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下游老人,意指无法维持一般的生活水平,被迫过着底层生活的老年人。贫困的脚步声不仅接近了眼下的老人,就是在未来几年内将要退休、进入晚年生活的人也会受到影响。“我还有存款啊,我肯定没问题。”抱着这样想法的大多数人其实都有沦为“下游”的危险。有着平均、稳定收入的工薪阶层和所谓的“白领”劳动者们,也不能例外。在岗位上即便是平均年收入在400万日元(合计约24万元人民币)左右的人群,也有相当大的危险在晚年堕入“下游”。
常年工作在扶助贫困老人福利团体的藤田孝典先生,用大量的现实案例及数据统计,分析了老人们是如何失去体面生活的,并提出了预防和解决方案。不仅为尚未步入晚年的中青年们提供了预防方案,也为中国社会面临的老龄化提供了参考借鉴。
作者简介 · · · · · ·
藤田孝典,1982年生,社会福祉博士,圣学院大学教授,厚生省社会保障审议会特別部会委員。常年研究社会福祉、保障制度等议题。
目录 · · · · · ·
第一章 “下游老人”是什么
第二章 “下游老人”的现实
第三章 任何人都有可能沦为“下游老人” ——从“普通”走向“下游”的典型模式
第四章 “努力论”和“自我责任论”将人压垮
第五章 制度疲劳催生“下游老人”——依赖于个人的政府
· · · · · · (更多)
第一章 “下游老人”是什么
第二章 “下游老人”的现实
第三章 任何人都有可能沦为“下游老人” ——从“普通”走向“下游”的典型模式
第四章 “努力论”和“自我责任论”将人压垮
第五章 制度疲劳催生“下游老人”——依赖于个人的政府
第六章 从现在起学习自我保护——怎样才能迎来安逸的晚年
第七章 为了防止全民晚年总崩溃
· · · · · · (收起)
喜欢读"下游老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下游老人"的人也喜欢 · · · · · ·
下游老人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下游老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5 条 )

我们几十年后是否会成为《下游老人》?

> 更多书评 15篇
-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往后的日本社会已经没有中游了,只会有“一小撮富裕阶层”和“广大的贫困阶层”的两极分化。并不是邻居和你过得差不多,你就可以心安理得,我们全民正在缓慢且一步一步地走进贫困。 ========== 其实,英国在17世纪到19世纪,曾经有过一段施行《济贫法修正案》和“济贫院内救济原则”,将很多陷入贫困状态的市民送到济贫院(workhouse)里去的历史。被送到济贫院里的人们被迫在恶劣的环境下强制劳动,不能得到充分的医疗,很多人...2019-06-10 17:59
往后的日本社会已经没有中游了,只会有“一小撮富裕阶层”和“广大的贫困阶层”的两极分化。并不是邻居和你过得差不多,你就可以心安理得,我们全民正在缓慢且一步一步地走进贫困。
==========
其实,英国在17世纪到19世纪,曾经有过一段施行《济贫法修正案》和“济贫院内救济原则”,将很多陷入贫困状态的市民送到济贫院(workhouse)里去的历史。被送到济贫院里的人们被迫在恶劣的环境下强制劳动,不能得到充分的医疗,很多人因为疾病蔓延而送了性命。简而言之,当时的英国政府把没有生产能力的人看成是社会的累赘,并将这一观点落实为政策法令,把穷人当作罪犯来管理。 起初,被送进济贫院的人并不多,但是符合收容标准的人却变得越来越多,那是因为人们劳动所得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在经济不景气和失业率升高的时期,当然会有很多人陷入贫困。 尽管如此,英国政府却不曾改变其自说自话设置的贫困基准。结果生活在水平线下的人被一个个地送进济贫院。济贫院因此而得名“恐怖之家”。结果,以当事者为中心,社会对政府行政不当的抗议和异议开始喷发。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争论,包括强制收容制度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才被废除。
回应 2019-06-10 17:59 -
锦衣暮夜行 (I'll laugh to the world)
“下游老人”的问题,已经不只是老年人面临的问题,而是关乎全体国民切身利益的问题。 如果继续对此不闻不问,不仅有父母子女两代全被拖垮的危险性,尊敬老者、尊重他人的传统价值观也有崩溃之虞,而且还会抑制社会主流人群的消费,给经济前景造成恶劣影响,也难免会成为加速少子化的一个要因。2017-04-25 13:54
-
男人要抛弃只要能赚钱就可以万事不考虑的这种老想法,必须改变自己在家庭中的作用,在进入晚年以前,要一点儿一点儿地把生活重心从工作转移到家庭中来,在感情层面上也好,在经济层面上也好,都要和太太好好商量“一起生活”的事,这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意识在年青一代上倒已经是慢慢普及渗透了,夫妇各自分担家务和子女养育的责任,这在维系夫妻关系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2017-04-10 15:04
-
锦衣暮夜行 (I'll laugh to the world)
“下游老人”的问题,已经不只是老年人面临的问题,而是关乎全体国民切身利益的问题。 如果继续对此不闻不问,不仅有父母子女两代全被拖垮的危险性,尊敬老者、尊重他人的传统价值观也有崩溃之虞,而且还会抑制社会主流人群的消费,给经济前景造成恶劣影响,也难免会成为加速少子化的一个要因。2017-04-25 13:54
-
男人要抛弃只要能赚钱就可以万事不考虑的这种老想法,必须改变自己在家庭中的作用,在进入晚年以前,要一点儿一点儿地把生活重心从工作转移到家庭中来,在感情层面上也好,在经济层面上也好,都要和太太好好商量“一起生活”的事,这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意识在年青一代上倒已经是慢慢普及渗透了,夫妇各自分担家务和子女养育的责任,这在维系夫妻关系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2017-04-10 15:04
-
如今社会上最为通行的观念就是将生活保障看成一种恩惠,也就是说,它是生活有余裕的人对窘迫的人的一种(半不情愿的)施舍。 但是,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世上不存在生来没有缴过一次税的人,不管是所得税还是消费税,只要人们还归属于这个社会,不管有无主动意识,都会以某种形式缴纳税金。 “享受社会保障是一种权利”,这个观点是理论上不可动摇的金科玉律。
2017-04-10 14:59
-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往后的日本社会已经没有中游了,只会有“一小撮富裕阶层”和“广大的贫困阶层”的两极分化。并不是邻居和你过得差不多,你就可以心安理得,我们全民正在缓慢且一步一步地走进贫困。 ========== 其实,英国在17世纪到19世纪,曾经有过一段施行《济贫法修正案》和“济贫院内救济原则”,将很多陷入贫困状态的市民送到济贫院(workhouse)里去的历史。被送到济贫院里的人们被迫在恶劣的环境下强制劳动,不能得到充分的医疗,很多人...2019-06-10 17:59
往后的日本社会已经没有中游了,只会有“一小撮富裕阶层”和“广大的贫困阶层”的两极分化。并不是邻居和你过得差不多,你就可以心安理得,我们全民正在缓慢且一步一步地走进贫困。
==========
其实,英国在17世纪到19世纪,曾经有过一段施行《济贫法修正案》和“济贫院内救济原则”,将很多陷入贫困状态的市民送到济贫院(workhouse)里去的历史。被送到济贫院里的人们被迫在恶劣的环境下强制劳动,不能得到充分的医疗,很多人因为疾病蔓延而送了性命。简而言之,当时的英国政府把没有生产能力的人看成是社会的累赘,并将这一观点落实为政策法令,把穷人当作罪犯来管理。 起初,被送进济贫院的人并不多,但是符合收容标准的人却变得越来越多,那是因为人们劳动所得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在经济不景气和失业率升高的时期,当然会有很多人陷入贫困。 尽管如此,英国政府却不曾改变其自说自话设置的贫困基准。结果生活在水平线下的人被一个个地送进济贫院。济贫院因此而得名“恐怖之家”。结果,以当事者为中心,社会对政府行政不当的抗议和异议开始喷发。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争论,包括强制收容制度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才被废除。
回应 2019-06-10 17:59 -
锦衣暮夜行 (I'll laugh to the world)
“下游老人”的问题,已经不只是老年人面临的问题,而是关乎全体国民切身利益的问题。 如果继续对此不闻不问,不仅有父母子女两代全被拖垮的危险性,尊敬老者、尊重他人的传统价值观也有崩溃之虞,而且还会抑制社会主流人群的消费,给经济前景造成恶劣影响,也难免会成为加速少子化的一个要因。2017-04-25 13:54
-
男人要抛弃只要能赚钱就可以万事不考虑的这种老想法,必须改变自己在家庭中的作用,在进入晚年以前,要一点儿一点儿地把生活重心从工作转移到家庭中来,在感情层面上也好,在经济层面上也好,都要和太太好好商量“一起生活”的事,这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意识在年青一代上倒已经是慢慢普及渗透了,夫妇各自分担家务和子女养育的责任,这在维系夫妻关系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2017-04-10 15:04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如果出版 (2016)7.3分 44人读过
-
朝日新聞出版 (2015)暂无评分 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下游老人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茂树 2017-06-26
和《无缘社会》相似,议题高于内容,只有在媒介议程设置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个社会问题才得以被关注,福利政策才得以兑现,一部分预算才真正让贫困老年群体得以受惠。关于不必要的羞耻心,坦然领取养老金,以及对“不劳而获”价值观的批判之批判是几个珍贵的切入点,制度的、个人的目光长远都大有好处。
0 有用 林雨飞 2018-01-23
同时读了这本《下游老人》和一席的养老院长的演讲。首先担忧的其实是4个老人的养老,未来的各种不可预计啊。感觉日本和国内国情不同,需要做出的对策也不同,但确实应该未雨绸缪。人死了钱没花完还是比钱花完了人没死好点吧。这本书提出的观点大概就是要“有钱,有健康,保持社交”。#No. 008#
1 有用 凯特根斯坦 2019-07-27
“不管出于何种理由,没有一个人是活该去死的。社会没有道理以贫困为由夺走人们的性命,也没有任何正当性去强制别人劳动。毫无疑问,贫穷不是人的罪过。” 题好,内容一般;几乎没什么分析,简单地事实罗列。多一星给议题关注。
2 有用 上品闲人 2019-09-04
相当朴实的调查报告,评分偏低了,大概等十年后,中国老龄化进程接近日本后,会发现同样的问题我们也存在,而且很有可能更严重
0 有用 砂之器 2019-07-09
2019-10
0 有用 HI!小样 2021-03-28
诚惶诚恐,不敢老去。老了,失去了劳动能力,一无所有后该怎么办?惶恐不安。
0 有用 TriN夜檩 2021-03-22
本人晚年了,嘛,还不知道能不能活到那个时候呢。
0 有用 三石 2021-03-06
帮我发现思维盲区,好书
0 有用 Emma 2021-02-15
给已经开始准备老年生活诸多提示,各种方面都考虑到了,只是构筑牢固的人际关系这一条还欠缺太多!
0 有用 达观为人 2021-02-03
略感震惊。印象中,日本的养老业一直是标杆性的存在,所以不自觉地忽视了一点,那指的是养老产业,而非养老保障。年轻时年收入超过24万人民币在老年却依然有陷入贫困的风险,作者作为一名NPO工作者,并未将此全部归责于政府的保障制度,而是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终身单身率和离婚率增高、出生率降低,进而导致的家族支持单薄以及年轻人出于对于晚年的焦虑而主动抑制消费、日益显现的人际关系贫困等多方面将问题定性为国... 略感震惊。印象中,日本的养老业一直是标杆性的存在,所以不自觉地忽视了一点,那指的是养老产业,而非养老保障。年轻时年收入超过24万人民币在老年却依然有陷入贫困的风险,作者作为一名NPO工作者,并未将此全部归责于政府的保障制度,而是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终身单身率和离婚率增高、出生率降低,进而导致的家族支持单薄以及年轻人出于对于晚年的焦虑而主动抑制消费、日益显现的人际关系贫困等多方面将问题定性为国家层面的“万万没想到”。案例虽不多,但触目惊心,如果延伸到年轻人和单身母亲贫困,问题确实不可忽视,我们对于社会未来真的估计不足。没想到,在绝对贫困后面,还有一个相对贫困在候场。#有贫有富,世之常理,只是别再埋首于“中游”的幻影里不能自拔#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