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想之年 短评

热门 最新
  • 83 姜小瑁 2017-01-11 22:25:33

    “我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让死者活下去:我们努力让他们活下去,是为了让他们陪在我们身边。我也明白了如果要继续我们自己的生活,就必须在某个时刻放手,让他们走,让他们死去。让他们变成书桌上的照片。让他们变成信托账户上的名字。让他们沉入水中。可是明白这一切并没有用,我并不能因此而让他沉入水中。”

  • 72 Mandelstam 2017-01-06 10:28:47

    拿到样书后又读了一遍,还是一样的低气压。有时候我不知道该怎么推荐这本书,它不是一个令人愉快的话题,没有这种经历的人也许会觉得这是在“自怜自哀”,有这种经历的人又很容易被里面真切的体会碰到泪点,泣不成声。也许最恰当的方式是告诉大家,“我在这里,需要的话你可以来找我,你安全了”。

  • 44 青豆小姐打酱油 2016-12-23 08:40:14

    这是一位到了八十岁依然美丽、气场强大的女人。十三年前,突如其来的心脏病夺走了她相伴四十载的丈夫。她看似冷静坚强地应对一切,内心却已然陷入狂乱。她记录下这一切,于是,悲伤化作一道光芒。

  • 42 简里里 2017-01-05 13:28:58

    收到编辑寄来这本样书。翻了两页停不下来,一口气看了几章。钝疼。

  • 17 成知默 2017-03-09 14:14:00

    2017年已读025:“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对于死者来说,死亡意味着人生的终途,而对生者来说,死亡可能是一段长长的悲痛与忧惧的开始。死并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在这本书里,作者将骤然失去亲人的打击称之为“丧恸”,对于未亡人来说,那不啻于整个世界的轰然崩塌,仿佛置身于黑暗的荒野,看不到任何曙光;仿佛躺在冰冷的海底,几乎要溺毙却无法开口呼救。长歌当哭,所谓的“奇想”,只是在令人窒息的黑暗中撕开一个口子,试图用往日的回忆来温暖现在,试图从往昔的符号与意义中重构一个结局。疯狂与忧伤会逐渐退却,生者终要放手,终要习惯一个人继续走下去。

  • 15 momo 2017-01-19 13:30:32

    哀恸如此真实。人生而向死,我们能做的,只是随波逐流。

  • 7 余地 2017-01-17 20:56:15

    常闻死亡。而琼-狄迪恩直言,在直面死亡时,过往的认识、所谓的理智都会被切的支离破碎。她叙述丈夫逝去一年来的生活,几乎没用“哭”表达伤痛,而是以自己的方式来陈述心迹。不近情理的言行,不合常理的自责和紧张,如跌入冰窖般寒冷。丧恸找到最真实的表达方式,意识流找到最适合的归宿。

  • 7 賈克 2016-12-30 13:21:05

    作者告诉我们,留下的人会怎样,却没告诉我们该怎么办。知道她顽强地活下去,并且活得如此美丽,我感到一股暖流。我想这就是答案了。无论先走或被留下,她们仨都是幸运的。因为彼此相爱。

  • 7 松松 2017-03-08 22:56:36

    翻开之后停不下来,紧张得直打嗝。很多年之后,我终于不再期盼你回家的那天,而是开始幻想和你一起离开,幻想给予我无穷无尽的力量,幻想不会背叛。

  • 6 大胡子阿细 2017-02-08 00:52:18

    生者回顾往事,才看见他们错失的信息

  • 12 blue flamingo 2016-12-29 09:55:37

    你只失去了一个人,仿佛整个世界荡然无存,但任何人都不再有权利把这种感受大声说出来。

  • 5 s 2016-11-09 11:35:44

    一边读,一边展开我的奇想。

  • 5 少年张 2017-03-12 18:25:44

    一本非常哀伤的书,讲述丈夫的逝世,和整整一年的“奇想”,即使把丧恸分析得这样冷静、具象,依然无法不感到难过。狄迪恩确实是女性作家里少有的不过度关注自我的。不仅仅是因为年龄带来的深邃。很期待她的《蓝色夜晚》,但那是丧女之后的又一次“奇想”,可以想见的难过。如果概括来说的话,封底的选段最合适——我明白了我们为设什么要让死者活下去:我们努力让他们活下去,是为了让他们陪伴在我们身边。我也明白了如果要继续我们自己的生活,就必须在某个时刻放手,让他们走,让他们死去。花环会变黑,地壳版块会移动,深层洋流会涌动,岛屿会消失,房间会被遗忘。你必须感受潮水的变化。你必须跟随这些变化。

  • 5 昏金暗玉 2017-04-29 01:44:54

    死亡引出了人生回忆里的密码,那些你遗忘了的细节,突然变成饶有深意的预言。死亡不能更改,我们便跟着作者不停在2003年12月30日打转。时间往前跳动回顾了人生的不同瞬间,时间往后挪移在女儿的昏迷与丈夫的骤逝间构筑了奇特的结构与二重奏般的主题。这本书给我的训示是不要轻视与低估死亡,它对亲近的人来说确如洪水猛兽而我们终将迎面相逢。人是会悔恨的动物,不管你有没有过错,面对死亡这一决绝的存在,人类会悔恨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够。作者用了一年尚未恢复,也许永远都不能恢复了。这是人类必将承受的失去。而我开始悔恨,自己没能陪伴祖母一起承受这失去,对死者讳莫如深的社会里我们失去了回忆与释然的可能性。爱尔兰守灵真好啊,我感叹,如果死者能如生者一般常被讨论忆起,生者也许能宽慰不少吧:如果死不是生的对立面。

  • 4 过水忘川 2017-02-01 19:20:06

    我们常常讨论的死亡,往往是别人的死亡,而自己的时间、生命却从别人的死亡中断裂开来。那些对你来说至关重要的人,把你的生活分割成了拥有他或者失去他两部分,你清晰的记得这个时间断点前后每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并赋予它独有的意义,但没有人可以轻易接受那个事实。试图了解发生的经过,尝试理性接受,都不能阻止情感上的悲哀。 另一种思考,是骤然离世带来的伤痛更小,还是经历漫长的病痛走向死亡。琼·狄迪恩都没有给出答案,凡经历过的人,应该都有自己的思考,人生艰难不在于死亡的终局,而是用一生学去学习告别。

  • 3 carening 2017-02-09 22:34:17

    最近愿意读这样的书,企图让自己能够提前做好亲人终将离去的准备。

  • 6 Prufrock的情歌 2017-01-11 00:49:51

    首页看到进来帮我爱的女人刷一下评星 虽然感觉她的文笔不太好翻译

  • 5 扔蛇蛇 2017-03-07 16:36:12

    死亡,再接近看也徒劳无功

  • 4 哎一古熊社长 2016-12-30 00:18:43

    生前越依赖,死后却丧恸。突然有点悚然。

  • 3 story,bo 2017-02-16 07:41:42

    面对亲的逝去,人们往往陷入回忆的迷宫,周围的一景一物都成为勾起回忆的圈套,不断的回溯,反复的琢磨,也许命运早已有了暗示,只是当时未可知。就这样陷入了奇想之年。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