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的秘密:中国的生命之书》的原文摘录

  • 事实上,《易经》的科学并非基于因果性原理,而是基于一种我们从未遇到因而迄今尚未命名的原理,我姑且称之为“同步性”(synchronistisches)原理。 (查看原文)
    🐳🌈 2021-12-29 10:42:32
    —— 引自章节:纪念卫礼贤
  • 命运安排的新事物很少甚至从未符合过有意识的期待,这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查看原文)
    Mojito在Bodegui 2022-01-03 22:28:24
    —— 引自章节:荣格的欧洲评述
  • 科学作为工具固然并非完美,但毕竟非常宝贵且具有优越性,只有当它要求把自己当作目的时才会显示出危害。科学必须做臣仆,一旦篡夺王位就会做错事。它必须服务于其他科学分支,因为每一个分支都因其自身的不充分而需要其他科学分支的支持。科学是西方精神的工具,依靠科学可以比仅靠双手打开更多的门。科学属于我们的理解方式,只有当它把自己的理解方式看成唯一正确的时候才会阻挡我们的视线。然而,正是东方把另一种更加广泛、深刻和高明的理解方式传授给了我们,那就是通过生命去理解。 (查看原文)
    JL 2022-02-03 18:55:35
    —— 引自章节:荣格的欧洲评述
  • 长期以来,在我们典型的基督教精神文化中,精神和对精神的爱一直是纯粹正面的和最值得追求的。只是在中世纪行将结束时,也就是在19世纪,经核实呢开始退化为理智,那种难以忍受的理智主义的通知猜得到反抗。这种理智主义导致了一个可以原谅的错误,那就是把理智和精神混为一谈,并且把理智的过失归咎于精神。当理智试图把精神的遗产据为己有时,它便有害于灵魂了。理智绝对没有这个能力,因为精神是某种高于理智的东西,它不仅包含理智,而且还包含情感。 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人对于生命的悖谬和极性一直都有清醒的认识。对立双方总能保持平衡——这是高等文化的标志;而片面性虽然总能提供动力,却是野蛮的标志。 (查看原文)
    JL 2022-02-03 18:55:35
    —— 引自章节:荣格的欧洲评述
  • 更进一步的经验表明,我所谓的这种“超越”原来是意识层次的一种提升。这个问题并不是就其自身以逻辑的方式得到解决,而是面对着一种新的、更强的生命指向而逐渐消解了。 我们当然会感受到情感,并且为之震撼,受之折磨。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能觉知到一种更高的意识,它阻止我们把自己等同于情感,使我们能够客观待之,并可以宣称:“我知道我在受苦。” 虽然新事物往往与我们所知道的根深蒂固的本能相抵触,但它是对整体人格极为恰当的表达,我们无法设想还有什么表达比它更完整。 (查看原文)
    JL 2022-02-03 21:23:03
    —— 引自章节:荣格的欧洲评述
  • 从恶中生出许多善。保持安静和专注,不压抑任何东西——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不是按照我想要其成为的样子接受现实——我因此获得了以前想都没有想过的非凡的知识和能力。我以前总是认为,当我们接受事物时,事物会以某种方式制服我们。现在看来根本不是这样;只有接受事物,才能采取对待事物的态度。 这种态度并不放弃基督教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任何价值,而是以基督教的爱和忍耐去接受自己本性中最卑贱的东西。 (查看原文)
    JL 2022-02-16 20:22:57
    —— 引自章节:荣格的欧洲评述
  • 如果他们说的真是玄学,那么理解他们将毫无希望,但如果他们说的是心理学,那么我们不仅能够理解他们,而且能极大地从中受益,因为那样一来,所谓的“玄学”就是可经验的了。如果我相信有一个绝对的神,他超越一切人类经验,那么我不会对他感兴趣,我们井水不犯河水。但如果我知道,神是我灵魂中的一种强大冲动,那么我就必定会关心他,因为那样一来,他将变得和现实中的所有事物一样极为平常,变成重要而实际的东西。 (查看原文)
    JL 2022-02-17 09:36:55
    —— 引自章节:荣格的欧洲评述
  • 基督徒按照西方的观念让自己服从于一个高等的神性人格,期待获得他的恩典;而东方人却认为,解脱全凭自己所下的“功夫”。整个道都从个体中生长出来。效仿基督永远都有一种缺陷:我们崇拜的是一个作为神圣典范的人,他体现了最高的意义,然后处于纯粹的模仿,我们忘记了实现我们自身最高的意义。事实上,放弃一个人自身的意义并非完全令人不快。倘若耶稣这样做了,他可能成为一个令人尊敬的木匠,而不会成为宗教叛逆,当然,今天还会发生与之类似的事情。 (查看原文)
    JL 2022-02-17 09:36:55
    —— 引自章节:荣格的欧洲评述
  • 通常的“顺流”亦即“下流”是这样一个生命过程,魂和魄分别作为理性因素和动物因素彼此关联。一般来说,魄这种昏昏沉沉的意志会受情欲驱使,迫使魂或理智为它服务,至少会使理智指向外部,由此魂和魄的能量渗漏出去,生命也就耗尽了。 反过来,如果活着的时候就能“逆流”,引导生命能量上升,如果魄的能量被魂所掌控,从外界事物中的解脱就会发生。自我对外界事物依然认识,但却无所欲求。这样一来,幻相的能量被打破,一种内在向上的能量循环开始发生。自我从世界的纠缠中脱身出来,死后仍然活着,因为“内化”已经阻止了生命能量的向外耗费,生命能量将在单子的内在旋转中创造一个不依赖于肉体存在的生命中心。 (查看原文)
    JL 2022-02-17 15:29:04
    —— 引自章节:卫礼贤的文本与解释
  • 在佛教中,这种回归涅槃与自我的完全消灭有关,因为和世界一样,自我仅仅是幻相。即使不能把涅槃解释为死亡、终止,涅槃也仍然是某种绝对超越的东西。而在道教中,目标是在一种改观的形态下保存人的观念,保存体验的“痕迹”。那就是和命一起返回自身的光,在本书中以金花为象征。 (查看原文)
    JL 2022-02-17 15:29:04
    —— 引自章节:卫礼贤的文本与解释
  • 神活者,由其心之先死也。人能死心,元神活矣。死心非枯槁之谓,乃专一不分之谓也。 佛云:“置心一处,无事不办。”心易走,即以炁纯之;炁易粗,即以心细之。如此而焉有不定者乎? (查看原文)
    JL 2022-02-17 20:40:51
    —— 引自章节:卫礼贤的文本与解释
  • 镜有影已无镜矣,水有象已非水矣。光有识,尚何光哉? 用心即为识光,放下乃为性光。 识不断,则神不生。心不空,则丹不结。心静则丹,心空即药。不著一物,是名心净。不留一物,是名心空。空见为空,空犹未空。空忘其空,斯名真空。 (查看原文)
    JL 2022-02-17 22:36:45
    —— 引自章节:卫礼贤的文本与解释
  • 事实上,《易经》的科学并非基于因果性原理,而是基于一种我们从未遇到因而迄今尚未命名的原理,我姑且称之为“共时性”(synchronistisches)原理。多年以前,我在研究无意识过程的心理学时就已经意识到,必须寻找一种新的解释原则,因为因果性原理似乎不能令人满意地解释某些值得注意的无意识心理现象。我发现有一些心理上的平行现象,它们之间不可能有因果联系,而必定处于另一种事件联系。在我看来,这种联系主要可见于相对的同时性这一事实,因此我称之为“共时性”。事实上,时间仿佛远非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包含着性质或基本条件的具体连续体(konkretes Kontinuum),这些性质或基本条件能以一种无法作因果解释的平行性在不同的地方相对同时地显现出来,比如相同的思想、符号或心理状态的巧合出现。另一个例子是卫礼贤曾经指出的中国和欧洲风格期(Stilperioden)的同时性,它们之间不可能有因果联系。如果拥有经过彻底论证的结果,那么占星学就是共时性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例子。不过,至少已经有一些事实经过了充分论证,并有大量统计数据作为支持,因此,对占星学问题进行哲学考察似乎是有价值的。(从心理学上的评价来看,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占星学代表着古代所有心理学认识的总和。) (查看原文)
    圆圆 2022-04-03 20:02:10
    —— 引自章节:纪念卫礼贤
  • 我在工作中一直坚信,从根本上说并不存在无法解决的问题。经验也向我证明了这一点,因为我经常看到有些人轻易便超越了别人无法超越的问题。更进一步的经验表明,我所谓的这种“超越”(Uberwachsen)原来是意识层次的一种提升。一种更高更广的兴趣在视域中出现了,随着视域的开阔,尚未解决的问题变得不再紧迫。这个问题并不是就其自身以逻辑的方式得到解决,而是面对着一种新的、更强的生命指向而逐渐消解了。它并没有遭到压制而成为无意识,而仅仅是呈现在另一种光亮中,因此也变得有所不同。在较低层次导致最激烈冲突和充满恐慌的情感爆发的那些东西,现在从人格的更高层次来看,宛如从高山山顶上俯瞰山谷中的一场雷雨。这并不是说这场雷雨已经不复存在,而是说人已经不在其中,而是位于它之上。但是从心灵的角度看,我们既是山谷又是山峰,因此感觉自己超越于人似乎是一种徒劳的幻觉。我们当然会感受到情感,并且为之震撼,受之折磨。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能觉知到一种更高的意识,它阻止我们把自己等同于情感,使我们能够客观待之,并可以宣称:“我知道我在受苦。”我们这部经典在谈到昏沉时说:“昏沉而不知,与昏沉而知,相去奚啻千里。”这也完全适用于情感。 (查看原文)
    圆圆 2022-04-03 20:02:10
    —— 引自章节:荣格的欧洲评述
  • 根据这部经典的说法,属于无意识形相的不仅有神,还有魂和魄。卫礼贤把“魂”译成了“阿尼姆斯”(Animus)。事实上,用“阿尼姆斯”这个概念来指“魂”是非常合适的。“魂”的汉字由“云”和“鬼”组成,因此魂的意思是“云鬼”,是一种更高的“气灵”(Hauch-seele),属于阳性本原,因此是男性的。人死后,魂上升为“神”,即“不断伸展和自我显示的精神”或神。卫礼贤把“魄”译成了“阿尼玛”(Anima),“魄”字由“白”和“鬼”组成,亦即“白鬼”,是一种较低的阴间“体灵”(Kδrperseele),属于阴性本原,因此是女性的。人死后,魄下降为“鬼”,往往被解释为“再来者”、幽灵、鬼魂。 (查看原文)
    圆圆 2022-04-03 20:02:10
    —— 引自章节:荣格的欧洲评述
  • 倘若分裂倾向并非人类心灵的固有特性,那么这些心灵分系统根本就不会分开,换句话说就不会有各种精灵或神衹。也正因如此,我们这个时代才如此无神和世俗:因为我们不了解无意识的心灵,因为我们只崇拜意识。我们真正的宗教是意识的一神教(Monotheismus des Bewusstseins),我们被意识所控制,在热地香认有自主的分系统存在。但在这里,我们区别于佛教的瑜伽学说,因为我们甚至否认这些分系统可以体验。这里有一种巨大的心灵危险,因为那样一来,这些分系统的表现将会类似于其他受压抑的内容:它们不可避免会引发错误观念,因为受压抑的内容会以非本真的形式再次出现在意识中。这个在所有神经官能案例中都很显著的事实也适用于集体的心灵现象。在这方面,我们这个时代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我们相信可以用理智来评判宗教事实。比如拉普拉斯(Laplace)就认为上帝是一个假说,可以用理智加以肯定或否定。我们完全忘记了,人类之所以相信“魔鬼”,其理由与一切外在的东西毫不相干,而是完全基于对自主分系统的强大内在作用的朴素认识。用理智来批判这种作用的名称,或者称之为错误,并不会消除这种作用。这种作用总是以集体的方式存在着,自主的系统也一直在起作用,因为短暂的意识波动不会触及无意识的基本结构。 (查看原文)
    商羊 2022-04-26 11:21:54
    —— 引自章节:荣格的欧洲评述
  • 53 金花的秘密 按照他的描述,神秘参与只不过是主客未分的巨大残余,原始人仍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它,以至于在具有欧洲意识的人看 来必定显得异乎寻常。只要主客之分还没有被意识到,无意识的同一性就会占据上风。于是无意识被投射到客体中,客体也被向内投射到主体中,也就是说被心理化了。这样一来,动植物像人一样行为,人既是自己也是动物,万物都充满了鬼神幽灵。文明人当然自认为远远高于这些东西,但他的整个一生往往被等同于他的父母;他被等同于他的情感和成见,他会毫无愧色地指责别人做了他不想在自己这里看到的事情。换句话说,他也仍然是原初无意识或主客未分状态的残余。由于这种无意识,他会被数不清的人、事物和情况所影响,亦即被它们无条件地左右。他几乎和原始人一样被干扰性的内容所占据,因此也需要同样多的避邪魔咒,只是他不再用药包、护身符和动物祭品,而是用神经药物、神经官能症、启蒙、意志崇拜,等等。 41 但如果承认无意识和意识共同起着决定作用,如果我们的生活能够尽可能地照顾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较为本能的)要求,那么整个人格的重心就不再是那个仅仅是意识中心的自我(dasIch),而是介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一个虚点(virtueller Punkt),我们或可称之为“自性”(Selbst)。如果这种转变能够成功,神秘参与就会被成功消除,由此会产生一种人格,它只是在较低层次受苦,而在较高层次则不可思议地摆脱了苦与乐。 (查看原文)
    商羊 2022-04-26 11:31:40
    —— 引自章节:荣格的欧洲评述
  • 为了取得进步,解放自己,这些人做了什么呢?据我所知,他们什么也没有做(无为),而只是让事情如其本然地发生,正如吕祖所教导的,如果一个人不放弃他的执着,神光就会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转。让一切顺其自然地发生,无为而为,“放开自己”,埃克哈特大师(Meister Eckhart)所传授的这些技艺成为我成功打开通向道的大门的钥匙:在心灵上必须听任事情发生。对我们来说,这成了一种鲜为人知的真正技艺。一般人的意识总是在干预、帮助、纠正和否定,从来不让心灵过程宁静地简单发展。这项任务本来是足够简单的(如果简单不是一切事情中最难的话!)。它所要做的仅仅在于,首先客观地观察心灵发展中的某个幻念(Phantasief-ragment)。再没有什么比这更简单了,但困难也正始于此。人似乎没有什么幻念—或者有—但这太愚蠢了—我们可以举出上千条好理由去反驳:“我无法全神贯注于它”、“它太无聊了”、“又会有什么结果呢?”、“它不过是…而已”,等等。事实上,意识提出大量异议,往往就是要清除这些自发的幻想活动,即使我们决意要让心灵过程不受干扰地进行。在许多情况下都存在着一种真正的意识发作(Bewusstseinskrampf)。 即使成功地克服了最初的困难,意识随后还会进行评判,试图对幻念进行解释、分类、美化或贬低。这样做的诱惑简直无法抗拒。在全面而忠实地观察一段时间之后,意识的急躁就可以得到遏制,这是势在必行的,否则就会产生阻碍性的力量。但是在每次观察幻念时,必须把意识活动重新搁置一边。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努力的结果起初并不那么鼓舞人心。这些幻念原本就交织在一起,说不清楚它们的来来去去。此外,获得幻念的途径也因人而异。对于有些人来说写出来最容易,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想象起来最容易,还有人则愿意或有形或无形地将它们画下来。那些意识高度发作的人往往单靠手就可以表达幻念,他们会画出一些对意识来说往往完全陌生的图案。 ... (查看原文)
    鼬ちゃん 2022-06-03 17:18:08
    —— 引自章节:荣格的欧洲评述
  • 按照他的描述,神秘参与只不过是主客未分的巨大残余,原始人仍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它,以至于在具有欧洲意识的人看来必定显得异乎寻常。只要主客之分还没有被意识到,无意识的同一性就会占据上风。于是无意识被投射到客体中,客体也被向内投射到主体中,也就是说被心理化了。这样一来,动植物像人一样行为,人既是自己也是动物,万物都充满了鬼神幽灵。文明人当然自认为远远高于这些东西,但他的整个一生往往被等同于他的父母;他被等同于他的情感和成见,他会毫无愧色地指责别人做了他不想在自己这里看到的事情。换句话说,他也仍然是原初无意识或主客未分状态的残余。由于这种无意识,他会被数不清的人、事物和情况所影响,亦即被它们无条件地左右。他几乎和原始人一样被干扰性的内容所占据,因此也需要同样多的避邪魔咒,只是他不再用药包、护身符和动物祭品,而是用神经药物、神经官能症、启蒙、意志崇拜,等等。 但如果承认无意识和意识共同起着决定作用,如果我们的生活能够尽可能地照顾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较为本能的)要求,那么整个人格的重心就不再是那个仅仅是意识中心的自我(das Ich),而是介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一个虚点(virtueller Punkt),我们或可称之为“自性”(Selbst)。如果这种转变能够成功,神秘参与就会被成功消除,由此会产生一种人格,它只是在较低层次受苦,而在较高层次则不可思议地摆脱了苦与乐。 这种高级人格的制造和诞生就是我们这部经典在谈及“圣胎”、“金刚体”或“不坏之躯”时所要达到的目标。这些表达在心理学上都象征着一种不受感情纠缠和剧烈动荡影响的心态,象征着一种从世界中分离的意识。有理由相信,这是一种将在中年之后开始的对死亡的自然准备。对于心灵而言,死与生同样重要,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至于这种分离的意识最终将会如何,这个问题不应问心理学家。无论他采取何种理论立场,都会无可奈何地超越其科学能力的界限... (查看原文)
    鼬ちゃん 2022-06-04 16:10:28
    —— 引自章节:荣格的欧洲评述
  • 古时的修行者说:“邪人行正道,正道悉归邪。”与我们的想法截然相反,不幸被这个中国谚语言中,我们认为只要是好方法谁用都是一样的。而实际上,关键在人,不在方法,因为方法只是由人决定的途径和方向,只有在实际行动中才能看出一个人的本性。如果方法与他的本性不相契,那么这个方法无非就是自欺欺人与装模作样,将毫无价值与根基的。它成为了一种自我欺骗的工具,成为逃避自我无法平息的内心冲突的避风港,这样就彻底背离了中国思想脚踏实地和真诚的特质。 (查看原文)
    若昔难得 2022-11-25 20:57:35
    —— 引自章节:一、一个试图了解东方的欧洲人所面对的困难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