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2016年10月7日读毕,此书是重症医疗的反思之作,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其一,该书交代了医生上门服务是怎么演变为在医院内借助高科技手段延续生命的过程。其二,作者反思了医生作为利益集团互相庇护,而失去了治病救人的本来目的。其三,医疗救助的成本效益分析缺失,造成医疗费用疯涨,而这种技术应用的前景不乐观。其四,人在医院中,面临死亡时的恐怖远甚于想象。其五,敢于叫板医疗体制的医生有,但是代价很惨重,这可能也是为什么要进行医疗改革的原因所在。
“现代医学不确定自己的局限在哪儿,但是,他们总是一致夸大治疗的作用。社会不规定医学的局限在哪儿,却总对医学抱有乐观的态度,似乎坚信医学无所不能,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觉得一般。最近看某公众号绝症还不断更新 正能量满满 伊人已去文字长存 有几篇真的看的哭了 尤其几篇写广告行业的真的干货满满
鸡肋
直译 生命体征兴许好点。人文色彩满满,解决方案较少,心肺复苏的前世今生讲得不错,不过指南已经更新了啦~
有作者这样真诚的医生是病人之福。有些话题太沉重,尽管很多时候都是二选一的单选题。当事人的意愿是第一位的吧,只是不知道自己到了那个年龄是否可以洒脱无憾。关于整个医疗体系的探讨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更多的实际行动。
好像更适合医护人员读
最近一直在有意识地看看这些专业医生写的关于死亡书,我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大概是为面对死亡做一些准备吧。这本书科普了很多医学史上的第一次,作者内心特别谦卑,丝毫没有要卖弄的意思,只是一心想要缓解人类的痛苦,其心高贵,让人佩服。
面对死亡,愿我们都能坦然处之。
多抓鱼
前四分之一还不错,之后便沦为论文式的乏味陈述。三分吧。
170414 起。→170427 内容不错,但文笔一般。
阐明了现代医学让人困惑的地方,即试图纯技术化地维持生命,这本身是对的吗?但全书只有破,没有立,内容本身实际上比较单薄,不如《最好的告别》
特别的视角,值得一看。
确实还是个搞icu的医生写的~~~~~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145465/ 书评链接。 ICU的反思 - 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真的值得我们去紧抓么? 学会对现代医学合理的期待、怀着对生命的敬意生活、在该放手的时候放手。这些都是我们欠缺思考的,而正是作者通过这本书最想教给我们的。
重症监护室里多为纯粹延长生命的老人,他们痛苦家属煎熬;而真正的抢救需要当机立断和高度协作方为有效。大脑皮层可屏住呼吸但脑干会干预所以憋死自己做不到;输血无数最后救命,蓝脚的原因是罕见的局部肿瘤;颈部以下大有进展但脑太复杂,人被困在僵硬的身体里医生无措;延长痛苦和延长植物人状态不可取但正是如此运作;重症室沦为大象墓园是一种异化;呼吸机是重症室的标志压力大会有害;脑死亡六反应均否才行;抑制治疗只在约定界限内;痛苦而无望的治疗应停止。过去富人买单穷人免费比现在市场驱动要好;英式巡房仪式感十足;心肺复苏技术专业性强;MET重组医疗结构;肠吸收营养远高于输液。重症室实例若干:夫带二儿告别妻、肌肉萎缩晚期和亲属照顾之难、头痛和动脉脆弱、噘嘴呼气是肺衰竭吸烟大害,不能沉浸在悲情中那样于事无补。一本很好的书
2017.10 书展上遇见的书籍,讲述了重症监护室医生经历的人们面对疾病,面对死亡所产生的各种反应和情况。 有些无法复原的病人在重症监护室仪器的维持下,无意义的痛苦挣扎。而大多数医生在面对疑难杂症时,会装糊涂或者转移注意力。
没有读原文,但大段与章节标题无关不知所云的文字应该不是翻译的问题吧?难道是排版错误?
要延长生命的长度还是生命的宽度?我想要有尊严的走完剩下的路
> 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
5 有用 左思 2016-10-08 13:52:02
2016年10月7日读毕,此书是重症医疗的反思之作,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其一,该书交代了医生上门服务是怎么演变为在医院内借助高科技手段延续生命的过程。其二,作者反思了医生作为利益集团互相庇护,而失去了治病救人的本来目的。其三,医疗救助的成本效益分析缺失,造成医疗费用疯涨,而这种技术应用的前景不乐观。其四,人在医院中,面临死亡时的恐怖远甚于想象。其五,敢于叫板医疗体制的医生有,但是代价很惨重,这可能也是为什么要进行医疗改革的原因所在。
0 有用 lesleychae 2017-11-14 23:29:03
“现代医学不确定自己的局限在哪儿,但是,他们总是一致夸大治疗的作用。社会不规定医学的局限在哪儿,却总对医学抱有乐观的态度,似乎坚信医学无所不能,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0 有用 空星 2017-06-17 16:40:55
觉得一般。最近看某公众号绝症还不断更新 正能量满满 伊人已去文字长存 有几篇真的看的哭了 尤其几篇写广告行业的真的干货满满
0 有用 庄常飞 2016-10-14 09:40:58
鸡肋
0 有用 meafter1990 2022-05-01 13:14:07
直译 生命体征兴许好点。人文色彩满满,解决方案较少,心肺复苏的前世今生讲得不错,不过指南已经更新了啦~
0 有用 Like A Drum 2017-07-11 21:06:44
有作者这样真诚的医生是病人之福。有些话题太沉重,尽管很多时候都是二选一的单选题。当事人的意愿是第一位的吧,只是不知道自己到了那个年龄是否可以洒脱无憾。关于整个医疗体系的探讨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更多的实际行动。
0 有用 小山山呀 2017-05-07 20:17:42
好像更适合医护人员读
0 有用 moongate 2017-09-20 09:26:31
最近一直在有意识地看看这些专业医生写的关于死亡书,我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大概是为面对死亡做一些准备吧。这本书科普了很多医学史上的第一次,作者内心特别谦卑,丝毫没有要卖弄的意思,只是一心想要缓解人类的痛苦,其心高贵,让人佩服。
0 有用 许大威仔 2016-10-31 13:21:24
面对死亡,愿我们都能坦然处之。
0 有用 maysnow 2020-02-26 13:01:57
多抓鱼
0 有用 莲玥 2018-04-04 17:38:16
前四分之一还不错,之后便沦为论文式的乏味陈述。三分吧。
1 有用 Chris 2017-04-28 09:11:23
170414 起。→170427 内容不错,但文笔一般。
0 有用 嘉木 2019-01-22 09:57:42
阐明了现代医学让人困惑的地方,即试图纯技术化地维持生命,这本身是对的吗?但全书只有破,没有立,内容本身实际上比较单薄,不如《最好的告别》
0 有用 lucky小考拉 2019-10-15 14:10:47
特别的视角,值得一看。
0 有用 弥生夏蒙 2016-12-01 17:53:10
确实还是个搞icu的医生写的~~~~~
0 有用 麦兜小胖 2016-10-27 00:31:59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145465/ 书评链接。 ICU的反思 - 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真的值得我们去紧抓么? 学会对现代医学合理的期待、怀着对生命的敬意生活、在该放手的时候放手。这些都是我们欠缺思考的,而正是作者通过这本书最想教给我们的。
0 有用 烟斗客甲 2017-02-22 09:21:51
重症监护室里多为纯粹延长生命的老人,他们痛苦家属煎熬;而真正的抢救需要当机立断和高度协作方为有效。大脑皮层可屏住呼吸但脑干会干预所以憋死自己做不到;输血无数最后救命,蓝脚的原因是罕见的局部肿瘤;颈部以下大有进展但脑太复杂,人被困在僵硬的身体里医生无措;延长痛苦和延长植物人状态不可取但正是如此运作;重症室沦为大象墓园是一种异化;呼吸机是重症室的标志压力大会有害;脑死亡六反应均否才行;抑制治疗只在约定界限内;痛苦而无望的治疗应停止。过去富人买单穷人免费比现在市场驱动要好;英式巡房仪式感十足;心肺复苏技术专业性强;MET重组医疗结构;肠吸收营养远高于输液。重症室实例若干:夫带二儿告别妻、肌肉萎缩晚期和亲属照顾之难、头痛和动脉脆弱、噘嘴呼气是肺衰竭吸烟大害,不能沉浸在悲情中那样于事无补。一本很好的书
0 有用 书茗 2017-10-14 16:41:09
2017.10 书展上遇见的书籍,讲述了重症监护室医生经历的人们面对疾病,面对死亡所产生的各种反应和情况。 有些无法复原的病人在重症监护室仪器的维持下,无意义的痛苦挣扎。而大多数医生在面对疑难杂症时,会装糊涂或者转移注意力。
0 有用 江南草 2016-10-17 23:17:36
没有读原文,但大段与章节标题无关不知所云的文字应该不是翻译的问题吧?难道是排版错误?
0 有用 Mr.Pan 2016-10-09 20:44:25
要延长生命的长度还是生命的宽度?我想要有尊严的走完剩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