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原作名: THE PATH——A New Way to Think About Everything
译者: 胡洋
出版年: 2016-12
页数: 191
定价: 40.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08668550
内容简介 · · · · · ·
不提生涩艰深的哲学术语,也不多谈有关国家社会的宏大问题,屡获殊荣的哈佛教授迈克尔•普鸣借用生动的生活故事深入浅出地带领我们体验中国古老思想的魅力,他的这门中国古代哲学课因而成为哈佛大学排名前三位的全校选修课。
从孔子、孟子、庄子到荀子,从礼仪之道、仁义之道、自然之道再到性恶之道,中国哲人们两千年前的哲学观念在今天依旧能告诉我们该如何用感情和智慧去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应对各方挑战。
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自我们不断实践的礼仪,真正的影响力来自克制而非强权,优秀是一种选择而非天性,幸福则需要我们精心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的瞬间。这本书让看似高深遥远的中国哲学之道贴近了现实生活,提供了包含着丰富人生经验的思考工具。这些先哲的教诲将为我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引导我们重新思考自我、思考我们未来的诸多可能性。
作者简介 · · · · · ·
迈克尔•普鸣(Michael Puett):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中国历史方向教授、宗教研究委员会主席。他为本科生开设的中国伦理与政治课是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他因在本科生教育中的出色表现获得哈佛大学教授职位。
克里斯蒂娜•格罗斯-洛(Christine Gross-Loh):作家和自由撰稿人,哈佛大学东亚历史专业博士,其作品见于包括《华尔街日报》《大西洋月刊》《赫芬顿邮报》在内的众多出版物。
目录 · · · · · ·
序 言
第一章 重新创造“道”
第二章 如何改变世界
第三章 孔子与礼仪之道
第四章 孟子与仁义之道 第五章 老子与以柔克刚之道
第六章 管子与神性之道
第七章 庄子与自然之道
第八章 荀子与性恶之道
第九章 探索哲学家眼中的世界
致 谢
· · · · · · (收起)
"哈佛中国哲学课"试读 · · · · · ·
2013年秋天的一个早晨,阳光明媚,空气清新,我旁听了哈佛大学开设的一门中国哲学课程。我去听课是为了给《大西洋月刊》撰写一篇文章,以解释为什么一门主题如此深奥的本科生课程会在哈佛校园里大受欢迎。这门课受欢迎的程度仅次于《经济学原理》和《计算机科学入门》,而学生们对后两门课程的热衷是不难预料的。 迈克尔•普鸣教授年近五旬,他身材高大、精力十足。只见他站在桑德斯...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询问仪式能否真正影响死者毫无意义,在世的家族成员需要举行祖仪式,因为祖先就在那里注视着家族的后辈,并会保佑子孙后代 仪式也改变了生者彼此间的感情。死亡通常能够造成生者之间关系的变化。例如:兄弟姐妹之间体眠已久的竟争再次爆发;任性的儿子忽然成了大家庭名义上的领导,激起他人的不安。然而,在祭祖仪式之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他们不同以往的家庭角色,假装不存在任何矛盾。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重新创造“道” -
家庭成员走出仪式空间,使立刻重新进入混乱的现实世界。随着时间的流逝,脆弱的和平再次破碎一一兄弟姐妹彼此争吵、互相厌恶,父亲和儿子依然争执不体。 这恰恰是家庭需要反复举行仪式的原因。脆弱的和平可能在他们离开宗庙之后崩塌,但伴随着时间的流逝,通过次又一次的仪式和不断重建那种更健康的人际联系,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将会越来越好。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重新创造“道”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哈佛中国哲学课"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哈佛中国哲学课"的人也喜欢 · · · · · ·
哈佛中国哲学课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哈佛中国哲学课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真实是假设,修身是现实。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如果一个人随心表现,那叫真实,不苟同,心有善恶,那就有时是好人,有时是坏人,这样心里就矛盾,会质疑自己,那怎么可能是真实的自己呢,其实真实就是假设的,并不存在现实中。在现实中就得进化,如果不进化,那就跟动物无异。过丛林法则生活。进化就得成长,想成长就得立德... (展开)> 更多书评 9篇
-
当你让自己从整个世界中抽离,去冥想或旅行时,性格并不能被培养,它们唯有 在实践之中,借助你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才能成形,包括你对待他人的方式和你所追求 的生活。换句话说,我们不是止于我们现在的样子,我们还可以主动地磨炼自己,成为更好 的人。 “道”并不是一个我们 必须尽力遵循的和谐“理想”,而是一条我们通过自身的选择、行动和关系而不断去开拓的道 路。在生命中的每一刻,我们都在重新创造“道”。 世界上...
2020-07-06 18:43
当你让自己从整个世界中抽离,去冥想或旅行时,性格并不能被培养,它们唯有 在实践之中,借助你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才能成形,包括你对待他人的方式和你所追求 的生活。换句话说,我们不是止于我们现在的样子,我们还可以主动地磨炼自己,成为更好 的人。
“道”并不是一个我们 必须尽力遵循的和谐“理想”,而是一条我们通过自身的选择、行动和关系而不断去开拓的道 路。在生命中的每一刻,我们都在重新创造“道”。
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所有哲学家都赞同的统一之“道”,但他们一致认为,正是开 拓“道”的过程拥有无尽的潜力,促使我们改变自身,进而改变我们生活的世界。
留意最微小的细节就是过上有道德的生活的开端,只有借 助平凡的现实才能够获得真正的伟大。
对孔子来说,仪式的必要性在于它能为举行仪式的人带来好处。询问仪式能否真正影响 死者毫无意义,在世的家族成员需要举行祭祖仪式,因为祖先就在那里注视着家族的后辈, 并会保佑子孙后代。
我们应该将自己看作由各种具有差异性的矛盾的情绪、 性格、欲望、特质构成的复杂个体,而非借助自省试图发现一个单一且一致的自我。当我们 这样做时,我们就具有可塑性了。
这是因为儒家的“善”不是一种可以被抽象定义的概念,它指的是你能在与人交往时以恰 当的方式回应,善待他人并发现他人的优点的过程。
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在表达善或贬损善。
试图建立一些抽象的普遍法则去指导人生非但不重要,甚至会很危险。它会妨碍我们学 习如何应对复杂的情境,也会阻碍我们理解如何表达善。
孟子认为,我们在规划生活时认 为一定会发生的事情,恰恰会限制我们。
我们如何生活、如何做决策,归根结底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自身生存的这个世界:我们是 相信它是连续稳定的,还是相信它是不可预测、变化无常的。但是,如果我们不再相信世界是有序和公正的,不再相信计划是通往成功之路,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呢?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无常的世界里,那么我们该如何制订计划,如何做决策呢?
孟子认为世界是反复无常的,努力工作不一 定就能成功,恶行也未必会受惩罚。任何事情都没有保证,世界上不存在一种人们可以依赖 和信任的稳定且包罗万象的连续性。正相反,孟子相信世界是支离破碎、永久混乱的,需要 不断进行改变。只有意识到万事皆非稳定,我们才能以一种最广阔的方式来生活。
对于墨子那种世界是由人们的行动而联系起来的观点,孟子感到十分危险。孟子认为依 照墨子的理念永远无法形成一个和谐兼爱的社会;相反,那会形成一个近似于巴甫洛夫式的 世界,在那里人们习惯于去做那些趋利避害的事情。那样的世界将会是一种人人被训练成只 为私利而行动的状态:“我该做什么去获得我想要的东西呢?”
孟子相信,正是保持感性的一面才让好人与众不同;他们 会紧紧抓住并且辛勤培育他们的感性回应,这使得他们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都知道什么是正确 的事情,什么是正确的决策。
孟子和墨子的哲学思想差异代表了分别把世界看作连贯一致和变化无常的这两类人的区 别。在前者的世界里,人们的行为由自身对普世规律的信仰所决定;在后者的世界里,人们 通过微小的行为来培育自身和人际关系,从而不断重塑着这个世界。
直觉通常是未经思考的,甚至是自私的 个人欲望的表现。
还有第三条路。我们可以不断磨炼自己的情感,使它与大脑同步工作,从而做出一些能 打开未来局面的决策。我们并非生活在固定不变的世界里,不可能撇开情感,情感让我们能 够把握每个情境的细微差别,并加以应对。
通过释放自身最坏的本能,我们也会带出他人最坏的一面,进而也断绝了他 人善的萌芽。
你无法计划出生命中的每件事,但你可以去思考促使事情可能向某个方向发展的条件, 这些条件打开了生命茁壮成长的可能性。这样,你就会在辛苦劳作之后有丰厚的收获。
在孟子的世界里,“命”占据优势。“命”有各种不同的英文翻译,比如上天的旨意 (Heaven’s commands)、命运(fate)或天命(destiny)。但对孟子来说,这个词指的是生 活的偶然性,是那些在我们掌控之外发生的事——无论好坏。“命”解释了意外的收获(如就 业机会)和悲剧(如死亡)——无论我们怎样计划或打算,它们都会发生。
在枷锁(桎梏)中死去意味着没能对突发事件做出正确的回应,意味着让发生的事情控 制了我们的行动。无论是让悲剧毁灭我们,还是接受发生的一切,都相当于站在一面即将坍 塌的墙壁下,然后说被墙砸死就是你的命运。
我们的野心和目标常常让我们认为自己与周围的人处于竞争状态下,这让我们和他们分 离开来。我们会确信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见解绝对正确,而这会让我们对其他人观点的接受度 降低,在我们和他人之间筑起无法超越的壁垒。
你永远可以以柔克刚。如果你处在强势地位,请采取弱势;如果你处在弱势地 位,就更要采取弱势。
提升自我十分困难,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做一些消耗自身精力的事:例如争吵、紧张、嫉 妒、怨恨、焦虑等。每当我们发现自己被负面或极端情绪所左右,我们就是在任由外部事物 榨取自身的精力。每当我们艰难地完成日常工作,奔忙于琐碎的日常活动时,我们就等于在 给自己“断电”。我们的精神逐渐枯竭,不良之“气”占领了我们,这让我们生活贫乏、缺乏平 衡,最终筋疲力尽。我们逐渐丧失活力和对生活的热情。如果继续这样生活下去,精神就会 在肉体结束之前崩溃。
公元前4世纪的《五行》[1]一书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五种德行:仁、义、礼、智、圣。 每种德行都能帮助我们提高修养,但如果我们试图只培养其中一种德行而放弃其他,这就成 问题了。比如过度地讲求仁义,我们很可能在一些情况下显得过于激动和感情用事;如果过 分专注于礼节,我们可能显得太过彬彬有礼、与人疏离;如果过于专注于知识,又会变得太 过教条;如果有太多的仪式,我们又会完全以规则为导向,丧失全局眼光。
因此,持续的自我修行才能让这些德行彼此相协相适。如果我们太过重视和同事之间保 持距离,就应该放松下来,让自己表现得随和、热情一些。我们要让各种德行紧密联系且能 灵活变化,正如它们所引起的种种情感倾向一样。只有通过不断地培养这些流动多变的部 分,我们才可能达到一种更加稳定的状态,远离情绪波动,让“气”在体内自由流转。
音乐和诗歌对于一个博学之人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它们能激发人类的情感。
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
——《管子·内业》
如果你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就有助于你把事情向好的方面转化。你将会以 宽容和理解来应对停车场事件,对方也很可能以歉意和礼貌回应,那么最终你们两人都会感 受到善意而非怨气。这样,即便你们是两个孤立的个体,此刻却能以最好的方式相互亲近和 彼此回应。
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养气来架构与周围人的关系网络。根据我们对周围人不同的激励方 式,他们会向我们靠近,这样,我们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就会不断加深。倘若我们遇到一位满 怀嫉妒、怨恨、焦虑或悲伤之人,我们就有能力不去回应这些负面的能量,而是唤起他们内 在的更积极的能量。《管子·内业》认为,万事万物之间这种高度活跃的关联性,就 是“道”。
庄子的“道”讲的是在持续的流动 与变化中拥抱一切。
自发性并不意味着随时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们以为自发性是对欲望毫无限制的表达,但我们不可能永远沉醉于这样的生活之中。 尽管我们偶尔会做滑翔运动、冲动购物、尝试一个新爱好,但最终并不会改变日常生活。
真正的自发性要求我们改变思考和行动的方式,将自己投入无限的流动与变化之中。
在庄子看来,想象力与创造力直接源自一种持续的自如流动的状态。庄子认为,创造力来源于超越孤立而伟大的“自我”局限,并将自我向更广袤的宇宙敞开 之时。每一位受人尊敬的创造者——莎士比亚、毕加索、乔布斯,其灵感都来自向世界、向 无尽的好奇心敞开了自我。他们拥抱的是人类创造力的激流,也就是庄子所说的“道”。
真正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并非来源于脱离常规的思考或自我放纵。只要我们把整个世界看 作一个开放的、广阔的空间,不断培养自己超越个人经验的能力,那么所有时刻都可以是具 有创造力和自发性的。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任由自己卑劣的、未驯服的一面不断出 现,如果我们接受每时每刻“真实的”的自己,情况又会怎么样呢?如荀子所说: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 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荀子·性恶篇》
这种人为的技巧必须被善加利用。我们不信任那些看起来虚伪做作的人,但是荀 子提醒我们,每个人的形象都是建构出来的,即便我们认为自己十分自然、真实,每个人的 形象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其实这也是一种人为的行为。在荀子看来,“伪”是一件好事—— 只要我们清楚自己正在进行“人为”努力。
在荀子看来,我们应该有意地改造自己的天性,克制我们的情感与冲动。借助于像礼仪这样人为的机制,我们可以管制自己的天性,正如农耕改造了我们周围的世界一样。我们可 以控制自己的冲动,不像小孩子那样随便发脾气,这有助于塑造我们回应外界的方式。
“世界应该是自然的”这一想法的危险性在于,它会阻止我们承认自身所能创造出的一 切,否认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责任。荀子希望我们利用思想去改进自然的自我、改进自然的世 界,最终成就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荀子赞同老子关于创造世界的观点,但他发现创造“看似自然的世界”是极其危险的。设 想有一位受人崇拜的领袖,他以灾难性的愿景来哄骗他的追随者,他创造出一个看似自然的 世界,但最终这个世界仍会走向非人道的毁灭。
荀子也理解《管子·内业》对教养的强调,但是他认为,我们不应渴望成为一位与万物 产生共鸣的神灵,而应该专注于凌乱庞杂的人类事务本身。
虽然东方的治国理念被模仿了,但其在西方的具体应用却与其本源非常不同。在中国, 治国的目的是将财富与政治权力相分离,从而使国家成为由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所管理 的精英社会。而在西方,治国的目的却是尽可能地连接财富与政治权力,从而破坏贵族社会 的根基。社会流动由财富收益所创造,而财富收益又将直接导向政治权力。在西方,社会流 动背后的驱动力不是教育和国家的发展,而是财富和经济。
由于将过去的人类历史全部视为“传统”的,我们便阻碍了自己向其他思想学习的潜能。
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新时代,各种思想观念在新时代都能重新活跃起来。鉴于人类今天所 面临的个人和社会危机,这些思想观念可能是我们找到出路的最佳机会。
回应 2020-07-06 18:43 -
优雅的刺猬 (自娱自乐的段子手)
当我们假设世界是稳定的,就会走向文化认可的两条道路之一:相信命运或相信自由意志。一个宿命论者可能认为所有发生的事都是注定的,他会努力接受世界的运行方式。相信自由意志的人则认为他能控制自己的命运,而这也可能让他遇到麻烦。例如在面对事业受挫、离婚或死亡时,他可能会在责任感的压力之下崩溃,也可能保持强硬的状态并尽快逃避。所有这些都是负面的行动,因为它们否认了生活的不可预测性。 而孟子这样谈“命”: 桎...2019-11-09 15:22
当我们假设世界是稳定的,就会走向文化认可的两条道路之一:相信命运或相信自由意志。一个宿命论者可能认为所有发生的事都是注定的,他会努力接受世界的运行方式。相信自由意志的人则认为他能控制自己的命运,而这也可能让他遇到麻烦。例如在面对事业受挫、离婚或死亡时,他可能会在责任感的压力之下崩溃,也可能保持强硬的状态并尽快逃避。所有这些都是负面的行动,因为它们否认了生活的不可预测性。 而孟子这样谈“命”: 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孟子・尽心上》) 在枷锁(桎梏)中死去意味着没能对突发事件做出正确的回应,意味着让发生的事情控制了我们的行动。无论是让悲剧段灭我们,还是接受发生的一切,都相当于站在一面即 引自 第三章 孔子与礼仪之道 将坍塌的墙壁下,然后说被墙砸死就是你的命运。 当然,还有其他的回应方式,这种方式允许我们塑造自己的“命”,打造自己的未来。就像孟子告诉我们的: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孟子・尽心上》) 生活在变化无常的世界里意味着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善恶有报的稳定的道徳秩序之下。我们不应该否认悲剧的发生,同时我们应该始终期待惊喜并从容应对降临到我们身上的任何事情。而这就是一个变化的世界的许诺:如果这个世界确实是支离破碎且不可预测的,那么我们就可以不断努力去改善它。 引自 第三章 孔子与礼仪之道 回应 2019-11-09 15:22 -
优雅的刺猬 (自娱自乐的段子手)
尽管墨子坚信应在理性才能和感性才能之间划出清晰的界限,并使理智(mind)尽可能远离情感( heart),但在中文里,理智和情感可以用同一个词来表示:心。心既是情感的栖息地,也是理智的核心。心可以沉思、思虑、冥想并且感受喜怒哀乐。孟子认为,圣人不同于常人之处即在于他们有能力跟随自己的"“心”( heart--mind),而非盲目地追随感觉或理智。培养理智与情感合一之“心”是锻炼我们做出正确决策的途径。2019-11-09 15:05
-
当你让自己从整个世界中抽离,去冥想或旅行时,性格并不能被培养,它们唯有 在实践之中,借助你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才能成形,包括你对待他人的方式和你所追求 的生活。换句话说,我们不是止于我们现在的样子,我们还可以主动地磨炼自己,成为更好 的人。 “道”并不是一个我们 必须尽力遵循的和谐“理想”,而是一条我们通过自身的选择、行动和关系而不断去开拓的道 路。在生命中的每一刻,我们都在重新创造“道”。 世界上...
2020-07-06 18:43
当你让自己从整个世界中抽离,去冥想或旅行时,性格并不能被培养,它们唯有 在实践之中,借助你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才能成形,包括你对待他人的方式和你所追求 的生活。换句话说,我们不是止于我们现在的样子,我们还可以主动地磨炼自己,成为更好 的人。
“道”并不是一个我们 必须尽力遵循的和谐“理想”,而是一条我们通过自身的选择、行动和关系而不断去开拓的道 路。在生命中的每一刻,我们都在重新创造“道”。
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所有哲学家都赞同的统一之“道”,但他们一致认为,正是开 拓“道”的过程拥有无尽的潜力,促使我们改变自身,进而改变我们生活的世界。
留意最微小的细节就是过上有道德的生活的开端,只有借 助平凡的现实才能够获得真正的伟大。
对孔子来说,仪式的必要性在于它能为举行仪式的人带来好处。询问仪式能否真正影响 死者毫无意义,在世的家族成员需要举行祭祖仪式,因为祖先就在那里注视着家族的后辈, 并会保佑子孙后代。
我们应该将自己看作由各种具有差异性的矛盾的情绪、 性格、欲望、特质构成的复杂个体,而非借助自省试图发现一个单一且一致的自我。当我们 这样做时,我们就具有可塑性了。
这是因为儒家的“善”不是一种可以被抽象定义的概念,它指的是你能在与人交往时以恰 当的方式回应,善待他人并发现他人的优点的过程。
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在表达善或贬损善。
试图建立一些抽象的普遍法则去指导人生非但不重要,甚至会很危险。它会妨碍我们学 习如何应对复杂的情境,也会阻碍我们理解如何表达善。
孟子认为,我们在规划生活时认 为一定会发生的事情,恰恰会限制我们。
我们如何生活、如何做决策,归根结底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自身生存的这个世界:我们是 相信它是连续稳定的,还是相信它是不可预测、变化无常的。但是,如果我们不再相信世界是有序和公正的,不再相信计划是通往成功之路,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呢?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无常的世界里,那么我们该如何制订计划,如何做决策呢?
孟子认为世界是反复无常的,努力工作不一 定就能成功,恶行也未必会受惩罚。任何事情都没有保证,世界上不存在一种人们可以依赖 和信任的稳定且包罗万象的连续性。正相反,孟子相信世界是支离破碎、永久混乱的,需要 不断进行改变。只有意识到万事皆非稳定,我们才能以一种最广阔的方式来生活。
对于墨子那种世界是由人们的行动而联系起来的观点,孟子感到十分危险。孟子认为依 照墨子的理念永远无法形成一个和谐兼爱的社会;相反,那会形成一个近似于巴甫洛夫式的 世界,在那里人们习惯于去做那些趋利避害的事情。那样的世界将会是一种人人被训练成只 为私利而行动的状态:“我该做什么去获得我想要的东西呢?”
孟子相信,正是保持感性的一面才让好人与众不同;他们 会紧紧抓住并且辛勤培育他们的感性回应,这使得他们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都知道什么是正确 的事情,什么是正确的决策。
孟子和墨子的哲学思想差异代表了分别把世界看作连贯一致和变化无常的这两类人的区 别。在前者的世界里,人们的行为由自身对普世规律的信仰所决定;在后者的世界里,人们 通过微小的行为来培育自身和人际关系,从而不断重塑着这个世界。
直觉通常是未经思考的,甚至是自私的 个人欲望的表现。
还有第三条路。我们可以不断磨炼自己的情感,使它与大脑同步工作,从而做出一些能 打开未来局面的决策。我们并非生活在固定不变的世界里,不可能撇开情感,情感让我们能 够把握每个情境的细微差别,并加以应对。
通过释放自身最坏的本能,我们也会带出他人最坏的一面,进而也断绝了他 人善的萌芽。
你无法计划出生命中的每件事,但你可以去思考促使事情可能向某个方向发展的条件, 这些条件打开了生命茁壮成长的可能性。这样,你就会在辛苦劳作之后有丰厚的收获。
在孟子的世界里,“命”占据优势。“命”有各种不同的英文翻译,比如上天的旨意 (Heaven’s commands)、命运(fate)或天命(destiny)。但对孟子来说,这个词指的是生 活的偶然性,是那些在我们掌控之外发生的事——无论好坏。“命”解释了意外的收获(如就 业机会)和悲剧(如死亡)——无论我们怎样计划或打算,它们都会发生。
在枷锁(桎梏)中死去意味着没能对突发事件做出正确的回应,意味着让发生的事情控 制了我们的行动。无论是让悲剧毁灭我们,还是接受发生的一切,都相当于站在一面即将坍 塌的墙壁下,然后说被墙砸死就是你的命运。
我们的野心和目标常常让我们认为自己与周围的人处于竞争状态下,这让我们和他们分 离开来。我们会确信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见解绝对正确,而这会让我们对其他人观点的接受度 降低,在我们和他人之间筑起无法超越的壁垒。
你永远可以以柔克刚。如果你处在强势地位,请采取弱势;如果你处在弱势地 位,就更要采取弱势。
提升自我十分困难,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做一些消耗自身精力的事:例如争吵、紧张、嫉 妒、怨恨、焦虑等。每当我们发现自己被负面或极端情绪所左右,我们就是在任由外部事物 榨取自身的精力。每当我们艰难地完成日常工作,奔忙于琐碎的日常活动时,我们就等于在 给自己“断电”。我们的精神逐渐枯竭,不良之“气”占领了我们,这让我们生活贫乏、缺乏平 衡,最终筋疲力尽。我们逐渐丧失活力和对生活的热情。如果继续这样生活下去,精神就会 在肉体结束之前崩溃。
公元前4世纪的《五行》[1]一书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五种德行:仁、义、礼、智、圣。 每种德行都能帮助我们提高修养,但如果我们试图只培养其中一种德行而放弃其他,这就成 问题了。比如过度地讲求仁义,我们很可能在一些情况下显得过于激动和感情用事;如果过 分专注于礼节,我们可能显得太过彬彬有礼、与人疏离;如果过于专注于知识,又会变得太 过教条;如果有太多的仪式,我们又会完全以规则为导向,丧失全局眼光。
因此,持续的自我修行才能让这些德行彼此相协相适。如果我们太过重视和同事之间保 持距离,就应该放松下来,让自己表现得随和、热情一些。我们要让各种德行紧密联系且能 灵活变化,正如它们所引起的种种情感倾向一样。只有通过不断地培养这些流动多变的部 分,我们才可能达到一种更加稳定的状态,远离情绪波动,让“气”在体内自由流转。
音乐和诗歌对于一个博学之人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它们能激发人类的情感。
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
——《管子·内业》
如果你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就有助于你把事情向好的方面转化。你将会以 宽容和理解来应对停车场事件,对方也很可能以歉意和礼貌回应,那么最终你们两人都会感 受到善意而非怨气。这样,即便你们是两个孤立的个体,此刻却能以最好的方式相互亲近和 彼此回应。
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养气来架构与周围人的关系网络。根据我们对周围人不同的激励方 式,他们会向我们靠近,这样,我们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就会不断加深。倘若我们遇到一位满 怀嫉妒、怨恨、焦虑或悲伤之人,我们就有能力不去回应这些负面的能量,而是唤起他们内 在的更积极的能量。《管子·内业》认为,万事万物之间这种高度活跃的关联性,就 是“道”。
庄子的“道”讲的是在持续的流动 与变化中拥抱一切。
自发性并不意味着随时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们以为自发性是对欲望毫无限制的表达,但我们不可能永远沉醉于这样的生活之中。 尽管我们偶尔会做滑翔运动、冲动购物、尝试一个新爱好,但最终并不会改变日常生活。
真正的自发性要求我们改变思考和行动的方式,将自己投入无限的流动与变化之中。
在庄子看来,想象力与创造力直接源自一种持续的自如流动的状态。庄子认为,创造力来源于超越孤立而伟大的“自我”局限,并将自我向更广袤的宇宙敞开 之时。每一位受人尊敬的创造者——莎士比亚、毕加索、乔布斯,其灵感都来自向世界、向 无尽的好奇心敞开了自我。他们拥抱的是人类创造力的激流,也就是庄子所说的“道”。
真正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并非来源于脱离常规的思考或自我放纵。只要我们把整个世界看 作一个开放的、广阔的空间,不断培养自己超越个人经验的能力,那么所有时刻都可以是具 有创造力和自发性的。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任由自己卑劣的、未驯服的一面不断出 现,如果我们接受每时每刻“真实的”的自己,情况又会怎么样呢?如荀子所说: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 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荀子·性恶篇》
这种人为的技巧必须被善加利用。我们不信任那些看起来虚伪做作的人,但是荀 子提醒我们,每个人的形象都是建构出来的,即便我们认为自己十分自然、真实,每个人的 形象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其实这也是一种人为的行为。在荀子看来,“伪”是一件好事—— 只要我们清楚自己正在进行“人为”努力。
在荀子看来,我们应该有意地改造自己的天性,克制我们的情感与冲动。借助于像礼仪这样人为的机制,我们可以管制自己的天性,正如农耕改造了我们周围的世界一样。我们可 以控制自己的冲动,不像小孩子那样随便发脾气,这有助于塑造我们回应外界的方式。
“世界应该是自然的”这一想法的危险性在于,它会阻止我们承认自身所能创造出的一 切,否认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责任。荀子希望我们利用思想去改进自然的自我、改进自然的世 界,最终成就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荀子赞同老子关于创造世界的观点,但他发现创造“看似自然的世界”是极其危险的。设 想有一位受人崇拜的领袖,他以灾难性的愿景来哄骗他的追随者,他创造出一个看似自然的 世界,但最终这个世界仍会走向非人道的毁灭。
荀子也理解《管子·内业》对教养的强调,但是他认为,我们不应渴望成为一位与万物 产生共鸣的神灵,而应该专注于凌乱庞杂的人类事务本身。
虽然东方的治国理念被模仿了,但其在西方的具体应用却与其本源非常不同。在中国, 治国的目的是将财富与政治权力相分离,从而使国家成为由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所管理 的精英社会。而在西方,治国的目的却是尽可能地连接财富与政治权力,从而破坏贵族社会 的根基。社会流动由财富收益所创造,而财富收益又将直接导向政治权力。在西方,社会流 动背后的驱动力不是教育和国家的发展,而是财富和经济。
由于将过去的人类历史全部视为“传统”的,我们便阻碍了自己向其他思想学习的潜能。
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新时代,各种思想观念在新时代都能重新活跃起来。鉴于人类今天所 面临的个人和社会危机,这些思想观念可能是我们找到出路的最佳机会。
回应 2020-07-06 18:43 -
优雅的刺猬 (自娱自乐的段子手)
当我们假设世界是稳定的,就会走向文化认可的两条道路之一:相信命运或相信自由意志。一个宿命论者可能认为所有发生的事都是注定的,他会努力接受世界的运行方式。相信自由意志的人则认为他能控制自己的命运,而这也可能让他遇到麻烦。例如在面对事业受挫、离婚或死亡时,他可能会在责任感的压力之下崩溃,也可能保持强硬的状态并尽快逃避。所有这些都是负面的行动,因为它们否认了生活的不可预测性。 而孟子这样谈“命”: 桎...2019-11-09 15:22
当我们假设世界是稳定的,就会走向文化认可的两条道路之一:相信命运或相信自由意志。一个宿命论者可能认为所有发生的事都是注定的,他会努力接受世界的运行方式。相信自由意志的人则认为他能控制自己的命运,而这也可能让他遇到麻烦。例如在面对事业受挫、离婚或死亡时,他可能会在责任感的压力之下崩溃,也可能保持强硬的状态并尽快逃避。所有这些都是负面的行动,因为它们否认了生活的不可预测性。 而孟子这样谈“命”: 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孟子・尽心上》) 在枷锁(桎梏)中死去意味着没能对突发事件做出正确的回应,意味着让发生的事情控制了我们的行动。无论是让悲剧段灭我们,还是接受发生的一切,都相当于站在一面即 引自 第三章 孔子与礼仪之道 将坍塌的墙壁下,然后说被墙砸死就是你的命运。 当然,还有其他的回应方式,这种方式允许我们塑造自己的“命”,打造自己的未来。就像孟子告诉我们的: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孟子・尽心上》) 生活在变化无常的世界里意味着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善恶有报的稳定的道徳秩序之下。我们不应该否认悲剧的发生,同时我们应该始终期待惊喜并从容应对降临到我们身上的任何事情。而这就是一个变化的世界的许诺:如果这个世界确实是支离破碎且不可预测的,那么我们就可以不断努力去改善它。 引自 第三章 孔子与礼仪之道 回应 2019-11-09 15:22
-
当你让自己从整个世界中抽离,去冥想或旅行时,性格并不能被培养,它们唯有 在实践之中,借助你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才能成形,包括你对待他人的方式和你所追求 的生活。换句话说,我们不是止于我们现在的样子,我们还可以主动地磨炼自己,成为更好 的人。 “道”并不是一个我们 必须尽力遵循的和谐“理想”,而是一条我们通过自身的选择、行动和关系而不断去开拓的道 路。在生命中的每一刻,我们都在重新创造“道”。 世界上...
2020-07-06 18:43
当你让自己从整个世界中抽离,去冥想或旅行时,性格并不能被培养,它们唯有 在实践之中,借助你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才能成形,包括你对待他人的方式和你所追求 的生活。换句话说,我们不是止于我们现在的样子,我们还可以主动地磨炼自己,成为更好 的人。
“道”并不是一个我们 必须尽力遵循的和谐“理想”,而是一条我们通过自身的选择、行动和关系而不断去开拓的道 路。在生命中的每一刻,我们都在重新创造“道”。
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所有哲学家都赞同的统一之“道”,但他们一致认为,正是开 拓“道”的过程拥有无尽的潜力,促使我们改变自身,进而改变我们生活的世界。
留意最微小的细节就是过上有道德的生活的开端,只有借 助平凡的现实才能够获得真正的伟大。
对孔子来说,仪式的必要性在于它能为举行仪式的人带来好处。询问仪式能否真正影响 死者毫无意义,在世的家族成员需要举行祭祖仪式,因为祖先就在那里注视着家族的后辈, 并会保佑子孙后代。
我们应该将自己看作由各种具有差异性的矛盾的情绪、 性格、欲望、特质构成的复杂个体,而非借助自省试图发现一个单一且一致的自我。当我们 这样做时,我们就具有可塑性了。
这是因为儒家的“善”不是一种可以被抽象定义的概念,它指的是你能在与人交往时以恰 当的方式回应,善待他人并发现他人的优点的过程。
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在表达善或贬损善。
试图建立一些抽象的普遍法则去指导人生非但不重要,甚至会很危险。它会妨碍我们学 习如何应对复杂的情境,也会阻碍我们理解如何表达善。
孟子认为,我们在规划生活时认 为一定会发生的事情,恰恰会限制我们。
我们如何生活、如何做决策,归根结底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自身生存的这个世界:我们是 相信它是连续稳定的,还是相信它是不可预测、变化无常的。但是,如果我们不再相信世界是有序和公正的,不再相信计划是通往成功之路,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呢?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无常的世界里,那么我们该如何制订计划,如何做决策呢?
孟子认为世界是反复无常的,努力工作不一 定就能成功,恶行也未必会受惩罚。任何事情都没有保证,世界上不存在一种人们可以依赖 和信任的稳定且包罗万象的连续性。正相反,孟子相信世界是支离破碎、永久混乱的,需要 不断进行改变。只有意识到万事皆非稳定,我们才能以一种最广阔的方式来生活。
对于墨子那种世界是由人们的行动而联系起来的观点,孟子感到十分危险。孟子认为依 照墨子的理念永远无法形成一个和谐兼爱的社会;相反,那会形成一个近似于巴甫洛夫式的 世界,在那里人们习惯于去做那些趋利避害的事情。那样的世界将会是一种人人被训练成只 为私利而行动的状态:“我该做什么去获得我想要的东西呢?”
孟子相信,正是保持感性的一面才让好人与众不同;他们 会紧紧抓住并且辛勤培育他们的感性回应,这使得他们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都知道什么是正确 的事情,什么是正确的决策。
孟子和墨子的哲学思想差异代表了分别把世界看作连贯一致和变化无常的这两类人的区 别。在前者的世界里,人们的行为由自身对普世规律的信仰所决定;在后者的世界里,人们 通过微小的行为来培育自身和人际关系,从而不断重塑着这个世界。
直觉通常是未经思考的,甚至是自私的 个人欲望的表现。
还有第三条路。我们可以不断磨炼自己的情感,使它与大脑同步工作,从而做出一些能 打开未来局面的决策。我们并非生活在固定不变的世界里,不可能撇开情感,情感让我们能 够把握每个情境的细微差别,并加以应对。
通过释放自身最坏的本能,我们也会带出他人最坏的一面,进而也断绝了他 人善的萌芽。
你无法计划出生命中的每件事,但你可以去思考促使事情可能向某个方向发展的条件, 这些条件打开了生命茁壮成长的可能性。这样,你就会在辛苦劳作之后有丰厚的收获。
在孟子的世界里,“命”占据优势。“命”有各种不同的英文翻译,比如上天的旨意 (Heaven’s commands)、命运(fate)或天命(destiny)。但对孟子来说,这个词指的是生 活的偶然性,是那些在我们掌控之外发生的事——无论好坏。“命”解释了意外的收获(如就 业机会)和悲剧(如死亡)——无论我们怎样计划或打算,它们都会发生。
在枷锁(桎梏)中死去意味着没能对突发事件做出正确的回应,意味着让发生的事情控 制了我们的行动。无论是让悲剧毁灭我们,还是接受发生的一切,都相当于站在一面即将坍 塌的墙壁下,然后说被墙砸死就是你的命运。
我们的野心和目标常常让我们认为自己与周围的人处于竞争状态下,这让我们和他们分 离开来。我们会确信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见解绝对正确,而这会让我们对其他人观点的接受度 降低,在我们和他人之间筑起无法超越的壁垒。
你永远可以以柔克刚。如果你处在强势地位,请采取弱势;如果你处在弱势地 位,就更要采取弱势。
提升自我十分困难,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做一些消耗自身精力的事:例如争吵、紧张、嫉 妒、怨恨、焦虑等。每当我们发现自己被负面或极端情绪所左右,我们就是在任由外部事物 榨取自身的精力。每当我们艰难地完成日常工作,奔忙于琐碎的日常活动时,我们就等于在 给自己“断电”。我们的精神逐渐枯竭,不良之“气”占领了我们,这让我们生活贫乏、缺乏平 衡,最终筋疲力尽。我们逐渐丧失活力和对生活的热情。如果继续这样生活下去,精神就会 在肉体结束之前崩溃。
公元前4世纪的《五行》[1]一书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五种德行:仁、义、礼、智、圣。 每种德行都能帮助我们提高修养,但如果我们试图只培养其中一种德行而放弃其他,这就成 问题了。比如过度地讲求仁义,我们很可能在一些情况下显得过于激动和感情用事;如果过 分专注于礼节,我们可能显得太过彬彬有礼、与人疏离;如果过于专注于知识,又会变得太 过教条;如果有太多的仪式,我们又会完全以规则为导向,丧失全局眼光。
因此,持续的自我修行才能让这些德行彼此相协相适。如果我们太过重视和同事之间保 持距离,就应该放松下来,让自己表现得随和、热情一些。我们要让各种德行紧密联系且能 灵活变化,正如它们所引起的种种情感倾向一样。只有通过不断地培养这些流动多变的部 分,我们才可能达到一种更加稳定的状态,远离情绪波动,让“气”在体内自由流转。
音乐和诗歌对于一个博学之人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它们能激发人类的情感。
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
——《管子·内业》
如果你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就有助于你把事情向好的方面转化。你将会以 宽容和理解来应对停车场事件,对方也很可能以歉意和礼貌回应,那么最终你们两人都会感 受到善意而非怨气。这样,即便你们是两个孤立的个体,此刻却能以最好的方式相互亲近和 彼此回应。
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养气来架构与周围人的关系网络。根据我们对周围人不同的激励方 式,他们会向我们靠近,这样,我们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就会不断加深。倘若我们遇到一位满 怀嫉妒、怨恨、焦虑或悲伤之人,我们就有能力不去回应这些负面的能量,而是唤起他们内 在的更积极的能量。《管子·内业》认为,万事万物之间这种高度活跃的关联性,就 是“道”。
庄子的“道”讲的是在持续的流动 与变化中拥抱一切。
自发性并不意味着随时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们以为自发性是对欲望毫无限制的表达,但我们不可能永远沉醉于这样的生活之中。 尽管我们偶尔会做滑翔运动、冲动购物、尝试一个新爱好,但最终并不会改变日常生活。
真正的自发性要求我们改变思考和行动的方式,将自己投入无限的流动与变化之中。
在庄子看来,想象力与创造力直接源自一种持续的自如流动的状态。庄子认为,创造力来源于超越孤立而伟大的“自我”局限,并将自我向更广袤的宇宙敞开 之时。每一位受人尊敬的创造者——莎士比亚、毕加索、乔布斯,其灵感都来自向世界、向 无尽的好奇心敞开了自我。他们拥抱的是人类创造力的激流,也就是庄子所说的“道”。
真正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并非来源于脱离常规的思考或自我放纵。只要我们把整个世界看 作一个开放的、广阔的空间,不断培养自己超越个人经验的能力,那么所有时刻都可以是具 有创造力和自发性的。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任由自己卑劣的、未驯服的一面不断出 现,如果我们接受每时每刻“真实的”的自己,情况又会怎么样呢?如荀子所说: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 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荀子·性恶篇》
这种人为的技巧必须被善加利用。我们不信任那些看起来虚伪做作的人,但是荀 子提醒我们,每个人的形象都是建构出来的,即便我们认为自己十分自然、真实,每个人的 形象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其实这也是一种人为的行为。在荀子看来,“伪”是一件好事—— 只要我们清楚自己正在进行“人为”努力。
在荀子看来,我们应该有意地改造自己的天性,克制我们的情感与冲动。借助于像礼仪这样人为的机制,我们可以管制自己的天性,正如农耕改造了我们周围的世界一样。我们可 以控制自己的冲动,不像小孩子那样随便发脾气,这有助于塑造我们回应外界的方式。
“世界应该是自然的”这一想法的危险性在于,它会阻止我们承认自身所能创造出的一 切,否认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责任。荀子希望我们利用思想去改进自然的自我、改进自然的世 界,最终成就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荀子赞同老子关于创造世界的观点,但他发现创造“看似自然的世界”是极其危险的。设 想有一位受人崇拜的领袖,他以灾难性的愿景来哄骗他的追随者,他创造出一个看似自然的 世界,但最终这个世界仍会走向非人道的毁灭。
荀子也理解《管子·内业》对教养的强调,但是他认为,我们不应渴望成为一位与万物 产生共鸣的神灵,而应该专注于凌乱庞杂的人类事务本身。
虽然东方的治国理念被模仿了,但其在西方的具体应用却与其本源非常不同。在中国, 治国的目的是将财富与政治权力相分离,从而使国家成为由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所管理 的精英社会。而在西方,治国的目的却是尽可能地连接财富与政治权力,从而破坏贵族社会 的根基。社会流动由财富收益所创造,而财富收益又将直接导向政治权力。在西方,社会流 动背后的驱动力不是教育和国家的发展,而是财富和经济。
由于将过去的人类历史全部视为“传统”的,我们便阻碍了自己向其他思想学习的潜能。
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新时代,各种思想观念在新时代都能重新活跃起来。鉴于人类今天所 面临的个人和社会危机,这些思想观念可能是我们找到出路的最佳机会。
回应 2020-07-06 18:43 -
优雅的刺猬 (自娱自乐的段子手)
当我们假设世界是稳定的,就会走向文化认可的两条道路之一:相信命运或相信自由意志。一个宿命论者可能认为所有发生的事都是注定的,他会努力接受世界的运行方式。相信自由意志的人则认为他能控制自己的命运,而这也可能让他遇到麻烦。例如在面对事业受挫、离婚或死亡时,他可能会在责任感的压力之下崩溃,也可能保持强硬的状态并尽快逃避。所有这些都是负面的行动,因为它们否认了生活的不可预测性。 而孟子这样谈“命”: 桎...2019-11-09 15:22
当我们假设世界是稳定的,就会走向文化认可的两条道路之一:相信命运或相信自由意志。一个宿命论者可能认为所有发生的事都是注定的,他会努力接受世界的运行方式。相信自由意志的人则认为他能控制自己的命运,而这也可能让他遇到麻烦。例如在面对事业受挫、离婚或死亡时,他可能会在责任感的压力之下崩溃,也可能保持强硬的状态并尽快逃避。所有这些都是负面的行动,因为它们否认了生活的不可预测性。 而孟子这样谈“命”: 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孟子・尽心上》) 在枷锁(桎梏)中死去意味着没能对突发事件做出正确的回应,意味着让发生的事情控制了我们的行动。无论是让悲剧段灭我们,还是接受发生的一切,都相当于站在一面即 引自 第三章 孔子与礼仪之道 将坍塌的墙壁下,然后说被墙砸死就是你的命运。 当然,还有其他的回应方式,这种方式允许我们塑造自己的“命”,打造自己的未来。就像孟子告诉我们的: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孟子・尽心上》) 生活在变化无常的世界里意味着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善恶有报的稳定的道徳秩序之下。我们不应该否认悲剧的发生,同时我们应该始终期待惊喜并从容应对降临到我们身上的任何事情。而这就是一个变化的世界的许诺:如果这个世界确实是支离破碎且不可预测的,那么我们就可以不断努力去改善它。 引自 第三章 孔子与礼仪之道 回应 2019-11-09 15:22 -
优雅的刺猬 (自娱自乐的段子手)
尽管墨子坚信应在理性才能和感性才能之间划出清晰的界限,并使理智(mind)尽可能远离情感( heart),但在中文里,理智和情感可以用同一个词来表示:心。心既是情感的栖息地,也是理智的核心。心可以沉思、思虑、冥想并且感受喜怒哀乐。孟子认为,圣人不同于常人之处即在于他们有能力跟随自己的"“心”( heart--mind),而非盲目地追随感觉或理智。培养理智与情感合一之“心”是锻炼我们做出正确决策的途径。2019-11-09 15:05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购买二手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哈佛中国哲学课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晴天小猪 2020-04-28
角度新颖 有所启发 但不算深入
0 有用 恶鸟 2020-05-18
讲孔子好,其他就有点弱
0 有用 Lili 2018-04-21
内容是浅显的,但适合我。读完一本书只要能有一点收获就是好的
2 有用 解梦士多店 2017-08-16
感觉还是英文书名比较传神。《道:思考一切的全新方式》
1 有用 优雅的刺猬 2019-11-09
从西方人的角度来解读中国哲学,突出比对了中西方哲学的差异:中国哲学注重于日常生活,西方哲学则着眼于大的理论问题和指导性原则。以前未能熟读古典文学,以为只是文学,经过此书解读,方知为何孔孟老庄管荀何以可以修身养性,原来背后都是一种世界观和哲学思量!
0 有用 嗯. 2021-03-02
礼仪是让我们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处境,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情感,达到“共情”。知命,尊重生活的不可预测性。
0 有用 付建峰自在 2021-02-23
对初识中国哲学还是有点用,但难免像一本心灵小鸡汤。
0 有用 彭思莹 2021-02-07
做出更好的决策需要做到两点,权变和知命。权变在于变通,而知命在于并不是佛,而是尊重生命的不可预测性,创造条件,为变化打好根基。
0 有用 红心亮闪闪 2021-01-31
鸡汤文包装的挺好……被书名骗了
0 有用 肥肥羊 2021-01-19
妈的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