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后浪
原作名: The Walls and Gates of Peking
译者: 邓可
出版年: 2017-2
页数: 344
定价: 99.80元
装帧: 布面精装
丛书: 汗青堂
ISBN: 9787550291782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真实还原了20世纪 20 年代时遗存的北京城墙与城门。作者通过实地走访考察,被这些宏伟古迹的壮美所折服,也因其衰败的现状而叹息。除了在描写中投入艺术史家的浪漫与情怀,喜仁龙还坚持严谨的研究方法:挖掘中国历史文献中对城墙城门的繁杂记载,勘测丈量每一段城墙、每一座城楼的尺寸,观察记录城墙、城门及周边街市乡野的现状,实景拍摄城墙城门的照片,精细绘制城门各种角度的建筑细节图,使这本考察手记在文学性、科学性、历史性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作者简介 · · · · · ·
喜仁龙(Osvald Sirén ,1879—1966),瑞典艺术史学家。曾供职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国家博物馆、斯德哥尔摩大学等机构,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访问学者。1918年到日本讲学,并于1920—1921年旅居中国,开始密切关注东方艺术与建筑。1956年获得第一届查尔 斯·朗·弗利尔奖章。日本《岩波西洋人名词典·增补版》(1981)称其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中国绘画研究的集大成者。
目录 · · · · · ·
中文版新序 李孝聪
中文版序 侯仁之
英文版自序
第一章 中国北方筑墙城市概述
第二章 北京旧址上的早期城市
第三章 北京的内城城墙
第四章 北京内城城墙的内侧壁
第五章 北京内城城墙的外侧壁
第六章 外城的城墙
第七章 内城的城门
第八章 外城的城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毗邻城墙的城门两侧,是位于两条铁路线旁的候车室。其建筑样式十分传统,带有拱券式的大屋顶和开放的柱廊,将城楼与突兀的西式火车站联系起来。它们之间的开放空间――过去瓮城内的区域——十分荒凉,路两边拉着铁链,两只孤独的石狮彼此遥望,新生的树木显得萎靡不振。广场上唯一活动的生命是一些邋遢的乞丐和游手好闲的流浪汉,栏杆恰好将他们与汽车和人力车隔开,于是他们便在通道中间长住下来。箭楼城台下深邃的券门如今已没有人从中穿过,于是这里就成了乞丐们遮风避雨的场所,而城门外繁忙的商业街则恰好为他们带来行乞的机会。在我所看到的北京城的乞丐和流浪汉中,这里是最丑陋肮脏的,而这就是前门古老门洞之下最真实的情形。 箭楼以南的区域是北京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狭窄肮脏的护城河并没有太大的水量,一座很宽的石桥横跨其上,形成一个方形的开放空间。它被铁链和石墩划分为四条通道分别向南、东和西三面延伸,到达外城最重要的商业区。站在箭楼上俯瞰前门大街,北京城中最美丽有趣的景象便尽收眼底,婆娑的垂柳和古老的木牌楼形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这里的交通忙碌而繁杂:手推车、人力车、骡子和骆驼商队,与汽车和自行车混杂在一起一古老的秩序正逐渐被嘈杂和机械化的时代打破。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50页 -
如果对北京城墙进行必要的探查,使它们沉默的证词成为语言,它们无疑会讲述一个比任何记录这座都城的文字都有趣而完美的故事。它们是一部用土石写就的编年史,其间经历了反复的修改和增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从它诞生之初直到清末,北京城的变迁和沧桑。几乎所有的历史事件都在城墙上留下了印迹一战争时的摧残与和平时的建设, 腐朽的政府与勤勉的政府,懈怠的官员与积极的官员,衰败的年代与繁荣的年代,此外还有那些以各种不同方式参与这座引人注目的防御工事的人们留下的痕迹。在这道长达14英里、环绕着伟大首都的城墙上,镌刻着这里几百年的时光和人类奋斗的痕迹,如果要解释这一切,就需要用铁锹挖开泥土并打通几处城墙一探究竟,而这在北京现有的条件下是不现实的。或许有一天,这座中国都城将展开考古发掘,但在那到来之前,我们只能观察这些古迹的外观,并从古籍史料中寻找早期历史的记载。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章 北京的内城城墙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北京的城墙与城门"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1 条 )

转载叶公平文: 到底叫“喜仁龙”还是“喜龙仁”,请往这儿看!
> 更多书评 31篇
-
CCOM一带一百年前的样子:“城市西部靠近西南角的地方十分幽静。主要建筑是一座古老的王府,被称为“老七爷府”,后来逐渐废弃。王府外有一个著名的湖,叫太平湖,现在看起来更像一个大池塘,而非一个湖,但仍可容纳肥鸭戏水,水中倒映着老柳树的影子。这里似乎远离了城市,无人居住,无人走动,空气中弥漫着孤寂的气息,沉浸在往昔胜景的迷梦之中。”
2017-03-31 22:58 3人喜欢
-
如果对北京城墙进行必要的探查,使它们沉默的证词成为语言,它们无疑会讲述一个比任何记录这座都城的文字都有趣而完美的故事。它们是一部用土石写就的编年史,其间经历了反复的修改和增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从它诞生之初直到清末,北京城的变迁和沧桑。几乎所有的历史事件都在城墙上留下了印迹一战争时的摧残与和平时的建设, 腐朽的政府与勤勉的政府,懈怠的官员与积极的官员,衰败的年代与繁荣的年代,此外还有那些以各种不...
2020-05-13 23:11 1人喜欢
如果对北京城墙进行必要的探查,使它们沉默的证词成为语言,它们无疑会讲述一个比任何记录这座都城的文字都有趣而完美的故事。它们是一部用土石写就的编年史,其间经历了反复的修改和增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从它诞生之初直到清末,北京城的变迁和沧桑。几乎所有的历史事件都在城墙上留下了印迹一战争时的摧残与和平时的建设, 腐朽的政府与勤勉的政府,懈怠的官员与积极的官员,衰败的年代与繁荣的年代,此外还有那些以各种不同方式参与这座引人注目的防御工事的人们留下的痕迹。在这道长达14英里、环绕着伟大首都的城墙上,镌刻着这里几百年的时光和人类奋斗的痕迹,如果要解释这一切,就需要用铁锹挖开泥土并打通几处城墙一探究竟,而这在北京现有的条件下是不现实的。或许有一天,这座中国都城将展开考古发掘,但在那到来之前,我们只能观察这些古迹的外观,并从古籍史料中寻找早期历史的记载。 引自 第三章 北京的内城城墙 回应 2020-05-13 23:11 -
一道道城墙,一重重城墙,可以说构成了每一座中国城池的骨骼或框架。它们环绕着城市,把城市划分成单元和院落,比其他任何构筑物都更能反映中国聚落的基本特征。在中国北方,没有城墙的城市算不上一座真正的城市,城墙是城市的基本条件,这也是中国人用城墙的“城”来指代城市的原因:因为没有城墙就没有城市,这就好比没有屋顶的房子是无法想象的一样。一个定居点不论规模多大、地位多重要、治理多有序,但如果没有正式确定且...
2020-03-23 11:06
一道道城墙,一重重城墙,可以说构成了每一座中国城池的骨骼或框架。它们环绕着城市,把城市划分成单元和院落,比其他任何构筑物都更能反映中国聚落的基本特征。在中国北方,没有城墙的城市算不上一座真正的城市,城墙是城市的基本条件,这也是中国人用城墙的“城”来指代城市的原因:因为没有城墙就没有城市,这就好比没有屋顶的房子是无法想象的一样。一个定居点不论规模多大、地位多重要、治理多有序,但如果没有正式确定且闭合的城墙,它就不能算作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城市。
再靠近一点,双重的城楼、方形的城台、巨大的角楼开始呈现在你的眼前:线性和垒状相交替的节奏感开始显现——沉稳、凝重、有力。这座城市堡垒似的矗立在黄土高原之上,与漫长的地平线交融在一起。
城墙,而不是中国的城市。 穿过某一座冷清的城门,你往往会惊讶地发现,自己不是 处于一条店铺房屋鳞次栉比的繁华大街上,而是一片开阔的田野,或是浑浊泥泞的泥塘边上。
这些城市的居住区往往以最单调和空无的形象面对行人。这里只能看到高度大小不一的弧形屋顶,屋顶与屋顶之间点缀着树梢;其他所有的景致几乎都被灰色的墙遮挡了,有的已被岁月和尘土浸染成微红色。在漫长空旷的空间里,除了简易的门道或由台阶和鞍形小屋顶构成的门廊,没有任何隔断或装饰,建筑的整齐划一程度恐怕无出其右者。经过这些街道时往往会给人穿越一排排监狱或修道院的错觉;只有活跃的光影和那些偶尔在墙角下晒太阳的乞丐使这个画面显得稍有生气。你能偶尔听到钟声或者游商的敲锣声,但人一走过,深邃而凝固的寂静就再次袭来。这儿没有生命和美的迹象,因为它们都藏在了墙的背后。中国人的家就是这样一个被极为严密守卫的地方。每一个家庭单独就是一个社会——通常人口众多,结婚后的儿子与父母住在同一所房子里——房子外面的围墙有力地保护着他们免受外来入侵。女人们更是被禁锢在如同中世纪修道院那般的围墙之内。
根据牌楼的大小和重要性,立柱数量通常为四、八或十二,安放在石制的须弥座上(有时装饰石狮),柱与柱之间横跨着两三根宽阔的枋木,镶嵌着敬刻颂词的匾额。牌楼的顶部每一间都有飞檐挑出,架在错综复杂的斗拱之上,覆盖着蓝色或绿色的筒瓦,并沿垂脊装饰着人和动物的形象的脊兽。
然而在冬季,大部分树木同屋顶一样灰暗,并且光秃秃的。薄薄的白雪取代了绿油油的树叶,蓬松地覆盖在屋顶和屋脊上,闪耀着泡沫般光芒。当清晨的薄雾笼罩着城市,城市就像冬日里灰蒙蒙的海洋被止住了向前翻滚的波涛;屋顶那上下起伏的有规律的节奏仍然依稀可辨,但运动停止了,整片海仿佛被符咒定住了。难道也被那凝固了古老中国文明生命力的寒魔所震慑?在下一个老树吐绿开花的春天,它会摆脱凝冻么?生活会带着美好与喜悦重新回归么?我们是否能够再度见证人类新生力量的波涛冲破旧中国的残损城墙?抑或是内在的动力已经凝固——灵魂的永久冰封? 晨雾慢慢消散,幻景逐渐消逝——城墙上的士兵吹响了尖锐的号角,向街上匆忙瑟缩的人们宣告,民国十一年的又一个忙碌的日子的到来。
在北京城的所有伟大建筑中,没有能与那壮丽恢宏的内城城墙相媲美的。乍一看,它们可能不如宫殿、庙宇或商铺那样吸引眼球,毕竟这些建筑都有着靓丽的色彩和细致复杂的木结构,或立在古街两旁,或藏于墙垣之后;不过,当你逐渐熟悉这座大城市以后,就会觉得这些城墙是最动人心魄的古迹,幅员辽阔,沉稳雄壮,有一种睥睨四邻的气魄和韵律。
当然,城墙的面貌随着季节、时间、天气和视角的变化而改变。从远处看,它们呈一条连续不断的实线,其间点缀着高耸的城楼,在温暖的季节里,顶部茂盛的树丛和灌木为城墙添了几分生机。十月清朗的早晨是最美的,尤其当你向西远眺,西山的深绿色衬托着纯净无瑕的蓝天,这画面简直美不胜收。凡是在北京的城墙上饱览过完美的秋日景象的人,没有谁能忘记那明媚的日光、清晰的细节、所有和谐交织的色彩!
黄色屋顶隐藏在茂密绿叶之间闪闪发光的宫苑和庙宇,覆以蓝绿琉璃瓦的华丽宅邸,带有开放柱廊的红色屋宇,百年古树下的灰色小茅屋,商铺林立、伫立着色彩明丽牌楼的生机勃勃的街道,以及一块块有牧童放羊的空地——所有这些景象都映入你的眼帘,它们就在你的脚下。
中国人历来十分重视都城的平面格局以及不同朝向和城门的象征意义。他们认为,城市被设计为方形并且朝向四个方位,并不只是出于实际用途。天象星座的位置是其依据,建设一座强大的城市不能不服从天道。
我们没有必要去深究中国的传统象征,因为它的意义对于西方人来说太模糊、太抽象了;但需要知道的是,中国人从来不会单纯出于艺术或实用的目的去设计建筑物,无论是屋宅、寺庙还是整座城市。在中国人看来,它们有着更深层次的目的和更为重要的作用,虽然天子的忠实臣民从来没有充分理解这一切。
回应 2020-03-23 11:06
-
所有人都听说过中国的万里长城,但大多数人仅仅将它视为单纯的历史遗迹,是源于古老帝王狂热幻想的壮丽废墟。就像中国的其他事物一样,人们普遍认为长城已经自然地走向了衰败的命途,并且其数百年来的实用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错觉。这完全是一种误解。长城是中国少有的被妥善保存下来的建筑之一。它在数个世纪的交替中被一次又一次地修缮和重建,并且它作为防御工事和边界线的极大重要性,直到近些年仍旧有所体现;当然,这是中国...
2018-05-02 12:02
-
在中国北方,没有城墙的城市算不上一座真正的城市,城墙是城市的基本条件,这也是中国人用城墙的“城”来指代城市的原因:因为没有城墙就没有城市,这就好比没有屋顶的房子是无法想像的一样。一个定居点不论规模多大、地位多重要、治理多有序,但如果没有正式确定且闭合的城墙,它就不能算作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城市。因此,以上海(“老城厢”以外的区域)这个现代中国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为例,在传统的中国人看来就不是一座真正的城市,而仅...
2018-05-02 12:03
-
城墙,确实是中国城市中最基本、最令人印象深刻且最耐久的部分;不仅省城和“府城”,每一个居民区,甚至每一个乡镇和村落,都筑有墙垣。我几乎从未见过哪座中国北方的村庄没有围墙,无论它有怎样的规模、建于什么年代,哪怕只有土墙,或者类似的围绕屋舍和马厩的东西。无论个地方多么贫穷或不显眼,有着多么简陋的土房、多么残破荒废的寺庙、多么肮脏泥泞的道路,墙垣都依然在那里,并且就像遵循着某条规则一样,比当地其他任何建筑都保存...
2018-05-02 12:04
-
如果对北京城墙进行必要的探查,使它们沉默的证词成为语言,它们无疑会讲述一个比任何记录这座都城的文字都有趣而完美的故事。它们是一部用土石写就的编年史,其间经历了反复的修改和增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从它诞生之初直到清末,北京城的变迁和沧桑。几乎所有的历史事件都在城墙上留下了印迹一战争时的摧残与和平时的建设, 腐朽的政府与勤勉的政府,懈怠的官员与积极的官员,衰败的年代与繁荣的年代,此外还有那些以各种不...
2020-05-13 23:11 1人喜欢
如果对北京城墙进行必要的探查,使它们沉默的证词成为语言,它们无疑会讲述一个比任何记录这座都城的文字都有趣而完美的故事。它们是一部用土石写就的编年史,其间经历了反复的修改和增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从它诞生之初直到清末,北京城的变迁和沧桑。几乎所有的历史事件都在城墙上留下了印迹一战争时的摧残与和平时的建设, 腐朽的政府与勤勉的政府,懈怠的官员与积极的官员,衰败的年代与繁荣的年代,此外还有那些以各种不同方式参与这座引人注目的防御工事的人们留下的痕迹。在这道长达14英里、环绕着伟大首都的城墙上,镌刻着这里几百年的时光和人类奋斗的痕迹,如果要解释这一切,就需要用铁锹挖开泥土并打通几处城墙一探究竟,而这在北京现有的条件下是不现实的。或许有一天,这座中国都城将展开考古发掘,但在那到来之前,我们只能观察这些古迹的外观,并从古籍史料中寻找早期历史的记载。 引自 第三章 北京的内城城墙 回应 2020-05-13 23:11 -
一道道城墙,一重重城墙,可以说构成了每一座中国城池的骨骼或框架。它们环绕着城市,把城市划分成单元和院落,比其他任何构筑物都更能反映中国聚落的基本特征。在中国北方,没有城墙的城市算不上一座真正的城市,城墙是城市的基本条件,这也是中国人用城墙的“城”来指代城市的原因:因为没有城墙就没有城市,这就好比没有屋顶的房子是无法想象的一样。一个定居点不论规模多大、地位多重要、治理多有序,但如果没有正式确定且...
2020-03-23 11:06
一道道城墙,一重重城墙,可以说构成了每一座中国城池的骨骼或框架。它们环绕着城市,把城市划分成单元和院落,比其他任何构筑物都更能反映中国聚落的基本特征。在中国北方,没有城墙的城市算不上一座真正的城市,城墙是城市的基本条件,这也是中国人用城墙的“城”来指代城市的原因:因为没有城墙就没有城市,这就好比没有屋顶的房子是无法想象的一样。一个定居点不论规模多大、地位多重要、治理多有序,但如果没有正式确定且闭合的城墙,它就不能算作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城市。
再靠近一点,双重的城楼、方形的城台、巨大的角楼开始呈现在你的眼前:线性和垒状相交替的节奏感开始显现——沉稳、凝重、有力。这座城市堡垒似的矗立在黄土高原之上,与漫长的地平线交融在一起。
城墙,而不是中国的城市。 穿过某一座冷清的城门,你往往会惊讶地发现,自己不是 处于一条店铺房屋鳞次栉比的繁华大街上,而是一片开阔的田野,或是浑浊泥泞的泥塘边上。
这些城市的居住区往往以最单调和空无的形象面对行人。这里只能看到高度大小不一的弧形屋顶,屋顶与屋顶之间点缀着树梢;其他所有的景致几乎都被灰色的墙遮挡了,有的已被岁月和尘土浸染成微红色。在漫长空旷的空间里,除了简易的门道或由台阶和鞍形小屋顶构成的门廊,没有任何隔断或装饰,建筑的整齐划一程度恐怕无出其右者。经过这些街道时往往会给人穿越一排排监狱或修道院的错觉;只有活跃的光影和那些偶尔在墙角下晒太阳的乞丐使这个画面显得稍有生气。你能偶尔听到钟声或者游商的敲锣声,但人一走过,深邃而凝固的寂静就再次袭来。这儿没有生命和美的迹象,因为它们都藏在了墙的背后。中国人的家就是这样一个被极为严密守卫的地方。每一个家庭单独就是一个社会——通常人口众多,结婚后的儿子与父母住在同一所房子里——房子外面的围墙有力地保护着他们免受外来入侵。女人们更是被禁锢在如同中世纪修道院那般的围墙之内。
根据牌楼的大小和重要性,立柱数量通常为四、八或十二,安放在石制的须弥座上(有时装饰石狮),柱与柱之间横跨着两三根宽阔的枋木,镶嵌着敬刻颂词的匾额。牌楼的顶部每一间都有飞檐挑出,架在错综复杂的斗拱之上,覆盖着蓝色或绿色的筒瓦,并沿垂脊装饰着人和动物的形象的脊兽。
然而在冬季,大部分树木同屋顶一样灰暗,并且光秃秃的。薄薄的白雪取代了绿油油的树叶,蓬松地覆盖在屋顶和屋脊上,闪耀着泡沫般光芒。当清晨的薄雾笼罩着城市,城市就像冬日里灰蒙蒙的海洋被止住了向前翻滚的波涛;屋顶那上下起伏的有规律的节奏仍然依稀可辨,但运动停止了,整片海仿佛被符咒定住了。难道也被那凝固了古老中国文明生命力的寒魔所震慑?在下一个老树吐绿开花的春天,它会摆脱凝冻么?生活会带着美好与喜悦重新回归么?我们是否能够再度见证人类新生力量的波涛冲破旧中国的残损城墙?抑或是内在的动力已经凝固——灵魂的永久冰封? 晨雾慢慢消散,幻景逐渐消逝——城墙上的士兵吹响了尖锐的号角,向街上匆忙瑟缩的人们宣告,民国十一年的又一个忙碌的日子的到来。
在北京城的所有伟大建筑中,没有能与那壮丽恢宏的内城城墙相媲美的。乍一看,它们可能不如宫殿、庙宇或商铺那样吸引眼球,毕竟这些建筑都有着靓丽的色彩和细致复杂的木结构,或立在古街两旁,或藏于墙垣之后;不过,当你逐渐熟悉这座大城市以后,就会觉得这些城墙是最动人心魄的古迹,幅员辽阔,沉稳雄壮,有一种睥睨四邻的气魄和韵律。
当然,城墙的面貌随着季节、时间、天气和视角的变化而改变。从远处看,它们呈一条连续不断的实线,其间点缀着高耸的城楼,在温暖的季节里,顶部茂盛的树丛和灌木为城墙添了几分生机。十月清朗的早晨是最美的,尤其当你向西远眺,西山的深绿色衬托着纯净无瑕的蓝天,这画面简直美不胜收。凡是在北京的城墙上饱览过完美的秋日景象的人,没有谁能忘记那明媚的日光、清晰的细节、所有和谐交织的色彩!
黄色屋顶隐藏在茂密绿叶之间闪闪发光的宫苑和庙宇,覆以蓝绿琉璃瓦的华丽宅邸,带有开放柱廊的红色屋宇,百年古树下的灰色小茅屋,商铺林立、伫立着色彩明丽牌楼的生机勃勃的街道,以及一块块有牧童放羊的空地——所有这些景象都映入你的眼帘,它们就在你的脚下。
中国人历来十分重视都城的平面格局以及不同朝向和城门的象征意义。他们认为,城市被设计为方形并且朝向四个方位,并不只是出于实际用途。天象星座的位置是其依据,建设一座强大的城市不能不服从天道。
我们没有必要去深究中国的传统象征,因为它的意义对于西方人来说太模糊、太抽象了;但需要知道的是,中国人从来不会单纯出于艺术或实用的目的去设计建筑物,无论是屋宅、寺庙还是整座城市。在中国人看来,它们有着更深层次的目的和更为重要的作用,虽然天子的忠实臣民从来没有充分理解这一切。
回应 2020-03-23 11:06 -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我们已经知道,南城墙上的三座城门构成了联系内外城之间的交通要道。由于它们地处城市的中心而广为人知,初到北京的人往往都会被它们的宏伟华丽所震撼;但是从历史和建筑的角度来看,它们是所有城门中最无趣的。这三座城门的破败程度和近代以来的重建次数远远多于其他城门。其中改动最大的是中间的正门——前门,而两边的侧门也经过大力修缮。 这两座城门,哈德门和顺治门是对称的城门;它们无论在形制、特征还是保存状况上都很...2020-02-12 19:19
我们已经知道,南城墙上的三座城门构成了联系内外城之间的交通要道。由于它们地处城市的中心而广为人知,初到北京的人往往都会被它们的宏伟华丽所震撼;但是从历史和建筑的角度来看,它们是所有城门中最无趣的。这三座城门的破败程度和近代以来的重建次数远远多于其他城门。其中改动最大的是中间的正门——前门,而两边的侧门也经过大力修缮。 这两座城门,哈德门和顺治门是对称的城门;它们无论在形制、特征还是保存状况上都很一致。两座城门都于近年重建(1920—1921),或者也可以说是被拆除了,因为只有城楼得到了修复,而箭楼已然被拆毁。
==========
哈德门是外国人最为熟悉的一道城门,因为它临近使馆区和城市中最繁忙的商业街——哈德门大街。夏日的黄昏,当夕阳暖黄色的余晖洒在红色的立柱和绿色的琉璃瓦上时,这座新修复的城门熠熠生辉。在城门庞大的身躯上,调和而温暖的光影和色彩早已令人心旷神怡,没有人会再去挑剔装饰或工艺细节。城楼上的一切部件,包括滴珠板、斗拱、栏杆、脊兽均保存完好;没有任何建筑细节受损或被沙尘所毁。
回应 2020-02-12 19:19 -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马可·波罗唯一特别提到的元大都内的建筑是钟楼,其中他写道: 城之中央有一极大宫殿,中悬大钟一口,夜间若鸣钟三下,则禁止人行。鸣钟以后,除为育儿之妇女或病人之需要外,无人敢通行道中。纵许行者,亦须携灯火而出。每城门命千人执兵把守。把守者,非有所畏也,盖因君主驻跸于此,礼应如是,且不欲盗贼损害城中一物也。 ========== 城门的修复工程完工之后,一些城门被官方重新命名。正南方曾经的“丽正门”被改为“正阳门...2020-02-12 19:18
马可·波罗唯一特别提到的元大都内的建筑是钟楼,其中他写道: 城之中央有一极大宫殿,中悬大钟一口,夜间若鸣钟三下,则禁止人行。鸣钟以后,除为育儿之妇女或病人之需要外,无人敢通行道中。纵许行者,亦须携灯火而出。每城门命千人执兵把守。把守者,非有所畏也,盖因君主驻跸于此,礼应如是,且不欲盗贼损害城中一物也。
==========
城门的修复工程完工之后,一些城门被官方重新命名。正南方曾经的“丽正门”被改为“正阳门”,这也是现在的正式名称,但它通常被人们称作“前门”。其西的“顺治门”⑮ 改为“宣武门”,但它的旧名更为人们所熟知。南城墙东侧的“文明门”被改为“崇文门”——也可以说是为了平衡“宣武门”——也就是现在人们熟知的“哈德门”。东城墙南侧的“齐化门”改为“朝阳门”,但人们更普遍使用的是它原来的名字,就像西城墙南侧的“平则门”,人们并不习惯它的新名字“阜成门”。其他四座城门,即“西直门”“东直门”“安定门”和“德胜门”没有更名,而仍然作为正式名称使用。
==========
德胜门至西北角之间的城墙,呈连续且不规则的曲线,衔接处参差不齐。这段十分独特的城墙似乎并没有严格遵守常规的设计。
==========
第 91 段 40 米。下部建于明朝中期,砖文为“嘉靖十一年常州府造”;上部采用中型城砖修复。
回应 2020-02-12 19:18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全场一本包邮
购买二手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
燕山出版社 (1985)8.7分 121人读过
-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8.3分 109人读过
-
全场一本包邮
-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7)8.3分 80人读过
-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7)8.6分 69人读过
-
暂时无货, 2天前曾上架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北京的城墙与城门的评论:
feed: rss 2.0
7 有用 明云 2017-03-11
不知道是许永全译的好还是这位北大的硕士翻译的好?但是第一页的出版前言却给人不好的感觉,短短一篇前言,1个很致命的知识错误,1个容易引起读者误解的句子:1.北京的建城史最晚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怎么是春秋战国时期呢?2.北京外城建于嘉靖时期,可前言没有单独说明,直接跟的是北京城始建于永乐,这很容易让初读者误会。这是个细节问题,可是历史讲求的就是时间啊,把时间随便搞错,有点让人不舒服。
3 有用 渚沐 2017-02-14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还是在学校的图书馆呢。。。一个快要散架的破旧老书,没想到这么快就再版了
18 有用 晓林子悦 2017-01-31
1924年的老北京,尚且座落在城墙与城门的怀抱里。虽倾颓,虽衰败,彼时犹承载历史和时间。可以让人一分分、一厘厘地实地测量,猜想这样的建筑构造在从前担着什么样的责任。待得宫阙落日、城旗变幻,墙砖便也只能做了腌菜石,不见旧时颜。只能感谢外人替我们保留了一份记忆。
4 有用 未央一梦 2019-04-15
我不爱旅游,但也有幸去过襄樊、西安、平遥、南京几座城墙保存完好的城市。中国人极爱筑墙,至今仍是。城墙立起了政治,捍卫了权力,巩固了军事,圈护了历史。北京就是这么一座四位一体的城市。当年拆墙让梁林夫妇绝望。我个人不那么悲观,物质的墙易破,观念的墙难倒。墙不倒,北京土著这会还要更优越,遑论metropolitan了。 一万星推荐。
3 有用 八月 2017-06-11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难得的是作者记录下很多城楼和城门犹在时的实景图。“幽暗而深邃的券洞前,椿树和垂柳交织出绿色的幕布,阳光穿透,日影斑驳。”“这样的改建,简直是对古老城门之美和特色的极端漠视,并且显现出鉴赏力和建筑美学观念的极端贫乏,尤其是在我们接近它们之后,这种感受更加强烈。”
0 有用 Velvetis 2021-03-03
作为一本100年前由外国人所撰的中国地方研究资料,其文笔优美、考据严谨、内容翔实。彼时已令作者深觉衰败的城门与城墙,在此后汹涌而至的历史浪潮中,更是化为残垣齑粉,几乎尽数全无。
0 有用 耶 2021-03-03
好
0 有用 三碗宽粉 2021-03-03
记得是在某咖啡馆里,一个下午翻完的。
0 有用 Malt Maniac 2021-03-03
最后的老照片非常好
0 有用 hensher 2021-03-02
事无巨细的讲解了老北京已经消失不见的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