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945的书评 (57)

乏味的同情与荒诞的乐观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毫无疑问的一点,作为范宣德的学生,作者理查德伯恩斯坦毫无疑问是对蒋介石及当时的中央政府持有同情的。这一点尤其表现在他描述蒋介石的某些妥协上,当对于中国民众而言的艰难的反侵略战争终于接近尾声的时候,蒋介石所面临的局面或许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艰巨的局面之一。同时... (展开)
所谓命运安排无非是在各种机缘巧合中没做该做的或做了不该的
确实一直有这样一个疑问在脑中盘桓,从1911年结束封建王朝统治以来,多少次革命斗争,多少次党同伐异,共产党如何能以一匹黑马的姿态一黑到底,历尽沉浮却最终问鼎天下? 当下中国道路真的只是在尝试了所有可能后的“历史的选择”?真的只是饱受苦难的国人瞬间觉醒后的“人民的...
(展开)

美国怎么给写成了傻白甜了?
甲骨文第一本,读了14个小时30分钟。 从美国视角谈中国的1945。很多美方的记者,外交官及相关人员的备忘录资料能拓展一下对这段历史的认识,但确实夹带私货,偏向性太明显了。 最无法容忍的是,作者把美国塑造成一个傻白甜,费尽心机为中国带来自由民主还不受人待见的苦哈哈的...
(展开)

唐叔评20210828
这本书的写作手法有点像黄仁宇的畅销书《万历十五年》。 作者从1945年切入,用大量笔墨记录了日本投降前后,国共美苏四方千丝万缕的政治和军事博弈。 总体立场客观,历史资料详实,而且有很多非常珍贵的碎片资料。 令人惊奇的是,书中对我党的用词和评价,尺度非常大。不知道是...
(展开)

国与国之间的博弈,容不得天真存在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书以美国研究者的角度,围绕1945年日本投降、国共矛盾激化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向两头展开,书中涉及不少珍贵的碎片化史料,不敢说绝对客观,但是至少是国共之外的第三者角度。这里不得不感慨一句,中国混乱的近代史因为种种原因,普通读者能接触到的资料都受到诸多限制,只能... (展开)
解放战争初期,美军和共军的广泛冲突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就前半部分来说,并没有很特别的内容 大概面向的读者可能是不大了解内情的欧美读者,很多内容是普及性的 抗战末期中国战区的态势,各路人马的背景,潜在的冲突等 对我个人而言,比较新鲜的内容,是二战结束后接收日占区时,美军陆战队和共军武装的直接冲突,及各种对峙形态 以... (展开)
弱国的命运:由雅尔塔到俄乌战争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中日战争期间,美国总统曾与他在中国的高级军事代表约瑟夫·W.史迪威,议论过有关暗杀蒋介石的可能性。罗斯福并没有使用“刺杀”这个词,他似乎不太可能确切地表述过史迪威所理解的他的意思,尽管这种混淆可以说反映了美国决策者们在中国国内政治黑暗阴沉的氛围中试图操纵战... (展开)
2021读书笔记-China1945,白左政治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
《China1945》读书笔记 唐朝推荐的,副标题是“Mao’s revolution and America’s fateful choice”,内容就是抗战结束1945年美帝在国共之间的不断调和最终破裂,从后视镜看美帝的choice是否fateful。唐朝的评论是想不到这种书居然能在大陆正式出版不能说太多啥的……好奇害死...
(展开)

互相仇视的结局是否可以避免
回望1945年这个关键时间节点,美国人是怎么看待当时的中国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美国对于战后中国有着什么样的外交目标期待?为达到这个目标美国的政治精英们又做出了什么样的政策安排?美国人是不是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结果,还是得到了一个啼笑皆非,完全失控的外交政策结局呢~ 1...
(展开)

1945无法预知的历史
1945年,中国发生了二件大事:抗日战争胜利、国共内战爆发。前一件事可以说是形势所致,大势所趋。抗日战争后期,日本人力与物力渐渐损耗殆尽,失败不可避免。而第二件事,从某种角度来说,或许可能避免的。 书的作者理查德·伯恩斯坦是个记者,曾驻北京,写过不少关于中国的书...
(展开)

世界牌局下的中国选择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很难得的第三方视角(主要是美国)下的国共关系,很细致的展现了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前后,各方势力的合作与竞争,以及牌局背后的纵横捭阖。 苏联:北极熊一直想把日俄战争中失去的势力范围夺回来。中国的东北有多个天然良港,终年不冻。更是外兴安岭远东特区的良好纵深。苏联一... (展开)
「是什么让我们失去了中国?」
1945年是中国历史上关键的一年,抗战胜利并没有给中国带来最终的和平,内战的阴影又在中国上空笼罩,原本就复杂的国共两党关系因美国和苏联的介入而增加了更多变数。美国本有机会构建与毛泽东和中共之间的良好关系,然而这一年最终成为一个重要分水岭,不仅彻底改变了中美之间...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