 0 这么近,那么远 2021-05-26 14:16:41

    “本书为中国人民大学重大科研项目之一。民国史与城市史研究都是当下历史研究的热门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文化意义。本书讲述了欧美人士与民国北京的互动。从人口、日常生活、社交、管理、法律诉讼等方面还原了欧美人士在北京的生活,也论述了在京欧美人士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生的密切联系。对于这些欧美人士与北京这座古老城市的近代转型,本书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 0 heihei 2024-02-16 19:51:27 上海

    听完播客来补课

  • 0 Howard_Roark 2021-05-17 23:12:06

    我怎么这么爱看堆资料的无聊书(主题有趣一点就行)。

  • 0 小马子哦 2020-07-08 08:49:06

    质疑谁都会,但资料是不好找的。历史上的中国普通市民很难在历史上留下痕迹,报刊中或许有,但报刊本身就是在复杂背景下呈现的文本,也不可全信。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