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梁庄记的书评 (226)
[转]新闻联播之外的农民中国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是一个你在《新闻联播》上看不到的中国。这是一群生活在“大词”之下的鲜活生命。 农民工已然成为一个符号,在呼天抢地的悲剧和吃饱穿暖的感恩中,被媒体、企业、围观的各色人等拿来说事儿。进城,讨薪,下跪……这些词你都听过,这些事儿天天耳闻,但这群人的苦难,《出梁庄... (展开)我的中国梦就是简单而实在的生活
先说一下给2星的理由吧。这是一本很有诚意的作品,作者花了不少时间去探访和了解那些离开梁庄的人,并记录下他们的故事,然而这是一个不完整的世界,作者丝毫不想表达什么,或者涉及到深层次的问题,她只是记述,也有澄清。当然,有人会说,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是对于一个...
(展开)
“寻找奶与蜜流淌之地”的失落与痛楚
梁鸿的《出梁庄记》,原本叫“梁庄在中国”。这两个名字各有其特点,后者是沿承其前作《中国在梁庄》,继写梁庄的留守群落之后,再写梁庄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外出务工者,是有“梁庄在中国”之谓;而“出梁庄记”,显然仿《旧约》中“出埃及记”,淳朴的乡民亦要去“寻找奶与蜜...
(展开)
城市化困境下的梁庄人
严杰夫/文 梁鸿用一本《中国在梁庄》,第一次全景式地展现了当下中国农村的真实生态。然而,梁鸿亦发现,梁庄本身已经不是完整意义的梁庄,“分布在中国各个城市的打工者……他们是梁庄隐形的"在场者",梁庄的房屋,梁庄的生存,梁庄的喜怒哀乐,都因他们而起。”因此,只有把...
(展开)
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忧伤俯拾皆是
用梁鸿自己的话说,《出梁庄记》的基调是压抑的:从开头到结尾,书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死亡。 死亡带给人的震撼是毋庸赘言的,但更令人揪心的,是那些依然活着的人们。 在中国的土地上,人只分为两种:已故者和幸存者。若说两种人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同样...
(展开)
所有的梁庄 所有的梁庄人 ——《出梁庄记》,在路上的中国
所有的梁庄 所有的梁庄人 ——《出梁庄记》,在路上的中国 这是一个关于梁庄的故事。故事里,羁绊这群梁姓或者其他家族的人心心念念的,是一个破旧而老去的地标。他们在那里出生,匆匆离家,无论离开那故土多久,也只有那样一个家。他们是延伸而长久的梁庄,是这个时代广袤...
(展开)
反思当代乡土非虚构文学
整本书主要是记录“农民工”的生活经历,这个记录是很有必要的。遗憾的是,梁的书基本上没有什么分析,仅仅是将歧视、剥削、相亲、城乡经济等内容从“农民工”的口吻说了出来,但我读完感觉没什么新收获,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对这些问题有新的认识。不过,相比于《崖边报告》那样...
(展开)
《出梁庄记》后看《1966年》的别样叙述
不管是梁鸿的《出梁庄记》还是王小妮的《1966年》,都深深刻画了一个时代的无奈,或者说是作为一个小人物的无奈、无助、渺小。描写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却是那么直入人心。这个春天注定不平静。 当今社会的我们依然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描述是真实的,也是残忍的。
(展开)
让乡村发出声音,对抗遗忘
《中国在梁庄》2010年出版,它是梁庄人留守在梁庄的故事。但是,这并不是完整的梁庄,“梁庄”生命群体的另外重要一部分,进城农民,于是就有了后续《出梁庄记》。两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新闻联播之外的真实的农村生活,农民的世界。梁鸿说:“我只是一个观察者、在场者、倾...
(展开)
这是癌变,还是新生?
梁鸿是一个文艺评论家、人文学者,对于时代、现实和人性有着深刻的洞察,而同时她又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对于农村和农民有着特殊的情感,天生感到亲近。她在《中国在梁庄》一书中勾勒、描述了故乡梁庄半个多世纪的时代变迁和当下的生存图景,而在其新书《走出梁庄》中她则循着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