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本书既是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作,又是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之作,所收入的帕克、伯吉斯等芝加哥学派代表学者的论文,短小精悍而微言大义,其对于城市社会学的议程设置、研究方法与视角以及整体范式的构建来说,都影响深远。第十章详细列出城市社区研究的书目,更是穷尽当时该领域的重要文献,值得参考。
喜欢,在探索申请材料的thesis过程中遇到的第一本能真正击中我的书。后面的书单甚至对每一本书还有简短的介绍。如果不是生活所迫,真希望可以多修一个社会学学位
芝加哥学派的经典,开题时找不到选题请参考帕克的研究建议。生态学的方法介绍太少,其他几篇经验研究各有长短。遗憾的是这个传统目前在国内社会学系接续的并不理想,好的城市社区经验研究仍欠缺。希望这个系列多出点,第十章城市社区研究的目录中很多书看着很棒。
要非常仔细地去思考那些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的合理性才能读进去
非常清楚的一本书,讨论了城市研究的各种可能性,不愧是大名鼎鼎的芝加哥学派。1.城市里的区域隔绝或者差异。这方面的研究数不胜数,经典之作也非常多,包括街角社会,人行道王国,犹太聚居区的相关研究,浙江村有关的一系列研究(与职业分布的交叉性:例如开洗衣店的中国人,“不死的中国人”,打印店的湖南人)2.社会群体的流动性:也是和职业高度绑定的,比如从东欧到西欧的shuttle migration,温州人3.“暴民”(集体行动?)比如上海罢工;社会失范,社会危机事件:金融危机,疫情4.教会,学校,家庭:学做工5.性交易,非法买卖:tearoom trade,街角社会6.政党政治:算是与我国最大的不同吧,欧洲/美国的城市政治最大特点是独立性,不过度依附于上级政府,因此对于本市的政治生活有很大的话语权。
整本书还是可以归纳出一个主题的,城市的高度社会流动性所带来的社会“失范”现象。城市是建立在熟识基础上的初级社会关系被陌生人之间形成的次生关系所冲击并趋于解体的“社会实验场”。城市之中由于高度的分工、发达的交通和货币经济带来的的高度流动性和高度的理性化,对人际之间的情感纽带产生了巨大冲击,使得公共舆论代替了风俗民情,家庭邻里和社区为代表的旧式社会控制手段渐渐失效,群体一直处于无休止的焦虑之中,这导致城市道德秩序的不稳定
读到的东西好像是常识,但等到写东西的时候其实是一个个奇妙坑。写东西时这本书的正文及其参考文献或许很有用。
帕克比刻板印象中人文得多啊。翻译很好,以及,我现在终于琢磨出来田老师讲方法论第二部分的套路了。
2022/1 收获颇丰
城市社会学奠基之作,既有芝加哥大学托马斯教授的方法,也有德国齐美尔的视角。
两年后重读这本论文集,在上海封城的情境下,许多感受无以言表……
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有些厌倦,感觉还是不喜欢经验研究。但帕克的文章其实很有想象力也很灵动,果然是师承齐美尔,这是我喜欢的方面。
读起来其实很像是常识——或者说,芝加哥学派所研究的也许正是我们周遭流动的、习以为常的人居环境。报纸那一张让人感到恍若隔世,很难想象以前确然是纸媒统治的时代。
读了前两章 帕克的文章尤其好 相见恨晚!
印象最深刻的理论是城市扩张中的同心圆结构与城市新陈代谢的最好测试标准「流动性」。帕克认为城市的扩张不仅可以从物理空间的伸展和商业发展方面进行,也可以从它引起的社会机制和人格类型的变化上入手。由此将城市扩张中的新陈代谢与人群的流动性结合分析,同时也指出了流动性“社区脉搏”的作用。现代城市的流动性加大情况下,很多社区在短期内连续经历了几度兴衰,而决定这些兴衰的因素是交通、通讯方式与线路变化,以及新工业的兴起。
生活在城市中的社会学家,倘若对每天身边发生的大量社会现象视而不见,让其成为理性的世界中留有晦暗之所,或者找不出其中隐藏着的研究问题与理论脉络,不论借口是研究方法的缺乏还是研究对象的复杂,都只能说明学科的不成熟。方法总是只有在实践思索中才会完善,凝视深渊、直面困境的勇气则显得弥足珍贵。
社会学圣经难啃,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观点看这本小书更易懂。帕克有激情、有见地,能提出新主张,而伯吉斯则逻辑清晰、能够提供技术支持。能力互补的搭档真好啊。
非常有洞见的论文集,诸多思考尽管针对百年前的美国有感而发,然而时至今日仍旧十分适合于当下中国。开篇奠定全文基调,倡导人类生态学方法,从城市规划、邻里社区、工业组织、次级关系、社会控制、新闻舆论等数个角度提出诸多问题,令人耳目一新之余又提供诸多历久弥新之启迪。次第各章则以单个主题进行聚焦论述:第二章重点探讨城市圈层划分,第三章提出人类生态学,第四章勾连美国新闻业与城市民主,第五章探讨青少年犯罪及其生活环境,第六章延续对社区的划分,第七章思考蒙昧与科学(让人联想到如今的中医),第八章开社会工作之先河,第九章浅论流动工人之生活,第十章举例城市研究重要书目。可以说本书就是今日社科研究的起源地,涉及职业、犯罪、家庭、政治、组织、经济、文化、性别、情感等各社会学分支,兼具公关、公卫、新传等其他学科
好读,帕克是有多害怕改变啊,他认为社会科学所有的问题都来源于变化和流动,这固然是个发现问题的好套路,但是更具体的下一步是什么呢?
芝加哥学派关于城市社区研究的论文集,提供了不少基础方法论,虽然现在看起来有些过时……最令人瞩目的是,最后一章第十章提供了长达一百页的研究书目。
> 城市
8 有用 江海一蓑翁 2018-07-10 22:48:50
本书既是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作,又是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之作,所收入的帕克、伯吉斯等芝加哥学派代表学者的论文,短小精悍而微言大义,其对于城市社会学的议程设置、研究方法与视角以及整体范式的构建来说,都影响深远。第十章详细列出城市社区研究的书目,更是穷尽当时该领域的重要文献,值得参考。
3 有用 SinceNow 2020-06-19 11:13:35
喜欢,在探索申请材料的thesis过程中遇到的第一本能真正击中我的书。后面的书单甚至对每一本书还有简短的介绍。如果不是生活所迫,真希望可以多修一个社会学学位
5 有用 一只大鱼 2016-11-16 18:50:03
芝加哥学派的经典,开题时找不到选题请参考帕克的研究建议。生态学的方法介绍太少,其他几篇经验研究各有长短。遗憾的是这个传统目前在国内社会学系接续的并不理想,好的城市社区经验研究仍欠缺。希望这个系列多出点,第十章城市社区研究的目录中很多书看着很棒。
3 有用 Eggy 2018-03-16 14:45:47
要非常仔细地去思考那些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的合理性才能读进去
3 有用 Connie_Connie 2022-02-26 17:52:48
非常清楚的一本书,讨论了城市研究的各种可能性,不愧是大名鼎鼎的芝加哥学派。1.城市里的区域隔绝或者差异。这方面的研究数不胜数,经典之作也非常多,包括街角社会,人行道王国,犹太聚居区的相关研究,浙江村有关的一系列研究(与职业分布的交叉性:例如开洗衣店的中国人,“不死的中国人”,打印店的湖南人)2.社会群体的流动性:也是和职业高度绑定的,比如从东欧到西欧的shuttle migration,温州人3.“暴民”(集体行动?)比如上海罢工;社会失范,社会危机事件:金融危机,疫情4.教会,学校,家庭:学做工5.性交易,非法买卖:tearoom trade,街角社会6.政党政治:算是与我国最大的不同吧,欧洲/美国的城市政治最大特点是独立性,不过度依附于上级政府,因此对于本市的政治生活有很大的话语权。
5 有用 小布 2022-07-13 21:16:23
整本书还是可以归纳出一个主题的,城市的高度社会流动性所带来的社会“失范”现象。城市是建立在熟识基础上的初级社会关系被陌生人之间形成的次生关系所冲击并趋于解体的“社会实验场”。城市之中由于高度的分工、发达的交通和货币经济带来的的高度流动性和高度的理性化,对人际之间的情感纽带产生了巨大冲击,使得公共舆论代替了风俗民情,家庭邻里和社区为代表的旧式社会控制手段渐渐失效,群体一直处于无休止的焦虑之中,这导致城市道德秩序的不稳定
3 有用 兔子 2020-11-20 22:58:23
读到的东西好像是常识,但等到写东西的时候其实是一个个奇妙坑。写东西时这本书的正文及其参考文献或许很有用。
0 有用 Whimsicat 2019-12-03 13:54:59
帕克比刻板印象中人文得多啊。翻译很好,以及,我现在终于琢磨出来田老师讲方法论第二部分的套路了。
0 有用 Cantando 2022-02-04 11:39:15
2022/1 收获颇丰
0 有用 良哿 2023-10-19 12:38:48 湖南
城市社会学奠基之作,既有芝加哥大学托马斯教授的方法,也有德国齐美尔的视角。
0 有用 丸子圆又圆 2022-05-27 14:59:09
两年后重读这本论文集,在上海封城的情境下,许多感受无以言表……
0 有用 Robin 2023-04-04 21:58:48 北京
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有些厌倦,感觉还是不喜欢经验研究。但帕克的文章其实很有想象力也很灵动,果然是师承齐美尔,这是我喜欢的方面。
0 有用 如歌的行板 2023-05-14 17:23:41 北京
读起来其实很像是常识——或者说,芝加哥学派所研究的也许正是我们周遭流动的、习以为常的人居环境。报纸那一张让人感到恍若隔世,很难想象以前确然是纸媒统治的时代。
0 有用 Apeiron 2024-08-31 17:44:04 新加坡
读了前两章 帕克的文章尤其好 相见恨晚!
0 有用 秋山雪見🍁 2023-07-21 22:43:04 福建
印象最深刻的理论是城市扩张中的同心圆结构与城市新陈代谢的最好测试标准「流动性」。帕克认为城市的扩张不仅可以从物理空间的伸展和商业发展方面进行,也可以从它引起的社会机制和人格类型的变化上入手。由此将城市扩张中的新陈代谢与人群的流动性结合分析,同时也指出了流动性“社区脉搏”的作用。现代城市的流动性加大情况下,很多社区在短期内连续经历了几度兴衰,而决定这些兴衰的因素是交通、通讯方式与线路变化,以及新工业的兴起。
0 有用 松風 2023-08-21 20:53:10 甘肃
生活在城市中的社会学家,倘若对每天身边发生的大量社会现象视而不见,让其成为理性的世界中留有晦暗之所,或者找不出其中隐藏着的研究问题与理论脉络,不论借口是研究方法的缺乏还是研究对象的复杂,都只能说明学科的不成熟。方法总是只有在实践思索中才会完善,凝视深渊、直面困境的勇气则显得弥足珍贵。
0 有用 akchess 2022-07-24 10:39:25
社会学圣经难啃,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观点看这本小书更易懂。帕克有激情、有见地,能提出新主张,而伯吉斯则逻辑清晰、能够提供技术支持。能力互补的搭档真好啊。
0 有用 苏拉维西 2022-06-13 14:56:21
非常有洞见的论文集,诸多思考尽管针对百年前的美国有感而发,然而时至今日仍旧十分适合于当下中国。开篇奠定全文基调,倡导人类生态学方法,从城市规划、邻里社区、工业组织、次级关系、社会控制、新闻舆论等数个角度提出诸多问题,令人耳目一新之余又提供诸多历久弥新之启迪。次第各章则以单个主题进行聚焦论述:第二章重点探讨城市圈层划分,第三章提出人类生态学,第四章勾连美国新闻业与城市民主,第五章探讨青少年犯罪及其生活环境,第六章延续对社区的划分,第七章思考蒙昧与科学(让人联想到如今的中医),第八章开社会工作之先河,第九章浅论流动工人之生活,第十章举例城市研究重要书目。可以说本书就是今日社科研究的起源地,涉及职业、犯罪、家庭、政治、组织、经济、文化、性别、情感等各社会学分支,兼具公关、公卫、新传等其他学科
0 有用 蓝白鼠 2024-01-05 09:53:06 山东
好读,帕克是有多害怕改变啊,他认为社会科学所有的问题都来源于变化和流动,这固然是个发现问题的好套路,但是更具体的下一步是什么呢?
1 有用 鱼皮 2022-04-26 13:39:47
芝加哥学派关于城市社区研究的论文集,提供了不少基础方法论,虽然现在看起来有些过时……最令人瞩目的是,最后一章第十章提供了长达一百页的研究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