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之旅 短评

热门
  • 14 西红柿爱好者 2018-08-26 11:44:53

    ★★★★☆ 文学吐槽集,竟然敢说茅奖得主张炜“真令人作呕”,可爱啊! 演员的悲剧是演什么都像演自己,张炜的悲剧就是写什么都带着自己的书生气,即便写荒野生民。 本书顺畅好读,又谁的面子也不给,不给面子但也不跋扈,所以好看。

  • 7 群山 2018-05-07 07:41:05

    尽管作者在竭力通俗化,但仍然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

  • 6 刀叢中的小詩 2022-12-03 14:21:11 四川

    《灵魂之旅》——除了残雪一节有些举贤不避亲,其他颇能抓住当代作家的命门,以及当代作家的困境。我对写作一直有一个偏见,勤不能补拙,有时会越写越拙,勤只不过让天分释放得更加彻底而已。

  • 8 以太一 2022-05-01 16:05:03

    3.5前面几篇讲张贤亮、莫言、韩少功、顾城的还可以,后面写九十年代女性作家部分简直大型刻板印象高傲诠释manipulate现场

  • 4 Nick 2022-01-26 22:45:32

    作者坚定地认为,文学是对一切根据的否定,文学就是自由。以此为立场,本书从90年代的寻根派作家中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家进行逐一评述。评述的基点和最终的指向都是:写作是对主体性的建构,是对自我人格的确证,是在虚无的存在上的创造,是一场自由的灵魂之旅。这些,张贤亮、王朔、张承志、贾平凹、韩少功、顾城、莫言等都没有做到。因为他们的“灵魂之旅“要么滑入了“纯情“,要么滑入了“痞“。而纯情和痞,是一体两面的。只有史铁生、残雪、林白、陈染,还有新出道的卫慧和棉棉,庶几近之。 另:以哲学家的身份进行文学评论,且又是单纯从哲学、思想的角度切入,确实有种降维打击的感觉。没办法,单论思想,这些作家确实有些孱弱,更何况作者几乎是以萨特、加缪、卡夫卡这样的高度进行评述的。

  • 1 默鸣 2024-12-17 23:53:04 云南

    哲学家对文学家及其思想的批判确实与众不同。

  • 1 童年走远 2024-09-06 12:03:31 上海

    和文学评论家的路数都不一样,发人深省

  • 1 白武 2024-03-23 13:38:34 上海

    正是在这种不断地自由开拓生活、不断突破限制又不断制定限制的过程中,皮普准才真正与客观性达成了和解和同一,使自己“在里面同时又在外面”,或如残雪在另一处说的:“我带着文章里面和外面的那个永恒的矛盾,坐在钓鱼老头的身旁,随随便便地讲些风马牛的话” (在一种预设无限反思到行动而不是自欺的判断尺度下的文学史)

  • 1 清藤 2024-01-24 13:41:55 浙江

    带来很浓郁的属于成熟父性、理性的部分,同时很有人情味,虽讲有哲理,但一点儿也不生涩难懂,相反很有代入感。

  • 1 黄黄文 2024-02-22 20:36:35 浙江

    邓老说自己本行专业是德国古典哲学,但文学一直是他割舍不下的爱好,就像一个梦魂萦绕的家园。他坚信,长篇小说是人类灵魂的真面目,当我们在谈论小说中的人物时,我们就是在谈论我们自己。这些观点我都深以为然,都说文史哲不分家,确实也分不开,这本书是我之前从未读过视角的“文学评论”,与其说是文学评论,更不如说是对于小说作者的精神上的交流和沟通,所以取名为“灵魂之旅”,对顾城的痛批看的实在过瘾,邓高度赞扬的史铁生和残雪经过时间的大浪淘沙,已然展现出他们金子般的光芒。

  • 1 奏花缘 2024-02-28 11:47:50 上海

    哲学部分太老派了,但分析作品竟然很出色。

  • 3 imac 2018-07-13 18:03:54

    大意是灵魂危机后大部分作家开始寻根,但是那根更虚无。少部分作家超越了这个状态。不过就算看分析,残雪老师的作品也真无聊。试了这么多次,看来是无缘了。

  • 4 Y 2023-04-16 13:51:51 北京

    只要你骂张炜,你就是我永远的兄弟!

  • 1 吐银圆 2024-09-05 23:14:24 广东

    极其好看且有启发性

  • 1 度兰白龙马 2024-11-15 08:49:35 北京

    “寻根”是为了回到“自然”(人的天性或本能),以恢复人的生命力,但却并不能触达人格独立的层次。九十年代中国文学所展露的痞气或纯情,早熟或幼稚,恋母或阳痿等诸多矛盾其实反映的正是个体人格所固有的内在冲突,但真正认识到了这一“人之谜”的人却并不多,有能力在这一层次上去进行批判和创造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邓晓芒老师立足于九十年代的人文历程,对21世纪的发展作出了较为积极的判断,但当前形势却依然不容乐观。个体的焦虑和无奈似乎比上世纪末更甚。我想,这或许不是邓晓芒老师盲目乐观,而是生存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反省和思考。每个时代都是独特的,21世纪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仍对此抱有期待。

  • 0 摸鱼居士 2019-11-21 23:35:48

    哲学家毒舌起来也真够损的

  • 1 Riegl 2021-07-13 04:50:06

    谈到中西比较的部分都非常扯淡,精神现象学是揭示了意识现象的可能性结构,可以作为参照的谱系,但凭什么你把意识结构的复杂性作为价值评判的标准?你去对古希腊人呼吁要克服思有同一这样罔顾历史条件真的合适吗?这和批评古代中国没有彼岸意识有什么区别?精神从来不是作为抽象的“应当”。。还有居然把各种流派的论点当成公理直接进行运用。。。以及空洞的国民性批判。。

  • 2 fishbird 2022-02-25 15:15:04

    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这种分析方法是有问题的,通过一个人的作品来分析作者靠谱吗?有些大家可以写作风格完全不同的作品,各种各样的人物,巴尔扎克、莎士比亚,每个作品都分析出一套道道来,难道他们都是精神分裂症吗?并且作者老是用一套范式来分析,每个作者都是恋母情节严重,女作者都摆脱不了第二性的身份,每个人都摆脱不了中国传统的寻根。

  • 2 沉醉 2021-10-20 22:54:03

    我可能真的很喜欢邓晓芒哈哈哈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