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的房子》修訂新版厚 264 頁,比青文書屋 2004 年版多增 60 多頁,收錄作品總數 增至 40 首;除葉輝原序外,並附錄孫維民、呂永佳、陳子謙、王良和評論及訪談四篇。
《生長的房子》曾獲第八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新詩組首獎。
評論摘錄:
《生長的房子》第一輯收 錄了八首詩,在我看來,不僅僅是鍾國強的、更可能是現階段香港現代詩的一個強音縈繞的標階。
——葉輝:〈房子的隱喻〉
《生長的房子》堪稱香港近十年最好的詩集。⋯⋯纖細敏感、虛實相濟、成長記憶的書寫極富質感,百川匯海,不辨江河。沒有早歲在元朗農村生活的真切體驗與記憶,也就寫不出這種厚度、這種質感的詩。
——王良和:〈來自泥土的生活氣息〉
鍾國強詩藝精湛,且見識廣博,他似乎完全理解自身擁有的資產。過去若干年來,他以家庭做為主要的題材,向外凝視世界,向內檢驗自我。吾人當然可以用西方理論來詮釋他的詩。不過,從許多方面來看,他都回應並傳遞了古代東方的士子傳統。而我以為,他詩裡的那個傳統是美好的。
——孫維民:〈美好的東方傳統〉
讀畢《生長的房子》,「忘記」和「慈悲」可以說是詩集的兩大主題。前者是時間性的:時間的流逝、記憶的再造;後者則傾向於空間的:我在父母和妻兒之間、在城市和城市芸芸眾生之間——個體與個體之間點與點的關係。
——呂永佳:〈城市的轆轤〉
鍾國強認為希尼這類詩作,可貴在「對愛爾蘭的土地、歷史、文化,以及自身成長回憶的精耕深挖,從而帶出更為深廣的精神的承傳以及在成長路上赫然面對殘酷現實真相時的種種驚覺和了悟。」這些形容,顯然正是《生長的房子》力臻的境界。而我認為鍾國強更獨到的,是他兼具冷眼和熱腸,把自然、家和城巿交錯書寫,織出眾生共存相殺的巨幅地圖。
——陳子謙:〈眾聲喧嘩〉
0 有用 陳 2016-12-05 16:24:55
最佳香港詩集之一
0 有用 昭歌山 2022-03-24 18:30:25
作为隐喻的建筑,概念不错,大家都可以写写自己的家
0 有用 少女标本 2023-03-01 18:33:06 北京
平平无奇
1 有用 啟動救援自我 2017-07-31 00:44:25
前面那幾首寫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