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咨询与治疗技术(第三版)(万千心理)》的原文摘录

  • 使用初次访谈记录表: 实验性干预能使我们了解到来访者能否因我们的帮助而提高自我觉察力,承担起对现实的责任,或对治疗师的自我表露作出良好的反应,或理解到关系建立的意义。而在实验性干预中的某些反应(例如,我妈死了,我的感受真的这么重要吗?我只想忘记这件倒霉事)往往是治疗陷入僵局( Impasse)的最初迹象,同时,实验性干预也有助于治疗师向来访者表述治疗将对来访者有所裨益。 解释格式塔的工作原理: 1. 格式塔治疗师认为,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具有解决自身问题所需要的一切潜能。 2. 格式塔治疗属于人本主义/存在主义治疗。 3. 格式塔治疗技术有时被称之为“关系格式塔” (查看原文)
    Ineinander 2赞 2021-03-07 20:34:29
    —— 引自章节:第一章 治疗的准备
  • 现象学方法意味着尽可能地关注来访者此时此刻的体验,帮助来访者探索和觉察自己是如何感知世界的,而不是对来访者的行为作出解释。当来访者开始用同样的方式探索自己时,他便开始了解“我是谁,以及我是如何成为我自己的”。事实上,现象学方法与其说是技术还不如说是一种态度。它需要治疗师对来访者保持开放的思维和纯粹的好奇心,使来访者觉察到没有什么事比关注自己的体验更为重要。在现象学探索的过程中咨询师着重提高来访者察自己思维过程及其生活选择的敏感性。 现象学方法最早起源于 Husserl(1931)对存在本质的探索,之后又被存在主义哲学家 Heidegger 和 Merleau-ponty等人发展完善。现象学的重要观点认为,人们经常积极主动地试图理解周围环境而获得意义。因此,可认为来访者总是积极主动地感知各种事物一正体验到什么,是如何体验的包括他当前的问题。 在治疗情景中,咨询师和来访者运用现象学方法来探索来访者的主观意义( subjective meaning)及外部环境中的自我感知。现象学方法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首先是悬搁( bracketing),即咨询师应将自己的信念、假设和臆断暂时搁置一边,或至少抱相对开放的态度,以便与具体情景中的来访者“恍若初识”。第二是描述( description),只对此时此刻来访者的体验以及咨访互动现象进行直观而明确的描述。第三是同等化( horizontalism),即对来访者的(包括治疗师所有的)行为表现、言语表达以及所处情景都应一视同仁。 此外,尽管好奇本身就隐含在现象学探索的概念之中,但我们仍然认为有必要强调把好奇作为现象学方法的第四个部分一因为好奇心赋予其他三部分以活力。 悬搁: 知觉……可理解为是一种主动构建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只是对外在“现实”的被动记录。 “你对此有什么感觉?”“这对你意味着什么?”“你怎么理解此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 (查看原文)
    Ineinander 2赞 2021-03-07 20:34:29
    —— 引自章节:第二章 现象学与场理论
  • 觉察力是一种体验形式,可以被宽泛地定义为个人对自己的存在以及世界“是什么”有所察觉……一个有觉察力的人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应怎样去做,也知晓自己可以自由选择,并且自己的行为是自己的选择。( Yontef,19:145) 年幼的孩子似乎经常生活在一个充满无限觉察力的世界,浑身散发出活力和自发性,而这些特质往往进入成年期则逐渐消失殆尽。这种“新奇感”的丧失大部分要归于个体格式塔的固定(如僵化或习惯性信念或行为),后者限制了觉察力,致使我们只觉察我们期待看到的事物,这种觉察也会干扰自己对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预测。如果个体全身心地禁锢于某项事物或某种想法而觉察不到自己的存在,那么,该个体就不能与环境及自我保持连接。如果我能保持觉察力,即使思维自由驰骋,对事物的观察也会悄然发生变化。比如,此刻我能觉察到我正在考虑刚才发生的事情。觉察力可以被看作体内此时此地的自我存在意识。格式塔原理认为,作为成年人,我们具有重新获得这种觉察的能力,从这个角度讲,格式塔咨询和治疗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多种途径增强或提高觉察力。 “改变发生在个体‘成为他自己’的时候,而不是在试图将自己‘改变成另一种人’的时候。” (查看原文)
    Ineinander 2赞 2021-03-07 20:34:29
    —— 引自章节:第三章 觉察
  • 评估无处不在。人类认为世界、生活充满各种意义。我们感知环境的方式就是不断对之进行评估与判断。 支持系统:自我支持、社交往来、如何应对压力 (查看原文)
    Ineinander 2赞 2021-03-07 20:34:29
    —— 引自章节:第五章 评估与诊断
  • 支持是格式塔的重要概念,是任何健康机能必不可少的基础。治疗师的重要工作之一便是帮助来访者识别生活中的各种支持资源,以便了解自己对哪些支持视而不见,或利用不足,或过度利用。 个体只有拥有充足的自我能量、健康的自我加工、清晰而积极的主题(figure)以及令人满意的接触,才能具有现实的心理活动。 个体持不断地努力塑造与被塑造,是现实中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必然结果。某种程度上说,我们都是根据环境来决定自己的感受的,或者至少说是通过镜映神经元对环境作出反应的。然而,在我们看来,这种事实与另一个同样重要的观点并不矛盾,即个体能够自由主宰自己的生活。他能冲破自我限制的边界,能更好地觉察影响自身的因素,并能真实完整地拥有自己的体验。 1.针对躯体状态的工作 2.使用自我负责(self- responsibility)的语言 3.认同自身体验 4.支持性的自我对话 5.想象中的同伴 6.发展支持关系 (查看原文)
    Ineinander 2赞 2021-03-07 20:34:29
    —— 引自章节:第七章 加强支持
  • 羞愧与不被接受的需求之间产生了永久的联结,导致个体无法觉察自身的内在需求。换言之,需求丧失了发言权。然而,与羞愧紧密联结的需求并不因此而消失。所以,为了能始终把此类需求当作“非我”,为了能持续地与不支持其需求的环境和谐相处,个体在需求不自觉地浮现时,便会体验到羞愧。 (查看原文)
    Ineinander 2赞 2021-03-07 20:34:29
    —— 引自章节:第八章 羞愧
  • 未完成事件的特殊形式可以视作来访者因内射而陷人僵局。内射是对他人信念的内化,这些他人信念往往是有助于我们融入社会的一些重要规范。 内射往往是酝酿未完成事件持续存在的根源,内射信念不经质疑地被全盘吸收,常常处于来访者的无意识层面。而治疗即是要帮助来访者讲这些内射带入意识层面,然后对是否保留这些观念做出选择。 (查看原文)
    Ineinander 2赞 2021-03-07 20:34:29
    —— 引自章节:第十一章 未完成事件
  • 年幼的孩子会努力地通过建立行为固定模式,对事物进行预测,理解事物的因果联系(即什么行动会导致什么结果),以适应其所处环境。为此,他需要建立关于环境的图式( templates)或固定格式塔,以便自己掌控与环境的互动,从而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些图式被用于理解他与周围重要人物之间的关系,理解客观世界以及他在其中所处的位置。最早的图式源于他幼年时与重要照料者之间的关系场一一通常是他的母亲或父亲(往往也会是祖父母或哥哥姐姐) 正是这些早年关系以及稍后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成为他日后理解人际互动,尤其是亲密关系的基础。移情现象的反复呈现,实际上常常是反映出潜着的既往关系中的未完成事件,而这正是在格式塔治疗中需要弥合的部分。 (查看原文)
    Ineinander 2赞 2021-03-07 20:34:29
    —— 引自章节:第十二章 移情与反移情
  • 你是否曾试图伤害过自己?如果有,是在什么时候?当时发生了什么? 有什么板机时间导致你采取这种自我伤害的行为?如果再次发生类似事件,你打算怎么办? 是否有具体的自杀实施计划?是否已确定具体的自杀方式? 你是否考虑过如何自杀?你打算服用多少剂量的药物?你从哪儿能获得这些药物?你将在何时何地服用这些药物? 如果自杀成功,谁将会受到影响(如何影响)?在你的社会关系中,你认为谁会最难过? (查看原文)
    Ineinander 2赞 2021-03-07 20:34:29
    —— 引自章节:第十七章 风险评估与应对
  • 通常,抑郁的来访者,是将一度有效的创造性调整逐渐变成习惯或固定的格式塔——“固化的抑郁”。 治疗中,治疗师可以鼓励来访者表达愤怒。这对来访者来说可以是一种对痛苦的哀伤过程,因为这种愤怒的内部对话是其用以应对丧失的惯常方式。 个体常常作茧自缚式地用回避来应对“未完成事件”,因而也丧失可能有助于成长的机会。 “我可以应对这些焦虑的感受,我是有能力的”“我可以获得别人的支持”“我可以渡过这段困难的时期” 帮助来访者认识存在议题的普遍性。每个人都面临存在的挑战——生命是有极限的,死亡随时降临;个人的存在是如此渺小;我们都会经历分离和丧失。但重要的是,我们能意识到人的局限性,确保面对局限时能获得足够的自我支持。这样才使我们能面对生命的各种挑战。 (查看原文)
    Ineinander 2赞 2021-03-07 20:34:29
    —— 引自章节:第十九章 抑郁与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