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短评

热门
  • 11 鹿鸣 2017-01-12 19:30:58

    3.5星。故事背景设置得好。不过回头又看一遍作者的自序,依然没有找到太明确的主题,对政治的批判,还是阅读对人的重要性的启迪,两者稍显含混和分裂。

  • 14 林林酱 2016-11-29 22:43:46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如何能想象曾经的“知识青年”完全读不到书,要通过惊心动魄的盗窃方式才能获得那些珍宝呢?小说叙事的节奏感不错,可惜人物过于扁平化,比如四眼无端成为了一个可耻的自私者和背叛者,作为西方文化符号的牧师的出场显得有些冗余。结尾比较值得玩味,这样一个“开化”了的漂亮姑娘将独自一人前往城市,她将在禁止知识的时代如何运用她文明的美貌呢?

  • 9 2017-07-14 23:14:13

    一个女人的美是一件无价之宝。

  • 3 黄三一 2017-04-07 23:46:55

    十二年前,我在一个叫做猫儿石的小地方看了这部电影。十二年后的如今,差不多刚好用了看电影的时间读完了这本小说。那年的猫儿石,物是人非,时过境迁了,然而我没有变,小说也不会变。

  • 3 金牛牛 2017-08-05 14:09:56

    三星。(如果不是盛名在外,我会只给两星半)。知青年代的故事,读起来并不算太流畅,叙述的也不精彩,优点是字里行间充满诗意。是一部我不太喜欢的作品。

  • 1 酒兒 2017-05-18 19:14:37

    烧书那段太精彩了!

  • 3 䶮虓 2022-04-23 16:53:11

    作者在去法国留学之前曾师从沈从文,所以整个故事又与一代文学大师的田园牧歌风格接近,氛围与人物关系也可对应《边城》。比如都是发生在美丽的湘西,都是两男一女的三角关系、小裁缝与翠翠一样都是与爷爷一起生活。那个十年是不堪回首的,可也是一代青年对文学、对书本最珍惜最沉醉的时光。借用老裁缝的话来说就是:有时候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辈子。在物质匮乏、意识形态高压的岁月里,至少,人还可以为书而疯狂。一个手抄本就可以被视作宝贝、一次口述故事就可以吸引众人。这样的理想主义与纯粹的精神追求,在当下怕是不可能有了。所以,富足未尝不是另一种贫瘠。理想与纯粹消逝,我们已处在新的精神荒漠时代。

  • 1 tetrahedron 2022-12-13 19:50:22 日本

    我的一生很短暂,但它从知晓巴尔扎克的那一刻,它又鲜活了起来。

  • 1 靓仔小脏 2023-06-05 19:31:53 广东

    焚书的段落臻至,燃烧的文学隐喻着文学的可燃烧性,它能在极端的环境中成为被禁制迫害后的灰烬,也同样能点亮蒙昧人生的火光。那大火蔓延在每个曾站在“巴尔扎克”们的笔尖窥探远方的人心中,有人选择越轨、有人选择屈身、有人选择出走……但无论如何,文学的燃烧和燃烧的文学确乎是启蒙了某一批人,他们自由支配着恣意的生活。

  • 1 卡拉君 2023-11-12 12:14:38 广东

    3.5星。尽管最终大家都分道扬镳,但是故事依然很美好,往昔岁月总让人泪凝于睫,低头轻叹。

  • 1 卡比利亚 2022-10-18 00:40:24 广西

    闺蜜送的书,故事很简单,两小时就读完了。虽然题目只提到巴尔扎克,书里面还提到了我大学时代特别喜欢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和《基督山伯爵》。在一个被封禁的年代,读到一本好书,可以给人带来多大的震撼与影响,深深浸入人的生命。这种伟大作品带来的感动,过去我也体验过略许。但当读完文学研究生,将作品仅仅当做一个研究对象,陷入历史主义研究的陷阱,把当初的感动全忘了。

  • 1 通叔 2016-12-25 22:49:48

    特殊历史时期的压抑感

  • 1 木村加糖 2019-04-04 22:51:06

    本年度第一本堪称惊艳的小说了。那样的清新质朴,却又那样的放浪形骸。讲的是文革时期的乡村青年(上山下乡+土生土长),两种出身不同的人物之间互相诱惑,互相吸引,互相摧毁,互相造就。而在这阶层的彼此拉锯中,还有着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纠葛缠绕。如今的时代,怎能去想象为了一本巴尔扎克而苦心孤诣行偷盗之事,怎能想象用一本两本三四本西方文学去恋爱雕刻情人升华情人的单纯炽烈的心境。我们离那个时代很远,所以无法真的感同身受,但我们其实离那个时代并不太远,如果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受到禁锢,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最后山里的小裁缝奔向了大城市,在那个时代,是多么勇敢奔放的一件事,就像她从岩石上纵情跃入湖水里的姿势,带着青春期的自给自足与烂漫躁动。结局至此戛然而止,或许是最有人情味的决定,毕竟,我们都知道,结局不会太好看。

  • 1 喵之 2017-03-02 16:24:50

    午后惬意的阅读时光 一段美好

  • 0 momo 2017-02-14 22:34:29

    2017.02.14 虹口区图书馆。

  • 0 沿途美景 2017-09-10 20:07:00

    求知的欲望、生的欲望……使人战胜自己的虚弱……篦除“异域情调”的讨巧…是有本质存粹的动人之处的…

  • 0 神户酩人 2017-07-08 18:32:19

    那个时代的书籍封皮真美好

  • 0 ♢Triticum†L. 2018-01-17 18:10:06

    【2018休憩4】开始读时感觉生硬,后知后觉翻译的好,它毕竟是用法文写就,面向法国读者的,完全抹掉翻译的痕迹,反而会丢掉很多东西。作者很敏感,抓住的都是细碎的闪亮的文艺青年的那些东西。小牛皮箱,四个巫婆的眼泪,裸泳和钥匙圈,牛尾,白布鞋。范围内发挥得很精致又很巧思的小品。遗憾的是女主角的表现不够,使得这个结尾有点没攒够劲儿。总体来讲,还是一部轻巧的小作品。

  • 1 上帝成为面包 2021-04-11 18:59:26

    其实整本书我最喜欢的是作者自序的结尾,他说希望他用法语写的这本小说,他的母亲还能听出儿子的声音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