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Order To Live 短评

热门
  • 61 JuJube 2017-10-17 13:20:53

    看完立马想买the girl with seven names。一搜,全网没有。淘宝上也只有一家海外代购的。大概在某(很)种(大)程度上,这些书说的也是我们吧。

  • 45 papi姐姐 2017-12-08 13:12:15

    标记,上半年读的。她从未被摧毁,而是得到了重生。关注了Yeonmi的fb,她现在在哥大攻读学位、有了新的恋爱、呼吁反抗xx。很不易了,为她高兴。

  • 50 fabio耸耸肩 2021-02-07 09:57:30

    这本书的繁体版豆瓣条目消失了。

  • 36 くノ一 2017-04-05 00:38:49

    Raped by Chinese.

  • 16 你猜我猜不猜 2021-07-10 14:50:27

    看的是繁体版,条目已经没了。简直是朝鲜版《活着》,真就是牺牲了一切,只为了活下去。主角竟然是94年的,跟我同岁的人,已经经历了大多数人一生都无法想象的……几次读的眼眶湿润……书里没有概念,大可看作是一个普通却坚韧的女孩,为了活下去的坎坷前半生。只不过刚好这个女孩是🇰🇵人………🇰🇵这个政权的存在就是全人类之耻,它犯下的罪恶在书里是具体可感的,看到主角附在书里的和家人的合照,童年照,再联想主角的遭遇,🇰🇵对民众的迫害不再是诸如人权,自由之类的口号,那是一个个被迫逃离家园,与亲人分离,是一个个宁愿被当牲口贩卖,也不愿再返回🇰🇵的人。是一个个被饿死,被强暴,被剥夺属于人的尊严的你我一样的普通人,是一个个想过上吃饱穿暖的普通生活却无法满足的普通人。而这是脱北者经历的日常。

  • 18 冰之刃 2021-01-13 21:09:54

    说实话通篇看着就是各种尴尬,作者全家的智商水平和道德水平可以随着剧情需要,从头到尾随意起伏变化。。。感觉这书就是三分之一亲身经历,三分之一臆想夸张,三分之一道听途说其他脱北者的经历杂糅出来的一本。 最后,想说作者是个狠人,不过书名应该改叫in order to live better才更贴近她真实的心路历程,她和她的家人这一路走来,想要的从来不是live那么简单。

  • 23 Irgendwann 2019-05-07 08:10:02

    因为她最后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就有越来越多的人质疑她故事的真实性,这点我感同身受了。但幸福是自己的,是你的别人就夺不走。

  • 9 螃蟹君君君 2021-03-18 20:35:04

    这是有关个人成长和生存思考的逃北回忆录。一个93年出生的小姑娘,13岁逃离那个众所周知的“动物农场”,历经沧桑逃到韩国并努力融入社会最终成为人权斗士。她回忆到:“在迈向自由的旅途中,我看过人性的险恶,但也亲眼目睹人在悲惨境遇中相互扶持,甚至牺牲自己的人性美善。我知道人为了活命,有可能丧失一部分的人性,但我也知道,人性的光辉永远不会熄灭,只要得到自由的氧气和爱的力量,就能再度点燃。为了活下去,我做过各种选择,这本书就是我的种种选择串成的故事。”

  • 10 Elaine很开心 2021-04-24 19:57:17

    哭了我不下3次… Yeonmi描述的童年的场景总觉得似曾相识

  • 14 幼犬专用香波 2021-07-07 18:19:33

    朝鲜篇的故事让我最难忘的是饥饿,在饿着肚子的情况下无法思索更多,唯一想要的便是食物,而自由的味道,竟是在公共配给系统崩溃后,通过不断扩张的黑市交易得来的食物而慢慢品尝到的。中国篇里更多的是混乱邪恶,偷渡的绝望者成为人口贩卖的货源,跨过鸭绿江的朝鲜女人成为掮客、买家的性工具,还要面对08奥运时期的严打,而为了活下去,就不得不忍受这炼狱般的折磨,最后决定奔赴南韩,选择逃亡线路就是选择命运,家人间一路的失散与追随,爬越中蒙边境线,忍耐彻骨的寒风、士兵的盘查威胁,每一刻都在与死亡交臂。最终走到南韩篇,也依然面临数不胜数的问题:如何摆脱过往的僵化教育,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如何面对脱北者的身份;如何在接受、保护自我的同时,为更多无言的脱北者或是无法跨越那高墙的人民发声。最后写出这本书,作者真的太辛苦了…

  • 8 Gladys 2021-09-03 00:10:32

    朴延美真的很努力的in order to live了。但是书里有明显的个人立场,她很不满中国遣返脱北者,但为什么中国要接受?还有一些细节存疑,比如说hongwei在沈阳15岁就是帮派头还有karaok empire?我不信,hongwei这个人身上太多疑点。

  • 2 SaltyAbsinthe 2019-10-03 05:54:59

    Thanks for sharing. Should reread George Orwell one more time.

  • 9 歪尤西西诶 2021-10-25 12:26:43

    看完觉得女主自述的故事不consistent太正常不过了。她一开始自己都不愿意承认经历过human trafficking。看网上对她评价,觉得社会对女孩子还是太mean了。我一边读也一边会感受到自己思维里被socially programmed的厌女。她能好好活着就很好。

  • 9 三无人员 2021-08-23 21:04:32

    偷渡这段真得太惨了,北朝鲜人民真是来自一片没有猜疑的净土,为了活下去,要付出的东西太多了 作者的部分观点我接受不了,对中国移民政策不满在几句话之间透露的非常明显。我就想问,中国为什么要开放接纳北朝。

  • 7 鎏旧 2020-12-30 08:40:43

    衡量国家繁荣的指标有很多,但最简单的一条,无疑是,那里的人民为了吃得付出多大的代价?在作者还没逃离的时候,一天到晚经常想的就是吃,不是吃得多好,而是哪里有的吃。是怎样的控制与封锁,才能让一群人感谢让他们饥肠辘辘的政权。作者指出,朝鲜人随时随地都有两套故事在脑中进行,两套故事就像两列在轨道上平行行驶的火车。一个是国家教你相信的事,一个是你亲眼看见的事。直到她逃到南韩,读了乔治-欧威尔的《1984》,她才为这种奇特现象找到适当的字眼,那就是双重思想(doublethink)。双重思想让人们在脑中同时容纳两种对立的思想,而且不会把自己搞疯掉。

  • 7 痕迹 2021-08-04 20:27:21

    Pdd上还可以买到盗-版

  • 3 𝛁 2024-01-21 23:22:11 英国

    代笔写得过分刻意,几乎能明确预知到跨过鸭绿江之后的回头那一望。在想小女孩当年想过十年后自己过得如何吗,走进一个自由社会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肯定是好的对吧,但谁会想到,十年之后,她还要反复讲这些讲烂了的回忆,去赚每个月六千刀的出场费。我的意思是,这算一种自我消费吗?那些记忆经过反复触碰咀嚼,为了生存而加工,学着说讨巧的话,还剩下多少是真的?还是she's been seeking for media attention,已经变成一种习惯。可是苦大概也是真的苦过。看过朝鲜去年的年末庆典,漂亮女孩们在金日成广场上搭的舞台上跳舞,除了歌词过分忠诚,和其他地方并没有什么不同。想起去丹东的时候,当地朝鲜族带我们去坐船,行至江中,突然冒出许多兜售烟和小商品的竹排。

  • 3 beren 2018-02-26 20:15:08

    最深的印象是主角即使逃离了也对故乡北朝鲜充满了感情,若不是活不下去大概也不会选择出逃吧

  • 2 躺读者Antares 2023-08-05 15:12:59 澳大利亚

    写朝鲜的部分挺好读的,但这个书越到后面越有失真感,可能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完全写实,有给自己找补或者合理化每件事。世界上只有人从朝鲜跑出来,而没有人想要去朝鲜定居,足以说明老金家世袭统治能存在是一种灾难。朝鲜的灾难是真,但她个人说的每件事就暂且听之吧。 有两个槽点不吐不快: 一点是一边说Hongwei对她还不错,一边说去了韩国才吃上便宜水果,东北水果贵? 还有一点是只学了那么两年入学东国大学就名列前茅了。韩国学生不是人均卷王之王吗?原来学校里大多数人还是学不过基础很差的朝鲜同学?

  • 1 Lucius小小邓 2024-12-13 23:12:56 江苏

    跪求美帝国主义用她美丽的核弹蒸发金氏家族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