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 购书单
  • 电子图书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转载一些读者对这部小说的点评(40)

qucp 2017-08-14 00:44:22
对小说《一条向西流的河》各章节的点评(40)


第四十章故事梗概:
公社的吴书记提出:落实政策的对象,必须要父母都有问题——“双戴帽”才能算典型,反对推荐P。玉群乘机提出应该推荐“父母双戴帽”的丘琼,她拿出在学校大辩论的本事,一通“冠冕堂皇”说得金庭都笑了。吴书记一时没想好对策,表面上同意了,心中却在另打主意。玉群自以为得意,觉得此事定成。
桑峨村的知青和乡亲们给丘琼开了个庆祝会,热闹了一晚上。
李家垛村的知青罗卫东知道丘琼被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心中不服,去县城知青安置办公室打探消息。他在门外偷听了安置办公室主任贺学琴打给县革委会主任的电话,才知道丘琼上大学的名额已经被吴书记的女儿顶替了。
丘琼还蒙在鼓里,兴致勃勃地同村里的姑娘兰翠一起去县城的照相馆里合影留念,回桑峨时遇到了刚从县革委会出来的金庭。


第四十章点评


大兴青旅:
作者关于徐家垛公社工农兵学员推荐会的对话和会议气氛描写妙不可言。“金庭传达了县革委会的精神,还特别提出了要体现政策的这一条。” 金庭在传达招生会议精神时就情不自禁地表现了自己推荐学员的倾向性,但是遇到了冷场。“到了这会儿,讨论会也开了有个把时辰了,发言的人却寥寥无几。”造成冷场的原因是狡诈的吴书记人为控制会议局面与气氛的结果。
吴书记坐在那儿默不作声,故意装作没有特定立场,装作倾听大家的意见,等待公社里最“刺头”的金庭先亮出他的观点。当金庭推荐P时,吴书记就开始耍官腔、唱高调,控制会场局面,并对会场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诱导,以售其奸。先说被推荐上学的人身上的重担---上大学、管理大学和改造大学,再说什么样的人能担此重担----“咱们贫下中农的孩子”,为推荐出身贫下中农的人上大学定了调子。

作者继续着力将吴书记人物的性格特征刻画得惟妙惟肖:吴书记是一个虚伪狡诈的政客、道貌岸然却内心阴毒自私,善于玩弄政治手腕。他故意表现出自己不独断专行,虚与委蛇同意金庭提出的“不唯成分论,重在表现”的推荐政策,但却装作深入理解政策的把关人,要找一个“父母双带帽”的知青来作为“体现政策的典型”,将P拒之门外。他老奸巨滑地利用老支书舍不得P离开电站去上学的本位主义思想,让P做为“大把式”再干上两年,带好徒弟再说。防止老支书与金庭唱和、结盟。吴书记用多种手段暗中操纵会议,控制会议程序和环节的联结和转换,对老支书拉拢与分化,对金庭这“倔驴”则使用“顾全大局、掌握政策”的软棍子,终于把曾与自己顶撞的P排除在被推荐上学的人之外,可谓是一个心胸狭窄、笑里藏刀,假公济私的卑鄙小人。


作者:
吴书记的心计远不止“把曾与自己顶撞的P排除在被推荐上学的人之外”,而有更深的算计!所以我说:通过这次推荐“工农兵大学生”的事儿,不管是P还是其他的知青,包括金庭在内,这些人们都上了一堂很生动、很深刻的“社会经验”课。知青们来到山乡,与他们交往的人不是北京的知青同学,就是淳朴憨厚的乡亲,遇到了这种要接触“干部们”、“官场上”的事情,他们就明显地表现出了单纯和幼稚。在大宁县错综复杂的官场中,金庭这个直性子的红脸汉子,无论如何也不是老辣、狡诈的吴书记的对手。终于被逐出了徐家垛公社的权利中心。


大兴青旅:
“文革”期间,大学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招生权,只有接纳权。决定工农兵中何人上大学的 “显规则”,是所谓“工农兵推荐”。在农村,“贫下中农推荐上大学”,是十足的假话和空话。大学招生,在农村是以公社为单位分配名额。某公社今年可推荐一两人上大学,这一两人是谁,当然由公社的最高领导公社书记说了算,有时连“推荐”的过场都不会走。全公社的贫下中农推荐,实际是公社书记一人推荐。书记推荐谁,就看谁与书记关系最亲,就看谁的贿赂最有档次,如果书记是色狼就要看书记看上谁而且“她”是否愿意以肉体从权势者手中换取上大学的资本。“贫下中农推荐上大学”就是以“关系、钱、物、人”与权力交易的“潜规则”来上大学。

吴书记的“沉吟半晌”与玉群的快人快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吴书记提出的体现“不唯成分论”政策的标准是出身“双带帽”条件,本意是认为自己的公社里家庭出身父母均有问题而知青本人表现特别突出的知青不会有,而将插队知青排除在推荐名额之外。没想到自己提出的“苛刻”条件正中玉群下怀,趁机将丘琼推了上去,实在出乎吴书记的预料。吴书记自己给别人下的套不能自己去钻,要考虑一下对策,因此才会“沉吟半晌”,显示其阴险狡猾,诡计多端。他顺水推舟咐玉群这两天写一份关于丘琼的材料交给他看,再作商议,实际是扭捏作态,假惺惺地表示要重视别人的建议和意见。吴书记要认真研究丘琼的材料,并非出以公心,而是两面三刀、口蜜腹剑,要找出材料的致命伤,抓住把柄,来为一己私利而用。可谓厚颜无耻、卑鄙下作 。

小说写了吴书记的像一只寻找鸡蛋缝隙的苍蝇,专门找地方下蛆。吴书记从金庭那儿要了丘琼的档案之后,“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遍,”表面上看是认真负责地审查知情档案,把握政策,“眯缝着眼睛琢磨了一晌午。”实则是心怀鬼胎,寻找漏洞,搜寻把柄,以权力控制推荐工作的进展方向,处心积虑设计谋取私利。

小说还写了吴书记的反常行为,他如果设计以推荐上学谋取丘琼的人或财,就不应当到知青安置办去贺学琴主任那里去上贡,让开拖拉机的小李“给贺主任捎上了两张熟得软软的、雪白的羊羔皮和十几斤李其兰送来上好的头槽棉籽油。”他不会为了让丘琼上大学巴结贺主任,投资总需要有回报,作者用此做了一个伏笔,勾勒出吴书记一副卑鄙小人的丑恶嘴脸,与贺主任臭味相投、沆瀣一气,定会做出蝇营狗苟之事。

小说里开联欢会这一段对P的心理描写极为出色。作者通过联欢会热闹场景与P失去大学推荐资格的失望心理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将丘琼和大家愉悦的心情和P痛苦失落的心情进行了描写,并用山村黎明前的暗夜象征社会环境,表现了P的绝望处境。
P对金庭推荐自己上大学有喜从天降之感,喜不自胜,好似在冰雪中抱上了热火罐,一旦落选,犹如被人浇灭了热火罐而感到浑身冰凉,一股绝望的情绪涌上心头,像掉进了没底儿的冰窟一样万念俱灰。然而在“庆祝别人的好事”时又不能显露自己悲伤的心情,只能“几乎不停地拉着他的小提琴”。以此控制自己悲凉的心绪,宣泄内心极度压抑的伤心。这些间接的心理描写都反映了人物的特定场面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
“他摇晃着身体,手里的琴弓上下翻飞。一些平日里练习时感到挺困难的曲子,今晚竟然都顺顺溜溜地拉了下来。” 炽热的上学渴望中突然被拉回到冰冷的现实之中,使P激愤、亢奋,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情感激流,他要奋斗、拼搏,要自己要杀出一条血路,这种精神转化为物质,极大促进了小提琴演奏情感和水平的提高。同时为P 寻找人生出路埋下了伏笔。

小说此章里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就是罗卫东偷听贺学琴主任打电话。“罗卫东探头探脑地来到门前时,从虚掩的门缝里看到贺主任正在打电话。他没敢敲门,站在门外悄悄地听着。”罗卫东找知青办贺学琴主任为的是寻找被推荐上大学的一线机会,借机展示自己,至少为将来上大学铺路。他的偷听是有意而为之,竖着耳朵尽量听真切,生怕漏掉对自己有利用价值的信息。他虽在门外,但既要偷听,又要防止被人发现,不免心里紧张。
作者的笔用“偷听”的描写无拘无束地出入罗卫东与贺学琴两个人物的心灵世界,精细入微地展示人物心理的复杂变化。贺学琴和刘主任通电话这一细节,戳穿了吴书记为已顶替知青名额到了棉麻公司的女儿再去上大学,在推荐“工农兵学员”这件事情上玩的诡计。推荐会上虚假的表演,对贺学琴的行贿的目的和贺学琴受贿后拿丘琼的推荐做幌子的卑鄙伎俩,鞭笞了吴贺两位中层掌权者以权谋私的无耻灵魂。
正是作者使用的“隔墙有耳”细节安排,才使故事内幕揭秘,情节波澜起伏,吴书记、贺主任、罗卫东和刘主任等人物性格极为鲜明生动。


大个:
读你的小说,生活味道浓郁,凡有过山西生活的人无不赞赏!特别是在吕梁生活过的更觉得活灵活现。
“昨日里听兀小子说哩!‘照相能把人照得虚了呢!’”兰翠道:“小子说照上一次相,就能轻上几斤!兀相要是照多喽,人就轻飘飘的莫个力气。要是上山,能叫风给刮到沟里去咧!”
这我可有切身体会,我刚开始给老乡拍照就没人让拍。说:会把魂勾走,所以照相要是照多了,人就越来越轻。


大兴青旅:
作者此段衬托、对比、烘托的写作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晴空万里,昕水河封冻的河面上闪着耀眼的光。”“公路旁一座接一座的土山,在湛蓝色天空的映衬下,泛着淡淡的浅黄。没有风,冬日的阳光似乎给这黄土地上带来一丝暖意。”为了点明丘琼所处的朗日明山适于出行的环境,加上丘琼在那冰封的河面上打上几个“冰出溜”的描写,烘托丘琼“人逢喜事精神爽”的愉悦心情。明景与人物欢快心境构成了正衬关系,渲染出丘琼性格的开朗、单纯和对美好未来憧憬的浪漫色彩。
金庭难以言说的愤懑、沮丧的情绪与丘琼的自心底溢出的欢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其小声嘟囔道:“还照毬甚相咧!”说明金庭的懊丧、遗憾的心情与丘琼推荐上大学的事高度相关,而且是一种阴霾四散的不祥之兆。通过两人的情绪对比,反映了推荐工农兵上大学这一历史事件充满了极为复杂的内幕。其中的黑暗与污浊难以在阳光下晾晒,本章的结尾也对以后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ZHANGSHIYU:
升学是知青回城的途径之一,可惜在搞推荐时很多名额被公社,大队干部的亲属走了后门。后来刚开始恢复考试时,又由于张铁生的一张白卷,被某些人所利用。又使得很多优秀知青人才失去了升学机会。

赞
转发
回应 只看楼主

> 我来回应

> 去一条向西流的河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转载一些读者对这部小说的点评(43)(qucp)

转载一些读者对这部小说的点评(42)(qucp)

转载一些读者对这部小说的点评(39)(qucp)

转载一些读者对这部小说的点评(38)(qucp)

转载一些读者对这部小说的点评(37)(qucp)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