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前言 009
什麼是翻譯理論? 011
1.1 從建構理論到理論 011
1.2 從理論到典範 013
1.3 章節安排 014
1.4 為什麼要讀翻譯理論? 016
1.5 翻譯理論要怎麼讀? 017
自然對等 019
2.1 自然對等的概念 021
2.2 對等理論 vs 結構主義 023
2.3 維持自然對等的手法 027
2.4 篇章對等 035
2.5 比較基準與「意義理論」 036
2.6 自然對等的優點 037
2.7 常見爭議 038
2.7.1「自然對等預設了不存在的對稱性」 038
2.7.2「對等與否的判定沒有心理學基礎」 039
2.7.3「新的資訊不可能『自然』」 039
2.7.4「自然主張隱藏著帝國主義」 039
2.7.5「自然主張促進本位主義」 040
2.8 自然對等次範式已經走入歷史 040
方向性對等 047
3.1 兩種類型的相似性 050
3.2 對等定義中的方向性 051
3.3 用回譯作測試 055
3.4 方向性對等的兩端 056
3.5 只有兩種嗎? 060
3.6 關聯理論 062
3.7 對等是一種假象 066
3.8 方向性對等的優點 067
3.9 常見批評 068
3.9.1「對等預設了語言的對稱性」 068
3.9.2「方向性對等理論是一種不必要的二元性」 069
3.9.3「對等理論確保了起始文本的優越地位」 069
3.9.4「對等沒有效率;相似就已經足夠」 069
目的論 075
4.1 目的:新範式的關鍵 076
4.2 萊斯、弗米爾,以及目的論之起源 080
4.3 霍爾茲-曼塔利及譯者的專業性 084
4.4 目的取向的「適度精確」理論 086
4.5 由誰來做決定? 088
4.6 目的範式的優點 091
4.7 常見爭議 092
4.7.1「我們翻譯的是文字,而非功能」 092
4.7.2「目的由文本定義」 092
4.7.3「『目的』的概念太過理想化」 093
4.7.4「目的論無法證偽」 093
4.7.5「目的論只關心不需對等的特例」 094
4.7.6「目的分析通常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 094
4.7.7「『經過良好訓練的譯者』是自我定義的概念」 094
4.7.8「該理論無法解決目的之間的衝突」 095
4.7.9「目的論違背了忠實和準確的原則」 095
4.8 譯案分析的延伸 096
描述範式 103
5.1 對等怎麼了? 104
5.2 描述範式的理論概念 105
5.2.1 翻譯轉移與分析 106
5.2.2 系統 111
5.3 規範 115
5.4「視為」翻譯 118
5.5 目標端優先 121
5.6 翻譯共性 122
5.6.1 語彙簡化 123
5.6.2 顯化 123
5.6.3 順應化 124
5.6.4 均化 124
5.6.5 獨特詞 124
5.7 翻譯法則 126
5.8 過程研究 128
5.9 常見批評 130
5.9.1「描述對譯者訓練沒有幫助」 130
5.9.2「目標方無法完全解釋所有的關係」 130
5.9.3「描述模型只考慮文本和系統,沒有考慮到人」 131
5.9.4「著重規範只是助長保守的態度」 131
5.9.5「『視為翻譯』的定義根本是套套邏輯」 132
5.9.6「描述理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歷史定位」 132
5.10 描述範式的未來發展 132
不確定性 139
6.1 為什麼要探討不確定性範式? 140
6.2 不確定原則 143
6.2.1 奎因的翻譯非決定性原 144
6.2.2 語言理論中的非決定論 146
6.3 決定論的語言觀,卻有非決定論的翻譯觀 147
6.3.1 翻譯理論中的克拉帝婁斯語言決定觀 149
6.3.2 克拉帝婁斯的語言決定觀做為一種翻譯方法 151
6.4 如何與不確定性共存的理論 154
6.4.1 光啟理論 155
6.4.2 共識理論 157
6.4.3 詮釋學 158
6.4.4 建構主義 160
6.4.5 賽局理論 162
6.4.6 非線性邏輯 163
6.4.7 符義衍生理論 167
6.5 解構 168
6.6 所以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翻譯? 171
6.7 常見批評 174
6.7.1「這些理論對譯者沒什麼幫助」 175
6.7.2「理論家不是譯者,他們不在乎翻譯實務的問題」 176
6.7.3「這些理論不夠嚴謹」 176
6.7.4「非決定觀根本沒有影響」 176
6.7.5「這些理論不過是為反對而反對」 177
6.7.6「解構預設了譯文的樣貌」 177
6.7.7「翻譯必然會有線性的特徵」 177
6.7.8「非決定觀使譯者綁手綁腳」 178
6.7.9「這些理論無法幫助我們與不確定性共存」 179
本地化 185
7.1 本地化作為一種範式 186
7.2 何謂本地化? 187
7.3 什麼是國際化? 190
7.4 本地化真的是新的嗎? 193
7.5 科技所扮演的角色 195
7.5.1 管理系統 196
7.5.2 可延伸標示語言 197
7.5.3 翻譯記憶軟體 199
7.5.4 基於語料庫的機器翻譯 200
7.5.5 志工翻譯 201
7.5.6 科技與重返「對等」 203
7.6 本地化情境下的翻譯 206
7.7 常見批評 207
7.7.1「本地化是翻譯的一部分」 208
7.7.2「本地化了無新意」 208
7.7.3「本地化貶低譯者地位」 208
7.7.4「本地化降低傳播的品質」 208
7.7.5「標準化降低了文化多樣性」 209
7.8 本地化的未來 209
文化翻譯 215
8.1 文化翻譯是否為新的範式? 216
8.2 霍米‧巴巴和「非物質」翻譯 217
8.3 沒有譯本的翻譯:拓展翻譯研究之呼籲 225
8.3.1 語言中介 225
8.3.2 雅各布森與符義衍生理論 226
8.3.3 埃文-佐哈爾所提倡的轉移理論 228
8.4 民族誌即翻譯 230
8.5 翻譯式社會學 232
8.6 史碧娃克和翻譯的政治精神分析 235
8.7「一切都是翻譯」 236
8.8 常見批評 238
8.8.1「這些理論只不過把翻譯當作一種譬喻」 238
8.8.2「文化翻譯只是智力漫遊的托詞」 239
8.8.3「文化翻譯只是薄弱的跨領域研究」 239
8.8.4「文化翻譯可以完全以英文進行研究」 240
8.8.5「文化翻譯與翻譯專業無關」 241
後記 要是這些理論都錯了呢 247
· · · · · · (
收起)
0 有用 寶寶 2019-07-30 08:33:01
真是具有諷刺意義的是:讀了譯文之後的認知和讀原文的認知是相差甚遠的。比較之下,譯文更多時候像是空洞的雞湯文,out of context,不能夠忠實於原文。不曉得這是因為譯者對英文不了解,或是無法用作為母語的中文來闡述別人的觀點,還是想要標新立異?賴氏的這本譯作之中大小問題,若有時間,可以按照其較早時期的另一本譯作《翻譯教程》裡面所羅列的黑白顛倒的硬傷、加油添醋扭曲原意,大量超額、欠額翻譯,為整個... 真是具有諷刺意義的是:讀了譯文之後的認知和讀原文的認知是相差甚遠的。比較之下,譯文更多時候像是空洞的雞湯文,out of context,不能夠忠實於原文。不曉得這是因為譯者對英文不了解,或是無法用作為母語的中文來闡述別人的觀點,還是想要標新立異?賴氏的這本譯作之中大小問題,若有時間,可以按照其較早時期的另一本譯作《翻譯教程》裡面所羅列的黑白顛倒的硬傷、加油添醋扭曲原意,大量超額、欠額翻譯,為整個中文翻譯作出了隨意自由譯寫的負面示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