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马克·罗斯科的艺术随笔(1934-1969)
译者: 艾蕾尔
出版年: 2016-11
页数: 312
定价: 55.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培文·艺术史
ISBN: 9787301274378
内容简介 · · · · · ·
在马克·罗斯科,这位20世纪著名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的身上,有着众多令后人“误解”与“不了解”的地方:他所描述的“黄金时代”究竟如何?他如何度过漫长的孤独与贫困?他的艺术道路与艺术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他与亲人朋友的关系如何?他为何反感被视为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他为何以割 腕的方式离开世界…本书将以罗斯科那充满灵动、哲思的文字,回答这些问题,解开这些误解。
本书收录了近90篇罗斯科的书信、随笔、演讲稿等,时间跨度从1934年至1969年,几乎涵盖罗斯科的整个艺术生涯,这些文字可以被视作罗斯科各个艺术阶段及转型时期的重要文献资料,真切生动地展现了罗斯科其人其艺术道路,最大程度地还原了罗斯科的艺术脉络与思想历程,从中能看到罗斯科对于艺术观念、艺术形式和艺术的精神性的虔诚探索,是我们理解20世纪现代艺术发展的另一种视角。
作者简介 · · · · · ·
马克·罗斯科,1903年生于俄国,1913年随家人移居美国,1970年逝于纽约工作室。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同时也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美国国家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美术馆等世界重量级美术馆均为其举办过大型回顾展。他终生 坚持写作,主要著作有《艺术家的真实:马克·罗斯科的艺术哲学》《艺术何为:马克·罗斯科的艺术随笔》等。
译者 艾蕾尔,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艺术批评家、策展人。主要著作有《灵性之维:圣水墨研究》(上海三联书店),译有《艺术何为:马克·罗斯科的艺术随笔》《弗兰西斯·培根访谈录:在具象与抽象之间的撕扯》等。
目录 · · · · · ·
致读者
教导未来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的新方法(1934 年)
涂写本(约1934 年)
速记本(约1934 年)
十人画展:惠特尼的反对派(1938 年)
比较研究(约1941 年)
理想的教师(约1941 年)
本土性(约1941 年)
创造性冲动的满足 (约1941 年)
一封信的手稿:罗斯科与阿道夫•戈特利布致编辑(1943 年)
罗斯科与阿道夫•戈特利布致编辑的一封信(1943 年)
罗斯科与阿道夫•戈特利布:肖像画和现代艺术家(1943 年10 月13 日)
关于《鹰的预兆》的解释(1943 年)
简单的自传(约1945 年)
给艾米莉•格瑙尔的信(1945 年)
“我忠于事物的真实性”(1945 年)
个人宣言(1945 年)
给编辑的信(1945 年7 月8 日)
给巴内特•纽曼的信(1945 年7 月31 日)
克莱夫特•斯蒂尔首次个展的前言(1946 年)
给纽曼的信(1946 年7 月17 日)
给纽曼的信(1946 年8 月)
给纽曼的信(1947 年7 月19 日)
给赫伯特•费伯的信(约1947 年秋)
给克莱•斯庞的信(1947 年9 月24 日)
艺术的厄运:十名艺术家关于艺术与时代的态度
被激发的浪漫派画家(1947 年)
给克莱•斯庞的信(1948 年2 月2 日)
给克莱•斯庞的信(1948 年5 月11 日)
给巴内特•纽曼的信(1947 年7 月27 日)
给克莱•斯庞的信(1949 年10 月5 日)
绘画态度和宣言(1949 年)
给纽曼的一封信(1950 年4 月6 日)
给巴内特•纽曼的信(1950 年6 月30 日)
给巴内特•纽曼的信(1950 年7 月26 日)
给巴内特•纽曼的信(1950 年8 月7 日)
给巴内特•纽曼的信(1950 年8 月)
如何将建筑、绘画、雕塑结合起来(1951 年)
一则笔记:威廉•塞茨与罗斯科的访谈(1952 年1 月22 日)
给赫伯特•费伯的信(1952 年8 月19 日)
给赫伯特•费伯的信(1952 年9 月2 日)
给古德里•奇劳埃德的信(1952 年12 月20 日)
一则笔记:威廉•塞茨与罗斯科的访谈(1953 年3 月25 日)
一则笔记:威廉•塞茨与罗斯科的访谈(1953 年4 月1 日)
给凯瑟琳•昆的信(1954 年5 月1 日)
给凯瑟琳•昆的信(1954 年7 月14 日)
给凯瑟琳•昆的信(1954 年7 月28 日)
给凯瑟琳•昆的信(约1954 年8 月)
给佩特龙•卢肯斯的信(1954 年8 月)
给佩特龙•卢肯斯的信(1954 年8 月)
给凯瑟琳•昆的信(1954 年9 月20 日)
给凯瑟琳•昆的信(1954 年9 月25 日)
给凯瑟琳•昆的信(1954 年9 月27 日)
给凯瑟琳•昆的信(1954 年10 月20 日)
给凯瑟琳•昆的信(1954 年10 月23 日)
给凯瑟琳•昆的信(1954 年10 月29 日)
给凯瑟琳•昆的信(1954 年12 月11 日)
给佩特龙•卢肯斯的信(1954 年12 月16 日)
给凯瑟琳•昆的信(约1954 年)
无论什么时候,一个人开始沉思(约1954 年)
与自己过去的联系(约1954 年)
绘画的空间(约1954 年)
给凯瑟琳•昆的信(1955 年1 月11 日)
给赫伯特•费伯的信(1955 年7 月7 日)
给赫伯特•费伯的信(1955 年7 月11 日)
给劳伦斯•卡尔卡尼奥的信(1956 年)
一则笔记:摘自塞尔登•罗德曼与罗斯科的对话(1956 年)
给赫伯特•费伯的信(1957 年3 月18 日)
给罗瑟琳•欧文的信(1957 年4 月9 日)
给编辑的一封信(1957 年)
致普瑞特艺术学院(1958 年11 月)
给伊达•孔弥尔的信(约1958 年)
安乐椅:马克•罗斯科,一个愤怒的艺术家的画像(1970 年)
给赫伯特•费伯和伯纳德•里斯的信(1959 年6 月11 日)
给艾丽斯•亚瑟和斯坦利•库尼兹的信(1959 年7 月)
给米尔顿•埃弗里的信(1960 年)
笔记卡片(约1950 年至1960 年)
给伦敦白教堂画廊的信(1961 年)
与马克•罗斯科的一次谈话(1961 年)
给赫伯特•费伯的信(1962 年)
向米尔顿•埃弗里致敬(1965 年1 月7 日)
给伯纳德•雷斯的信(1966 年)
给诺曼•雷德的信(1966 年)
给赫伯特•费伯的信(1967 年7 月7 日)
给赫伯特•费伯的信(1967 年7 月19 日)
给斯坦利•库尼兹和伊利斯•阿舍尔的信(1967 年)
接受耶鲁大学颁赠的荣誉博士学位(1969 年)
马克•罗斯科年表
译后记
· · · · · · (收起)
"艺术何为"试读 · · · · · ·
无论什么时候,当一个人开始沉思艺术的本质—譬如,用某种西方观念揣摩漂浮于画面之上的那些稀薄、晦涩的块面—他便知晓最富有想象力的修辞与象征源于希腊诸神。希腊诸神精通于挖掘人性表达的独特性、可能性、局限性。语言似乎曾被设定为一种晦涩难懂的思想,它倾向于偏离。这便是诸神的本质,同时是诸神与希腊人之间的关联。此外,诸神还制定了规则,即希腊人同样可以使用诡计和欺诈手段...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从不认为绘画是一种自我表达,绘画是自我和他人进行的一场关于世界的交流。假如世界可以被这种交流所证实,接下去绘画就会改变。毕加索和米罗,他们身前身后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他们的绘画是对世界的一种看法,而这种看法改变了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 把世界具象化是我们的准则。绘画和存在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情欲关系。 一旦色彩超出颜料的可能性,它就会展现一个人的行为世界,涉及特定的时间、特定的事件,以及他是如何审视时间和事件的。我的色彩是一种经验性的色彩,它和某天的光线有关,和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有关。抑或说,我的色彩不是实验室里的工具,它没有隔绝于偶然和杂质,也并不拥有某种被指定的身份和纯度。 当我说我的绘画是西方的时候,我的意思是,它们寻求一种无状态的具体化:绘画不受西方理性的限制,呈现一种非隐秘深奥、超感官的、由祈祷或恐惧达到的神圣性。如果有人宣称这些是可以被超越的,那他就是在展现一种自我强加的限制----限制性与想象力之间的充满张力的限制。 展墙应该被做成颇像混了焦茶色的米白色,再混用一点点红色,来衬托出一种暖的气氛。假如墙过于白,绘画的主导色又是红色,它就会对抗绘画,使其偏向绿色。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04页 -
一个进行创造性艺术教育活动的理想教师需要具备两方面的素养。一方面,他和其他教师一样,应当具有洞察和评估孩子个性、背景与潜质的方法;他的举止风度应当营造一种舒适、自信的氛围;他应传递给孩子一种整体性的观念,即社会环境、教育过程,以及艺术创作活动都作为部分而存在。另一方面,他必须具有作为艺术家的敏感度……艺术就是一种清晰的演讲语言,它能够启发恰当的理解与激情。……他应当有能力让孩子感受到他的反馈,那种真诚的、认同性的反馈很快就会被孩子察觉到。这种欣赏把教师也变成一个共同的创作者。因此,我们的愿景就是确保一种直接的、自然的表达。 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单向度的表达,更是一种交互的对话,这种交互性使艺术具有一种社会学功能。 品味艺术是一场真正的思维婚礼。对待艺术,就像对待婚姻,倘若缺乏真正的融合,就是一场无效的婚姻。 一切原始性的表达都会透露出他们对暴烈力量感的持续关注,对恐惧和惊惧的直接表现,以及对自然世界野蛮残暴的认知和认同,还有生命里永恒的不安。 神话精神是所有时期各类神话的统称,它包含一种泛神论,其中,人、飞鸟、野兽、树木----所有已知的和未知的-----全部都带有某种绝对的悲剧意识。 而文学,对我而言,是一种青春期的奢侈。 我忠实于事物的真实性及其本质。我坚持事物的本来面目,坚持它们内在的真实。将这种现实性,不断地扩充,仅仅需要伸展其长度,增加其数目,就像经验着最熟稔的外界,它们拥有相等的特征。我笃信,意识内的世界与上帝所创意识之外的世界,有着一样的存在。假如,我拒绝使用熟悉的客观物,那是因为我不会为了它们的古老和陈旧,去捣毁表象。 其中,每一块形状都变成了有机体,所有的生灵都在其中进行着层出不穷的内在交流。最终,织就一个原始意识的神谱,一种仅存于意志力内部的深刻感人的经验。 真正的问题是结束这种沉寂与孤绝,攻陷充满防备的双臂,再一次舒展身体。 窗户被一种混合着粉色的蓝色所布...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5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艺术何为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艺术何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 更多书评 1篇
-
女宛心兑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我从不认为绘画是一种自我表达,绘画是自我和他人进行的一场关于世界的交流。假如世界可以被这种交流所证实,接下去绘画就会改变。毕加索和米罗,他们身前身后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他们的绘画是对世界的一种看法,而这种看法改变了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 把世界具象化是我们的准则。绘画和存在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情欲关系。 一旦色彩超出颜料的可能性,它就会展现一个人的行为世界,涉及特定的时间、特定的事件,以及他是如何审...2017-10-19 20:28 5人喜欢
我从不认为绘画是一种自我表达,绘画是自我和他人进行的一场关于世界的交流。假如世界可以被这种交流所证实,接下去绘画就会改变。毕加索和米罗,他们身前身后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他们的绘画是对世界的一种看法,而这种看法改变了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 把世界具象化是我们的准则。绘画和存在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情欲关系。 一旦色彩超出颜料的可能性,它就会展现一个人的行为世界,涉及特定的时间、特定的事件,以及他是如何审视时间和事件的。我的色彩是一种经验性的色彩,它和某天的光线有关,和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有关。抑或说,我的色彩不是实验室里的工具,它没有隔绝于偶然和杂质,也并不拥有某种被指定的身份和纯度。 当我说我的绘画是西方的时候,我的意思是,它们寻求一种无状态的具体化:绘画不受西方理性的限制,呈现一种非隐秘深奥、超感官的、由祈祷或恐惧达到的神圣性。如果有人宣称这些是可以被超越的,那他就是在展现一种自我强加的限制----限制性与想象力之间的充满张力的限制。 展墙应该被做成颇像混了焦茶色的米白色,再混用一点点红色,来衬托出一种暖的气氛。假如墙过于白,绘画的主导色又是红色,它就会对抗绘画,使其偏向绿色。 引自第204页 回应 2017-10-19 20:28 -
女宛心兑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一个进行创造性艺术教育活动的理想教师需要具备两方面的素养。一方面,他和其他教师一样,应当具有洞察和评估孩子个性、背景与潜质的方法;他的举止风度应当营造一种舒适、自信的氛围;他应传递给孩子一种整体性的观念,即社会环境、教育过程,以及艺术创作活动都作为部分而存在。另一方面,他必须具有作为艺术家的敏感度……艺术就是一种清晰的演讲语言,它能够启发恰当的理解与激情。……他应当有能力让孩子感受到他的反馈,...2017-10-19 11:37 4人喜欢
一个进行创造性艺术教育活动的理想教师需要具备两方面的素养。一方面,他和其他教师一样,应当具有洞察和评估孩子个性、背景与潜质的方法;他的举止风度应当营造一种舒适、自信的氛围;他应传递给孩子一种整体性的观念,即社会环境、教育过程,以及艺术创作活动都作为部分而存在。另一方面,他必须具有作为艺术家的敏感度……艺术就是一种清晰的演讲语言,它能够启发恰当的理解与激情。……他应当有能力让孩子感受到他的反馈,那种真诚的、认同性的反馈很快就会被孩子察觉到。这种欣赏把教师也变成一个共同的创作者。因此,我们的愿景就是确保一种直接的、自然的表达。 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单向度的表达,更是一种交互的对话,这种交互性使艺术具有一种社会学功能。 品味艺术是一场真正的思维婚礼。对待艺术,就像对待婚姻,倘若缺乏真正的融合,就是一场无效的婚姻。 一切原始性的表达都会透露出他们对暴烈力量感的持续关注,对恐惧和惊惧的直接表现,以及对自然世界野蛮残暴的认知和认同,还有生命里永恒的不安。 神话精神是所有时期各类神话的统称,它包含一种泛神论,其中,人、飞鸟、野兽、树木----所有已知的和未知的-----全部都带有某种绝对的悲剧意识。 而文学,对我而言,是一种青春期的奢侈。 我忠实于事物的真实性及其本质。我坚持事物的本来面目,坚持它们内在的真实。将这种现实性,不断地扩充,仅仅需要伸展其长度,增加其数目,就像经验着最熟稔的外界,它们拥有相等的特征。我笃信,意识内的世界与上帝所创意识之外的世界,有着一样的存在。假如,我拒绝使用熟悉的客观物,那是因为我不会为了它们的古老和陈旧,去捣毁表象。 其中,每一块形状都变成了有机体,所有的生灵都在其中进行着层出不穷的内在交流。最终,织就一个原始意识的神谱,一种仅存于意志力内部的深刻感人的经验。 真正的问题是结束这种沉寂与孤绝,攻陷充满防备的双臂,再一次舒展身体。 窗户被一种混合着粉色的蓝色所布满。橱柜是一种柔和的绿色。墙围是粉红色的。男孩穿着黄色的毛衣,蓝色的裤子。光线沿着落在形象和毛衣中心的阴影边缘,环绕起来。 譬如“深度”,即穿透事物不同层次的一种渐行渐远的体验。 无论关乎何种主题、处于什么时期,绘画永远是一个逐渐走向清晰、澄明的过程。画家则由其自身的世界组建而成:天空、大地、众多生灵。朝着我的画布,世界徐徐展开它的肢体,我平等地观察每一个事物----画上眼睛,抑或头部---无须绞尽脑汁,自然而然便能理解。它们隐含着画家的欲望、恐惧,以及精神渴慕。 这是一场冒险,作品闯入了世界。它必定受尽那些感觉迟钝的目光的伤害,必定要残忍地承受那些无所不在的痛苦,它无能为力。 引自第45页 回应 2017-10-19 11:37 -
钟离春 (めげない逃げない諦めない)
我年轻的时候,从事艺术是一件孤独的事情:没有画廊,没有收藏家,没有评论家,没有钱。但那是一个黄金时代,那时我们一无所有,不害怕失去任何东西,我们拥有想象力。现在的情形完全不同了这是一个充满了冗词赘语、活动、消费的时代。我不想冒险讨论哪个世界的状况更好,但我相信那些从事艺术的人们,渴望找到一种静默的状态。在那儿,他们能够扎根、成长。我们祈盼他们能找到。2020-07-25 16:45
-
女宛心兑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绘画是一个逐渐清晰的过程:它最终会消除所有的阻碍----画家和观念、观念和观众之间的任何阻隔。---马克·罗斯科 绘画犹如哼唱,犹如说话,它是一种天生的语言。 绘画是制造视觉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师通过表达自己赞赏或不赞赏什么,维持一个标准:孩子们需要通过绘画作品去表达他们的认知,而不是忽略认知。这种教育方法的结果就是,每一个孩子都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绘画,自然而展出自己的独特风格。每一个孩子的风格都和他人...2017-10-19 11:01
绘画是一个逐渐清晰的过程:它最终会消除所有的阻碍----画家和观念、观念和观众之间的任何阻隔。---马克·罗斯科 绘画犹如哼唱,犹如说话,它是一种天生的语言。 绘画是制造视觉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师通过表达自己赞赏或不赞赏什么,维持一个标准:孩子们需要通过绘画作品去表达他们的认知,而不是忽略认知。这种教育方法的结果就是,每一个孩子都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绘画,自然而展出自己的独特风格。每一个孩子的风格都和他人有所不同。这样,孩子就能获得一种技法,一种能代表自己观点的个人化的技法。 感觉不是一个稳定的因素,永远不会有两个人拥有完全相同的感觉……所以,通过知识来强化“感觉”是必要的。……有经验的艺术教师会发现“感觉”是自成体系的。 创造性冲动的合理发展将引导出最好的、最彻底的艺术体验。 威廉·维奥拉曾说:“所有的孩子似乎都能够无意识地追随形式的永恒规律。” 构图类型、比例、节奏、间隔、对称、对角线或者垂直于对角线,而不是沿着水平画面、平面空间与第三维度、在纸上乱涂、古典的对称的结构、条状的草地和条状的天空‘那些古典大师和现代大师的独特空间感是如何的?一些新技巧,以及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技巧、易吸附的材质表面、不易吸附的材质表面、上釉的表面、不透明颜料、湿画法、物体外围的画法、色调主义、非色调主义、媒介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原始主义 色彩、也许是关于感觉的或者功能性的、色调隐含着浪漫主义的操控、色彩的视觉功能包含扩张性的靠前,以及缩紧性的向前或退后。高超的技艺,既可以通过色彩,也可以通过含义达到。色彩可以仅仅因其自身而存在、艳丽的色彩(东方主义)、色彩典范(恰当的节奏韵律)、令人咋舌的色彩(风头主义)、测点定位(颓废的美学家有早熟意识)、设计 比例概念包括物体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强调物体或者强调空间。它定然包含一种空间情感。儿童有可能率性将空间缩小,突出物体;也可以将空间无限放大,弱化物体的重要性,使得物体渐渐消失在空间世界当中,或变成空间世界的一部分。在这两者之间,也许存在一个完美的平衡关系。 轮廓清晰的区域,或一种界限不分明的区域,或融合区域。锐化的轮廓,或边缘模糊的不确定轮廓。在色块周边涂抹,或将色块作为中心模板。首先象征一些古典的、理性的目标趋向。其次象征一些带有情感的、表现主义的目标趋向。 自由的本真内涵是关于某物与某物之间独特比例关系的表达过程。 自由可以通过紧密度来表现,也可以通过丰盈度。可以通过小细节的聚焦体现,也可以通过大面积的区域体现。它既可以强调事物,也可以强调效果。它可以是客观的、分解的,也可以是浪漫主义的。 实验教育就是自由地表达。 通过消除身体层面和心理层面的压抑感,来自我诱导某种创造性的状态。或者通过画一些充满想象力的绘画。 引自第1页 回应 2017-10-19 11:01 -
🐾 (生命中黯淡下去的,在诗里不朽)
他们谴责我们的艺术家不关心社会,漠视自己的生活,并呼吁艺术家投入波涛汹涌的生活中去。现在,让这些评论家看看这些孩子的作品吧。那里有所有的事物:工厂、码头、街道、人群、山峦、琥珀、牛群、男人、女人、船舶、水流——每一个可以想象到的东西都在画面里。这就是社会性的艺术。2016-11-05 16:25
-
钟离春 (めげない逃げない諦めない)
我年轻的时候,从事艺术是一件孤独的事情:没有画廊,没有收藏家,没有评论家,没有钱。但那是一个黄金时代,那时我们一无所有,不害怕失去任何东西,我们拥有想象力。现在的情形完全不同了这是一个充满了冗词赘语、活动、消费的时代。我不想冒险讨论哪个世界的状况更好,但我相信那些从事艺术的人们,渴望找到一种静默的状态。在那儿,他们能够扎根、成长。我们祈盼他们能找到。2020-07-25 16:45
-
钟离春 (めげない逃げない諦めない)
对于艺术评论家,罗斯科憎恶地说:“整个程序的运转都是为了艺术的普及化一一大学、广告、博物馆,还有57大街的销售员。 群人观看一幅画是一种亵渎,我相信一幅画只能单独和一个不同寻常的人直接交流,那个人恰好和那幅画、画家处于一个频道。2020-07-25 16:40
-
钟离春 (めげない逃げない諦めない)
作为艺术家,需要窥探并激起这场毁灭性的冒险一一他必须侵犯某处禁地,并侥幸归来,才能有所回答。不过,唯有少数人能侥幸逃离被毁灭的厄运,甚至还能归来,讲述他的故事。 多年前,我翻阅尼采的著作《悲剧的诞生》,便产生过类似的经验,着实难以忘怀。后来,我沉思艺术问题的时候,《悲剧的诞生》便成为我永远的思想源泉。有人想知道,一本探讨希腊悲剧的著作,为何能对一个艺术家的人生产生如此重要的影响(我绝不相信艺术可...2020-07-25 16:32
作为艺术家,需要窥探并激起这场毁灭性的冒险一一他必须侵犯某处禁地,并侥幸归来,才能有所回答。不过,唯有少数人能侥幸逃离被毁灭的厄运,甚至还能归来,讲述他的故事。 多年前,我翻阅尼采的著作《悲剧的诞生》,便产生过类似的经验,着实难以忘怀。后来,我沉思艺术问题的时候,《悲剧的诞生》便成为我永远的思想源泉。有人想知道,一本探讨希腊悲剧的著作,为何能对一个艺术家的人生产生如此重要的影响(我绝不相信艺术可以互相模仿)。我只能说,无论对于画家、诗人,还是音乐家,他们对生命最基本的思考没有什么不一样。重要的是,之所以有些东西能够从诸神那里抢夺过来,是因为基于诡计。它既无法传授,亦无法习得,因为你无法用相同的诡计再骗诸神上当。但愿这个比喻能够清晰地解释,我画画时欣喜若狂的狂态。 关于我们能够从中获取些什么?如何将之转化为一种创作方式?我们的所得之物就像一颗被盗取的宝石,价值连城。但只有在某种隐蔽、伪装的状况下才能展示出来。 引自 无论什么时候,一个人开始沉思(约1954 年) 回应 2020-07-25 16:32
论坛 · · · · · ·
正在展出的罗斯科作品主题展览 | 来自🐾 | 1 回应 | 2017-01-03 |
1 有用 女宛心兑 2017-10-19
有些观点还是不错的,但是很多信都没必要收录。
2 有用 Shelia Liu 2018-11-06
尽管作者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在努力消解隔阂和抵达清晰,但旁观者真的能感受到这种交流吗?一个人,最终还是只能抵达自己的真相啊。
2 有用 [已注销] 2019-01-26
若我有勇气,就会成为Rothko这种拧巴的家伙。
1 有用 九分女 2017-06-15
罗斯科是一个怀旧敏感温柔睿智开放自由又不时为自己的精神所困的人。看起来好平易近人。
0 有用 新地 2018-12-31
Last book of 2018.
0 有用 5amoonmama 2021-03-07
重新读罗斯克,有更清晰的理解。
0 有用 企鹅宝宝在走路 2021-03-02
不太值得读,大部分书信关于日常事务往来,关于艺术的内容太少。但是封面这幅真的太太太美了。
0 有用 双手插袋 2021-02-22
谁会想到罗斯科还懂得儿童美术教育呢👍🏻
0 有用 李后主 2021-01-18
一个能以尼采作为出发点,从悲剧精神出发,以酒神思考人的艺术家。其实罗斯科这期艺术家,包括德库宁、吕佩尔茨、克莱因等等吧,他们的形而上直通东方。只不过他们的出发点来自希腊,我们来自老庄或者佛家。甚至罗斯科自己也在书中表明他对禅宗是感兴趣的。所以,其实如果能用禅宗的角度去观看罗斯科的作品,似乎就更好理解他这样一种“空间”和极简的表达方式。说白了,罗斯科和法常和尚的《六柿图》似乎有一种奇妙的联系。如果以... 一个能以尼采作为出发点,从悲剧精神出发,以酒神思考人的艺术家。其实罗斯科这期艺术家,包括德库宁、吕佩尔茨、克莱因等等吧,他们的形而上直通东方。只不过他们的出发点来自希腊,我们来自老庄或者佛家。甚至罗斯科自己也在书中表明他对禅宗是感兴趣的。所以,其实如果能用禅宗的角度去观看罗斯科的作品,似乎就更好理解他这样一种“空间”和极简的表达方式。说白了,罗斯科和法常和尚的《六柿图》似乎有一种奇妙的联系。如果以西方美术史的视角看,《六柿图》又何尝不是一种极简。 (展开)
0 有用 zxx 2021-01-15
有营养的篇章不多,很多都是在向他人解释自己的创作动机。 没想到这位画抽象画的艺术家,居然深受原始主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