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的原文摘录

  • “命令與執行之間有一道鴻溝,它必須由理解填平。” “只有通過理解,這個命令才叫做:我們必須做這個。命令--那不過是些聲音,是些墨水道道罷了。” (查看原文)
    [已註銷] 2回复 3赞 2012-04-08 17:36:27
    —— 引自第150页
  • ”可靠的根據是來自看來可靠的根據。“ ”通過經驗論證,這是有盡頭的。若沒個盡頭,它就不是論證了。“ (查看原文)
    [已註銷] 4赞 2012-04-08 17:42:07
    —— 引自第161页
  • 因为逻辑似乎有一种特殊的深度——一种普遍的含义。逻辑似乎位于一切科学的根基处。——因为逻辑考察所研究的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它要一直探入事物的根基,而不应该为实际发生的是这是那操心。——它产生出来,不是因为对自然事物有兴趣,也不是由于把捉因果关系的需要;而是出自要理解一切经验事物的基础或本质的热望。但并非我们仿佛要为此寻觅新的事实;而是:不要通过它学习任何新的东西正是我们这种探究的要点。我们所要的是对已经敞开在我们眼前的东西加以理解,因为这似乎正是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理解的东西。 有的事情别人不问时我们明白,一旦要我们解释它我们就不明白了;而这正是我们必须留心思索的东西。(显然,由于某种原因这也是我们不易留心思索的东西) (查看原文)
    Desmond 3赞 2013-02-02 21:16:15
    —— 引自第49页
  • 我今把这些札记公诸于世,心存疑虑。尽管这本书相当简陋,而这个时代又黑暗不详,但这本书竟有幸为二三子的心智投下一道光亮,也不是不可能的,当然,这种可能性委实不大。 我不希望我的书使别人省心少作思考。我愿它能激发谁自己去思想。 我本愿奉献一本好书。结果不曾如愿。可是能由我来改善它的时辰已经逝去。 (查看原文)
    田废久必生 3赞 2013-07-16 17:44:51
    —— 引自第2页
  • 其实,只要“语言”、“经验”、“世界”这些词有用处,它们的用处一定像是“桌子”、“灯”、“门”这些词一样卑微。 (查看原文)
    closer2sky 3赞 2013-11-29 10:04:36
    —— 引自第52页
  • 反复思考之后,我们会很想说:真正可以判明一个人的确在阅读的唯一标准是阅读的自觉行为,从字母读出声音来的自觉行为。 (查看原文)
    closer2sky 1回复 2赞 2013-11-29 10:15:28
    —— 引自第74页
  • 你随着语言一起学到了“疼痛”这个概念。 (查看原文)
    closer2sky 3赞 2013-11-29 15:47:35
    —— 引自第138页
  • 意识与大脑过程之间有一种不可逾越的鸿沟的感觉:为什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未注意到这一点呢?这种关于种类上的差别的想法带着一阵轻微的晕眩——在我们变逻辑戏法时会出现的那种。(在我们想到集合论中的某些定理时我们也会发生同样的晕眩。)在当前的例子中上述感觉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例如,当我以一种特定方式将我的注意力转向我自己的意识并惊讶地对自己说:这本应当是由大脑中的一种过程所产生的——一边抱住了自己的额头——一旦“将我的注意力转向我自己的意识”,这样说意味着什么呢?这肯定是可能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我所说的这种做法(这种话在日常中是没有的)是一种注视活动。我紧紧盯着前方——但并不盯着任何特定的点或对象。我的眼睛张得大大的,眉头却并不皱起(在对某个特殊对象感兴趣时眉头大多会皱起)。并没有这种兴趣发生在注视之先。我的目光是空洞的;或者如同某个人在赞赏天空的光辉并陶醉在天空的光之中一样。 现在记住我作为一种悖论说出的那个命题(这是由一种大脑过程产生的)并无任何悖谬之处。我完全可以在这样的一种实验过程中说出这个命题,该实验的目的是要表明我所看到的光效是刺激大脑某个特定部位而产生的结果——但是我说这个语句的场合并不是那种会使这个语句具有日常的、并非似是而非的意思的场合。而且我的注意力并不与做实验的情况相符合。(如果符合做实验的情况,那么我的目光就会是集中的,而不是空洞的。)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赞 2013-01-11 12:41:33
    —— 引自第187页
  • 对于基本元素——姑且这样称谓它们——即对于我们以及其他万物都由它们复合而成的东西来说,是不存在任何解释的;因为凡自在自为者,只能用名称加以标示而已;其他任何一种规定性都是不可能的,既不能确定其是又不能确定其不是······但我们只好不靠其他所有规定性······为自在自为者命名。因此,我们不可能用解释的方式谈论任何基本元素;因为对它来说,只有名称,别无其他;它所有的只是它的名称。由这些基本元素编织起了复杂的景物,同样,它们的名称这样编织成了可以用来解释的言语;因为言语的本质是名称的编织。 (查看原文)
    Desmond 2赞 2013-02-02 21:05:16
    —— 引自第26页
  • 我怎样认出这种颜色是红的?——一种回答会是:“我学会了汉语”。 (查看原文)
    closer2sky 2赞 2013-12-07 09:18:10
    —— 引自第138页
  • 哲学不应以任何方式干涉语言的实际使用;它最终只能是对语言的实际使用进行描述。哲学的任务并不是通过数学或逻辑-数学的发现去解决矛盾,而是使我们有可能看清楚給我们造成麻烦的数学的现状:在矛盾解决之前的事态。 (查看原文)
    nëdm 2赞 2020-05-16 17:49:44
    —— 引自第75页
  • 我问他们:昨夜你做梦了吗?他们有时答做了有时则没做,有时讲得出,有时没讲出 (查看原文)
    太白兔 1回复 1赞 2012-04-16 10:30:02
    —— 引自第286页
  • 他们是睡觉的时候看到了影像,还是在醒来后才浮现的? (查看原文)
    太白兔 1回复 1赞 2012-04-16 10:30:02
    —— 引自第286页
  • 32 我想,现在我们可以说:奥古斯丁所描述的学习人类语言的过程,仿佛是那个孩子来到了一个异族的地方而不懂当地的语言,似乎他已经有了一种语言,只不过不是这一种罢了。换言之:似乎这个孩子已经会思想了,只是不会说话。而“思想”在这里就像说:对自己谈话。 (查看原文)
    Moon 1赞 2012-07-30 10:56:28
    —— 引自第20页
  • 命名就像给一件东西贴上标签。可以说这是使用语词前的一种准备工作。但这种准备为的是做什么呢? “我们给事物命名,然后我们就可以谈论事物;在谈论中指涉它们。”——似乎一旦命名,下面再做什么就都给定了。 还有另一种语言游戏:为某种东西发明一个名字,即,先说“这是······”然后使用一个新名称。(例如,孩子就这样给他们的玩具娃娃起名的,然后谈论它们,对它们说话。这里还可以想一想,用一个人的名字去呼叫这个人是一件多独特的事情! (查看原文)
    Desmond 1赞 2013-02-02 20:33:45
    —— 引自第16页
  • 难道语言和游戏之间的类比没有使事情变得更明白了些吗?我们很容易设想有一些人在一块场地上玩球取乐,他们想要开始各种通行的游戏,但许多游戏都没有玩完,而在其间他们无目的地将球抛向空中,拿着球互相追逐,抛掷取乐,如此等等。这时有人说:在整个时间里他们在玩一种球类游戏而且在每一次抛球时都遵循着确定的规则。难道不是也存在着这种情况吗?其时“我们一边玩一边制定规则”?甚至还有这种情况,我们一边玩一边改变规则。 (查看原文)
    nëdm 1赞 2020-05-16 17:26:46
    —— 引自第58页
  • 有“他以为理解了这个词”的标准: 把某种含义和这个词联系在⼀起,但不是正确的含义。 (查看原文)
    娇娇叟 5回复 1赞 2022-10-23 16:23:09
  • 别⼈都不理解⽽我自己却似乎理解的声⾳可以称为⼀种“私有语⾔”。 (查看原文)
    娇娇叟 5回复 1赞 2022-10-23 16:23:09
  • 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形式 (查看原文)
    娇娇叟 3回复 1赞 2022-11-24 11:24:43
  • 没有什么行为方式能够由一条规则来决定,因为每一种行为方式都可以被搞得符合于规则。答案是,如果一切事物都能被搞得符合于规则,那么一切事物也就都能被搞得与规则相冲突。因而在这里既没有什么符合也没有冲突。 (查看原文)
    月夜尘埃 1赞 2025-02-26 16:27:41
    —— 引自第121页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