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东北是新中国的工业基地,为独立、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以此为前提,它在计划经济时期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生产的基地。历经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的市场化改革,东北老工业基地自身的文化生产及其之于当代中国文化的意义都发生了深刻的重构。本书着重从历史再现和记忆再生产的角度来描述这种重构,广泛考察了春节晚会东北小品、二人转、评书、小说、电视剧、电影、先锋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及城市改造等领域的相关文化现象,透过地方性表象深入分析与中国社会的整体变迁相伴随的意识形态实践,并在对社会主义文化生产的历史遗产的发掘中尝试探寻其未来可能性。
历史 记忆 生产的创作者
· · · · · ·
-
刘岩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刘岩
1978年生于辽宁省沈阳市。200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从事西方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同时以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为主要学术志趣。已在相关研究领域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华夏边缘叙述与新时期文化》。
目录 · · · · · ·
绪 论//1
第一章 赵本山、东北表述与大众文化的霸权建构//11
第一节 春节晚会中的赵本山//11
第二节 话语爆炸与“黑”/“红”变奏//22
第三节 后赵本山时代:转型期贺岁喜剧的终结//36
第二章 作为流动神话的赵本山现象:以《马大帅》为中心//44
· · · · · · (更多)
第一章 赵本山、东北表述与大众文化的霸权建构//11
第一节 春节晚会中的赵本山//11
第二节 话语爆炸与“黑”/“红”变奏//22
第三节 后赵本山时代:转型期贺岁喜剧的终结//36
第二章 作为流动神话的赵本山现象:以《马大帅》为中心//44
· · · · · · (更多)
绪 论//1
第一章 赵本山、东北表述与大众文化的霸权建构//11
第一节 春节晚会中的赵本山//11
第二节 话语爆炸与“黑”/“红”变奏//22
第三节 后赵本山时代:转型期贺岁喜剧的终结//36
第二章 作为流动神话的赵本山现象:以《马大帅》为中心//44
第一节 流动的主体//44
第二节 释“梦”种种//52
第三节 鳏夫爱情故事//57
第三章 社会主义工业基地的“民间”文化生产//62
第一节 二人转:“民间”“地方”与“传统”//62
第二节 说书人与当代史:田连元与单田芳自传对读//71
第四章 “元记录”电影中的工厂与城市//86
第一节 故事和“关于讲故事的故事”//86
第二节 家与国,断裂与连续//89
第三节 沈阳人在成都:“共和国长子”不能说话吗?//93
第五章 老工业基地的创意景观改造与城市记忆再生产//97
第一节 “沈阳798”的逆向798模式//97
第二节 “智慧转型”与“浴火重生”//101
第三节 区域景观化的城市记忆//106
第四节 消失的钟楼与被遗忘的有机城市//110
第六章 “东北人不是黑社会”:城市“江湖”想象与“锈带”情感结构//120
第一节 “都市外乡人”与社会主义城市经验//121
第二节 分化的暴力空间:“锈带”的抗争、对立与结合//124
第三节 构成“主流社会”的“黑社会”:他者修辞与历史质疑//128
结 语//131
后 记//139
· · · · · · (收起)
第一章 赵本山、东北表述与大众文化的霸权建构//11
第一节 春节晚会中的赵本山//11
第二节 话语爆炸与“黑”/“红”变奏//22
第三节 后赵本山时代:转型期贺岁喜剧的终结//36
第二章 作为流动神话的赵本山现象:以《马大帅》为中心//44
第一节 流动的主体//44
第二节 释“梦”种种//52
第三节 鳏夫爱情故事//57
第三章 社会主义工业基地的“民间”文化生产//62
第一节 二人转:“民间”“地方”与“传统”//62
第二节 说书人与当代史:田连元与单田芳自传对读//71
第四章 “元记录”电影中的工厂与城市//86
第一节 故事和“关于讲故事的故事”//86
第二节 家与国,断裂与连续//89
第三节 沈阳人在成都:“共和国长子”不能说话吗?//93
第五章 老工业基地的创意景观改造与城市记忆再生产//97
第一节 “沈阳798”的逆向798模式//97
第二节 “智慧转型”与“浴火重生”//101
第三节 区域景观化的城市记忆//106
第四节 消失的钟楼与被遗忘的有机城市//110
第六章 “东北人不是黑社会”:城市“江湖”想象与“锈带”情感结构//120
第一节 “都市外乡人”与社会主义城市经验//121
第二节 分化的暴力空间:“锈带”的抗争、对立与结合//124
第三节 构成“主流社会”的“黑社会”:他者修辞与历史质疑//128
结 语//131
后 记//139
· · · · · · (收起)
喜欢读"历史 记忆 生产"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历史 记忆 生产"的人也喜欢 · · · · · ·
- 华夏边缘叙述与新时期文化 9.5
- 有声的左翼 8.8
- 隐形书写 8.8
- 同时代的北方 7.4
- 从阶级话语到民族话语 8.0
- 书写"我乡我土" 8.0
- 在理论内部 8.7
- 当代中国的文化想象与社会重构 8.5
历史 记忆 生产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拓展了我对研究方法的了解
因为准备公考关注了言实出版社,但想不起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因为豆瓣里谁点了已读还是淘宝购书的时候随手凑单,最优惠的折扣让这本书低至9块多,不过我是花14块多钱买的。我想这么薄,一百多页,我就为了拓宽一下知识面,了解一下家乡辽宁,给公考收集一下素材,马上就能秒读完...
(展开)
> 更多书评 9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工人阶级及相关研究(3) (🦉的瓦涅密)
- 法学nerd的偏冷读书世界 (李初一)
- 东北历史文化研究 (佟在久)
- 书单|x (X)
- 左翼文学文化研究 (Anthony)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历史 记忆 生产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冰镇乌龙茶 2019-08-29 23:56:31
匠气太重,整体还可。
5 有用 袁长庚 2019-08-30 00:11:22
一本小书和一个庞然大物一般的命题,留下许多极重要的线索
1 有用 橙子换马甲 2020-07-01 22:40:54
逼死学渣的学术书,但内容还是很值得一看,我最喜欢“老工业基地的创意景观改造与城市记忆再生产”那章,大概比较好懂。。大约摸猜测全书主题思想是,赵本山不代表“东北”,只是他走红的时代刚好与工业东北的衰败相重合,于是把东北人演绎为“城市”和“现代”的他者,符合主流宣传和人们的想象。在赵本山时代之前,东北作为共和国长子,不仅是工业中心,也是文化中心,来自各地的评书大家在东北打响,而各个工厂也有各自的文艺设... 逼死学渣的学术书,但内容还是很值得一看,我最喜欢“老工业基地的创意景观改造与城市记忆再生产”那章,大概比较好懂。。大约摸猜测全书主题思想是,赵本山不代表“东北”,只是他走红的时代刚好与工业东北的衰败相重合,于是把东北人演绎为“城市”和“现代”的他者,符合主流宣传和人们的想象。在赵本山时代之前,东北作为共和国长子,不仅是工业中心,也是文化中心,来自各地的评书大家在东北打响,而各个工厂也有各自的文艺设施和文艺人才,有着为工人阶级服务的高度专业化的文化工业。随着下岗工人被视为落后于时代的失败者,东北社会主义时代的成就被历史抹去,衰败的工厂成为商业景观,而东北人的新时代形象也被固化为官媒中赵本山式的陈风陋俗和流行文化中的黑社会,并且似乎以此形象才可获得经济收益。东北人要如何看见过去,面向未来。。 (展开)
7 有用 咩咩咩 2020-08-25 18:05:36
作者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是好的,但我很不喜欢这种文化研究式的写法,分明已经预设了研究结论,接下来只是高度选择性地呈现文本,辅之以跳跃的学术脑洞。如戴锦华般狂拽理论大词如天花乱坠的文风,只适用于那一代学者了,年轻学人倘若照猫画虎,只会弄巧成拙。
41 有用 esp吃梦香菇 2018-01-25 13:08:30
我的论文能达到这种关注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把话说明白,有理有据的水平我就满意了。个人感受今天东北人形象建立在两次特别坚决的遗忘(与满洲、与计划经济)之上的一次草率的重建,而无论是遗忘还是重建,在普通人/工人阶级几乎都没有任何选择权。两个疑问一是父辈不是一个好的能代替历史/阶层的词,二是为什么某些文本相对于另一些文本更值得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