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东北是新中国的工业基地,为独立、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以此为前提,它在计划经济时期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生产的基地。历经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的市场化改革,东北老工业基地自身的文化生产及其之于当代中国文化的意义都发生了深刻的重构。本书着重从历史再现和记忆再生产的角度来描述这种重构,广泛考察了春节晚会东北小品、二人转、评书、小说、电视剧、电影、先锋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及城市改造等领域的相关文化现象,透过地方性表象深入分析与中国社会的整体变迁相伴随的意识形态实践,并在对社会主义文化生产的历史遗产的发掘中尝试探寻其未来可能性。
历史 记忆 生产的创作者
· · · · · ·
-
刘岩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刘岩
1978年生于辽宁省沈阳市。200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从事西方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同时以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为主要学术志趣。已在相关研究领域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华夏边缘叙述与新时期文化》。
目录 · · · · · ·
绪 论//1
第一章 赵本山、东北表述与大众文化的霸权建构//11
第一节 春节晚会中的赵本山//11
第二节 话语爆炸与“黑”/“红”变奏//22
第三节 后赵本山时代:转型期贺岁喜剧的终结//36
第二章 作为流动神话的赵本山现象:以《马大帅》为中心//44
· · · · · · (更多)
第一章 赵本山、东北表述与大众文化的霸权建构//11
第一节 春节晚会中的赵本山//11
第二节 话语爆炸与“黑”/“红”变奏//22
第三节 后赵本山时代:转型期贺岁喜剧的终结//36
第二章 作为流动神话的赵本山现象:以《马大帅》为中心//44
· · · · · · (更多)
绪 论//1
第一章 赵本山、东北表述与大众文化的霸权建构//11
第一节 春节晚会中的赵本山//11
第二节 话语爆炸与“黑”/“红”变奏//22
第三节 后赵本山时代:转型期贺岁喜剧的终结//36
第二章 作为流动神话的赵本山现象:以《马大帅》为中心//44
第一节 流动的主体//44
第二节 释“梦”种种//52
第三节 鳏夫爱情故事//57
第三章 社会主义工业基地的“民间”文化生产//62
第一节 二人转:“民间”“地方”与“传统”//62
第二节 说书人与当代史:田连元与单田芳自传对读//71
第四章 “元记录”电影中的工厂与城市//86
第一节 故事和“关于讲故事的故事”//86
第二节 家与国,断裂与连续//89
第三节 沈阳人在成都:“共和国长子”不能说话吗?//93
第五章 老工业基地的创意景观改造与城市记忆再生产//97
第一节 “沈阳798”的逆向798模式//97
第二节 “智慧转型”与“浴火重生”//101
第三节 区域景观化的城市记忆//106
第四节 消失的钟楼与被遗忘的有机城市//110
第六章 “东北人不是黑社会”:城市“江湖”想象与“锈带”情感结构//120
第一节 “都市外乡人”与社会主义城市经验//121
第二节 分化的暴力空间:“锈带”的抗争、对立与结合//124
第三节 构成“主流社会”的“黑社会”:他者修辞与历史质疑//128
结 语//131
后 记//139
· · · · · · (收起)
第一章 赵本山、东北表述与大众文化的霸权建构//11
第一节 春节晚会中的赵本山//11
第二节 话语爆炸与“黑”/“红”变奏//22
第三节 后赵本山时代:转型期贺岁喜剧的终结//36
第二章 作为流动神话的赵本山现象:以《马大帅》为中心//44
第一节 流动的主体//44
第二节 释“梦”种种//52
第三节 鳏夫爱情故事//57
第三章 社会主义工业基地的“民间”文化生产//62
第一节 二人转:“民间”“地方”与“传统”//62
第二节 说书人与当代史:田连元与单田芳自传对读//71
第四章 “元记录”电影中的工厂与城市//86
第一节 故事和“关于讲故事的故事”//86
第二节 家与国,断裂与连续//89
第三节 沈阳人在成都:“共和国长子”不能说话吗?//93
第五章 老工业基地的创意景观改造与城市记忆再生产//97
第一节 “沈阳798”的逆向798模式//97
第二节 “智慧转型”与“浴火重生”//101
第三节 区域景观化的城市记忆//106
第四节 消失的钟楼与被遗忘的有机城市//110
第六章 “东北人不是黑社会”:城市“江湖”想象与“锈带”情感结构//120
第一节 “都市外乡人”与社会主义城市经验//121
第二节 分化的暴力空间:“锈带”的抗争、对立与结合//124
第三节 构成“主流社会”的“黑社会”:他者修辞与历史质疑//128
结 语//131
后 记//139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该表述无疑十分悖谬:东北是“老工业基地”,东北人却又是“都市外乡人”。但这种组合的悖谬在当今的主流书写逻辑中是完全无法被感知的,因为市场原教旨主义话语中的计划习性恰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话语中的小农习性的隐喻式的复写:仿佛工人如同农民依附土地一样依附于国家。由此也就不难发现,在主流经济话语这种看似与东北小品绝对不可同日而语的高级表述中,实际上存在着与后者大体一致的修辞机制——东北性、农民性和50-70年代习性的象征交换,通过这种修辞转换,一种以经济人理性为中心的二项对立结构得以建立,在其中,工人对分配正义和体制保障的诉求不被承认为是现代公民意识,而被指认为是一种前现代的保守和依附惰性,换言之,这种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话语完全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所推重的观念和社会习性层面的工农差别,最终只生产两种身份:市场经济时代的适者与不适者。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节 春节晚会中的赵本山//11 -
各种媒介的话语对刘涌几乎众口一词的“黑社会”指认与其说是对一个过去长期处于匿名状态的社会现实的充分发现,毋宁说是一场成功的霸权统识的建构。“黑社会”这一舶来的能指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大众文化的消费者而言,最为直接的联想召唤自然莫过于好莱坞和香港电影中的都市暴力形象,以成熟市场社会的边缘形象指称某种本土现实不啻构成了现代化中国身份想象的一种方式,同时对这种舶来能指在大众文化文本中过分突显的暴力色彩则有效地遮蔽了它作为一种生产方式的悖论就不足为怪:一方面,刘涌被毫无余地地定性为“黑社会”“黑老大”或“黑道霸主”,他在案发前作为民营企业家的合法身份似乎完全成了“画皮”或假面具,而另一方面,只有极个别的论者注意到了对刘涌非法财产的司法认定的缺席,这与其死刑改判所引发的激烈争论形成了异常鲜明的对照。于此相关的是,在和“刘涌案”盘根错节的“慕马腐败案”中,众多贪官被媒体描述为“黑社会的保护伞”,然而他们呈现在具体报道中的却并非与暴力有必然联系的所谓“涉黑”行径,而是帮助刘涌攫取国家和集体资产的权钱交易的一般事实。显而易见,为表述“刘涌案”和“慕马案”的“黑社会”修辞成功隐去的是一个更具普遍意义的过程:在权力寻租的直接推动下,一个官僚(法院庭长)之子在短短四五年时间里迅速发迹为身家数亿的新富。此外,由于在这种表述中,“黑社会”成了一个失去产业内涵的纯粹暴力能指,因而它几乎是顺理成章地被与另一种源远流长的关于东北的定型化想象——彪悍民风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刘涌案”刚浮出水面不久,辽宁著名球星张玉宁又因为一年前的车祸事件被队友曲乐恒指为“黑社会”成员,引起了传媒在另一层面上的热烈炒作,一时之间,辽宁乃至整个东北仿佛成了“黑社会”大本营,“黑社会”也仿佛不再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而成了一种作风,一种气派,甚至一种性格。随着此类“黑社会”文本的大批量生产,东北再次成了一个具有普遍社会阐释效力的镜像空...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节 话语爆炸与“黑”/“红”变奏//22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历史 记忆 生产"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历史 记忆 生产"的人也喜欢 · · · · · ·
历史 记忆 生产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拓展了我对研究方法的了解
因为准备公考关注了言实出版社,但想不起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因为豆瓣里谁点了已读还是淘宝购书的时候随手凑单,最优惠的折扣让这本书低至9块多,不过我是花14块多钱买的。我想这么薄,一百多页,我就为了拓宽一下知识面,了解一下家乡辽宁,给公考收集一下素材,马上就能秒读完...
(展开)
> 更多书评 9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工人阶级及相关研究(3) (🦉的瓦涅密)
- 法学nerd的偏冷读书世界 (李初一)
- 东北历史文化研究 (佟在久)
- 书单|想象北方 (墙头马.上)
- 书单|x (X)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历史 记忆 生产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徐三肨 2023-03-28 16:50:36 江苏
感受到一种文化研究的温度
5 有用 57 2021-08-01 13:13:43
离开学校很久以后再看,对作者的这一句更心有戚戚,“自身仿佛是一分为二的,一半走在生活经验的隧道里,一半迷失在人文的景观里。”
28 有用 熊阿姨 2017-03-28 22:08:05
界面友好的通俗文化批评,事实资料非常充足,对赵本山小品文本的梳理,对沈阳铸造博物馆的变化记录,对知名辽宁评书演员个人史的分析……每个话题都有极详细的调查做支撑,太难得了。很多话题以往并不是话题(沈阳钟厂的钟楼去向),问题意识强。
7 有用 咩咩咩 2020-08-25 18:05:36
作者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是好的,但我很不喜欢这种文化研究式的写法,分明已经预设了研究结论,接下来只是高度选择性地呈现文本,辅之以跳跃的学术脑洞。如戴锦华般狂拽理论大词如天花乱坠的文风,只适用于那一代学者了,年轻学人倘若照猫画虎,只会弄巧成拙。
5 有用 Domino 2016-12-27 08:42:13
历史性比较缺乏,空间层面也应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