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从个人经历到公共演示
原作名: Geschichte im Gedächtnis: Von der individuellen Erfahrung zur öffentlichen Inszenierung
译者: 袁斯乔
出版年: 2017-1
页数: 240
定价: 3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学衡历史与记忆译丛
ISBN: 9787305178689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的焦点更倾向于民族志学。研究的对象除了代、家族和城市形象中的个人历史经验以外,还有以2006年和2007年为甚的公共历史辩论和蓬勃历史市场中种类繁多的商品。本书为“学衡历史与记忆译丛”中的一本,主要探讨了德国人对自己国家历史尤其是纳粹历史的记忆、情感、态度和认识,题名中的“记忆中的历史”是指真正存在于德国人记忆和普遍认识中的历史,即德国人如何面对历史,德国历史是如何被人们谈论、解读和描述的。本书探讨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德国人不断变化着的历史兴趣、不同形式的历史倾向、历史提供的各种经历,以及当今对于历史的消费。本书更倾向于对民族志的解读,研究的对象除了德国各代人、家族和城市形象中的个人历史经验以外,还有作为记忆承载者的历史建筑,以及当今(写作时的2006、2007年)的各种消费历史记忆的商品(博物馆、媒体等等)
作者简介 · · · · · ·
阿莱达·阿斯曼(Aleida Assmann),德国康斯坦茨大学英美文学系荣休教授,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在英语文学和记忆研究领域著述颇丰。近年主要从事德国“二战”后的记忆问题,文学与社会中的代际关系,以及记忆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她与扬·阿斯曼(Jan Assmann)一起,贝视为“文化记忆”理论的奠基人。
袁斯乔,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语言文学学士、南京大学一哥廷根大学中德跨文化日耳曼学硕士,先后工作于德国驻华大使馆、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
目录 · · · · · ·
前言
开端:德国历史有多漫长或是多短暂?
被体现的历史:几代人的动力
家庭记忆中的历史:世界历史的私人通道
公共空间中的历史:作为记忆承载者的建筑
被展演的历史:博物馆和媒体
历史展示的三种基本形式:叙述、展览、展演
展望:国家的重现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赋予被叙述的事件以意义、重要性及方向的从来不单是时间顺序,而首先是以一种叙述式的语义学 对其进行的改写。 叙述的结构是生成联系和意义的一种基础形式,它是对多样的信息进行层次清晰的划分、刺激性再现的处理最为简单和紧凑的形式。 借助想象力的虚构可以超越史料的记载,以这种方式它能够令死去的事实“复活”并且创造出与其他新的不同的东西等而视之的可能性。 叙述的初级媒介是文本,它的方式可以是与历史相关的学术或虚构小说出版物,同时事实和虚构也可能混合组成一个单独章节的描述对象。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29页 -
展览在这里指的是对历史文字、绘画和物品在空间内的布局整合。 除了依照时间顺序的组织原则,展览还可以遵循空间布置的组织原则,而后者完全有可能创造性地打乱前者的规则:可以是系列作品、位置关系和集群形式的并列存在,也可以是对称和对抗形式的并列存在。 历史是“一种虚构故事和情节,它将博物馆中的物体交织在一起,赋予它们意义,将它们组织成画面,借其作为真实物品所具有的特性,这些物品协助实现历史对事实的合理要求。”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2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记忆中的历史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记忆中的历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构建个人的与集体的历史图景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和阿斯曼《文化记忆》相比,这本书更侧重于文化记忆理论建构之外的阐释应用。 历史本身是什么并不重要,那是历史学家的任务,在历史学科之外,通书要解答的问题概要来说就是,我们如何面对历史?历史如何被谈论、被解读以及被描述?涉及的阐释对象包括代际记忆、家庭记忆、被物... (展开)> 更多书评 5篇
-
钊歌夜弦 (钊歌夜弦)
赋予被叙述的事件以意义、重要性及方向的从来不单是时间顺序,而首先是以一种叙述式的语义学 对其进行的改写。 叙述的结构是生成联系和意义的一种基础形式,它是对多样的信息进行层次清晰的划分、刺激性再现的处理最为简单和紧凑的形式。 借助想象力的虚构可以超越史料的记载,以这种方式它能够令死去的事实“复活”并且创造出与其他新的不同的东西等而视之的可能性。 叙述的初级媒介是文本,它的方式可以是与历史相关的学术或...2018-02-22 11:04 1人喜欢
赋予被叙述的事件以意义、重要性及方向的从来不单是时间顺序,而首先是以一种叙述式的语义学 对其进行的改写。 叙述的结构是生成联系和意义的一种基础形式,它是对多样的信息进行层次清晰的划分、刺激性再现的处理最为简单和紧凑的形式。 借助想象力的虚构可以超越史料的记载,以这种方式它能够令死去的事实“复活”并且创造出与其他新的不同的东西等而视之的可能性。 叙述的初级媒介是文本,它的方式可以是与历史相关的学术或虚构小说出版物,同时事实和虚构也可能混合组成一个单独章节的描述对象。 引自 历史展示的三种基本形式:叙述、展览、展演 P130
展览在这里指的是对历史文字、绘画和物品在空间内的布局整合。 除了依照时间顺序的组织原则,展览还可以遵循空间布置的组织原则,而后者完全有可能创造性地打乱前者的规则:可以是系列作品、位置关系和集群形式的并列存在,也可以是对称和对抗形式的并列存在。 历史是“一种虚构故事和情节,它将博物馆中的物体交织在一起,赋予它们意义,将它们组织成画面,借其作为真实物品所具有的特性,这些物品协助实现历史对事实的合理要求。” 引自 历史展示的三种基本形式:叙述、展览、展演 P131
博物馆里的物品是过去秩序的残存碎片,它们脱离了其原始的相关联系而在展览中被置于一种新的联系和新的秩序中。这也被人们称为物品的再度维度化或者再度语境化。 引自 历史展示的三种基本形式:叙述、展览、展演 P139
展演概念的流行不仅关系到一种新的力图吸引公众高度注意力的展现形式的意识,它还与对真理概念实体层面的怀疑有关:“科学家们必须逐步有效地公开他们基础因素的不稳定性,新的规则是存在的,借助这些规则一种特殊的知识应当获得认同。这种规则之一就是‘展演’。” 展演是一种构成主义了解世界的关键概念,按照这一关系,现实并非事先存在,而是表演性地产生出来。 引自 历史展示的三种基本形式:叙述、展览、展演 P140
展览通常是多视角的,它对众多史实进行概述却不预先设定结论性的诠释,而是要求参观者自己建立联系、产生回忆、以自己的观察得出结论。 引自 历史展示的三种基本形式:叙述、展览、展演 P141
这一媒介(电影)的致命危险就在于,观众错误地以为自己就是见证者,而他实际上只是观众而已。从“就像我当时在场一样”产生的是“我当时确实在场”的幻象;假定性的“当时可能是这样”于是屈从于“当时的确是这样”的谬论。 引自 历史展示的三种基本形式:叙述、展览、展演 P142
吸引不同年代人们的历史电影所做出的本质贡献就在于,它协调了一个社会当中异质的历史画面。它建立的是一个共同的想象空间,在这一空间中,民族国家将自己理解为超越自身的“想象的共同体”。 引自 历史展示的三种基本形式:叙述、展览、展演 P145
许多艺术家们都以这种方式将焦点聚集在引起或屏蔽人们关注的机制以及回忆和忘却的力学上。 引自 历史展示的三种基本形式:叙述、展览、展演 回应 2018-02-22 11:04 -
明明 (牛肉火锅)
p8 记忆文化的三个维度 1、第一个动因是好奇。对于这一好奇的解答我们可以在历史书籍、博物馆、电影以及建筑纪念碑和历史景观钟寻找。重返过去的时间旅行,不管是以纪录片形式还是以主题公园形式,都有着极高的娱乐价值并且在文化预算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 2、第二个动因与确认认同的需求相符。这一点涉及的并不仅仅是一般的好奇心和获得更高信息及娱乐价值的愿景,而是自身的历史。19世纪的观点认为,个人认同或者民族/国家...2021-03-29 14:41
身份的再出现p8
记忆文化的三个维度 1、第一个动因是好奇。对于这一好奇的解答我们可以在历史书籍、博物馆、电影以及建筑纪念碑和历史景观钟寻找。重返过去的时间旅行,不管是以纪录片形式还是以主题公园形式,都有着极高的娱乐价值并且在文化预算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 2、第二个动因与确认认同的需求相符。这一点涉及的并不仅仅是一般的好奇心和获得更高信息及娱乐价值的愿景,而是自身的历史。19世纪的观点认为,个人认同或者民族/国家认同,只有通过历史才能获得。 3、回忆的第三个动因来自于一种命令强迫、。。。。作为“memoria”一词的词源和语义核心,“monere”最初的意义是“告诫”。纪念碑与提醒相关,它提醒人们不要忘却某件事情,并不仅仅因为记忆是断断续续的,而且因为记忆试图对过去的负担表示拒绝。 引自 开端:德国历史有多漫长或是多短暂? p11
回应 2021-03-29 14:41 -
芳菲天 (珊珊尔来 晏晏尔去)
阿莱达·阿斯曼:《记忆中的历史》。袁乔斯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公共空间中的历史: 1. 一座建筑无的最高价值并不在于砖石与贵重的材料,而载于它的年岁,在于它作为人类生活、创造与受难历史见证的这一特质。S. 76 2. 存续,将“被遗忘的年代与未来时代联系在一起”,并以此在这个急速跃进、流光易逝的世界里维系一种延续感和认同感。S。 76. 3. 即将那些历史的重要见证物继续本真地保留下去,以便让今人至后世得以对...2019-12-06 18:23
阿莱达·阿斯曼:《记忆中的历史》。袁乔斯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公共空间中的历史:
1. 一座建筑无的最高价值并不在于砖石与贵重的材料,而载于它的年岁,在于它作为人类生活、创造与受难历史见证的这一特质。S. 76
2. 存续,将“被遗忘的年代与未来时代联系在一起”,并以此在这个急速跃进、流光易逝的世界里维系一种延续感和认同感。S。 76.
3. 即将那些历史的重要见证物继续本真地保留下去,以便让今人至后世得以对过往的历史做出自己的评判。S. 76
4. “断裂与丧失之经历“,过往历史浪漫怀旧的转向,经久岁月的废墟形象与中世纪的哥特教堂。。。 在城市形象的变迁消逝中,博物馆实践功效显而易见。在这样的实践中,那些承载着重新可辨识性以及身份认同的元素得以保全。S。 77
5. 文物保护的实践总是设计对文化的甄别取舍,。。。 与文本经典化的过程相类比。。。 “封圣”,其存在被宣告为不可侵犯。S. 78
6. 从原来对单体建筑的保护扩展到对建筑群的保护,最后又到所谓的“文物古迹区”。。。 并无建筑立于其上的周边环境 。。。 S。 79
7. 如果一件物品特别古老,或者能以它的形体给人留下印象,我们便将它视为历史的,。。。 如果一件物品已经失去了功能,并因此属于一格永久逝去的年代,我们也可以认为它是历史的。S. 88
8 这座建筑作为唯一仅存的孤本才有其见证历史的价值。S。 89
9 好像一张羊皮纸上新旧相叠的文字记录一样。。。 地质分层。地理学隐喻,羊皮纸上的新旧相叠的文字则是一种语文学上的隐喻。。。 在一定区域内,循环往复地改变、覆盖与沉积,造成了历史本身的层层相叠。。“年代的层次”。。。 “非共时的共时性” 存于当代却建于不同年代层次的城市建筑。。。。 S. 91
10 “现代野蛮人“感到害怕与恐慌,因为他们对这些语言既一无所知又无力掌控。空间化的历史具有一种结构,而这种结构正是在文化残迹的叠加与沉积中”有机生成。。。。 S。92
11 建筑则对于其象征意义的重编改写具有强烈的反抗特性。。。 建筑当然可以被拆除或者加以增建,但它们自身的印迹却并非可以轻易删去。S.95
12 “恐怖地形图“历史纪念场所,其中还包括欧洲犹太遇难者纪念碑和犹太博物馆。。。 纳粹时期。。。 创伤。。。 S. 96
13, 历史象征和历史话语权的问题。。。 重塑国家自我形象的手段。。。S。 97
14 到底有哪些是我们愿意承认为历史的一部分的?到底哪一段历史是我们愿意讲述并使之留存于记忆之中的?S。109
15. Adrian von Buttlar, 建筑作为记忆的承载者有其意义所在,并要求保留参差异质的城市面貌,正是在这样的城市中,互相矛盾的历史图景才能够始终得以识读。我们正为自己“裁剪一格与自身未来相适应的过去”。。。。 作为历史的物化记录,建筑应该要体现出其作为思想和历史参与者的多样性,这其中也包括了部位人们所乐见的内容。S. 110
16. 和谐统一的时代风貌是以牺牲历史层次为代价,那么。。。 重建的历史建筑年代越是久远,就意味着在复建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历史遗迹不得不遭受被拆除与遗忘的命运。S. 112
被展演的历史:博物馆和媒体
1. 原物,它们作为回忆的承载物和历史实质的化身散发着独一无二的光芒。。。 S. 115
2. “逃亡、驱逐、融合“, 德国人,多形态的欧洲暴力历史。。。 既处于施害者又处于受害者的位置。。。 通过对那些至今为止被正式历史话语或者公共历史讨论所设计或已被边缘化的事件和经历进行解读,。。。 象征着一种视角的转换和对历史阐释的拓展。。。。 S。 125
3. “欧洲记忆与团结合作网“。。。S. 127
历史展示的三种基本形式:叙述、展览、展演
1. 叙述:不只是以时间顺序对已经发声事件进行排列,它也包含了一种因果关系。。。 或者是依赖于人的意图,或是依赖于事实的有效联系,赋予被叙述的事件以意义、重要性及方向的从来不单是时间顺序,而首先是以一种叙述式的语义学对其进行改写。。。。 叙述的结构式生成联系和意义的一种基础形式。。。 对多样信息进行层次清晰划分、刺激性再现处理的最为简单和紧凑的形式。。。。 “虚构小说必须忠于事实,事实越真实,小说越好看”。。。 S. 129
2. 展览:对历史文字、绘画和物品在空间内的布局整合。。。。 系列 作品,位置关系和集群形式的并列存在,也可以是对称和对抗形式的并列存在。由于每一场展览都以文字“脚本”为基础,已经设定好的穿过各个空间的走到,既能够连接又能拆分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的结构。。。。 “物质交织在一起,赋予它们意义,将它们组织成画面;借其作为真实物品所具有的特性,这些物品协助实现历史对事实的合理要求。。。。 以一种叙述性的基本模式为基础,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本质性的东西。。。 超越语言文本因素以外,具有一种完全不同的非语言符号性质的图像和物体。S。 131
3. 过去秩序的残存碎片,它们脱离了其原始的相关联系而在展览中被置于一种新的联系和新的秩序中。。。。物品的再度维度化和再度语境化。。。 S。 131
4. 展演: 媒体演示。。。 历史的科诺普化。。。 Guido Knopp ; 空间展示: 舞台,历史的发生地。。。 得以信息传播、体验可能性和行为需要为目的。。。 集中营这些历史发生地,历史遗物或遗迹被保存下来,经过充分改造被用于参观目的。。。 可以用作电影的拍摄场地或者用于建立博物馆、档案馆和研究场所。S. 132
5. 地域性,在历史发生地的表现和表演 想象的追加体验与既往历史的重新设定 历史发生地 遗址和遗物 活动的人 纪念馆 历史舞台 S. 133
6. 被物体化的过去,阿伦特, 实在物品的可触及性。。。 将自己嵌入并且伊福在某一具体的物体上。。。 回忆的储存设备发挥一种不可替代的影响和力量。。。 S. 133
7. Erinnerungsveranlassungsleistung… 记忆诱发能力。。。 象征空间。。。 过去历史的符号。。 历史见证价值的原件。。。 真实性。。。 不具有符号性的历史遗物。。。 只有在历史讲述的过程中它们才成为不再沉默的历史见证部分。个人纪念价值的物品, 个人的生活轨迹和苦难历史具体化。。。 “在感官上身临其境的特质“。。。 想象,主体与客体,当下与过去的桥梁。。。 S。 134
8. “没有一座文明的丰碑不同时也是一份野蛮暴力的实录。正如文明的记载没有拜托野蛮,它由一个人到另一个主人的流转方式也被暴力败坏了。” S. 138
9. 博物馆,直接处理原始物件并且与历史具有地域上的联系。。。 错误地以为自己就是见证者。。 对想象和记忆事加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具有高度情感潜能的被深刻映入想象和回忆的表演图像。。。 以图像扭转 历史时空并同时于其重叠且将其封闭的魔力。。。 S。 141
10. 协调了一个社会当中异质的历史画面。。。 一个共同的想象空间。。。 想象的共同体。。。 缠绕在社会中的回忆。。。 一般化的表现形式。。。 潜在的意义。。。 何时的可清晰传达的。。。 集体记忆的客观立足点。。。 新主题的敏感度。。。 通过这种情感投入意愿的充分利用打开进入历史的新通道。。。 巨星,, 群众 沉重主体。。。。 S。 142
11. 历史展演: 活着的历史,被压抑的具有娱乐性的存在。。。 S. 153
12. “民众不想被教育,它们需要的是被冲击” 消费社会 S. 166
回应 2019-12-06 18:23 -
所谓文化记忆(kuulturelles Credachtnis),是一种文本的、仪式的和意象的系统,阿斯曼夫妇将其分为“功能记忆”( Funktionsgedachtni)和“储存记忆”( Speichergedachtnis),分别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阐幽发微。“功能记忆”亦称“定居记忆”( bewohnte Gedachtnis),在《回忆空间》(Eerinnerung traume )一书中,阿莱达・阿斯曼指出,功能记忆与集体、个人等載体相关联,贯穿过去、现在和未来,具有选择性把个人的记...
2019-11-07 18:38
所谓文化记忆(kuulturelles Credachtnis),是一种文本的、仪式的和意象的系统,阿斯曼夫妇将其分为“功能记忆”( Funktionsgedachtni)和“储存记忆”( Speichergedachtnis),分别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阐幽发微。“功能记忆”亦称“定居记忆”( bewohnte Gedachtnis),在《回忆空间》(Eerinnerung traume )一书中,阿莱达・阿斯曼指出,功能记忆与集体、个人等載体相关联,贯穿过去、现在和未来,具有选择性把个人的记忆和经验勾连成一个整体,作为“生”的自我的形象,给予行为以必)因此,主体可以通过功能记忆取舍过去,在时间性中再构事件,赋予人生以价值标准。具体而言,功能记忆的作用体现在“合法化”( Legitimation)、“非合法化”( Delegitimation以及“区分”( Distinktion)等方面。“合法化”是将公共的或政治的记忆作为优先关心的事项,统治者独占过去,也取未来;“非合法”指官方记忆所生产的非正式的、批判性的和覆性的记忆,历史由胜者所写,也被胜者忘却;“区分”则是通过诸如纪念等活动赋予集体以自我认同的轮廓。与功能记忆相对应的是“储存记忆”,储存记忆亦被称为“未定居记忆”( unbewohnte Gedachtn),它与赞定的载体切断联系,割裂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联,价值没有高下之分,因为追求真实,储存记忆保存了价值和规范。这种记忆是一种“没有定型的汇聚”。储存记忆的功用在于更新文化知识的基本资源。在储存记忆与功能记忆之间,必须有高度的穿透性,但是,如何使之成为可能并得以保证,需要检验。在象征化和选择等所谓言语化过程中,不断修正其历史理性。在深化这考察后,还必须回到证言者的话语中:没有利害关系的证言者的记忆故事能否经得起检验,需要反复省察,最后交由伦理裁断。储存记忆与功能记忆并非二元对立关系,有些储存记忆作为功能记忆的背景停留在无意识的状态,这是人类的“记忆”,准确地说是“记录”。 阿斯曼夫妇创造的另一个概念是“交流记忆”(KommunlkatlvesGedachtnis)。在《文化记忆》( Das kulturelle Gedachtnis)一书中,扬・阿斯曼指出,交流记忆以不人记忆为基础,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交流而自然形成的,为同时代具有同样生活经验的人所共有。因此,随着记忆主体的变化,其内容也会发生变化,如世代记忆。文化记忆依北外在的媒介装置和文化实践,交流记忆是“短时段的记忆"。件随共同体的变化而变化;文化记忆是基于不动的绝对的过去而来的“长时段的记忆”。 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概念奠定了今日记忆研究的框架。哈布瓦赫将记忆从历史中剥离出来,二者径庭有别,记忆是“活着的记忆” (memorie vecue),而历史一记录、传统一传承是使记忆固定化的两种形式。哈布瓦赫用集体记忆概念讨论人群如何整合为一个集体,认为集体记忆保证了集体的特性和连续性,而历史学的记忆不具有确保认同的效用;集体记忆与其所属的集体一样,总是以复数的形式存在而整合不同历史框架的历史学的记忆则以单数形式存在。集体记忆隐瞒大变化,而历史学的记忆则专门探讨変化。阿斯曼夫妇认为,集体中无疑有记忆,但记忆不可能从集体中创造出,因为集体记忆中不存在有机的地盘。集体记忆背后存在的不是集体精神或客观精神,而是社会所使用的符号和象征等。因此,如果简单类比的话,哈布瓦赫“活着的记忆”相当于“交流记忆”,“传统”则近乎“文化记忆”。
回应 2019-11-07 18:38
-
钊歌夜弦 (钊歌夜弦)
对困扰我们、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做出反应的是构成知觉和体验的感觉,而这些意识奠定了我们接受和经历的基础。只有当这个此刻成为过去、终止或者结束,回忆才能够出现。 被回忆的并不是当时的事件,而是变成了以当下的视角去看待的它,并且它很有可能还在不停地发生新的变化。 新的当下所决定和判断的过去,绝不可能与曾经的当下相一致。只要过去还是当下,它就交织着对未来的期望。 没有包含在未来像中的曾经的现在显得如此陌...2018-02-21 15:40
对困扰我们、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做出反应的是构成知觉和体验的感觉,而这些意识奠定了我们接受和经历的基础。只有当这个此刻成为过去、终止或者结束,回忆才能够出现。 被回忆的并不是当时的事件,而是变成了以当下的视角去看待的它,并且它很有可能还在不停地发生新的变化。 新的当下所决定和判断的过去,绝不可能与曾经的当下相一致。只要过去还是当下,它就交织着对未来的期望。 没有包含在未来像中的曾经的现在显得如此陌生,我们对其无法进行辨认,这就是具有未来视角的当下和过去视角中的当下的巨大区别。 人类无法放弃回忆,凭借回忆他们超越各自当下的时间维度延伸至那些不在场的事件。 人类所拥有的回忆是一种非感官的接受形式。被回忆的过去可能是一种纯粹的建构、一种虚造、一种幻象,但它确实是一种被直觉和主观认为是真实的感知。 引自 前言 P2
回忆意味着:赋予那些逝去的事物以现代的意义。 过去是一面镜子,在镜子中我们超越当下感知的自我,并将我们口中称为自我的事物不断地进行重新组合。 引自 前言 P3
在本书中,记忆中的历史将涉及那些正在场或者还在场的人和事,以及那些被保持在当下或者被再次忆起并由此重新进入意识当中的人和事。 引自 前言 对日常生活中历史的交流形式。
回应 2018-02-21 15:40 -
导言里,阿斯曼开宗明义提出问题:不在的过去还有多少存留于今天?过去多大程度上呈现在现在意识或无意识之中?业已消失而无法诉诸感觉的东西在哪种形式上还可以用感觉来把握?过去和现在、遥远的事物和近前的事物、隔绝的事物和当下的话题之间是怎样交叉的?为此阿斯曼主要从代际、锁链、公共建筑、博物馆和媒体四个视角展开,讨论战后德国人如何面对内在化的纳粹历史的大问题,如何面对战败后深藏在意识之中的对于战争罪责的...
2017-05-19 11:15
-
钊歌夜弦 (钊歌夜弦)
在记忆范式中尤为崭新的是“身份”(或认同)这一概念, (吕博)城市形象中被保护起来的古迹将不再被改变,它们的作用就在于,在飞速改变的城市建筑形象中“确保具有唤醒作用的元素,即构成身份认同的元素”。 物质形式作为记忆的承载物,我们重新再讨论的时候,只是抓住其物质形态?还是其主体性问题? P10 我们可以获得不同的与过去的联系,它们是由不同的动因所促成的: 1. 好奇。 2. 与确认认同的需求相符。尼采认为,个人...2018-02-21 16:08
在记忆范式中尤为崭新的是“身份”(或认同)这一概念, (吕博)城市形象中被保护起来的古迹将不再被改变,它们的作用就在于,在飞速改变的城市建筑形象中“确保具有唤醒作用的元素,即构成身份认同的元素”。 引自 开端 物质形式作为记忆的承载物,我们重新再讨论的时候,只是抓住其物质形态?还是其主体性问题?
P10
我们可以获得不同的与过去的联系,它们是由不同的动因所促成的: 1. 好奇。 2. 与确认认同的需求相符。尼采认为,个人及集体对于自身的历史,对于清清楚楚呈现、并以物的形式展示出来的所有东西,都存在一种情感性的联系。 3. 一种命令强迫。对过去的某些事件作为道德义务的认同。 引自 开端 回应 2018-02-21 16:08 -
最近“四五年代”又一次高调进入社会意识。那些现在已是80岁左右的人们当年积极建立学派或研究机构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而现在引人注意的——不管他们是否愿意——却是他们的整个生平。这里涉及的并不是这代人被普遍认可的在知识或艺术方面的光辉成就,而是他们被国家社会主义所影响的青年时代的一些事件。一条裂缝在人生成就和生平之间张开,它成就了观察“四五年代”这一代人身份的新视角。 君特·格拉斯对其党卫军成员身份的...
2019-01-19 14:29
最近“四五年代”又一次高调进入社会意识。那些现在已是80岁左右的人们当年积极建立学派或研究机构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而现在引人注意的——不管他们是否愿意——却是他们的整个生平。这里涉及的并不是这代人被普遍认可的在知识或艺术方面的光辉成就,而是他们被国家社会主义所影响的青年时代的一些事件。一条裂缝在人生成就和生平之间张开,它成就了观察“四五年代”这一代人身份的新视角。 君特·格拉斯对其党卫军成员身份的坦白不仅在2006年的8月至10月间使德国民众大吃一惊,更直接引发了《Cicero》杂志对尤根·哈贝马斯的纳粹少年团经历的炒作。随之令人再度震惊的是,2007年6月人们在藏于柏林联邦档案馆的纳粹党中央登记册上的党员名单中发现了迪特·希尔德布朗特、齐格飞·蓝茨、马丁·瓦尔泽的名字。 媒体对这一代人感兴趣的并不是这些时代见证者所拥有的显赫社会地位——如1926年生的约阿希姆·菲斯特的回忆录《不是我》——而是他们勉强和被迫的历史见证人身份。 “历史中很少,也许从来没有哪一代人,像1933年至1945年的德国人那样,整个世代不仅是受到恶评,甚至陷入耻辱的境地。我不清楚历史是否有例外,即某个时代的历史并没有被该时代的大多数人所经历,然而却全部被打上了一样的印记。我们对这一时期的目光被当时所犯下的空前罪行最大限度地吸引和强占。所有的作为和不作为,所有这一时期的生活都以一种必然的方式暴露在照耀那些罪行的苍白灯光下。” 引自 被体现的历史:几代人的动力 回应 2019-01-19 14:29
-
明明 (牛肉火锅)
p8 记忆文化的三个维度 1、第一个动因是好奇。对于这一好奇的解答我们可以在历史书籍、博物馆、电影以及建筑纪念碑和历史景观钟寻找。重返过去的时间旅行,不管是以纪录片形式还是以主题公园形式,都有着极高的娱乐价值并且在文化预算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 2、第二个动因与确认认同的需求相符。这一点涉及的并不仅仅是一般的好奇心和获得更高信息及娱乐价值的愿景,而是自身的历史。19世纪的观点认为,个人认同或者民族/国家...2021-03-29 14:41
身份的再出现p8
记忆文化的三个维度 1、第一个动因是好奇。对于这一好奇的解答我们可以在历史书籍、博物馆、电影以及建筑纪念碑和历史景观钟寻找。重返过去的时间旅行,不管是以纪录片形式还是以主题公园形式,都有着极高的娱乐价值并且在文化预算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 2、第二个动因与确认认同的需求相符。这一点涉及的并不仅仅是一般的好奇心和获得更高信息及娱乐价值的愿景,而是自身的历史。19世纪的观点认为,个人认同或者民族/国家认同,只有通过历史才能获得。 3、回忆的第三个动因来自于一种命令强迫、。。。。作为“memoria”一词的词源和语义核心,“monere”最初的意义是“告诫”。纪念碑与提醒相关,它提醒人们不要忘却某件事情,并不仅仅因为记忆是断断续续的,而且因为记忆试图对过去的负担表示拒绝。 引自 开端:德国历史有多漫长或是多短暂? p11
回应 2021-03-29 14:41 -
芳菲天 (珊珊尔来 晏晏尔去)
阿莱达·阿斯曼:《记忆中的历史》。袁乔斯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公共空间中的历史: 1. 一座建筑无的最高价值并不在于砖石与贵重的材料,而载于它的年岁,在于它作为人类生活、创造与受难历史见证的这一特质。S. 76 2. 存续,将“被遗忘的年代与未来时代联系在一起”,并以此在这个急速跃进、流光易逝的世界里维系一种延续感和认同感。S。 76. 3. 即将那些历史的重要见证物继续本真地保留下去,以便让今人至后世得以对...2019-12-06 18:23
阿莱达·阿斯曼:《记忆中的历史》。袁乔斯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公共空间中的历史:
1. 一座建筑无的最高价值并不在于砖石与贵重的材料,而载于它的年岁,在于它作为人类生活、创造与受难历史见证的这一特质。S. 76
2. 存续,将“被遗忘的年代与未来时代联系在一起”,并以此在这个急速跃进、流光易逝的世界里维系一种延续感和认同感。S。 76.
3. 即将那些历史的重要见证物继续本真地保留下去,以便让今人至后世得以对过往的历史做出自己的评判。S. 76
4. “断裂与丧失之经历“,过往历史浪漫怀旧的转向,经久岁月的废墟形象与中世纪的哥特教堂。。。 在城市形象的变迁消逝中,博物馆实践功效显而易见。在这样的实践中,那些承载着重新可辨识性以及身份认同的元素得以保全。S。 77
5. 文物保护的实践总是设计对文化的甄别取舍,。。。 与文本经典化的过程相类比。。。 “封圣”,其存在被宣告为不可侵犯。S. 78
6. 从原来对单体建筑的保护扩展到对建筑群的保护,最后又到所谓的“文物古迹区”。。。 并无建筑立于其上的周边环境 。。。 S。 79
7. 如果一件物品特别古老,或者能以它的形体给人留下印象,我们便将它视为历史的,。。。 如果一件物品已经失去了功能,并因此属于一格永久逝去的年代,我们也可以认为它是历史的。S. 88
8 这座建筑作为唯一仅存的孤本才有其见证历史的价值。S。 89
9 好像一张羊皮纸上新旧相叠的文字记录一样。。。 地质分层。地理学隐喻,羊皮纸上的新旧相叠的文字则是一种语文学上的隐喻。。。 在一定区域内,循环往复地改变、覆盖与沉积,造成了历史本身的层层相叠。。“年代的层次”。。。 “非共时的共时性” 存于当代却建于不同年代层次的城市建筑。。。。 S. 91
10 “现代野蛮人“感到害怕与恐慌,因为他们对这些语言既一无所知又无力掌控。空间化的历史具有一种结构,而这种结构正是在文化残迹的叠加与沉积中”有机生成。。。。 S。92
11 建筑则对于其象征意义的重编改写具有强烈的反抗特性。。。 建筑当然可以被拆除或者加以增建,但它们自身的印迹却并非可以轻易删去。S.95
12 “恐怖地形图“历史纪念场所,其中还包括欧洲犹太遇难者纪念碑和犹太博物馆。。。 纳粹时期。。。 创伤。。。 S. 96
13, 历史象征和历史话语权的问题。。。 重塑国家自我形象的手段。。。S。 97
14 到底有哪些是我们愿意承认为历史的一部分的?到底哪一段历史是我们愿意讲述并使之留存于记忆之中的?S。109
15. Adrian von Buttlar, 建筑作为记忆的承载者有其意义所在,并要求保留参差异质的城市面貌,正是在这样的城市中,互相矛盾的历史图景才能够始终得以识读。我们正为自己“裁剪一格与自身未来相适应的过去”。。。。 作为历史的物化记录,建筑应该要体现出其作为思想和历史参与者的多样性,这其中也包括了部位人们所乐见的内容。S. 110
16. 和谐统一的时代风貌是以牺牲历史层次为代价,那么。。。 重建的历史建筑年代越是久远,就意味着在复建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历史遗迹不得不遭受被拆除与遗忘的命运。S. 112
被展演的历史:博物馆和媒体
1. 原物,它们作为回忆的承载物和历史实质的化身散发着独一无二的光芒。。。 S. 115
2. “逃亡、驱逐、融合“, 德国人,多形态的欧洲暴力历史。。。 既处于施害者又处于受害者的位置。。。 通过对那些至今为止被正式历史话语或者公共历史讨论所设计或已被边缘化的事件和经历进行解读,。。。 象征着一种视角的转换和对历史阐释的拓展。。。。 S。 125
3. “欧洲记忆与团结合作网“。。。S. 127
历史展示的三种基本形式:叙述、展览、展演
1. 叙述:不只是以时间顺序对已经发声事件进行排列,它也包含了一种因果关系。。。 或者是依赖于人的意图,或是依赖于事实的有效联系,赋予被叙述的事件以意义、重要性及方向的从来不单是时间顺序,而首先是以一种叙述式的语义学对其进行改写。。。。 叙述的结构式生成联系和意义的一种基础形式。。。 对多样信息进行层次清晰划分、刺激性再现处理的最为简单和紧凑的形式。。。。 “虚构小说必须忠于事实,事实越真实,小说越好看”。。。 S. 129
2. 展览:对历史文字、绘画和物品在空间内的布局整合。。。。 系列 作品,位置关系和集群形式的并列存在,也可以是对称和对抗形式的并列存在。由于每一场展览都以文字“脚本”为基础,已经设定好的穿过各个空间的走到,既能够连接又能拆分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的结构。。。。 “物质交织在一起,赋予它们意义,将它们组织成画面;借其作为真实物品所具有的特性,这些物品协助实现历史对事实的合理要求。。。。 以一种叙述性的基本模式为基础,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本质性的东西。。。 超越语言文本因素以外,具有一种完全不同的非语言符号性质的图像和物体。S。 131
3. 过去秩序的残存碎片,它们脱离了其原始的相关联系而在展览中被置于一种新的联系和新的秩序中。。。。物品的再度维度化和再度语境化。。。 S。 131
4. 展演: 媒体演示。。。 历史的科诺普化。。。 Guido Knopp ; 空间展示: 舞台,历史的发生地。。。 得以信息传播、体验可能性和行为需要为目的。。。 集中营这些历史发生地,历史遗物或遗迹被保存下来,经过充分改造被用于参观目的。。。 可以用作电影的拍摄场地或者用于建立博物馆、档案馆和研究场所。S. 132
5. 地域性,在历史发生地的表现和表演 想象的追加体验与既往历史的重新设定 历史发生地 遗址和遗物 活动的人 纪念馆 历史舞台 S. 133
6. 被物体化的过去,阿伦特, 实在物品的可触及性。。。 将自己嵌入并且伊福在某一具体的物体上。。。 回忆的储存设备发挥一种不可替代的影响和力量。。。 S. 133
7. Erinnerungsveranlassungsleistung… 记忆诱发能力。。。 象征空间。。。 过去历史的符号。。 历史见证价值的原件。。。 真实性。。。 不具有符号性的历史遗物。。。 只有在历史讲述的过程中它们才成为不再沉默的历史见证部分。个人纪念价值的物品, 个人的生活轨迹和苦难历史具体化。。。 “在感官上身临其境的特质“。。。 想象,主体与客体,当下与过去的桥梁。。。 S。 134
8. “没有一座文明的丰碑不同时也是一份野蛮暴力的实录。正如文明的记载没有拜托野蛮,它由一个人到另一个主人的流转方式也被暴力败坏了。” S. 138
9. 博物馆,直接处理原始物件并且与历史具有地域上的联系。。。 错误地以为自己就是见证者。。 对想象和记忆事加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具有高度情感潜能的被深刻映入想象和回忆的表演图像。。。 以图像扭转 历史时空并同时于其重叠且将其封闭的魔力。。。 S。 141
10. 协调了一个社会当中异质的历史画面。。。 一个共同的想象空间。。。 想象的共同体。。。 缠绕在社会中的回忆。。。 一般化的表现形式。。。 潜在的意义。。。 何时的可清晰传达的。。。 集体记忆的客观立足点。。。 新主题的敏感度。。。 通过这种情感投入意愿的充分利用打开进入历史的新通道。。。 巨星,, 群众 沉重主体。。。。 S。 142
11. 历史展演: 活着的历史,被压抑的具有娱乐性的存在。。。 S. 153
12. “民众不想被教育,它们需要的是被冲击” 消费社会 S. 166
回应 2019-12-06 18:23 -
所谓文化记忆(kuulturelles Credachtnis),是一种文本的、仪式的和意象的系统,阿斯曼夫妇将其分为“功能记忆”( Funktionsgedachtni)和“储存记忆”( Speichergedachtnis),分别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阐幽发微。“功能记忆”亦称“定居记忆”( bewohnte Gedachtnis),在《回忆空间》(Eerinnerung traume )一书中,阿莱达・阿斯曼指出,功能记忆与集体、个人等載体相关联,贯穿过去、现在和未来,具有选择性把个人的记...
2019-11-07 18:38
所谓文化记忆(kuulturelles Credachtnis),是一种文本的、仪式的和意象的系统,阿斯曼夫妇将其分为“功能记忆”( Funktionsgedachtni)和“储存记忆”( Speichergedachtnis),分别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阐幽发微。“功能记忆”亦称“定居记忆”( bewohnte Gedachtnis),在《回忆空间》(Eerinnerung traume )一书中,阿莱达・阿斯曼指出,功能记忆与集体、个人等載体相关联,贯穿过去、现在和未来,具有选择性把个人的记忆和经验勾连成一个整体,作为“生”的自我的形象,给予行为以必)因此,主体可以通过功能记忆取舍过去,在时间性中再构事件,赋予人生以价值标准。具体而言,功能记忆的作用体现在“合法化”( Legitimation)、“非合法化”( Delegitimation以及“区分”( Distinktion)等方面。“合法化”是将公共的或政治的记忆作为优先关心的事项,统治者独占过去,也取未来;“非合法”指官方记忆所生产的非正式的、批判性的和覆性的记忆,历史由胜者所写,也被胜者忘却;“区分”则是通过诸如纪念等活动赋予集体以自我认同的轮廓。与功能记忆相对应的是“储存记忆”,储存记忆亦被称为“未定居记忆”( unbewohnte Gedachtn),它与赞定的载体切断联系,割裂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联,价值没有高下之分,因为追求真实,储存记忆保存了价值和规范。这种记忆是一种“没有定型的汇聚”。储存记忆的功用在于更新文化知识的基本资源。在储存记忆与功能记忆之间,必须有高度的穿透性,但是,如何使之成为可能并得以保证,需要检验。在象征化和选择等所谓言语化过程中,不断修正其历史理性。在深化这考察后,还必须回到证言者的话语中:没有利害关系的证言者的记忆故事能否经得起检验,需要反复省察,最后交由伦理裁断。储存记忆与功能记忆并非二元对立关系,有些储存记忆作为功能记忆的背景停留在无意识的状态,这是人类的“记忆”,准确地说是“记录”。 阿斯曼夫妇创造的另一个概念是“交流记忆”(KommunlkatlvesGedachtnis)。在《文化记忆》( Das kulturelle Gedachtnis)一书中,扬・阿斯曼指出,交流记忆以不人记忆为基础,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交流而自然形成的,为同时代具有同样生活经验的人所共有。因此,随着记忆主体的变化,其内容也会发生变化,如世代记忆。文化记忆依北外在的媒介装置和文化实践,交流记忆是“短时段的记忆"。件随共同体的变化而变化;文化记忆是基于不动的绝对的过去而来的“长时段的记忆”。 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概念奠定了今日记忆研究的框架。哈布瓦赫将记忆从历史中剥离出来,二者径庭有别,记忆是“活着的记忆” (memorie vecue),而历史一记录、传统一传承是使记忆固定化的两种形式。哈布瓦赫用集体记忆概念讨论人群如何整合为一个集体,认为集体记忆保证了集体的特性和连续性,而历史学的记忆不具有确保认同的效用;集体记忆与其所属的集体一样,总是以复数的形式存在而整合不同历史框架的历史学的记忆则以单数形式存在。集体记忆隐瞒大变化,而历史学的记忆则专门探讨変化。阿斯曼夫妇认为,集体中无疑有记忆,但记忆不可能从集体中创造出,因为集体记忆中不存在有机的地盘。集体记忆背后存在的不是集体精神或客观精神,而是社会所使用的符号和象征等。因此,如果简单类比的话,哈布瓦赫“活着的记忆”相当于“交流记忆”,“传统”则近乎“文化记忆”。
回应 2019-11-07 18:38 -
最近“四五年代”又一次高调进入社会意识。那些现在已是80岁左右的人们当年积极建立学派或研究机构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而现在引人注意的——不管他们是否愿意——却是他们的整个生平。这里涉及的并不是这代人被普遍认可的在知识或艺术方面的光辉成就,而是他们被国家社会主义所影响的青年时代的一些事件。一条裂缝在人生成就和生平之间张开,它成就了观察“四五年代”这一代人身份的新视角。 君特·格拉斯对其党卫军成员身份的...
2019-01-19 14:29
最近“四五年代”又一次高调进入社会意识。那些现在已是80岁左右的人们当年积极建立学派或研究机构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而现在引人注意的——不管他们是否愿意——却是他们的整个生平。这里涉及的并不是这代人被普遍认可的在知识或艺术方面的光辉成就,而是他们被国家社会主义所影响的青年时代的一些事件。一条裂缝在人生成就和生平之间张开,它成就了观察“四五年代”这一代人身份的新视角。 君特·格拉斯对其党卫军成员身份的坦白不仅在2006年的8月至10月间使德国民众大吃一惊,更直接引发了《Cicero》杂志对尤根·哈贝马斯的纳粹少年团经历的炒作。随之令人再度震惊的是,2007年6月人们在藏于柏林联邦档案馆的纳粹党中央登记册上的党员名单中发现了迪特·希尔德布朗特、齐格飞·蓝茨、马丁·瓦尔泽的名字。 媒体对这一代人感兴趣的并不是这些时代见证者所拥有的显赫社会地位——如1926年生的约阿希姆·菲斯特的回忆录《不是我》——而是他们勉强和被迫的历史见证人身份。 “历史中很少,也许从来没有哪一代人,像1933年至1945年的德国人那样,整个世代不仅是受到恶评,甚至陷入耻辱的境地。我不清楚历史是否有例外,即某个时代的历史并没有被该时代的大多数人所经历,然而却全部被打上了一样的印记。我们对这一时期的目光被当时所犯下的空前罪行最大限度地吸引和强占。所有的作为和不作为,所有这一时期的生活都以一种必然的方式暴露在照耀那些罪行的苍白灯光下。” 引自 被体现的历史:几代人的动力 回应 2019-01-19 14:29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购买二手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Beck (2007)暂无评分 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记忆中的历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gawe 2017-10-05
表征历史的几个场域:家庭、建筑、博物馆、媒体。结合20世纪德国国家认同做了经验性阐释。
0 有用 大猫咪F 2019-07-12
博论里极大地依赖了这本书里的理论,自然要五星。不过在此基础上,对这本书最不满的地方,就是其中涉及的专业名词都没有附原文,导致要写英文论文时找得非常辛苦...
0 有用 瞳. 2019-11-09
代际的“水砖”,家庭记忆的望远镜套筒,柏林城市空间的羊皮纸复写印迹,非共时的共时性。
2 有用 浅上奈奈子 2018-08-01
可读性很强, 记忆的操演和刻写形式总结得感觉缺点什么...
0 有用 风中 2017-08-12
不觉得是浅尝辄止吗?
0 有用 malingcat 2021-04-03
家族史、建筑、博物馆和媒体,是如何体现“代际”在记忆中的重要作用的。例子都是德国的,分析框架是可资借鉴的。体量比阿斯曼的其他著作要小,理解起来不难,就是对于不理解德国历史的读者会有些隔膜之感。
0 有用 明明 2021-03-29
像吕博这样的现代化理论家认为,这种向过往历史情感上的转向其实是对于我们生活世界中那些熟悉场景消逝的一种补偿。而后者是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而出现的。 每一代人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需求都必须在空间中进行重新的考量与安排,而创-造之人,与保护之人之间的冲突也必须时时得到新的协调与解决。p77-78 后两章轻松好用(因为也是一些共识类的内容针对德国的阐释),而第二章“代际”和“水砖”更有意思。再讲不可言... 像吕博这样的现代化理论家认为,这种向过往历史情感上的转向其实是对于我们生活世界中那些熟悉场景消逝的一种补偿。而后者是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而出现的。 每一代人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需求都必须在空间中进行重新的考量与安排,而创-造之人,与保护之人之间的冲突也必须时时得到新的协调与解决。p77-78 后两章轻松好用(因为也是一些共识类的内容针对德国的阐释),而第二章“代际”和“水砖”更有意思。再讲不可言说的内容,或者不存在的内容,如大战之前的德国史仿佛一夜消失。 我觉得理论书还是要尽量写得薄。 备存电子版 (展开)
0 有用 ℌ𝔢𝔯𝔪𝔦𝔬𝔫𝔢 2021-03-06
新一轮的营养吊瓶打上了
0 有用 暮迹星空 2021-02-26
阿莱德·阿斯曼的演讲集,聚焦于二十世纪德国历史认识的演变,即在不同时期不同景观之下,德国人如何解读、叙述自己的历史。四个方面,代际 家庭锁链 历史建筑与历史展示。
0 有用 空空 2021-01-14
并不复杂的理论和案例,但语言显得缠绕冗余,不知道是不是译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