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应该对得起当年我对人类学的一腔热忱吧
只能说是朱老师二十年人类学的精华
题外:某年在昆明参加业务会,正好就住在那个新亚体育城,某天半夜找了辆共享单车对着地图往滇池骑,却误入正在施工的别墅区,看到地图上距离水面不到一公里,却只有无边无际的围挡,和进进出出的大型工程车,我大概理解了朱老师所写的小村人的愤怒与无可奈何。
虽然朱老师在地志学这个概念上绕了半天看得我云里雾里,但不可否认它对我开拓新的研究路径很有帮助。第二编大多是和曾经调查的云南小村挂钩,相当于社会学的回访。
看不懂,也看不进去
@2020-03-26 15:12:24
在彻底解释的时代,地方性和本土性知识的理论化和普适化要通过民族志作者、当地人和共同面对的世界三方互动或亲密关系获得,包括后现代意义上的对话,在共同世界中的对话和解释。
我似乎读懂了,但是又好像没有读懂。朱老师是意识流写法,我也是大写意读法。
想突破既有的框架,但好像又没有找到特别合适的概念。对斯科特的批判十分精彩。
北大人类学的几个老师真是风格迥异,但是每个人都很有魅力
理论概念都给绕晕了,希望有机会听到作者的讲座。 “地势”指人类/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关联而形成的、对人及事(包括社会地位)的变迁有影响的地理形势,是一种将地理、居住、政治性边界、法律现实、过去历史的踪迹、地方-名字等包容进特定空间的综合知识,直面问题:如何为那些具有地方公正性的“法”找到一种能与“现代司法”相互兼容的空间?如何找到一种知识论,从而能够解释那些被视为与实证主义传统的社会科学相“悖”的中国经验和智慧?在彻底解释(解释者与他者在共同的世界中,可以将他者的可观察句子作为理解/解释的起点)的时代,地方性、本土性知识的理论化和普适化要通过民族志作者、当地人和共同面对的世界这样一种三角关系获得,农民与其感知和想象的国家的关系不是如国家/社会这种框架所假设的互为外在主体的对反,而是一种互惠
越来越喜欢朱老师的文风以及研究领域了,感觉酷酷的。
想给六星
第一章最好 受益颇深 梳理清楚人类学本体论转向与作者提出地志学/地势学研究的关系 谈了很多研究方法的问题 后面的为其他作品节选或小论文 感觉不如读原著作完整
主要读了开头和结尾几节。地志的“栖居视角”和“景观视角”。
dwelling-landscape并在,身在其中,与时偕行,纹理/概念不断来回互译
理论视野极具穿越性,但与实证研究之间缺乏中间概念的有序衔接,缺乏力度
地势概念没写透,总是很模糊
> 地势与政治
6 有用 芒鞋 2017-11-05 10:19:31
应该对得起当年我对人类学的一腔热忱吧
5 有用 荧光胖 2017-03-17 20:34:46
只能说是朱老师二十年人类学的精华
3 有用 蓝欣勇 2019-10-29 15:15:58
题外:某年在昆明参加业务会,正好就住在那个新亚体育城,某天半夜找了辆共享单车对着地图往滇池骑,却误入正在施工的别墅区,看到地图上距离水面不到一公里,却只有无边无际的围挡,和进进出出的大型工程车,我大概理解了朱老师所写的小村人的愤怒与无可奈何。
0 有用 海阔天空祝沽笙 2017-09-23 22:58:31
虽然朱老师在地志学这个概念上绕了半天看得我云里雾里,但不可否认它对我开拓新的研究路径很有帮助。第二编大多是和曾经调查的云南小村挂钩,相当于社会学的回访。
1 有用 恶夫 2020-05-19 23:54:51
看不懂,也看不进去
0 有用 蕴 2021-04-05 13:18:19
@2020-03-26 15:12:24
0 有用 毕十二 2022-03-05 13:02:09
在彻底解释的时代,地方性和本土性知识的理论化和普适化要通过民族志作者、当地人和共同面对的世界三方互动或亲密关系获得,包括后现代意义上的对话,在共同世界中的对话和解释。
0 有用 木南 2022-11-23 15:33:06 湖北
我似乎读懂了,但是又好像没有读懂。朱老师是意识流写法,我也是大写意读法。
0 有用 Margo007 2023-10-26 20:06:06 江苏
想突破既有的框架,但好像又没有找到特别合适的概念。对斯科特的批判十分精彩。
0 有用 🐒 2019-03-02 15:33:30
北大人类学的几个老师真是风格迥异,但是每个人都很有魅力
0 有用 若你遇见她 2020-03-23 14:36:48
理论概念都给绕晕了,希望有机会听到作者的讲座。 “地势”指人类/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关联而形成的、对人及事(包括社会地位)的变迁有影响的地理形势,是一种将地理、居住、政治性边界、法律现实、过去历史的踪迹、地方-名字等包容进特定空间的综合知识,直面问题:如何为那些具有地方公正性的“法”找到一种能与“现代司法”相互兼容的空间?如何找到一种知识论,从而能够解释那些被视为与实证主义传统的社会科学相“悖”的中国经验和智慧?在彻底解释(解释者与他者在共同的世界中,可以将他者的可观察句子作为理解/解释的起点)的时代,地方性、本土性知识的理论化和普适化要通过民族志作者、当地人和共同面对的世界这样一种三角关系获得,农民与其感知和想象的国家的关系不是如国家/社会这种框架所假设的互为外在主体的对反,而是一种互惠
0 有用 蓝色屋檐 2020-07-01 16:45:10
越来越喜欢朱老师的文风以及研究领域了,感觉酷酷的。
0 有用 kupapang'ila 2019-04-02 08:55:55
想给六星
0 有用 shadow求理想 2019-06-09 19:02:51
第一章最好 受益颇深 梳理清楚人类学本体论转向与作者提出地志学/地势学研究的关系 谈了很多研究方法的问题 后面的为其他作品节选或小论文 感觉不如读原著作完整
0 有用 墨绪 2021-04-19 11:57:36
主要读了开头和结尾几节。地志的“栖居视角”和“景观视角”。
0 有用 y 2020-08-15 04:00:18
dwelling-landscape并在,身在其中,与时偕行,纹理/概念不断来回互译
0 有用 子不语 2021-09-02 14:40:51
理论视野极具穿越性,但与实证研究之间缺乏中间概念的有序衔接,缺乏力度
0 有用 wind 2024-05-15 22:01:18 广东
地势概念没写透,总是很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