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证与析证 短评

热门
  • 1 去年胜赏曾孤倚 2021-12-05 12:41:50

    疏证与析证的差别在于是否预设答案,两者固然有研究范式的承接关系,却不存在绝对的进化论意义上的落后与先进之别。今日看来,疏证法适用范围愈加蹙狭,然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思想观念及与文本相连接的途径,恐非“科学”二字所能尽道。

  • 0 1529 2025-01-09 01:56:07 上海

    用功勤,取材广,论述实,视角新颖。然而,行文不够利落,论述不够透彻……

  • 0 万水千山皮皮虾 2025-02-07 17:13:50 北京

    脉络清晰。立足文学研究领域及文学理念(而非外溢至历史学/思想史),关注新旧范式的衔接,相比他人强调古今之间创造性转换、传统衔接的一面,更关注消耗性的,无法被新范式吸收、理解的(疏证)传统。对索隐派为何那样研究红学,解释可靠,这或许也是疏证作为通贯性的为己之学的体现。唯一一处小错误,p57注释,陈引驰误作陈引驶(駛)。(杂感,传统互济并美的文史之学,在史学日益“科学化”为历史学的今日,诗学即便技艺越发精湛,或因失去了在现实中微言寄托的土壤/立场,而渐失厚重,甚至容易沦为(基于表现/抒情的)宣传的口号。诗/文/学与教/政/用遂更加分离。

  • 0 麦疏云 2024-06-16 15:02:14 江苏

    特别关注“新旧范式”的衔接

  • 2 ⚓️ 2020-08-29 18:47:13

    一条主线——新旧范式转移;两大范式——从“疏证”(疏通与印证)到“析证”(分析与验证);三位范例——王国维新旧交织的经学与文学,蔡元培的红学索隐法,胡适的新红学析证法;四大差异——研究对象(文本vs命题)、学术预设(征圣vs求真)、论证效度(融贯性vs对应性)、知识增长(内蕴的发明vs新知的发现)。书名“疏证与析证”的英译是Interpretative Commentary vs Analytical Verification

  • 0 四季春加珍波椰 2020-04-21 18:47:01

    老师的书 读第三遍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