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哈佛大学中日研究专家傅高义在学术生涯之初被斥为“乡下人”后,意识到一个社会学家如果从未在另一种文化中生活过,何谈理解本国社会?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〇年,他来到东京市郊的M町展开田野研究,深描日本社会快速变迁之际的“新中产阶级”——工薪族和他们的家庭。基于这项研究,傅高义于1963年发表《日本新中产阶级》一书。
《日本新中产阶级》是傅高义的成名之作,其主体研究耗时2年,但傅高义夫妇此后一直坚持研究对象的跟踪随访,研究成果实则跨越30年。傅高义从工作、学校、家庭和社区出发,将新中产阶级描述成一种经济与文化的标杆,对工薪族生活方式的描述丰富而微妙。该书在当时具有高度前瞻性,而此后的不断修订则保证了其现实性,堪称文化人类学的典范。有别于当时传统的民族志,《日本新中产阶级》奠定了此后日本研究的主流方向,近几十年来关于日本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几乎都建立在该书基础上,直...
哈佛大学中日研究专家傅高义在学术生涯之初被斥为“乡下人”后,意识到一个社会学家如果从未在另一种文化中生活过,何谈理解本国社会?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〇年,他来到东京市郊的M町展开田野研究,深描日本社会快速变迁之际的“新中产阶级”——工薪族和他们的家庭。基于这项研究,傅高义于1963年发表《日本新中产阶级》一书。
《日本新中产阶级》是傅高义的成名之作,其主体研究耗时2年,但傅高义夫妇此后一直坚持研究对象的跟踪随访,研究成果实则跨越30年。傅高义从工作、学校、家庭和社区出发,将新中产阶级描述成一种经济与文化的标杆,对工薪族生活方式的描述丰富而微妙。该书在当时具有高度前瞻性,而此后的不断修订则保证了其现实性,堪称文化人类学的典范。有别于当时传统的民族志,《日本新中产阶级》奠定了此后日本研究的主流方向,近几十年来关于日本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几乎都建立在该书基础上,直至今日仍是诸多学者理解日本社会的试金石。
这一日本研究奠基之作,经典但不枯燥,展现了一幅穿插八卦轶事的新中产生活全息图:夫妻、婆媳、亲戚关系,职场上的苦熬与交际,年轻人恋爱和相亲的苦恼,从幼儿园入学起就面临激烈竞争的学子,全时照料家庭与孩子的母亲,养家但“缺席”养育的父亲,殷盼孩子穿过考试的“针眼”、出人头地的父母心……种种描述生动而微妙,文化相近的中国读者更能感同身受。
这是《日本新中产阶级》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傅高义特地为此次的中文版撰写序言,讲述他眼里中日中产阶级的异同;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教授作导读,回顾傅高义的学术生涯。《日本新中产阶级》译本基于英文版五十周年纪念版(二〇一三年),包含了苏珊娜•霍尔•沃格尔所撰第十五章和威廉•赖•克里所撰前言,他们对日本社会的新近观察对主体研究作了及时而到位的扩充。
作者简介 · · · · · ·
傅高义(Ezra F. Vogel,1930 —)
被认为是美国唯一一位对中日两国事务都精通的学者,在哈佛有着“中国先生”的称号,一直是受中国政府重视的汉学家和中国问题专家。他是继费正清之后的第二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和东亚研究委员会主席。1998年入选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2013年3月23日,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被授予“世界中国学贡献奖”。2014年福冈亚洲文化奖获得者。
傅高义于1963年发表《日本新中产阶级》一书,凭借此书从社会学领域转身,此后专注日本和中国研究,又将视野扩展到包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与香港在内的亚洲“四小龙”,成为东亚研究的扛鼎人物。主要作品有《邓小平时代》《日本第一》《朴正熙时代》《重振旗鼓》《日本还是第一吗》《中美日关系的黄金时代》等。
目录 · · · · · ·
导读:东亚的审读与傅高义的人生
前言:回眸一本前瞻之书
致谢
第一部 工资的重要性
第一章 研究问题及其背景
第二章 透视科层制背景
第三章 通往工薪族之路
第二部 家庭与其他社会系统
第四章 消费者的光明新生活
第五章 家庭事业中的政府
第六章 社区关系
第七章 基本价值观
第三部 家族的内部
第八章 “家”之理想的式微
第九章 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
第十章 家庭内部的权威
第十一章 家庭团结
第十二章 育儿
第四部 M町大观
第十三章 快速社会变迁中的秩序
第五部 重返M町
第十四章 薪资之外
第十五章 超越成功:三十年后的M町
后记
附录 田野研究报告
注释
参考文献选目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工薪族面临的问题是,在接受了现代科学和西方价值观的优越性后,很难对自己国家的文化遗存感到自豪——他们甚至不相信在这遗存中有所谓独特性。如果说在其他国家,有关一个民族的独特性的界定一直会在与不同国家的密切交往中不断地修订,那么与这些国家的公民不同,M町的居民对确实的日本究竟为何缺乏准确无误的界定,因此他们对西方文化突如其来的大规模的入侵也缺乏应有的准备。 M町的工薪族就处于这样一个失调的位置:他爱自己的国家,但按照自己越来越接受并践行的西方标准,他又很难再欣赏它。 (查看原文) —— 引自第74页 -
在二战之前和二战期间,作为国家利益的代表,天皇与政府官员密不可分,M町的居民很难获得合法性的基础去批评政府官员。尽管政客们从来没有获得广泛的支持,但那些以天皇名义行事的官员通常能够免于公众的批评。就M町居民的政治态度来说,战后天皇地位的重要变化并非他正式放弃其神的身份——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战前就不相信他的神性,但在他放弃神的身份之后却仍然效忠于他——真正重要的变化是帝制与政府权力的分离。天皇再也不能作为政府领袖的保护伞,也不能使其行动合法化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第76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日本新中产阶级"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日本新中产阶级"的人也喜欢 · · · · · ·
日本新中产阶级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0 条 )
> 更多书评 60篇
-
-
脑震荡妞 (我是乡下人=_____,=)
【理性看待,政府不代表人民。】 在二战之前和二战期间,作为国家利益的代表,天皇与政府官员密不可分,M町的居民很难获得合法性的基础去批评政府官员。尽管政客们从来没有获得广泛的支持,但那些以天皇名义行事的官员通常能够免于公众的批评。就M町居民的政治态度来说,战后天皇地位的重要变化并非他正式放弃其神的身份——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战前就不相信他的神性,但在他放弃神的身份之后却仍然效忠于他——真正重要的变化是帝...2017-05-24 09:46:28 2人喜欢
【理性看待,政府不代表人民。】
在二战之前和二战期间,作为国家利益的代表,天皇与政府官员密不可分,M町的居民很难获得合法性的基础去批评政府官员。尽管政客们从来没有获得广泛的支持,但那些以天皇名义行事的官员通常能够免于公众的批评。就M町居民的政治态度来说,战后天皇地位的重要变化并非他正式放弃其神的身份——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战前就不相信他的神性,但在他放弃神的身份之后却仍然效忠于他——真正重要的变化是帝制与政府权力的分离。天皇再也不能作为政府领袖的保护伞,也不能使其行动合法化了。 引自 家庭视野中的政府 ……
政治领导人的合法化问题部分源于国家遗存的多个方面的价值分歧。对政客而言,很难找到一个广泛的共识基础并获得大部分国民的追随——即使单在M町都十分困难。政治领导人所面临的合法化难题错综复杂,它涉及与战争时期的军事行动紧密相关的多个群体及个人的责任认定。即使是M町的居民中曾经做过士兵的那些人,对军部领导人也十分反感。二战之前和期间,军队对平民颐指气使,M町的居民至今仍然记得,他们对自己的军队视如灾星,一旦违背了后者的要求,就会面临极大危险。人们觉得,自己受尽磨难,却徒劳无功地看着军部带着国家步步走向深渊。由于军部领导人铸下的大错,许多朋友和亲人死于战火。因此,人们从头到脚都反感军部的所作所为。 引自 家庭视野中的政府 ……
许多人在日本对外扩张期间住在中国,这使得他们比较尊敬中国人,并对中国的农民怀有负罪感,因为这两个国家曾经在语言、宗教和更为广泛的习俗上有如此深远的传统关联。尽管许多人对中国共产党政权怀有同情,认为他们致力于改善劳苦大众的生活,但他们又很高兴自己不必生活在如此严格的政府组织化管理之下。但他们认为,中国没有美国人那么可怕和危险,人们很乐于与中国建立比现在更密切的经济和文化联系。 引自 家庭视野中的政府 回应 2017-05-24 09:46:28
-
P86 父亲及其公司帮 同小店主和独立执业医师相比,工薪族有更多的时间休闲娱乐。而绝大部分的娱乐活动都是和工作时的伙伴一起进行的。由于家和工作地点之间距离很远,他们很难在工作之后回家,然后再回到城里去参加晚间的娱乐活动。各类抽样调查的结果都显示,丈夫一般要花平均两到三个小时才能到家。虽然通勤本身时间挺长,但只就交通而言不可能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因此。这段时间其实更多地神用于娱乐。工作之后,人们会在某个...
2022-04-07 15:27:11
P86 父亲及其公司帮
同小店主和独立执业医师相比,工薪族有更多的时间休闲娱乐。而绝大部分的娱乐活动都是和工作时的伙伴一起进行的。由于家和工作地点之间距离很远,他们很难在工作之后回家,然后再回到城里去参加晚间的娱乐活动。各类抽样调查的结果都显示,丈夫一般要花平均两到三个小时才能到家。虽然通勤本身时间挺长,但只就交通而言不可能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因此。这段时间其实更多地神用于娱乐。工作之后,人们会在某个地方坐下来聊一聊,喝杯酒,吃点东西。绝大部分公司的小团体都有他们最喜欢的去处:酒吧咖啡屋、小的特色食肆,以及其他类似的地点。在这些地方,只需要花很少的钱,人们就能够轻松地聊聊天。他们可以就体育、国内事务和世界问题,以及公司里每天的趣事谈笑风生、无拘无束,也可以发发关于老板和妻子的牢骚,得到其他朋友和站在柜台里的女孩们的善意宽慰。
一些人,尤其是那些更加保守或严肃的人,不喜欢公司帮那种欢快轻浮的生活、更喜欢早一些回到家,与家人共度时光。这些不常和其他男性一起驻留的人可能在外面溜达个把小时,或是看看风景,在百货公司走走逛逛,玩玩流行的弹球游戏,下下围棋或日本象棋,再或打打麻将。所有这些娱乐项目,在回家的路上都很容易在公共地点和私人场合找到。
即使那些不常参加小团体日常活动的人,也会参加公司赞助的特别活动,例如郊游、棒球赛、乒乓球赛、网球赛、钓鱼,或是去某家小客栈过上一晚。甚至政府机构也有专门的经费用于这类短途旅行。这类旅行中少不了泡温泉,但也有其他活动安排,如钓鱼、滑雪、棒球赛、观光和登山等,朋友之间的友情在夜晚的饮酒放歌之间达到顶峰。 有时候,团体人数众多,因此需要包个大巴士乃至几乎包下一列火车车厢,在团体成员们上车的时候,欢乐时光就开始了。公司除了完全支付旅行费用之外,小团体还可以在特色客栈和餐馆以公司价得到折扣,即使是那些并非由公司官方出面主办的旅行也是如此。在美国的社交活动或鸡尾酒会上,人们一般每次与两三个人聊天,而日本的聚会和旅行则需要所有人集体加盟,除非是爬山、观光或者泡温泉这样一些更适合小群体的活动,才会有更加私密的交谈。尽管在这类场合中时常会有二十乃至三十个人站在一起听故事或是讲笑话,但发言的人经常比私下谈话更显得亲密无间。在这样的场合中,人们相互间倾诉烦恼,袒露心扉,做自我剖析或是讲个事先准备好的笑话,自嘲在小群体中出过的洋相。在其他时候,群体中有才艺的人会讲点趣事,或是表演文艺节目。这类团体娱乐活动不只限于工薪族,但只有工薪族能够借助公司的资助时常享受这类带有娱乐性质的旅行,这类团体更多基于工作关系,而非邻里、村民、职业、宗教、年龄和亲属关系。
总体而言,那些下班后待在一起的人在工作中也更看重彼此的关系。尽管通常由处于同等地位的人组成,但有时地位高低不同的人也会一同下班外出娱乐,这样,就组成了一种公司里的“帮”。或许同一个“帮”里的成员曾在同一所学校就读,或是有着多年的亲密从属关系,领导者会为下属提供指导和帮助,作为在公司里忠实于他和支持他的回报。实际上,“帮”可能会由一个更大一些的群体组成,比之下班外出娱乐的非正式小群体要大,但即使如此,是否能够进人非正式小群体,可能仍然取决于他是否已经成为“帮”的一员。
这类群体都是高度整合的,同事可能一做就是一辈子,因此,与美国相比,维持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显得更为重要。尽管每个人都忠于群体,但微小的意见分歧(弗洛伊德称之为“对微小差异的自恋”)还是可能产生让成员心烦意乱的紧张情绪。这样一来下班后一起消遣就显得格外重要,因为这就可以巩固他们的人际关系,使之经得起工作中产生的摩擦。
就绝大部分人而言,他们只归属于工作群体,其他社会关系的重要性远逊于此。因此,对于同侪群体中人际关系方面哪怕十分微小的问题,人们都很敏感。例如,一些人会因为上司对待他们的方式而心烦意乱。另一些人则因为上司对群体中某个成员青睐有加而感到嫉妒,尤其在这个被青睐的人开始炫耀其得宠地位的时候。但是,依靠在工作结束之后一起放松,或共同外出参加公司组织的旅行,人们就能够维系友好融洽的同事关系。这样,工作中的委屈、不满和相互竞争产生的问题看起来就微不足道了。
回应 2022-04-07 15:27:11 -
P1-2 这本著作是根据一九五〇至一九六〇[[李1]] 年间我以中产阶级家庭为对象所做的一项研究写成的,令我非常惊讶的是,中国的出版社会对这部半个世纪前出版的有关日本家庭的著作发生兴趣。 当然,近来许多中国家庭已经步人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他们中的一些人尤为关注日本中产阶级的现代生活方式,在文化的诸多面向上如何受到了来自西方的影响。 在研究日本之前,我和我当时的妻子(她现在已经离世)在波士顿地区研究美国家庭。一...
2022-04-07 15:08:26
P1-2
这本著作是根据一九五〇至一九六〇[李1] 年间我以中产阶级家庭为对象所做的一项研究写成的,令我非常惊讶的是,中国的出版社会对这部半个世纪前出版的有关日本家庭的著作发生兴趣。
当然,近来许多中国家庭已经步人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他们中的一些人尤为关注日本中产阶级的现代生活方式,在文化的诸多面向上如何受到了来自西方的影响。
在研究日本之前,我和我当时的妻子(她现在已经离世)在波士顿地区研究美国家庭。一九五八至一九五九年,我们开始在东京的一所语言学校学习日语,此后搬到近郊市川市的一个当地街区生活,碰巧郭沫若及其日裔妻儿多年前也在这里住过,他们的房子离我们的咫尺之遥。
我的妻子去日本人家访谈妻子,我则访谈男性。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每周都去这六个日本家庭访谈,我们的儿子则在当地一家日本人的幼儿园里开始接受启蒙。就这样,我们和访谈对象成了好朋友。其中一家的妻子现在仍然在世,而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也一直与这六户家庭的孩子们保持着联系,他们现在也都成了儿孙绕膝的祖辈。
我们发现这些人家的丈夫都为大公司或政府部门工作--日本人称之为“工薪族”,社会学家们则称之为“新中产阶级”,他们的生活方式与“老中产阶级”(小型独立家族企业或小公司雇员)迥然不同。
在我们的著作中,我描述了这些家庭的日常生活,他们如何抚育孩子,如何看待自己的政府,又如何适应经济的变动。
和大多数中国中产阶级家庭大相径庭的是,日本的妇女都是全职家庭主妇,她们几乎花费了所有的时间照看家庭和孩子。我的妻子称其为“职业主妇”,因为她们以非常专业的方式扮演着主妇和母亲的角色,似乎那就是她们的工作。这使得她们的丈夫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工作,并和一起工作的同事建立起密切的社会关系。
和中国的中产阶级家庭非常相似的是,日本的父母也都全力以赴支持孩子们备考,以便他们能够在学业考试中出类拔萃。日本社会流行“教育妈妈”一词,因为她们花了大量的时间,竭尽全力帮助孩子成就学业。
在我们与日本人的接触过程中,我们觉得他们已经全然拒绝了二战时期及之前盛行的军国主义精神,他们致力于世界和平。因为中国人在二战时期与日本人有过亲身接触,十分自然的是,许多中国人仍然会将日本人视为军国主义者。不过,如果中国人能够对日本家庭有更深的了解,他们将意识到日本人已经放弃军国主义。如果不是因为现在中日关系恶化的话,日本人是愿意与中国人做朋友的。
哈佛大学荣休教授
傅高义
二〇一七年春
我要感谢译者周晓虹教授和他的两位学生。在本书中文版的导读中,他出色地追溯了我的学术生涯,交代了我对日本新中产阶级兴趣的由来。他也讲述了我们之间相互交往的一段佳话。
--博高义
回应 2022-04-07 15:08:26 -
为何日本的考试压力如此巨大?许多日本的调查对象在回答这一问题时认为,作为一个人口密集的小国家,成功的机会极为渺茫。这个答案毫无疑问指出了一个关键因素,但并不是答案的全部。在日本也有许多考试难度不高的大学,考试之外,还有许多成功的机会。同样地,也有很多国家一样人口密集、机会有限,但考试的压力却远没这么大。这个回答的潜台词是,一个人获得保障和社会流动的机会被强力挤压到整个人生中一个非常短暂的时期,...
2022-02-24 23:19:32
为何日本的考试压力如此巨大?许多日本的调查对象在回答这一问题时认为,作为一个人口密集的小国家,成功的机会极为渺茫。这个答案毫无疑问指出了一个关键因素,但并不是答案的全部。在日本也有许多考试难度不高的大学,考试之外,还有许多成功的机会。同样地,也有很多国家一样人口密集、机会有限,但考试的压力却远没这么大。这个回答的潜台词是,一个人获得保障和社会流动的机会被强力挤压到整个人生中一个非常短暂的时期,许多人清晰地认识到,普通人要在社会上出人头地,最方便的捷径就是考进名牌大学。要解这股压力之巨,至少有两个系统至关重要:家庭和学校。这两个系统的重要性,有如人们将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一家公司,这也进一步清断表明了本社会结构中的普遍存在的一个显著特征:特定群体中高度的整合与团结。 引自 第一部 工资的重要性 回应 2022-02-24 23:19:32
论坛 · · · · · ·
部分用户的短评未免太刻舟求剑 | 来自DANNYDADDY | 2 回应 | 2020-12-22 00:37:09 |
这句话怎么理解,阔太太们竞相唯女佣马首是瞻,165页 | 来自leefeng | 2019-09-26 20:36:42 | |
有没有类似的写欧美的书 | 来自yoga&yoghourt | 1 回应 | 2018-01-02 14:46:52 |
为啥好多人说看到了日本的现状…… | 来自Zoe | 2017-06-16 22:34:18 |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限时抢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2)暂无评分 9人读过
-
立緖文化 (2015)7.6分 16人读过
-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13)暂无评分 4人读过
-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13)暂无评分 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我知道这些书很怪但我爱的难以自拔之二 (Josephine)
- 我的日本藏书 (光明的鱼)
- 了解日本 (EmmaGAO)
- 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 豆瓣2017上半年热门高分图书榜·非虚构类 (豆瓣读书)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日本新中产阶级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小鱼窜访豆瓣 2018-08-27 02:06:41
我应该在小时候读这本书,而不是二十年之后。
7 有用 贝塔 2017-07-11 12:13:33
看得太压抑,主要指里面对于家庭和女性的描写,至于工薪族生活方式,毕竟描述的是上世纪中的日本,要说真的和现代本国国情哪里贴合也是有限,对我个人无太大阅读意义,读到2/3弃。
68 有用 了不起的莫里森 2017-05-23 10:34:59
书里描写的日本普通人:“许多人在日本对外扩张期间住在中国,这使得他们比较尊敬中国人,并对中国的农民怀有负罪感,因为这两个国家曾经在语言、宗教和更为广泛的习俗上有如此深远的传统关联。尽管许多人赞同中国共产党政权致力于改善劳苦大众的生活,但他们又很高兴自己不必生活在如此严格的政府组织化管理之下。但他们认为,中国没有美国人那么可怕和危险,人们很乐于与中国建立比现在更密切的经济和文化联系。”
6 有用 曼仔 2019-05-27 14:57:31
客观来说是一个比较详实的民族志,如果我是一个从小在欧美背景下生长的人,读了这本书一定会对日本、对东亚人的文化与生活方式都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但作为1个东亚人,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就很有限了,甚至还不如闫云翔的《私人生活的变革》,是考察中国农村生活变迁的。不过作为傅高义的第一本民族志/博士论文,也可以理解,闫云翔的博士论文《礼物的流动》,也是记录事实数据多于深入分析。读民族志我还是爱看夹叙夹议的,所以... 客观来说是一个比较详实的民族志,如果我是一个从小在欧美背景下生长的人,读了这本书一定会对日本、对东亚人的文化与生活方式都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但作为1个东亚人,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就很有限了,甚至还不如闫云翔的《私人生活的变革》,是考察中国农村生活变迁的。不过作为傅高义的第一本民族志/博士论文,也可以理解,闫云翔的博士论文《礼物的流动》,也是记录事实数据多于深入分析。读民族志我还是爱看夹叙夹议的,所以非常喜欢《她身之欲》、《我的凉山兄弟》、《跨国灰姑娘》这样的作品(我真的是很爱华裔女学者。 (展开)
1 有用 素手纤纤 2019-11-15 16:37:57
听书系列。想不到倒是很符合我国的某些正在发生的情况。时常想从这桎梏里爬出,不过看来这早就是一种必经的社会形态了吧。
0 有用 史内克 2022-08-04 19:52:43
有点难读…不知道是因为翻译还是原文就这样
0 有用 Wendy24 2022-08-03 18:38:28
与工薪族不同,成功的商人无需处处小心谨慎,表现谦和/独立执业医师的真正优势在于其自由度:无需强迫自己取悦上司,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安排工作时间和工作方式/工薪族则并不通过自己的储蓄或是能力,而是通过公司承诺的收入与保险而享有保障/工薪族日常生活的核心是规律性/一个处于权威地位的人永远是对的,他的地位能够保证其期望得以实现/如果一个人在正式的场合像在家里一样自在,善用待人接物的技巧,能够与刚刚相遇的人轻... 与工薪族不同,成功的商人无需处处小心谨慎,表现谦和/独立执业医师的真正优势在于其自由度:无需强迫自己取悦上司,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安排工作时间和工作方式/工薪族则并不通过自己的储蓄或是能力,而是通过公司承诺的收入与保险而享有保障/工薪族日常生活的核心是规律性/一个处于权威地位的人永远是对的,他的地位能够保证其期望得以实现/如果一个人在正式的场合像在家里一样自在,善用待人接物的技巧,能够与刚刚相遇的人轻松交谈,这种人会特别受尊重/上司相当依赖下属的这类恭维,就像下属依赖他的认可一样/能力的价值一般要低于忠诚的价值 (展开)
0 有用 Mads Van 2022-08-01 12:40:42
细致入微
0 有用 尔雅 2022-07-29 07:57:50
读完有很强烈的熟悉感,书中所介绍的仿佛就是目前我们的现状一样…不过也不得不说,日本在60年代能发展成那样确实厉害。好奇之后我们会不会走他们的老路
0 有用 淡定哥走路带风 2022-07-25 11:06:53
日本女人的地位一直都是被压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