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东亚史 (重忆小窗纱)
- 视觉人类学 (流水的影子)
- 2016年出版的部分历史书籍 (納蘭逸蕭)
- 社科文献新书推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增订版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书目 (哲夫成城)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刻画战勋:清朝帝国武功的文化建构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江海一蓑翁 2017-08-22 23:04:23
从考察战勋图在描绘手法、图像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演化历程,来探究清政权构建尚武文化和国家威慑力的策略。选题非常新颖,具体分析过程深受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福柯的权力规训理论和新文化史思潮的影响。分析重点在于政治文化建构,而对其传播与接受历程分析不足,但瑕不掩瑜,已足够精彩。
0 有用 永恒的终结 2023-05-30 21:00:39 江苏
一天读完 优点:用“文化霸权”看到了汉化说和新清史都没关注到的问题,对清宫收编汉族士人文化的脉络梳理也挺有新意。 不足:从接受史的视角,作者明知刻画战勋的图像在中国传统画史本身就是一个边缘题材,那么此种边缘题材能否塑造成一种被被统治阶级所接纳的“皇清文化霸权”?这是一个问题,所以汉人接受史的考察是有必要的。与其说是文化霸权,不如说是文化挪用与涵化。况且从明代士人的宦迹图到乾隆的铜板战图,作者确实梳... 一天读完 优点:用“文化霸权”看到了汉化说和新清史都没关注到的问题,对清宫收编汉族士人文化的脉络梳理也挺有新意。 不足:从接受史的视角,作者明知刻画战勋的图像在中国传统画史本身就是一个边缘题材,那么此种边缘题材能否塑造成一种被被统治阶级所接纳的“皇清文化霸权”?这是一个问题,所以汉人接受史的考察是有必要的。与其说是文化霸权,不如说是文化挪用与涵化。况且从明代士人的宦迹图到乾隆的铜板战图,作者确实梳理清楚了发展脉络,可是夕阳铜板战图与明代宦迹图风格差异如此之大,真能形成被文士所认可的“文化霸权”吗?再次从接受史的视角提出一点质疑。(作者似乎自知理亏,在文章最后才浅谈接受) (展开)
0 有用 catse 2021-12-23 21:16:26
图不错,感觉乾隆爷就是个强迫症,每逢大战必定画画,留画纪念
9 有用 jakdan 2019-02-11 15:51:45
很多人批评这本书问题在于“作者没有明确这些图画的流传范围,就试图依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解释满族何以成功统治中国”——问题在于前印刷资本主义时代,中国(汉人社会)作为想像的有机共同体的条件同样是不存在的。因此这些图画不必达到印刷资本主义时代文化霸权的流布与控制范围,只需要在有限的汉族精英阶层(权贵阶层)小范围传布,即可实现文化领导权;也有人认为本书的研究“反制”了“新清史”学派,这实在是一种误读—... 很多人批评这本书问题在于“作者没有明确这些图画的流传范围,就试图依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解释满族何以成功统治中国”——问题在于前印刷资本主义时代,中国(汉人社会)作为想像的有机共同体的条件同样是不存在的。因此这些图画不必达到印刷资本主义时代文化霸权的流布与控制范围,只需要在有限的汉族精英阶层(权贵阶层)小范围传布,即可实现文化领导权;也有人认为本书的研究“反制”了“新清史”学派,这实在是一种误读——本书恰是在“新清史”的框架下,补充了“新清史”既往研究中清帝国对汉地治理的研究的缺环,是对“新清史1.0”的补充和延伸。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张勉治《 马背上的朝廷:巡幸与清朝统治的建构(1680— 1785)》一书可谓从“权力中心”到“权力边陲“,从政治史到艺术史,遥相呼应异曲同工。 (展开)
0 有用 艾吉奥 2018-04-27 23:32:10
从一堆内容或形式相近的绘画里找差异、共同处来写自己的故事,终于清代皇帝的武功成就在绘画里作为故事并再次作为另外故事的故事成为一种诡异的互文关系,甚至可以用来与新闻联播作互文,随便想下拍摄领导人的机位与剪切要点就知道了,更不用提某个时代的红色伟人照片了。听故事有时挺爽的,代价比经历故事本身或许小些,爱听戏一直是广大吃瓜群众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