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看完除了佩服还是佩服 这么扎实的史料爬梳功底 真不是坐几年冷板凳就能出来的……再次感叹果然每个师门都有每个师门不同的门风 这本书真的就很茅海建了 从制度史的角度出发梳理了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各级政务官事务官的形成 着重考察其来源与升迁 以此反应制度对于人事的影响 较少论述 语言平实 条理极其清晰 绝对会成为外交研究领域的经典!那些说无聊啰嗦的建议你们自己写一篇博士论文 不足之处在于觉得“外交官群体的形成”这个题目还是有点大了 或者说是有点点不切题?不过可能李文杰老师的用意就在于排比史料之后让它们自己说话吧 总之真的很扎实 比那些什么套个后现代理论随便解说一下的垃圾博论好太多 真的是造福学界啊!
3.8星。关于晚清外交制度史比较详尽的研究,包括了总理衙门、外务部和驻外人员三部分内容。当然从制度看,晚清外交的突出问题是外交官员是差使而非职缺,即非职业化,进而导致外交官外语能力的不足、任内碌碌无为、相当一部分官员借助总理衙门为跳板谋求升官、驻外使节对国外情报搜集的低效率等等一系列问题,但要完全解释这一现象就远非制度史研究所能解决了。作者中文史料爬梳颇不易,但外文方面就显得不足,且文字上也较枯燥,与其师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不过本书也算是近年来中文学界关于总理衙门和外务部两个机构研究的较佳著作了。
功底扎实,叙事缜密,可谓沉潜者。不过似可从这一个案出发,与更大的理论对话,而不仅限于近代外交史范畴
茅海建的学生作品,史料上详尽的很。茅海建,唐启华都是同类型人,史料第一,故也谈吐甚欢。当然制度史之类书籍都极为枯燥,我一天翻完
重点看了看和翻译有关的部分
我喜欢李文杰老师!
资料翔实,理据充实,但就是缺乏那种让人耳目一新,却又不落窠臼的结论与分析。
这本是历史学著作?全书没有人物,只罗列了一堆资料,辛苦了。读不到任何史事,这些人和历史事件的关联体现在哪里?没有人,没有事,没有味道。
能挖出如此多史料就已很厉害
在上下班路上断断续续读,今天在家终于收尾了。作为博论本文极其扎实,引用大量档案文献,做成表格无数,对外交官群体在晚清民初的构成,迁转做了细致的讨论。文中不乏更新我认识之处,比如清末总理衙门与使节是差使,他们的升等是通过本职的变动体现的。如此,就不难理解为何晚清外交为何不专业了,因为旧体制上嫁接的新制度,没有生发的机制。
生动的制度史研究。比较令人感兴趣的是,是近代以来中国外交系统所具有的「跨越政权式」的自我传统。
师伯的博论,除了佩服还是佩服,扎实、清晰,从制度与人物出发,考察晚清的总理衙门和外务部,尤能发现从译署到外部这一过程背后的制度逻辑,这需要从浩如烟海的奏摺上谕中探寻,实在不易。不仅是晚清外交史的必读书目,也是一本很好用的工具书。无论是初具近代外交部性质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还是改组后西式的外务部,或是常驻各国使馆,都是中国传统所无,而拜西方列强之所教。然而,清朝对外人所教制度,并非得其精髓,予以复制。新式的外交机构从一开始,就是从传统的母体中生长,此后逐渐改造、纠正,最后落地生根。唯一的遗憾是,个案研究少了一些。
制度的边界感十分清晰
详瞻厚实,佩服之至,作者厉害的绝不仅是史料功夫,更是制度分析时那种单刀直入,一针见血的爽脆,当初读《日暮乾清门》时也是同样的感受。
“制度的执行在于人,事件的参与在于人,人的因素在近代外交史中的表现很值得关注,他们的素质直接关涉国家外交的走向与每一次交涉的具体成败。”诚然,官职制度的创立、发展与变迁是研究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脉络,本书正是从制度出发,以观察一个群体(人)的形成。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晚清外交也从“业余”走向“专业”,就像一个懵懂的孩子渐渐成熟。还应该指出的是,制度的设计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趋于完善,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却是另一番天地,需要做另外的研究和讨论。
超级赞,把清季最后50年外交官脉络的演变,分析得非常清楚,值得推荐。
此领域绕不过的基石性研究,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对史料广泛且深入的掌握也是《辨色视朝》和《日暮乾清门》的基础。略感可惜的是除了序言部分外,几乎没有与国内外先行研究的对话,难以通过本书发散找寻到更多相关研究。
资料收集完备,论述风格有乃师之风,作者以外交官切入来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研究,虽然近代以来的对外事务冲击了中国,但因为对于洋务的鄙夷导致主管此业务者无法尽力于此,而为了吸引其他官员加入所以设立丰厚的条件,但实际上不少官员并不久任,只是以此为跳板。翻译一职则大多不称职,但是随着外务部的改革,使得不少被视为非正途人员获得机会晋升,外交逐渐获得国际视野。
2005年8月的一天,导师茅海建吩咐还是硕士一年级的我,陪同来访的政治大学唐启华教授参观遵化东陵。在咸丰帝定陵的长长甬道上,两位老师海阔天空,讲起各自的研究心得,谈到国内与国外、前辈与当世学者的学问。我听到最多的关键词,是档案、史料,是朴实、守拙。在老师那里,我逐渐明白,学问有其高深处,但路径却并不复杂,是材料的、史实的、说明的。读史料集、跑档案馆,从原始材料出发,由点滴解析入手,谨慎前行,持久用功,成为我努力去问学的基本方向。
史料翔实,挖出很多细节比较有趣。古事所以知今,会发现很多问题从一开始就已种下根源,诸如外交界语言和业务能力之争,自古有之。总体来看,叙述罗列的内容还是稍多了些,属于说清楚了但讲得还不够透彻。
> 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
23 有用 中关村村花🌸 2019-06-26 11:11:16
看完除了佩服还是佩服 这么扎实的史料爬梳功底 真不是坐几年冷板凳就能出来的……再次感叹果然每个师门都有每个师门不同的门风 这本书真的就很茅海建了 从制度史的角度出发梳理了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各级政务官事务官的形成 着重考察其来源与升迁 以此反应制度对于人事的影响 较少论述 语言平实 条理极其清晰 绝对会成为外交研究领域的经典!那些说无聊啰嗦的建议你们自己写一篇博士论文 不足之处在于觉得“外交官群体的形成”这个题目还是有点大了 或者说是有点点不切题?不过可能李文杰老师的用意就在于排比史料之后让它们自己说话吧 总之真的很扎实 比那些什么套个后现代理论随便解说一下的垃圾博论好太多 真的是造福学界啊!
17 有用 納蘭逸蕭 2017-03-29 17:15:49
3.8星。关于晚清外交制度史比较详尽的研究,包括了总理衙门、外务部和驻外人员三部分内容。当然从制度看,晚清外交的突出问题是外交官员是差使而非职缺,即非职业化,进而导致外交官外语能力的不足、任内碌碌无为、相当一部分官员借助总理衙门为跳板谋求升官、驻外使节对国外情报搜集的低效率等等一系列问题,但要完全解释这一现象就远非制度史研究所能解决了。作者中文史料爬梳颇不易,但外文方面就显得不足,且文字上也较枯燥,与其师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不过本书也算是近年来中文学界关于总理衙门和外务部两个机构研究的较佳著作了。
9 有用 维舟 2017-06-16 12:17:55
功底扎实,叙事缜密,可谓沉潜者。不过似可从这一个案出发,与更大的理论对话,而不仅限于近代外交史范畴
13 有用 Tradition 2017-09-25 19:32:28
茅海建的学生作品,史料上详尽的很。茅海建,唐启华都是同类型人,史料第一,故也谈吐甚欢。当然制度史之类书籍都极为枯燥,我一天翻完
2 有用 Holder Joe 2017-12-07 21:29:46
重点看了看和翻译有关的部分
3 有用 m 2019-11-10 11:11:36
我喜欢李文杰老师!
2 有用 Kilimanjaro 2019-09-06 19:29:04
资料翔实,理据充实,但就是缺乏那种让人耳目一新,却又不落窠臼的结论与分析。
3 有用 王荣欣 2019-08-07 00:17:14
这本是历史学著作?全书没有人物,只罗列了一堆资料,辛苦了。读不到任何史事,这些人和历史事件的关联体现在哪里?没有人,没有事,没有味道。
1 有用 MlleHui 2019-01-29 15:11:36
能挖出如此多史料就已很厉害
2 有用 熊大成 2019-02-03 19:23:01
在上下班路上断断续续读,今天在家终于收尾了。作为博论本文极其扎实,引用大量档案文献,做成表格无数,对外交官群体在晚清民初的构成,迁转做了细致的讨论。文中不乏更新我认识之处,比如清末总理衙门与使节是差使,他们的升等是通过本职的变动体现的。如此,就不难理解为何晚清外交为何不专业了,因为旧体制上嫁接的新制度,没有生发的机制。
1 有用 朱颐钊 2021-11-09 08:42:19
生动的制度史研究。比较令人感兴趣的是,是近代以来中国外交系统所具有的「跨越政权式」的自我传统。
2 有用 春秋 2023-04-29 19:07:45 广东
师伯的博论,除了佩服还是佩服,扎实、清晰,从制度与人物出发,考察晚清的总理衙门和外务部,尤能发现从译署到外部这一过程背后的制度逻辑,这需要从浩如烟海的奏摺上谕中探寻,实在不易。不仅是晚清外交史的必读书目,也是一本很好用的工具书。无论是初具近代外交部性质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还是改组后西式的外务部,或是常驻各国使馆,都是中国传统所无,而拜西方列强之所教。然而,清朝对外人所教制度,并非得其精髓,予以复制。新式的外交机构从一开始,就是从传统的母体中生长,此后逐渐改造、纠正,最后落地生根。唯一的遗憾是,个案研究少了一些。
1 有用 阿珂路 2022-08-19 13:34:13
制度的边界感十分清晰
2 有用 Mantus 2022-02-02 15:03:36
详瞻厚实,佩服之至,作者厉害的绝不仅是史料功夫,更是制度分析时那种单刀直入,一针见血的爽脆,当初读《日暮乾清门》时也是同样的感受。
2 有用 SeventhMints 2021-12-14 13:23:39
“制度的执行在于人,事件的参与在于人,人的因素在近代外交史中的表现很值得关注,他们的素质直接关涉国家外交的走向与每一次交涉的具体成败。”诚然,官职制度的创立、发展与变迁是研究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脉络,本书正是从制度出发,以观察一个群体(人)的形成。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晚清外交也从“业余”走向“专业”,就像一个懵懂的孩子渐渐成熟。还应该指出的是,制度的设计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趋于完善,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却是另一番天地,需要做另外的研究和讨论。
1 有用 须臾之间 2021-11-16 20:47:21
超级赞,把清季最后50年外交官脉络的演变,分析得非常清楚,值得推荐。
1 有用 兔子晴 2024-09-13 11:25:52 北京
此领域绕不过的基石性研究,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对史料广泛且深入的掌握也是《辨色视朝》和《日暮乾清门》的基础。略感可惜的是除了序言部分外,几乎没有与国内外先行研究的对话,难以通过本书发散找寻到更多相关研究。
1 有用 江州穆瑾 2023-11-14 11:55:48 四川
资料收集完备,论述风格有乃师之风,作者以外交官切入来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研究,虽然近代以来的对外事务冲击了中国,但因为对于洋务的鄙夷导致主管此业务者无法尽力于此,而为了吸引其他官员加入所以设立丰厚的条件,但实际上不少官员并不久任,只是以此为跳板。翻译一职则大多不称职,但是随着外务部的改革,使得不少被视为非正途人员获得机会晋升,外交逐渐获得国际视野。
1 有用 , 2025-02-10 11:11:37 北京
2005年8月的一天,导师茅海建吩咐还是硕士一年级的我,陪同来访的政治大学唐启华教授参观遵化东陵。在咸丰帝定陵的长长甬道上,两位老师海阔天空,讲起各自的研究心得,谈到国内与国外、前辈与当世学者的学问。我听到最多的关键词,是档案、史料,是朴实、守拙。在老师那里,我逐渐明白,学问有其高深处,但路径却并不复杂,是材料的、史实的、说明的。读史料集、跑档案馆,从原始材料出发,由点滴解析入手,谨慎前行,持久用功,成为我努力去问学的基本方向。
2 有用 Jerry 2017-05-26 13:06:22
史料翔实,挖出很多细节比较有趣。古事所以知今,会发现很多问题从一开始就已种下根源,诸如外交界语言和业务能力之争,自古有之。总体来看,叙述罗列的内容还是稍多了些,属于说清楚了但讲得还不够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