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以人類學之眼、受苦共感之心,
走進底層工人的生命世界,記錄一段被遺忘的社會史。
「不讓妳傷心的人類學,就不值得從事。」——《傷心人類學》
「我也完全不知道在『那裡』該『如何讓自己像個人類學家』。」——《泰利的街角》
這是一本關於跨國供應鏈肆虐、新自由主義浪潮席捲、港口男人勞動風雲、茶店女性作伴文化、生命陷落及底層困境的「傷心民族誌」。書中的主角包括被國家拋棄的碼頭裝卸工人、入不敷出的貨櫃車司機、慘澹營生的攤車小販、飽經風霜的茶店阿姨仔,以及失語無能的失格父親。若要凝視這些如深淵般的生命圖像,得讓目光回望島嶼過往半世紀的「發展」軌跡。
1956年,美國Sea-Land運輸公司的Ideal X號貨輪載運貨櫃啟航,開啟了貨櫃海運時代。1972年,基隆港務局首次設置貨櫃碼頭與裝卸設施。1984年,基隆港躍升為世界第七大貨櫃港。1999年,基隆港棧埠作業民營化...
以人類學之眼、受苦共感之心,
走進底層工人的生命世界,記錄一段被遺忘的社會史。
「不讓妳傷心的人類學,就不值得從事。」——《傷心人類學》
「我也完全不知道在『那裡』該『如何讓自己像個人類學家』。」——《泰利的街角》
這是一本關於跨國供應鏈肆虐、新自由主義浪潮席捲、港口男人勞動風雲、茶店女性作伴文化、生命陷落及底層困境的「傷心民族誌」。書中的主角包括被國家拋棄的碼頭裝卸工人、入不敷出的貨櫃車司機、慘澹營生的攤車小販、飽經風霜的茶店阿姨仔,以及失語無能的失格父親。若要凝視這些如深淵般的生命圖像,得讓目光回望島嶼過往半世紀的「發展」軌跡。
1956年,美國Sea-Land運輸公司的Ideal X號貨輪載運貨櫃啟航,開啟了貨櫃海運時代。1972年,基隆港務局首次設置貨櫃碼頭與裝卸設施。1984年,基隆港躍升為世界第七大貨櫃港。1999年,基隆港棧埠作業民營化。2016年,基隆市歡慶建港130週年,該年為世界海運貨櫃發展60週年。在上述扼要片段的主流編年記事底下,有什麼重要的社會史細節遭到忽視?又有哪些人被抹除了真實活過的痕跡?這些正是《靜寂工人》試圖呈顯與回應的。
本書作者魏明毅帶著同理之心和人類學之眼,以身為度,與田野報導人同行在基隆港的東西碼頭岸上、同處在簡單陽春的候工室裡、同坐在密閉侷促的貨櫃車內,並隨著他們的腳步進出不同的食肆與茶店。側耳傾聽他們的娓娓敘說,且聽出他們沒能說出口的喑啞之聲。然後,以筆一字一句刻劃這些暫時隱沒容貌、以化名現身的人物,記下他們在碼頭內外的日日夜夜。
魏明毅筆下堅毅認命的清水嫂、自嘲無能的李松茂、沉默寡言的阿順、夜夜喝著酒水的李正德、渴望「說」與「被聽」的王家龍、善體人意的茶店經營者陳女士等人,所交織出的生命世界,曾經是那麼絢爛豐富,如今卻顯得黯淡無光。這些故事的主人翁面對際遇變遷和生命苦境,總是自嘆命運捉弄且歸咎自身無能,但魏明毅不懈地叩問社會性受苦的緣由,在她的抽絲剝繭、細細爬梳下,個中道理逐漸浮現檯面……。
【Misfits書系】
聚焦於各種底層、邊緣、非主流、格格不入的個人或群體的生命記事。取材自民族誌、生命史、報導文學、陰性書寫、人文研究、社科調查等。書系精神為不渲染浮誇悲歌、不消費廉價溫情、不製造刻板印象、不鞏固傲慢偏見,但求揭露隱蔽、翻轉污名、傳達喑啞者的聲音、體現各種活著的姿態。最終讓人明白,故事的書寫者、故事裡的主人翁,乃至故事的閱讀者,在生命旅程中都可能是misfit。
凝視受苦.同理推薦
「喧囂的年代,許多事都在挑動我們憤怒的神經,賁張的血脈遙望著改變,卻伴隨了空洞的疲倦。此時,明毅的溫柔凝視、安靜傾聽,就像一股暖流,撫慰人心。《靜寂工人》展露了碼頭工人真實的生命世界及堅毅的生命法則,讓我們從這一天又一天的生命故事中,獲得啟發、汲取力量。」——方怡潔(清華大學人類學所助理教授)
「身為精神醫療工作者與人類學的學徒,我樂意推薦《靜寂工人》,作為臨床工作者一種理解人們受苦經驗的參照,提醒在病理化的詮釋觀點之外,我們可能面臨的限制,以及還可以嘗試的思維理路與行動。過去,日治時期抵抗殖民的醫生作家賴和曾以漢詩寫道:『要向民間親走去』,這部民族誌也體現了這樣的哲人精神。」——吳易澄(精神科醫師)
「讀畢後闔上本書,你腦中或將浮現碼頭邊一個個布滿皺褶的黝黑臉孔,沉默無語地飲啜麻痺靈魂的液體,靜寂的空氣裡帶著稠重的哀愁與無奈。慧心獨具的作者用著細膩的筆觸,如針線般繫起個人工作、家庭、休閒等面向,繼而疊合在台灣自七○年代來於全球經濟位置的鉅觀遞嬗圖上,校準出民族誌企求展現的理解視角。」——黃克先(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源自心理諮商與文化人類學的雙重訓練,本書作者魏明毅獨具隻眼,由情緒和感知的觀察角度入手,生動地描摹了全球供應鏈如何在公共空間以及私密領域裡,深刻影響了這些男女和代間的行動與不行動、希望和失落。」——趙彥寧(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We are what we eat. 碼頭工人鎮日的港邊飲食,隨著國際貿易更迭、港口發展興衰變換著桌上菜色。這勞動苦力的精氣補給站,吞嚥入喉的是港都男兒的情感,而咀嚼吐納的則是關於城市定位、貿易榮枯、國際金流的起伏迭宕。碼頭工人順著國際商船所撐起的口岸繁華盛景,在勞動的呼吸與節奏中,內斂地承載著屬於男性的關愛、責任、放浪與墜落。」——鄧湘漪(《流亡日日》作者)
「要記憶基隆港,就必須記住這群碼頭工人和他們的苦境,身為基隆的孩子和新一代的受薪勞工,《靜寂工人》給了我們一個追溯和反思的起點。從看見勞動者的歷史開始,我們拆除了強加在個人身上的錯誤歸因,層層剝除大時代結構的遮掩,找到了和基隆港與勞動的深刻連結。這真實映照出他們的受苦經歷,也提醒我們自身勞動的意義,以及在這個艱困的時代下該如何自處。」——雞籠霧雨(基隆青年團體)
作者简介 · · · · · ·
魏明毅
因為一直無法安坐在同一個位置上,工作總是移動在不同的城市與地方,與所有人的關聯都是親密、深刻而短暫。始終的局外人。
不論是初初入門幾年的人類學或近二十年的諮商工作,接觸的對象看來是他人,但始終都是為了回應自己內在那隻野地孤鬼一路不斷丟出來的悶響。
嘗試成為一名民族誌的書寫新手,由「說」轉路╱跨徑到「寫」,暗自希望透過安靜地寫字,那一陣陣悶響有朝一日能轉為清音;在世界的荒謬裡,自由來去、不再匍伏張望。
目录 · · · · · ·
推薦序 聽見沉默之聲╱吳易澄
推薦序 基隆碼頭:情感與生命價值的國境邊區╱趙彥寧
序 章 從會談室掉進田野地
成為人類學徒之前|掉進陌生之所|跑田野|永遠的田野魂
第一章 基隆港的碼頭邊上
· · · · · · (更多)
推薦序 聽見沉默之聲╱吳易澄
推薦序 基隆碼頭:情感與生命價值的國境邊區╱趙彥寧
序 章 從會談室掉進田野地
成為人類學徒之前|掉進陌生之所|跑田野|永遠的田野魂
第一章 基隆港的碼頭邊上
清水嫂|李正德
第二章 彼時,那海洋邊上的少年與壯丁
碼頭上的苦力|岸上的日與夜:等船|橋式機底下的工人頭家
第三章 茶店仔裡的阿姨仔
鐵路街仔|無以言說的渴望|作為一個男人:gâu
第四章 失格
安靜的驅逐|掛斷|孤身工人|失聲父親
第五章 他們是我們
第一回合:與新自由主義的接連|「像個男人」與伴文化|下一回合:掛斷,但新自由主義留了下來|無以為(男)人與苦難的型態|他們與我們
後 記 那城裡城外的清水嫂與李正德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工作,不只是一个位置,它同时影响着人如何看待自己,能与什么样的人互动,可以在什么样的时间行走在哪些地方。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无以为( 男)人与苦难的形态 ……………… 146 -
“像个男人”不只是“像”而已,它框架出一个日常的理想样态,让男人在当中行动,以及思考如何形塑自身以成为 “有价值”的男人,并依此过程及结果来时刻评价自己是否像个(理想)男人。“像个男人”在某特定历史节点,将码头工人拉进集体(被)建构的社会生活,让男人在码头内外各种关系与空间里,通过反复的金钱与关系的给予、接受、交换过程,感受与确认自己的能动性。 这里所说的“关系”并非人脉,不单指为了获得经济利益或社会资本而建构的人际往来;“关系”是能动性的主要内涵。在各种关系与空间里,码头工人可以像个男人般给予、接受及交换,展现了文化所认定的理想男性应有的样貌;同时,在各层次日复一日的一段段关系里,一个个物理空间被男人实践转换为有意义与归属的所在。于是,工人得以在异乡城市生产出自己的地方”,而内在对于“有所伴”的渴望也能在不同的关系与地方得到接应。 然而,文化也钳制了这群码头工人彼此的关系形态,甚而注定无以支撑他们生命历程中某些无法回避的时刻。“像个男人”界定了码头工人在日常里存在的形式,潜隐却强力地规定他们如何说、什么可以对谁说,以及什么不可以对谁说。“像个男人”在码头工人陷入苦闷或痛苦之际,像紧箍咒般掐住了他们既有关系的情感往来,闭塞了他们的所有出口,使得他们彼此间的日常情谊之网,无以承接生命中或大或小的不顺处境,注定了码头兄弟无法承载如李正德“很难开口,心里不好受”此类异于日常的生命陷落经验。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 像个男人”与伴文化 ……………………… 138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靜寂工人"的人也喜欢 · · · · · ·
靜寂工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4 条 )

一部感同身受的全球化时代打工人悲歌

不会心理咨询的人类学家没有好田野

何江穗:“像个男人”的悲歌

缺少了女人的男人世界是不完整的。提三点人类学批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四星是给作者的写作。阅读很流畅,看得出来作者是带着“情感”在写作。一个小小的岛屿社会,如何在全球经济体系下起伏、隐现以及暂时被抛弃?从这一点来说,《静寂工人》是成功的。在大陆这一边,我们正在经历着基隆工人曾经遭遇的一切,身份的消失、内心的焦灼、经济的冲击等... (展开)
时代的车轮碾过梦想,只剩下梦碎的静寂永夜

没落的工人与静寂的父亲
> 更多书评 24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8.1分 913人读过
-
みすず書房 (2024)暂无评分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遗书之憾 (奥兹的铁皮人)
- 工人阶级及相关研究(3) (🦉的瓦涅密)
- 港台外(十一续) (湮没人群)
- 人類學 (烏普西侖巴)
- 那些硕士论文们 (李亢)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靜寂工人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鲸鱼不是鱼 2022-11-26 15:08:35 广东
很薄的一本小书,初读时嫌其太过轻盈和疏略,但越往后读就越喜欢。新自由主义浪潮之下基隆的码头工人从兴起到失落,作者呈现的图景不是满溢的苦难、剥削和仇恨,而是悠扬的落寞、怀旧和悲戚,是一幅充满触感的生活图景。有早餐铺、茶店仔、红灯区,有不辞辛劳的妇女、追求情事的已婚男子、迷茫冲撞的少年,有艰难生活着的清水嫂轻快的语调和对同样不易的他者的体察和帮助,有码头苦力“作为一个男人”的自我期许和无以言说的困顿。... 很薄的一本小书,初读时嫌其太过轻盈和疏略,但越往后读就越喜欢。新自由主义浪潮之下基隆的码头工人从兴起到失落,作者呈现的图景不是满溢的苦难、剥削和仇恨,而是悠扬的落寞、怀旧和悲戚,是一幅充满触感的生活图景。有早餐铺、茶店仔、红灯区,有不辞辛劳的妇女、追求情事的已婚男子、迷茫冲撞的少年,有艰难生活着的清水嫂轻快的语调和对同样不易的他者的体察和帮助,有码头苦力“作为一个男人”的自我期许和无以言说的困顿。如此细腻的叙述,市场的裹挟之下,我们生活的感官在如何变化。 (展开)
0 有用 Lai sue 2022-01-11 21:24:01
我被序章打動了,再一次感受到田野的魅力。其實說不上有太多技巧和理論,更多的是平實的敘述。
0 有用 夕颜 2022-11-14 22:18:29 江苏
补记夕颜小号07/17。基隆码头工人、货运司机、餐点阿嬷、性工作者田野调查,资本主义全球产业链转移带来兴盛与衰败。既有家庭不睦,父子失和,失业自杀种种社会问题,也是所有经历过出口型贸易转移国家共通问题。人生皆苦,资本似刀。
1 有用 yuntzucccccc 2022-10-09 00:16:10 中国台湾
「他们恰巧只是在这个时代先被接连、后被挂断的对象……那样的故事,会在不同的历史时点,以不同却相似的样貌生产出来。」
0 有用 Stranger 2021-12-22 12:29:40
写得温柔又有力。原来“静寂”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从在人声鼎沸、各种关系网络嘈杂声围绕于红透半边天的码头到退回到本以为可以接应自己坠落至底层的生命身份的场域,里外皆静寂的“死港”。不同时代中全球资本主义的扩张、牵连、转移与挂断对这群码头工人的情感知觉结构、性别身份分工、文化框架要求的不同评价都一一阐明人并非简单的劳动物件,人不能被化约成劳动数字。深描和参与式观察的方法我还不熟,作者每每总能在变化后捕... 写得温柔又有力。原来“静寂”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从在人声鼎沸、各种关系网络嘈杂声围绕于红透半边天的码头到退回到本以为可以接应自己坠落至底层的生命身份的场域,里外皆静寂的“死港”。不同时代中全球资本主义的扩张、牵连、转移与挂断对这群码头工人的情感知觉结构、性别身份分工、文化框架要求的不同评价都一一阐明人并非简单的劳动物件,人不能被化约成劳动数字。深描和参与式观察的方法我还不熟,作者每每总能在变化后捕捉到特别深入的问题,除了我对作者所涉主题中国家能做的具体是什么还不甚了解,以及序言中新自由主义的意涵的不理解之外,也从作者这里看到了社会学关心的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