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赵强,男,1983年生,山东郓城人,文学博士。现任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学术兼职有吉林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吉林省作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会员等。主要从事中国美学史研究和当代文学批评,在相关领域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1部。
作者简介 · · · · · ·
本书系作者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该论文于2015年11月入选2015年吉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本书立足于史料爬梳,在梳理和回顾近百年来学术界有关晚明文史研究的成果基础上,以晚明时代的突出社会症候——“‘物’的崛起”为切入点,采用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从整体性视野展示了前现代晚期中国社会生活、文艺活动和审美风尚的基本历史特征,深入探讨了前现代晚期中国社会审美文化的嬗变过程,并对当前社会生活、文化艺术领域凸显的重要问题做出了理论回应。本书提出,“‘物’的崛起”与“生活美学”的兴起,对前近代晚期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变迁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审美、精神生活的世俗化、日常化是前现代中国文明发展进程的必然,也是文化、艺术所无法逾越的历史阶段。
目录 · · · · · ·
引 论
第一章 中国前现代传统中的“物”
一、引 言
二、释“物”:一个萌檗于生活的概念
三、“观物”、“用物”与“体物”:物的价值和意义
四、被压抑的“物”:“物化”论的两条线索
· · · · · · (更多)
第一章 中国前现代传统中的“物”
一、引 言
二、释“物”:一个萌檗于生活的概念
三、“观物”、“用物”与“体物”:物的价值和意义
四、被压抑的“物”:“物化”论的两条线索
· · · · · · (更多)
引 论
第一章 中国前现代传统中的“物”
一、引 言
二、释“物”:一个萌檗于生活的概念
三、“观物”、“用物”与“体物”:物的价值和意义
四、被压抑的“物”:“物化”论的两条线索
五、余论
第二章 “物”的崛起:前现代晚期的生活时尚与“生活美学”
一、引 言
二、“人遵画一之法”:明初社会生活风气之真相与反思
三、“奢靡”:晚明生活与审美的新形态
四、“时尚”:“生活美学”的趣味与症候
五、“物妖”:“物”的崛起与前现代晚期社会之历史动向
六、余 论
第三章 “物”的魅惑:前现代晚期中国社会的观念蜕变
一、引 言
二、“物力蕴藉,匠作精良”:盛大的物质奇观
三、“天下秀才穷到底”:审美、欲望的纠缠与价值观衰变
四、“全身计”与“好生涯”:政治生态与治生观念嬗变
五、“清福”:传统生活观念的蝉蜕
六、余 论
第四章 “物”的力量:文化、思想的世俗生活化
一、引 言
二、“艺到精处,皆可成名”:技术的更始与工商阶层文人化
三、“一罐之力”:商业浪潮的冲击与文化阶层的抗拒
四、“帮闲”:文化的妥协及其商业化、世俗化
五、“拔病根”:走向世俗生活的心学
六、余 论
第五章 审美的“物化”与反拨:“生活美学”的多重面孔
一、引 言
二、“人不可无癖”:审美方式的双重“物化”
三、“闲情”、“闲适”之延展与“生活美学”的智慧
四、从李贽到“三袁”:反抗绝望的“快活”哲学
五、晚明文艺思潮的再审视
六、余 论
结 语 “极盛”与“极敝”的历史逻辑
引用和参考文献
后 记
· · · · · · (收起)
第一章 中国前现代传统中的“物”
一、引 言
二、释“物”:一个萌檗于生活的概念
三、“观物”、“用物”与“体物”:物的价值和意义
四、被压抑的“物”:“物化”论的两条线索
五、余论
第二章 “物”的崛起:前现代晚期的生活时尚与“生活美学”
一、引 言
二、“人遵画一之法”:明初社会生活风气之真相与反思
三、“奢靡”:晚明生活与审美的新形态
四、“时尚”:“生活美学”的趣味与症候
五、“物妖”:“物”的崛起与前现代晚期社会之历史动向
六、余 论
第三章 “物”的魅惑:前现代晚期中国社会的观念蜕变
一、引 言
二、“物力蕴藉,匠作精良”:盛大的物质奇观
三、“天下秀才穷到底”:审美、欲望的纠缠与价值观衰变
四、“全身计”与“好生涯”:政治生态与治生观念嬗变
五、“清福”:传统生活观念的蝉蜕
六、余 论
第四章 “物”的力量:文化、思想的世俗生活化
一、引 言
二、“艺到精处,皆可成名”:技术的更始与工商阶层文人化
三、“一罐之力”:商业浪潮的冲击与文化阶层的抗拒
四、“帮闲”:文化的妥协及其商业化、世俗化
五、“拔病根”:走向世俗生活的心学
六、余 论
第五章 审美的“物化”与反拨:“生活美学”的多重面孔
一、引 言
二、“人不可无癖”:审美方式的双重“物化”
三、“闲情”、“闲适”之延展与“生活美学”的智慧
四、从李贽到“三袁”:反抗绝望的“快活”哲学
五、晚明文艺思潮的再审视
六、余 论
结 语 “极盛”与“极敝”的历史逻辑
引用和参考文献
后 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天道”象征自然,是宇宙万物大化流行的普遍性、必然性;“地道”象征日常和社会生活实践,是万物尤其是人的基本生存状态及其法则;“人道”则偏重于人文礼乐而言,是人立足并不断超越生活实践、向天道靠拢的“类生活”之象征。自然,不论是《周易》,还是《荀子》《春秋繁露》,都认为理想的生活境界是天、地、人“合以成体”,即“天人合一”。这样,在“三オ之道”的视野下,整体、混沌的生活世界就被划定为三个交互融通而又相对独立的生活领域与传统:体察天道的理性认识生活;偏重实践的日常和社会生活;追求人文化成的情感和审美生活。从这种生活类分的视野出发,充盈天地之间的万物对于人之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便可在这三种生活领域和传统中加以考察。概言之,“物”之价值和意义,可用以下三个在中国前现代传统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进行概括:“观物”“用物”和“体物”。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三、“观物”、“用物”与“体物”:物的价值和意义
喜欢读""物"的崛起"的人也喜欢 · · · · · ·
-
- 三十个关键词的文化史 9.0
-
- 美的哲学(重订本) 6.5
-
- 理想的境界:历史真实中的山水画 8.2
-
-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学术研究史 8.1
-
- 美,这奇特的理念 7.4
-
- 表面与深度 8.0
-
- 诗与意识形态 7.6
"物"的崛起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物”在晚明真的崛起了吗?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物体”、“事物”、“物质”、“生物”、“物理”、“人物”、“礼物”、……,“物”是我们最常用的一个字了,“物”在人们观念里不仅实用的、可观感,也是抽象的、形而上的。古代中国“物”的观念起源于祭祀,是连接人与神的中介,经过儒家和道家的阐发,“物”的重要性凸... (展开)
“物”的崛起带来的社会震荡——郑渝川为《物的崛起》撰写的书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物”的崛起带来的社会震荡 明代中晚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转型,幅度还相对不够,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形成如英国和低地国家同期发生的商品经济刺激新型经济形态。 所评图书: 书名:《“物”的崛起:前现代晚期中国审美风尚的变迁》 作者:赵强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 (展开)
晚明审美风尚变迁中的权力焦虑——《齐鲁晚报》新书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晚明审美风尚变迁中的权力焦虑 ——读《“物”的崛起:前现代晚期中国审美风尚的变迁》 《“物”的崛起:前现代晚期中国审美风尚的变迁》赵强 著商务印书馆 急于果腹者自然只能为解决温饱疲于奔走,从这一角度看,晚明时代的“生活美学”再如何具有社会影响力,其活水源... (展开)
是什么造就了生活的美学——《解放日报》新书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物”的崛起: 前现代晚期中 国审美风尚的 变迁》 赵强 著 商务印书馆 ■雨葭 蒋勋说,“生活的美学,旨在抵抗一个字——忙。忙就是心灵死亡,不要再忙了,你就开始有生活美学”。急于果腹者自然只能为解决温饱疲于奔走,从这一角度看,晚明时代的“生活美学”,谈... (展开)> 更多书评 9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文化研究系列 新书 (赵舒默)
- 2016年11、12月新书 (商务印书馆)
- 美学、趣味与社会 (🦉的瓦涅密)
- 一六书单 (奥兹的铁皮人)
- 2016新书 (Darklight)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0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物"的崛起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Festina lente 2024-01-07 09:24:46 四川
做得很扎实啊
0 有用 一幅幻觉 2022-12-05 17:31:14 江苏
作为论文参考
0 有用 麦秆之海 2022-01-09 19:30:05
早年不懂事踩的雷。
0 有用 邝海炎 2019-05-30 12:09:16
第一二章的理论分析还可以,但后面几章对晚明风气的具体剖析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0 有用 梧鸣室 2021-02-22 23:32:50
论述并没有什么新意,材料梳理做的蛮好,整体思路叙述蛮清楚。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算是碎片化地看了一些明清文人笔记中有趣的片段。 喜欢“清馋”“帮闲”“物妖”这几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