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时代 短评

热门 最新
  • 32 Vanessa。 2017-01-13 16:59:37

    如果只是单纯的去看当时发生了什么,那么或许没什么特别的,所有的信息都是零碎片段的。关键是要去想,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我要怎么生存下去,要如何去照顾我的家庭?然后就会汗毛直立。

  • 18 Sarcophagus 2017-12-19 07:46:30

    数百人回忆美国30s,多元碎片中呈现平实脉搏。那段艰难时代塑造美国人集体记忆,而劫后余生的美国人又用这种集体记忆重塑征服他们又被他们征服的这段历程。大萧条有大抑郁,但最糟糕的时光也孕育种种机会选择和变革空间。大洪水不是被哪个民族经历过,它就在那里,就在前方。

  • 16 西歪🌈 2017-10-06 16:03:04

    千百人挤破头皮为一个岗位,流浪汉就在每家每户的后门讨饭,把农民的尸骨埋在水泥地里……读来心寒。这是30年代和60年代的美国,又是什么时候的中国呢?

  • 6 W( ̄_ ̄)W 2017-04-23 22:30:37

    来自民众记忆的口述历史。和普通通史不一样没有系统的结构,来自个体的碎片式回忆正是这样的历史记忆的价值之处,真实而私人。当然不足之处也是太过繁琐和私人,有些显得重复和单调。

  • 3 深溪虎 2019-12-01 23:00:52

    写法不喜欢,支离破碎,近似于自呓;内容不喜欢,逻辑混乱,东拼西凑;观点不喜欢,发牢骚总归是最容易的,就和站着说话不腰疼一样,好做惊人之语,博人眼球,徒增笑料而已。

  • 4 去码头整点薯条 2017-09-20 12:57:51

    又一本普利策拿奖书。概括起来一句话,三零年代经济危机之后的美国,贫穷就是犯罪。想想天朝又何尝不是如此。boom time在任何国家都是昙花一现,赶上了是命好,赶不上那是上辈子没积德。我特喵的最近丧就算了,读的书怎么也这么丧...

  • 4 赫拉扎德 2020-02-27 02:34:32

    “我不觉得我们在本质上是一个革命性的国家。我们有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中产阶级往往是冷漠的,冷漠的中产阶级会赋予一个体制稳定性。他们从不会反应激烈。我们也许会发生暴乱,也许会出现枪杀。我们也可能揭竿而起,就像艾奥瓦农民的所为。但我们不会革命。”

  • 1 韬子@Tower 2018-12-12 19:45:17

    不左不右不同角度和不同视界的经历和观点都涉及到了,大时代背景下官宦富豪寻常百姓故事,和那种大历史叙事不同,这更像是当年《东方时空》纪录片一样的细节白描,让我们通过那些亲历者的视线回到过去投过那些细碎的记忆片段,去了解那段差不多近一个世纪前的经济大衰退。其经验和教训对当下依旧有着珍贵的意义和价值,只是人们似乎比较健忘,似曾相似的历史片段在不断重演。47/96

  • 4 Hawellkey 2019-09-04 20:30:05

    通过口述回忆真实勾勒出大萧条下社会各阶层状况:顶层毫发无损,上层略有小失,实力中产冷漠自保,伪中产多数自杀,中下层呼吁寄望顶层拯救,底层求生欲最强,或抱团取暖,或死于资源抢夺之中,只有少数人借机翻牌。懒惰并不是导致贫穷的主因,今天所获取的社会保障福利,无不饱含他们当初最狼狈可笑的身影、汗水和泪水。

  • 3 史历黑 2020-03-11 17:31:22

    译笔一般,时不时蹦出些磕磕绊绊的句子。一篇接一篇的、访谈整理而来的、略感粗糙的亲历记,所期待的宏观或理论分析也融化在里头了。很少外在冷静视角的细腻描摹,有的干脆就是原材料式的对话——包括作者自己也坦承,缺乏“确凿的事件和精确的日期”,但他不在乎且为此辩护。段与段之间经常前后不搭,章节划分也随意得很。各个阶层、各个立场倒是都照顾到了,然而也谈不上什么代表性,我其实应该读《愤怒的葡萄》。不过,《关于新政》这一部分的史料价值不容低估。美国人也牢骚世道浇漓啊……看了这么一本不严格意义上讲“松散卖惨”的东西,我是有多悲观才能没怎么犹豫就开了这本书呢……

  • 2 吃完饼干要刷牙 2017-05-02 01:03:12

    陈丹青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感受,就是那张“没有受过苦难的脸”,圆桌派里又重述过对面“有尊严的生活”。而这本苦难史里,那些排队领着救济面包的白人眼中,政府做的最坏的一件事情就是让他的国民失去尊严。

  • 1 经济人读书会 2017-06-03 08:59:34

    《艰难时代》,大萧条的口述史,当失业、倒闭、财富蒸发出现的时候,并无太多文化差异,泡沫经济后日本或许幸运一些,但本质一样。我以为我已足够了解大萧条的解释和理论,但是一代人心理创伤如何影响信贷以及经济恢复,始终值得深思。

  • 1 海飞丝用户 2019-07-11 21:58:12

    美国30年代经济大萧条,历史书上短短的几段话,却是一代人刻骨的记忆,没有工作,没有食物,到处是流民,为了生存没有道德底线,乞讨,偷抢,,,10年后苏联,再20年的中国,,人类是文明了呢?还是文明了呢? 美国工会也不是一开始就进行的很顺利,也被打压,资本家和官僚才不会喜欢工会呢,所以我们路还长呢,致敬广州的勇士

  • 5 一口茶叶末 2019-02-25 13:41:50

    从不同角度了解大萧条,与《炉边谈话》一起读对罗斯福有了新的认识。那个时代人们并没有把大萧条看作是社会问题,却认为是自然灾害,并将失业归因于自己,产生了内疚和羞愧的情绪。当今的中国不也是如此?当我们抑郁、内疚、被道德感层层束缚不得安宁的时候,为什么不多问一句:这是我们的问题还是时代的问题?

  • 1 RE 2020-03-03 07:46:43

    虽然600页的确太长太累,我假期想起来才会断断续续的看。但看完真的觉得太精彩了。一段时代记忆在不同人那里呈现出来的是完全不同的画面。每个人的理解,看法,做法,关注角度,结论都是那么的不同。尽管访问对象很散乱,但是作者有意识的编排又把这些观点汇聚、放大,再来进行对比,真的很有意思。

  • 1 夏虫 2020-03-24 11:20:38

    听完的。采访各种人在大萧条下的生活,有饿着几年没工作的人,有辛苦工作被老板克扣的矿工,有过得马马虎虎的,也有在这期间发了财的。里面的政客倒都是在回忆自己当时的政绩与辉煌时刻,怎么帮工人对抗工厂(工厂很多也快开不下去了),怎么去选举,与政要有怎样的关系,即使有的真的做了些实事,还是有点令人讨厌。 读完感觉是要有点储备,趁能赚钱多存点。还好我在农村还有块地呢...

  • 4 Jonathan 2020-06-09 22:39:37

    完全不适合中国人的口述体,看了一个人的口述,嗯挺感慨的,看到第10个人,无聊了,看到第100个人,睡着了。并没有深入去分析什么。不是我喜欢的成书方式。

  • 1 Toule 2017-01-17 16:32:47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随便翻开一页,丰富生动的记忆倾泻而出,如邻人絮语,生动亲切。作者说这是一本私人回忆录,无关确凿的事实和精确的统计,只是试着从一些没有精心准备的幸存者的讲述中去了解大萧条。

  • 0 恶鸟 2017-01-21 11:28:01

    信息太琐碎,没有一个提纲挈领的贯穿五六百页的全书,算是美国集体个人的记忆汇总,也知道罗斯福当时的政策,要打战,一解决就业问题,二战争总统总是被当做伟人,三成为联合国的发起人,王中之王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