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与哀愁 短评

热门 最新
  • 39 大椿山 2017-10-31 19:57:33

    战争是人类给自己制造的极端体验,但也是一蔬一饭的生活,一样被虚妄的激情和空虚、孤独、徒劳感充斥。这本书是纯文学底色的非虚构写作,讲的不是“好人死了”的平庸/煽情故事,而是非常敏锐敏感,句子砸得稳准狠。

  • 17 维舟 2018-05-28 10:18:49

    堪称一种特殊的“非虚构写作”,个人史在这个构造中可以像多声部合唱一样呈现一个大时代。当然,虽然作者自称“没有任何编造”,但蒙太奇的原理就在于,选择和排序本身就能用来表达不同的意味。

  • 11 璃人泪@2011 2017-12-11 22:36:36

    战争中,美丽都蒙上了哀伤,阴暗似乎能被原谅,可是谁顾得上思考,明天还有什么样的暗流

  • 13 南悠一 2018-07-22 02:53:37

    充满情境细节的个人史,处处写出镜头感,比大纲史要残忍许多。但把穆齐尔和卡夫卡放进去,大概也能说明,天生要当作家的人总会在灾难中受到幸运的眷顾,以让其完成写作任务吧。

  • 7 Beth 2018-06-03 02:28:00

    看到最后一页,舍不得跟所有的人物说再见。

  • 3 闰闰 2018-01-14 10:25:41

    从士兵,普通军官,平民,医生,护士等各种所见所闻所记录的内容整理后形成的时间顺序的一战资料,颠覆了我对一战“狗咬狗”的看法。憧憬,向往,癫狂,失落,无助,哀悼。美丽与哀愁。

  • 3 2018-08-28 11:17:23

    work。一战是文学性的战争,确实照相术的便于携带始于30年代,二战开始就不一样了。一战不是意识形态和种族主义的战争,所以书里真的可以看到对对手的尊敬,对战争规则的遵守。书的最后出现希特勒《我的奋斗》才是神来之笔,恩格伦说人们总想看到一个结局,但是一战解决的问题是如此之少而带来的问题是如此之多。关于写作方法也是开创性的matrix,如果不是历史学界或许真的难有处理如此多材料的能力。还有关于历史学家总是迟到的,关于在战争中的人是因为正在发生还缺少了讯息所以视野局限,而迟到的历史学家回头看确是上帝视角。关于卡夫卡,我想他对世界、对存在本身的荒谬性早已有之。

  • 3 华氏451 2018-05-12 18:25:53

    许多人曾经为这场战争欢呼雀跃,认为这场战争是一项承诺也是一个机会,承诺人类与文化中最美好的一面将有可能得以实现,同时欧洲可借机摆脱战前那种四处可见的动荡不安与崩解现象。不过,战争永远都是一种充满矛盾且极为讽刺的东西,经常会改变众人想要珍藏的事物,促成众人想要避免的情况,并且摧毁众人想要保护的对象。

  • 2 雾凇 2018-01-28 23:45:46

    不刻意煽情,不急于评论,平实地叙述真实的过程,用个人的一双双眼睛,打开一战中一个个有限视角下的小侧面。他们亲历战争,他们如实讲述。聚焦一战的微镜头。

  • 4 蛋壳计划 2018-05-27 10:44:08

    第一次在读完书全书后都迟迟不确定该怎样写短评,第一次不确定自己是在看小说还是历史书。翻译得非常之好,优美流畅,还不乏押韵之处,像凄美的诗篇,在这个躁动、无知的年代还能读到翻译如此精良的著作,确实特别感动。装帧和印刷也充满美感,书中的注释符号我还是第一次见,很是优雅。一战的本质差不多是原始人的战争,跟随着出场人物体验了参战国形形色色的人的美丽与哀愁。我还从这些细碎又连贯的故事获取了许多此前闻所未闻的知识。结局部分最为伤感,有些人战死了、残废了,有些人欢庆着战争结束。我为他们感到悲哀:可怜的人,你们的战争哪里结束了?

  • 2 怪兽很悠闲 2018-01-31 14:14:48

    虽然页数很厚,但文章非常好读,就是人物过多,穿插讲述,容易搞混。书里面的人物和我相差一个时代,依然感觉那么的鲜活,希望有生之年不要遭遇战争

  • 1 1997xhp 2018-02-18 00:57:40

    普通人的奉献与迷茫。

  • 1 大猫 2019-01-23 23:27:40

    对一战历史不大了解到以为协约国是德国那边,正好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从二十三位不同国家阵营阶级年龄的战争亲历者的角度切入,以时间的顺序推进,揭开了残酷战争的真实面目。随着阅读的深入,看着欧洲经济、社会、和个体价值观慢慢走向了全面崩溃,社会道德沦丧、停战后的满目疮痍,美国的崛起、沙皇德皇的倒台、十月革命...其中,第一次对我产生极大冲击的来自其中一个人(德国一艘小型驱逐舰的中尉)的突然阵亡,当时心里久久不能恢复平静。此书最后以希特勒《我的奋斗》里听到德国战败痛苦不堪决定成为政治人物的那段为结尾,不由想到《侏罗纪公园》最后一幕,真是相当的加分和惊悚了。读完引发兴趣想继续阅读的是有关欧洲一战前的社会形态和德国历史。另,意大利无论在哪边都绝对是个搅屎棍。

  • 1 婉菁 2018-04-19 16:07:10

    一战看得少 找来翻了一个多月翻完 看时有点枯燥 毕竟大部头 放大腿上都累 为了中国版 将卡夫卡的经历也放进去了 选择了23个真真实实亲历一战的人 有具体的时间和笔记 战争永远是残酷的 有12岁的浑身病的妓女 有饿肚子拣垃圾桶坏掉的食物吃的士兵 3小时后痢疾去世 有炸的半边脸都没有的 有天天醉生梦死骄奢淫逸的战争暴发户在后方说着哪里哪里发财 有想为国尽力的寻找“教子”的妓女 也有寻找“教母”的战士 各国飞行员是因飞机不过关而坠亡的更多于战死在战场的 甚至飞行13.5小时训练就匆匆忙忙加入正式战斗了 有的人是活活饿死的 平民百姓平均体重下降了20公斤……大家都没有明天 没有希望 死亡无从避免 后遗症更是无从避免 所以很多欧洲人一直认为二战只是一战的延续 以《我的奋斗》节选作结 有力——和平万岁

  • 1 ·_··_·_· 2018-05-08 22:37:37

    全新的角度..小说般第一视角的绝美史诗战争篇章

  • 1 鸣蜩凌午 2020-05-26 09:05:47

    历史的巨浪滚滚涌来,有人乘于浪尖之上,有人被迫裹挟其中,有的人生美丽绽放,但更多的是生命消逝的哀愁,与宏观视角上战争总体的惨烈不一样,每一个个人在战争机器前的弱小无助,都各有各的无奈和悲伤。

  • 0 看不见的城市 2019-08-01 00:01:16

    属于个体的一战史。选择不同国度不同阶级不同身份的个体,以时间顺序切换视角呈现属于“人”的一战,较之一般的史学著作略显单薄,但也更为主观、更为人性化。搭配同样出自个人视角的《皮》或者《钢铁风暴》来看或许会更好一些?

  • 1 笑望江湖 2021-02-23 09:11:35

    一战版“耳语者”,瑞典作家从23个一战经历者的日记中精心拼出这部巨著,构成遍布全球的一战全景图,甚至还包括青岛,文笔优美克制,情感质朴真诚,尤其擅长寥寥几笔描绘战争状态下的寂寥风景,普通人视角下的大量惨烈战争细节也非常令人震撼,像精良的历史纪录片。缺点跟“耳语者”也很相似,就是篇幅太长了:58万字(相当于两部百年孤独)基本都是相似内容和哀怨基调在不停重复,后面就读的有些累,23个男女的相似经历也让人彻底混淆,反正都在控诉“战争极端残酷性”就是了。PS:100多年前欧洲人的文化素养(普通人都这么有文采)太令人感慨了,我们中国人也饱经战火沧桑却不会倾诉与思索,相关民间史乏善可陈,甚至将战争儿戏化娱乐化,沦为口号与闹剧

  • 1 𝚢𝚘𝚞𝚗𝚐 2020-02-04 22:37:58

    个体的历史切入点虽窄,但多个个体汇聚一处还原的历史,往往更能让后世人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原貌。可惜能书写者、思考者、留下记录者,多是受过良好教育之人,底层工农贩夫纵有想法与故事,也只能就此湮没于茫茫硝烟。他日重读若以20几个人物而非日记时序为线,想来会有另一番体验。P.S.全书翻译极佳,校对走心,600余页无一错字,仅部分注释中对照页数错位(可能是中文排版改变而援引的页数没有跟着调整的缘故)。

  • 0 Gol 2020-02-10 18:56:27

    二十三位被写进这本书里的人,相比于千千万万的因为这场战场丧命的、或者侥幸活过这场战争又被时间自然而然地带走的无名氏而言已经足够幸运。记下的第一个名字属于丹麦人克里斯滕·安德烈森,开章引用了他想上战场的原因对他的少不更事感到惊讶,读到日记才发现他也是被迫参战的那一个。记下的第一张面容属于威廉·亨利·道金斯,在澳洲开往欧洲的船上度过二十二岁生日,照片里依然有着亲切的微笑和开朗、充满好奇的眼神。是因为这特别的朝气让我印象深刻,也是他第一个牺牲的“剧情”让我伤感。卡夫卡出现在这里实在跳戏,毕竟他因为战争之外的原因在历史长河中有了姓名。也不乏女性的身影,被迫流离纽约的波兰贵族夫人再也没见过丈夫,志愿支援战事的英国贵妇辗转回国又丢了姓名,情窦初开的少女没了心上人。战事四年,人间千年,寥寥数十年竟又重来。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