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论文集名字可以再小点儿,科举制度和汉语语音规范史。头几章先切入科举为中央制度这一稳妥的前提条件,再推论科举韵学南北权力之争,很严谨,如果把宋后科举南北之争也细论就好了(这样和语音史远一点)。将“中原雅音”一以贯之,推之于“想象的共同体”与“道学”有些薄弱,过于轻汴洛而重华夷了。另外过于看重学者籍贯对于官方韵书改易的影响。《洪武正韵》推之胡蓝党案也可以商榷。清代官话之演变讲得很清晰实在。本书虽然提及印刷与正字在汉语史中的作用,不过未得细究,比较遗憾。没有蹚印度语言影响汉语音韵学的浑水倒是明智的。总体还是传统韵学的意思多些,作者想用跨学科来使音韵学更好理解,不过所用学科终究绕在左右的几个学科,而且终究是音韵学对其他学科之证,而少其他学科对音韵学学理之用。十三章蜻蜓点水,估计细写就出版不了了。
論文集。評述某些小學書,能深入骨髓。真知味者。後來說那些明清的官話,感覺沒啥意思,可能我興趣不在此吧。
第十三章。如果我早点读到的话或许我的硕士论文题目会换一个。
前面很多不明白,但更觉出章《新方言》的重要。
断断续续读了两个月的书,是我梦想中的专门史和思想史研究结合的路数,尤其还是专业壁垒甚高的音韵学,这方面系统论述的专著或许还不多吧。从“音有转移”的历史线索出发串联起与音韵息息相关的科举功令&士人备考书目&科闱实录、南北问题、华夷问题、土音问题、标准音问题乃至《洪武正韵》80韵本消失的政治归因等等。其中,对“中原雅音”线索的建构饶有价值,关涉韵书的理学化、士大夫的现实策略和想象性重构等有关何为雅言/国语及与之有关的意识形态和国族身份话题…… 读了后记才发现是书也是“穷而后工”的典型吧,当作者听到有人讥评音韵学枯燥无用时,他便开始有心做音韵学和外部研究接榫的工作。全书用了好多影印古籍文献、中日文献,算是很扎实的考索了。 尚需考虑的点在于明清时期在官方新定韵书失语的情况下士人用韵情况如何呢?
一气贯注的书,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完了
汉语在不断地建构中国,中国也在不断建构汉语史。
感谢@多余的猫 推荐。将语言史、文化史、音韵学结合起来,以语言制度为主线,将《切韵》、“中原雅音”、“明清官话”等串联起来。重点看了清代部分,对满、汉音韵,官话与方言之间复杂的进退等有了新的认识,以后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不过可惜的是,由于是论文集,所以最后部分从清末到民国再到当代的语音转变写的比较简略。
20220322毕。
浅浅而谈,立论前提又有主观偏向。宜饭后快翻乱翻。
横跨先秦到近代的宏观关照,又不乏各类文献的细节考察,对韵书更替提出不少历史文化角度的诠释,每个章节都值得单拎出来深化研究,韵书史只是史学分支,结合政治事件和学术源流自是题中应有之义。北音原居天地之正,至唐代《切韵》与科举捆绑,北人遂对南音方言优势产生不满,所以才有李涪《刊误》试图改良,《重修广韵》亦承其动机。《广韵》突然失势实与人事有关,后出《集韵》标举《说文》《经典释文》显示出经学复兴和古文运动的背景,亦有规范民间劣质注本之意图。然而《礼部韵略》系作为宋金元钦定教辅,为何《广韵》仍能反复刊刻,简单归为读者的上位需求,未惬人意。宋代以降的古音学发源是道学家对所谓中原雅音的道统想象,希望能借助上古韵文恢复汴洛音乃至周秦正音,新兴学者群体和字书韵书亦不免受其渗透。
检韵作诗,事甚微细,而牵连深广
不少思路令人欣喜,亦有结论令人怀疑,好书。
好书!可惜不知是体例的问题,还是有删减,每每觉得精彩,却太快收尾了。
広い視野。说是汉语史但主要是音韵史。清部分想起读L师专著及听他讲座时提到的内容(看他也标了这本qwq)。Chap13可参,然惜掣肘而草草收束,想看日文版原文。(另,看附录的作者小传发现平田曾去我奶奶家在的县调查方言👀)
断断续续翻了几天,核心的汉语史语音史部分还是没能看下去。不过大概精神领会了,确实是从所谓“文化制度”,即科举功令、南北人的政治斗争、华夷政治观念以及相关的文学史现象着手研究汉语史的,主要观点在于想象中的“雅言”与其背后的权力关系(这是真正的权力“话语”了)。较合口味的是第二章唐代功令与韵书的类书化、第三章宋代科举的南北斗争、第六、九章“土中”和华夷观,以及第七、十二、十三章语音与文学史。其中第十三章见引于袁一丹,第六章竟暗合了王邦维关于“洛中无影”的文章。
特别喜欢,支撑我学完音韵学和汉语史的动力之一
蠻有趣的。中文的獨特性在於一定要寫的一樣hhh 由於南方人容易掌握正音音韻書寫駢文所以鼓吹古文的作者基本都在北方--歐陽脩和王安石是兩個胳膊肘往外拐的南方人?結論:神秘的江西。
老师推荐的书还是得趁早看……挺好的
这个方向很新。不过由于主要从外部探讨问题,一些论证就显得有点穿凿。还有作者本来想从南北朝时期佛教和梵语对汉语影响说起,后来未能成文,有点可惜。
> 文化制度和汉语史
17 有用 NADPH 2018-06-22 14:18:23
论文集名字可以再小点儿,科举制度和汉语语音规范史。头几章先切入科举为中央制度这一稳妥的前提条件,再推论科举韵学南北权力之争,很严谨,如果把宋后科举南北之争也细论就好了(这样和语音史远一点)。将“中原雅音”一以贯之,推之于“想象的共同体”与“道学”有些薄弱,过于轻汴洛而重华夷了。另外过于看重学者籍贯对于官方韵书改易的影响。《洪武正韵》推之胡蓝党案也可以商榷。清代官话之演变讲得很清晰实在。本书虽然提及印刷与正字在汉语史中的作用,不过未得细究,比较遗憾。没有蹚印度语言影响汉语音韵学的浑水倒是明智的。总体还是传统韵学的意思多些,作者想用跨学科来使音韵学更好理解,不过所用学科终究绕在左右的几个学科,而且终究是音韵学对其他学科之证,而少其他学科对音韵学学理之用。十三章蜻蜓点水,估计细写就出版不了了。
5 有用 務-虛-眞-人 2016-10-17 13:20:17
論文集。評述某些小學書,能深入骨髓。真知味者。後來說那些明清的官話,感覺沒啥意思,可能我興趣不在此吧。
1 有用 奏十囷 2018-11-12 16:00:40
第十三章。如果我早点读到的话或许我的硕士论文题目会换一个。
1 有用 一任 2016-11-05 16:06:48
前面很多不明白,但更觉出章《新方言》的重要。
1 有用 鼎彦观雪 2024-06-21 00:13:38 北京
断断续续读了两个月的书,是我梦想中的专门史和思想史研究结合的路数,尤其还是专业壁垒甚高的音韵学,这方面系统论述的专著或许还不多吧。从“音有转移”的历史线索出发串联起与音韵息息相关的科举功令&士人备考书目&科闱实录、南北问题、华夷问题、土音问题、标准音问题乃至《洪武正韵》80韵本消失的政治归因等等。其中,对“中原雅音”线索的建构饶有价值,关涉韵书的理学化、士大夫的现实策略和想象性重构等有关何为雅言/国语及与之有关的意识形态和国族身份话题…… 读了后记才发现是书也是“穷而后工”的典型吧,当作者听到有人讥评音韵学枯燥无用时,他便开始有心做音韵学和外部研究接榫的工作。全书用了好多影印古籍文献、中日文献,算是很扎实的考索了。 尚需考虑的点在于明清时期在官方新定韵书失语的情况下士人用韵情况如何呢?
3 有用 炎仌 2016-12-19 20:34:05
一气贯注的书,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完了
2 有用 溼骨林蛞蝓 2019-11-18 22:39:20
汉语在不断地建构中国,中国也在不断建构汉语史。
0 有用 納蘭逸蕭 2018-05-12 23:28:53
感谢@多余的猫 推荐。将语言史、文化史、音韵学结合起来,以语言制度为主线,将《切韵》、“中原雅音”、“明清官话”等串联起来。重点看了清代部分,对满、汉音韵,官话与方言之间复杂的进退等有了新的认识,以后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不过可惜的是,由于是论文集,所以最后部分从清末到民国再到当代的语音转变写的比较简略。
0 有用 秋娃贼 2022-03-22 09:48:06
20220322毕。
0 有用 王大可是只橘猫 2021-10-27 18:39:23
浅浅而谈,立论前提又有主观偏向。宜饭后快翻乱翻。
0 有用 園田蕪狐 2022-12-04 15:40:16 陕西
横跨先秦到近代的宏观关照,又不乏各类文献的细节考察,对韵书更替提出不少历史文化角度的诠释,每个章节都值得单拎出来深化研究,韵书史只是史学分支,结合政治事件和学术源流自是题中应有之义。北音原居天地之正,至唐代《切韵》与科举捆绑,北人遂对南音方言优势产生不满,所以才有李涪《刊误》试图改良,《重修广韵》亦承其动机。《广韵》突然失势实与人事有关,后出《集韵》标举《说文》《经典释文》显示出经学复兴和古文运动的背景,亦有规范民间劣质注本之意图。然而《礼部韵略》系作为宋金元钦定教辅,为何《广韵》仍能反复刊刻,简单归为读者的上位需求,未惬人意。宋代以降的古音学发源是道学家对所谓中原雅音的道统想象,希望能借助上古韵文恢复汴洛音乃至周秦正音,新兴学者群体和字书韵书亦不免受其渗透。
0 有用 蜀檮杌 2023-06-22 22:54:49 河北
检韵作诗,事甚微细,而牵连深广
1 有用 大中祥符九年 2023-08-20 22:12:30 福建
不少思路令人欣喜,亦有结论令人怀疑,好书。
1 有用 Hakumo 2022-06-09 12:09:38
好书!可惜不知是体例的问题,还是有删减,每每觉得精彩,却太快收尾了。
0 有用 勉之 2024-01-05 14:21:08 浙江
広い視野。说是汉语史但主要是音韵史。清部分想起读L师专著及听他讲座时提到的内容(看他也标了这本qwq)。Chap13可参,然惜掣肘而草草收束,想看日文版原文。(另,看附录的作者小传发现平田曾去我奶奶家在的县调查方言👀)
0 有用 王哪走 2022-04-08 16:35:45
断断续续翻了几天,核心的汉语史语音史部分还是没能看下去。不过大概精神领会了,确实是从所谓“文化制度”,即科举功令、南北人的政治斗争、华夷政治观念以及相关的文学史现象着手研究汉语史的,主要观点在于想象中的“雅言”与其背后的权力关系(这是真正的权力“话语”了)。较合口味的是第二章唐代功令与韵书的类书化、第三章宋代科举的南北斗争、第六、九章“土中”和华夷观,以及第七、十二、十三章语音与文学史。其中第十三章见引于袁一丹,第六章竟暗合了王邦维关于“洛中无影”的文章。
0 有用 捐玦 2024-01-28 01:51:04 山东
特别喜欢,支撑我学完音韵学和汉语史的动力之一
0 有用 Mimì 2020-07-08 22:26:01
蠻有趣的。中文的獨特性在於一定要寫的一樣hhh 由於南方人容易掌握正音音韻書寫駢文所以鼓吹古文的作者基本都在北方--歐陽脩和王安石是兩個胳膊肘往外拐的南方人?結論:神秘的江西。
0 有用 不尽言斋 2018-09-27 16:48:54
老师推荐的书还是得趁早看……挺好的
0 有用 小轩窗外 2016-10-26 16:16:06
这个方向很新。不过由于主要从外部探讨问题,一些论证就显得有点穿凿。还有作者本来想从南北朝时期佛教和梵语对汉语影响说起,后来未能成文,有点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