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土地典当 短评

热门 最新
  • 14 大橙橙子 2016-11-14 11:55:55

    一本你买不到的好书。

  • 28 醒木 2020-03-18 16:12:12

    虽然只是依据两个地区样本的分析研究,但有从根本上动摇了农民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合理性的可能,这才是最可怕的。

  • 7 抵门杠 2019-04-01 21:23:35

    网易云收费的电子版可读。本书是经典的量化史作品,就是所谓“翻案”作品:挑战传统历史观点。在这里挑战的就是传统上认为土地典当和高利贷一样是农村经济和金融中的毒瘤的说法。作者运用的理论是互联式合约,即认为土地典当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分成制租佃,借贷一起的维系长期合约关系的制度安排。运用包括满铁调查,陈翰笙以及国民政府农村复兴委员会的一系列调查整理得到的数据,作者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并指出了土地典当在租佃制下的积极运用。

  • 6 Obelix 2018-11-05 10:40:08

    作者之最优长,在建立机制分析过程中准确而干脆的判断力。堪称文如其人,实在了不起。

  • 1 星期六历史学家 2022-03-17 22:17:28

    是一本好书,这书是作者的博士论文,我花了一年时间读完了,里面一堆数据,概念,公式,我脑细胞死了不少,以后还得回看这书,里面有些东西我没完全懂。

  • 6 易行难 2021-12-22 01:09:00

    极为优秀的研究,思路清晰,论证严谨,数据翔实,在前人的基础上极大丰富了对农村社会经济环境的相关认识。不过,某些人倒也不必急着开“动摇农民革命合理性”的香槟,还是得多看多想啊

  • 0 这么近,那么远 2022-09-05 02:57:45 上海

    “该书是一本经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交叉的学术著作。本书主要以二十世纪30年代比较大型的几次调查数据,如1933年陈翰生广东番禺调查数据、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1933年四省土地调查数据、1935年北满调查等数据、调查报告加以整合,结合地方史志材料,如方志、县志、族谱等,还原出中国近代,尤其是清末民初至二十世纪30年代这段时间里,有关于中国农村土地典当这一信贷方式的真实面貌”。

  • 0 逆风飞扬 2023-07-11 12:46:57 广东

    贫农不是典地的唯一主角,富农也有一部分;找价制度有平衡收益的效果;贷款被收地的例子不多,典地利率不算高;典地后灾荒年不必都出卖土地;贷主还有违约现象;所以地方社区的金融体系不会仅有高利贷的兼并土地行为,三江环之,都想要可持续发展吧,要是有宗族的关系在,权衡的东西就更多了;分家分地让生产资料破碎化,这个确实不好整

  • 0 飞翔的小黄蜂 2023-07-09 01:23:18 上海

    刷新对典权运作的理解! 实物地租和赎回权是典权的关节,要在更大的商业模式中去理解。

  • 0 文艺理工男 2023-08-13 19:23:41 吉林

    8.5分,和动摇土改的合法性相比,我更愿意理解为很多表面的剥削者其实在行使金融职能,有经济活动的地方就有金融,如果不加详细论证,有些观点确实会被先入为主,打土豪分田地对不对不重要,历史本就是权力按照需求建构起来的,重要的是多思考才会更接近真相。

  • 3 罗成 2023-05-16 16:47:00 广东

    一本不让卖的好书!本书的意义不在于翻案,而在于正确的历史结论背后也充斥论证逻辑的错误,以及历史是权力按需构建起来的神话。作者通过详实的数据和史料,分析了民国时候土地典当,并非高利贷的剥削,其参与主体甚至不主要是贫农,而是富农。土地典之后,使用权常常也并未让渡,赎回比例也非常高,并没有出现借高利贷“兼并土地”和借方对地主阶级的“深仇大恨”。适合和豆瓣9.5分下架书《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搭配阅读。

  • 0 以逆为名 2023-08-16 21:19:53 江苏

    本书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们对于十九至二十世纪初期农村土地典当的刻板认知。作者利用了多组具有代表性且值得信赖的统计数据,并深入考察了陕西米脂县和河北栾城县的案例,对农村典地的制度安排与实际收益情况做了总结。土地典当是一种“整合长期放贷与土地租佃活动的连锁式信贷交易”,它包括了整合放贷、土地出租,也有一部分粮食投机或者农业生产的部分。比较有意思的是,大量的数据指出典地主要在农户间进行,其中较为富裕的农户与贫农在典地率方面没有太多差异;在名义利息率方面,典地利率水平也低于其他信贷利率。固定实物地租和欠租制度,调节了不同年景下的利率水平,进一步降低了农户的信贷风险。本作综合利用了社会学的调查和经济学的计量方法,考据详实,其结论颇有说服力,是跨学科研究的优秀范本。

  • 0 胡萝伯爵 2023-06-30 23:37:20 湖北

    无事件境的作者,风格居然迥异。

  • 0 麻烦你,我要鱼丸粗面。 2023-07-23 11:03:05 上海

    认同作者的观点,认可证明过程,认可个案分析,但不认同数据证据。

  • 2 辄馨 2023-06-20 10:26:58 上海

    硬核研究,打破地主和佃户关系的刻板印象,还原了土地典当的真实面貌:地主在大多数时候部分扮演了银行和社保局的角色。但从更长时段的历史维度讲,促使人们放弃自耕农身份成为佃农的一个关键诱因在于,自耕农给国家缴纳地赋,佃农只给地主交地租。当国家因为战争或经济危机,征收田税较高时,自耕农放弃自由民身份,以逃赋;拥有地权的地主成为纳税主体。反之,佃农购田恢复自耕身份。最大的宏观杠杆被国家操纵,但在书中缺失。

  • 1 西西弗斯 2020-07-26 22:57:30

    在论断商品化发达的地区农民的偿贷能力时,马若孟相信,商品化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偿贷能力,农民因此有能力负担现行的利率。这一观点忽视了收入波动对农民的偿贷能力的影响。黄宗智则强调在农业商品化发达的地区,风险和收入波动对农民所可能造成的毁灭性打击。 本书作者通过对材料的研究把握对这两个论点提出了质疑。通过对柴北寺村典地信贷利率的计算发现,作者提出两个结论:一方面,固定实物地租制度和欠租制度调节了农民在不同年间的利息负担,在收入或家计状况不好时,农民可以少付利息,这降低了农民的信贷风险。固定实物地租制度调节了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农民的利息负担。另一方面,固定实物地租制度和欠租制度也规定了当出现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收入增加时,农民要支付较高的利息率和为拖欠的地租支付较高的利息。

  • 0 仿生猫猫 2020-09-02 19:26:31

    找的数据很合适,分析思路易懂但是也得到了有说服力的结论

  • 0 麦德 2020-12-21 07:35:13

    神作,打通了理解很多问题的关口,与其他几本书也能联系在一起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