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中国文化政策的转型 短评

热门
  • 2 (⌒-⌒; ) 2018-03-17 00:43:39

    文化政策和文化研究相结合的著作,感觉49到文革的部分太过结构化,新意不大。76到当下转型部分,由于政策分析较多,所以反而有很多以前注意不到的问题。对《于无声处》以及文化宫话剧组的分析对象选取非常好,但还是比较外在,欠缺对进出文本的视阈,不过也是苛求。后面的访谈挺不错的,但是由于语境差异,所以即使是个人回忆,还不能尽带出当时的感受。。。想到当时在文化宫学吹单簧管、淘旧书的日子,看完还是挺唏嘘的

  • 0 安啦啦啦 2025-04-25 17:51:15 北京

    几部戏就能完全代表文艺生产么。。支撑材料太少了些

  • 0 我醉欲眠 2018-01-22 16:32:23

    出其不意的好,跳过不多的所谓文化政策、文化经济部分,作者透过人类学、文化社会学的眼睛,见微知著,对工人文化宫作为社会主义城市独创性的文化空间来龙去脉的梳理、以工人业余戏剧活动为一个例子表现工人文艺生产生成的“半自为”的阶级文化与国家政治塑造龃龉之处,对十七年工人阶级文化政治非常内在的讨论且颇多体恤之情,可作为十七年文化的文化研究典范之作。

  • 2 紫曦 2020-12-13 01:20:41

    里面所有访谈和实地调研的情况都跟我看到听到的一致,而关于政策调整和经济转型的分析又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的疑问。虽然最残酷最偶然的细节是无法落于纸上的。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