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社会 短评

热门
  • 326 千利休士 2017-07-31 17:33:15

    现代人从自身存在滑向占有,通过消费商品和景观(符号)再次滑向显现,人丧失了对自身存在情境的感知力,活在虚假的符号中而不自知。肉食者从最初的利用资本关系统治变成了利用景观来统治,景观成为了"全景监狱"。公众迷失于景观中而丧失反抗性和自我,成为了单向度的人。出路:漂移、异轨、构境。

  • 218 威治魚 2017-08-17 20:47:32

    翻译问题基本没有改善,部分条目读起来十分别扭且用词冗余。

  • 168 卜生 2018-08-04 00:28:09

    不是预言,是实打实的陈述。在国家资本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极权不需要让你痛苦,而只需要生产景观即可。被统治者心甘情愿地在一个又一个景观中忘我。历史被抹去,只有“活在当下”,在当下的一个又一个热点中如死尸般活着。

  • 126 阿磕13 2017-08-13 21:38:27

    2014到2015跟了三四场活动和讲座,因为教授们的讲解深入浅出,连自己也期待起这本书的再版,以为自己能读懂呢。没有扎实的哲学功底估计只能囫囵吞枣,自行揣测,时间过去两三年,我已经不敢凭借自己的理解瞎写了 = =只有一个问题,有什么方法能保证,现在所做的一切,不是景观的一部分呢。

  • 107 SIOURED 2017-07-12 04:15:24

    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世界图像的时代、后工业社会与资本主义的语言学转向,批判理论的文化转向,从生产到消费,资本主义的隐秘统治转向对日常生活的殖民,马克思的物与物的关系遮蔽了人与人的关系,而德波说通过景观中介的社会关系则是现时代的社会现实。启发了鲍德里亚的“仿真与拟像”。

  • 89 孤弄山 2019-05-24 21:09:45

    说句人话吧。

  • 45 一只小企鹅 2018-06-14 10:36:23

    非常喜欢德波援引的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的只言片语:我们这个时代,偏爱图像而不信实物,偏爱复制而忽视原稿,偏爱表现而不顾现实,喜欢表象甚于存在。对这个时代而言,神圣之物仅仅是个幻觉,而世俗之物才是真理。在德波这里,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景观就是商品拜物教,是一种积累到某种程度的图像资本,是时间和空间的资本凝固。而无产阶级在这个图像时代中,将会日渐丧失彻底的革命性,其将越来越难以识别和命名他们的贫困。

  • 58 神奇的铁路 2017-11-04 14:07:23

    我不应该先读代译序的

  • 30 孟冬 2018-07-08 13:31:20

    德波的景观社会基于现代较之工业时代发生的巨大变化而提出。过去为满足人们物质生产的社会境况如今已变为以影像方式为主导的统治私人时间的情境。德波的关注点在生产领域外由消费建构起来的“日常生活”领域——社会、资本、国家意识形态利用景观占有人的日常生活时间。在劳作时间中,人处于机器系统的操控下或从属于劳作群体而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而景观社会则通过支配非工作的大部分时间达到对人的全面控制,表现为通过文化与大众传播媒介搭建起一个弥漫于人的日常生活中的伪世界,进而将人类全部可消费的时间当作新产品的原料来处理,人不仅在非劳作的时间里没有摆脱奴役与被动,且这种虚假景观模糊了人与人、阶级与阶级的差异,这与马尔库塞提出的单向度情境之一相类,即人类在文化层面正因共享着同样的信息遮盖了阶级差异而单向度发展的事实。

  • 27 Pegasus 2017-12-25 18:28:03

    这本书,就像马路中央的一根直立的钉子。

  • 45 空山不为空 2018-09-02 14:28:43

    我仿佛是只读了代译序

  • 43 米粉侠 2018-11-04 21:13:32

    朋友们 不自杀不是人

  • 30 stealsomething 2020-02-02 22:10:56

    咋说呢 读了这本书 自己的专业都不想学了

  • 31 血源2出了吗? 2018-07-28 23:09:02

    沃嘎里拱,景观社会的核心,就是窝们肥宅啦。

  • 19 孙道德 2017-08-21 11:25:49

    新出的一版,以为翻译终于有救了,没想到基本没有任何改善。书的封面倒是真心好看,感觉多打一颗星完全为了这个。不得不说德波预言式的“闲言碎语”极具启发性,可惜自己目前还不能完全领悟,只能通过超长的代译序略窥一二。

  • 24 Moon 2018-05-28 11:04:22

    张一兵老师的序言算是导读比较容易看懂,但是正文部分看得似懂非懂,还是缺少相关知识的储备,不能完全明白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居伊·德波景观社会这个概念特别有创见也很深刻,在当下愈发能感受到这点。移动终端、社交网络和网络直播的普及,让我们更容易被无处不在的景观霸权所影响,生活变得越来越虚拟化、抽象化,离自然与真实越来越远。所有商家都费尽心思去挖掘消费者痛点,无非是想创造更多迷人的景观来刺激消费者的需求,用虚幻的美好来填满他们真实生活的时间和空间,并让他们心甘情愿为此买单,还乐此不疲。在景观社会中我们即是演员也是观赏者,但却缺少了主体自我,我们都被虚拟化了成为了一个个人物画像,成为了一串串数字。

  • 28 路人 2020-04-01 05:52:46

    五星是给原著的。 景观也可以理解为佛学中的「着相」吧, 工程里有个专业叫景观设计, 也就是把外表设计的符合大众审美, 但并不代表建筑本身的质量。 明星也算是另一个角度的景观, 大部分的追星, 也属于一种着相 或者可以理解为「包装」, 房贷车贷各种非生产性的贷款, 让本该自由的人, 几十年套上债务的枷锁, 美其名曰身价倍增, 也是一种被包装过的景观。 也可以理解为「场景」, 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场景, 电影构建场景, 让人喜怒哀乐, 购物构建场景, 让人掏腰包。 但都是人造的, 受众都是景观的接受者。 一星是给翻译的。 比文言文看起来都费劲。

  • 20 drunkdoggy 2018-01-16 16:49:53

    无产阶级想要真正经历他所创造的历史,但却对真实一无所知

  • 15 Olafisaac 2020-06-16 23:07:26

    #20-091 阅读《景观社会》的最大的难度在于理清反复滑动的文本符号游戏,以及梳理出所有无逻辑的异轨线索。越深入阅读,除了本身晦涩难懂的宣言,其符号链条的不稳定性也越暴露出对哲学概念挪用之轻浮,不过,这或许恰是被倒转伪造的某个真实瞬间的本体再现。个人认为本书阅读顺序应当也是倒错的,先读异轨清单,然后代入原文,最后读序言。

  • 12 劈头士》睁木 2019-07-17 21:42:39

    已购。比前一版的翻译好。张一兵的序太棒,着重分析了第一章,而第一章也确实如总纲一样重要。说德波未在书中界定景观的概念,但在后来的弗尔茨和贝斯特笔下有明确的定义族。首先,景观是作为幕后操纵者的资本家的少数人演出,而作为被支配的观众的多数人默默观赏的某种表演。其次,景观不是一种外在强制手段,它既不是暴力性的政治意识形态,也不是商业过程中看得见的强买强卖,而是“在直接的暴力之外将潜在地具有政治的、批判的和创造性能力的人类归属于思想和行动的边缘的所有方法和手段”。所以,景观乍看起来是去政治化的,“景观的最重要的原则是不干预主义”,然而,也只有不干预中的隐性控制才是最深刻的奴役。其三,在景观所造成的广泛的“娱乐”的迷惑之下,“大多数”将彻底偏离自己本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沦为景观控制的奴隶。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