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枪与账簿 短评

热门 最新
  • 19 席缪 2017-01-17 17:12:14

    这本书比较奇特,虽然李伯重认为阅读是学术体验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并非一定要走到舍弃所有注释的地步。以阅读性见长的黄仁宇的书,同样也可以用尾注的形势进行回避。李氏对地理环境的描绘实在有点繁琐,繁琐到有点忽视观念的地步了。我想看他的永历西狩,不过很可惜,毕竟这本书做的工作更多是综述而不是研究。整体上这是一本侧重物质与量化,而轻视观念与思想的半通俗读物。应该会卖的很好吧,这样的小开本,定价也不贵。

  • 8 犯罪系数Zero 2017-05-03 12:10:01

    怎么来形容呢,说是随笔不够雅致,说是论文又没考证,对布罗代尔年鉴学派的模仿与滥用,对这书的评价完全能用到以下词汇:邯郸学步、西施效颦、画虎不成反类犬,

  • 12 维舟 2017-03-29 18:34:01

    伪装成全球史的中国近代史。如与欧阳泰《决战热兰遮》对照读,即可看出中西方学者在解读明末在战争技术方面的方法论差异

  • 10 Tradition 2017-05-06 23:06:39

    德川家光给藩主信件要再征烂明,得知清朝武功鼎盛而放弃。葡萄牙人为保住澳门,像清朝摇尾乞怜,大力塞钱。可见若无清朝入主,烂冥被灭也是分分秒秒的事。很不错的书

  • 9 江海一蓑翁 2017-01-13 13:58:02

    把晚明时期的中国与东亚格局变迁,放在早期经济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之下,加以分析和考量,给出了一个框架清晰、内容充实的崭新历史叙述。尽管作者早已声明,书中的大部分研究成果,都来自国内外前人学者的贡献,但作者对这些最新研究贡献的系统整合和再叙述,仍然具有相当高的价值。

  • 7 愚公 2018-01-03 16:20:45

    李伯重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史研究专家,晚年对于中国军事史发生兴趣,这部书作为明清经济史与军事史的交叉之作,本身是带有实验性质,也就是说这本书的前半部分,经济全球化的内容是李伯重的一直以来的研究重点,而后半部分军事史则是他最近的研究心得,两部分如何融会贯通,则是他尝试在这本书中做出的尝试。从内容上看,全球史或者经济全球化是新世纪以来的热点,白银贸易造成的全球经济联合体,对于当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如果将现实投射到历史之中,是否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而军事技术的发展与演变,最终是要在现实军事战争中磨砺发展出来的,西方从十五世纪之后开始对外不断扩张,各个帝国之间的争霸战争,刺激和发展了现代军事技术,而在欧亚大陆的东部,明清两代王朝则除了短暂的王朝交替,大规模的战争还是罕见。实验有成败,国运有盛衰。

  • 6 Travis1997 2016-12-30 12:53:43

    此書火器史部分參考黃一農,應知皇太極和漢軍八旗對火器發展的貢獻,但李先生不提,難免過分拔高明朝的作用。

  • 6 秦慕周 2017-02-26 20:03:56

    记得我导师说过,相比于很多知识分子爱用的阶级这些概念,地理、气候、战争、贸易这些真实的东西对历史和政治有着更强的解释力,只是大多数知识分子不懂这些,只是在概念里跑来跑去。李伯重这本书大概是一个读史多年人的反思,理论性未必强,但是这种勾连讲军事和经济勾连在一起的想法,大概离历史学越远,离历史本身越近吧。

  • 3 法王腓力在布汶 2017-01-17 01:14:01

    其实这本书我没读过,但是前两天我在三联书店,听了他的讲座,相当于这本书的发布会吧。其实,因为这场讲座,很感谢李伯重,他在我对历史学习最迷茫的时候,给了我启发。

  • 2 兔子晴 2018-01-16 14:10:54

    非常通俗易懂的,以中国,确切说是汉民族为中心的全球史。尤为可贵的是详细叙述了被国内《世界史》教科书忽略的东南亚、南亚和内陆亚洲部分。但省略参考文献的做法大大削减了本书的可信度和参考性,最终只能以作者个人的权威作为担保(所以封面要印作者的大头像?)

  • 2 嗨呆客要出门玩 2017-07-09 22:16:08

    一很加州 二不是真全球史 三内容倒是有趣的。别想骗我这个全球史老油条……

  • 3 文在兹 2017-11-01 20:38:44

    比起大脉络大趋势,还是更喜欢小人物小细节

  • 2 枕流 2017-05-15 18:03:30

    原来李先生是我的乡贤,难怪会做永历西狩的讲演,我是看了那讲稿才看的这本书。书在材料和叙述上都不错。但我的结论是去西方中心的全球史写作是不可能的:因为脱离近代化,就无法书写全球化,而脱离西方,我们就失去了现代化的标尺,因此纵然把中国近代(全球化)的起点上溯到晚明,也颠覆不了什么。

  • 2 安提戈涅 2018-05-08 18:00:18

    虽然是乡党,还是只能给三分。从第四章就开始崩坏了,犹如教科书一般,堆砌材料、罗列史实,缺乏问题,结构机械。粗糙的地方有之,随便一句话就把重要的问题打了马虎眼,细腻的地方有之,但是又近乎于繁琐,像谈枪炮火药细节的部分。一些基础性的问题缺乏解释:何以发明火药的中国在后世的枪炮技术中落后了,只是给出了落后的“现象”(甚至还不如《枪炮、病菌与钢铁》里的解释)。但是,前几章还是有一些启发,尤其是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新解读与重新评估,还有对明代对外贸易与对外移民的描绘,推翻了我之前的一些谬误认知。讲倭寇那部分也是比较新颖的。

  • 2 Larene 2018-06-08 01:01:20

    终于看完了,有些失望……1. 以为是全球史,但是对欧洲崛起着墨不多,对亚洲其他国家的分析也主要站在中国的角度。2. 以为会从记账法和军事技术切入,没想到所谓账簿,还是早期经济联结。军事技术的介绍是有的,但是框架有些粗糙。全球史真是不好写啊。

  • 1 马大象 2020-06-28 15:53:18

    【藏书阁打卡】在早期全球化历史的叙述中,贸易和军事是两个比较重要的话题(背后隐含着一个技术),李伯重这本书着重写东亚这一地理单元在15世纪末至17世纪的重大变化,特别是除了中国(明清两代大帝国)之外的其他文明,他们在早期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一定程度也改变了中国历史,使得明清两代国家建构和以往的封建王朝相比,有了很多全新的特征,打破了循环往复的历史演进逻辑。军事技术的改变在当时有重大突破,但是不能算是革命性的,因为真正靠军事科技实施降维打击要到18-19世纪,这本书梳理了当时火器发展的技术路线以及对不同国家的影响,其实对东西方影响都很大,只是我们站在后人的视角,以结果论的观点去看,才会觉得“西风压倒东风”。

  • 1 洛水 2018-11-26 22:50:01

    颠三倒四,东摘西抄。

  • 1 钟云 2017-02-06 09:15:14

    作为一本通识读本无疑是合格的

  • 1 中世与近世之间 2018-10-21 22:54:27

    经济方面老生常谈较多,作者依旧将大航海时代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开始,引证说服力较强。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将军事革命划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火药”革命,一种是军队组织的革命,中国军事的落后源于第二层次。就火器技术的引进与吸收而言,明朝是16、17世纪最成功的国家,但晚明军事组织改革,终因规模小,而无法挽救明朝危亡,清朝军事上的成功主要依靠的是汉军八旗,亦即明朝军事改革的遗产,不得不说是历史的一个玩笑。同时由于清朝自身的强大,无需对军事技术(火器)进行革新,进而导致近代的衰落。文末作者回应了晚明转型失败的答案与笔者不谋而合:十七世纪多数国家如此,中国不具有特殊性。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