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本书以20世纪80年代震动一时的“潘晓讨论”为中心,为当代文学研究——特别是关于80年代文学的研究——带入新的“问题意识”,一方面挑战既有的线性文学史描述、丰富我们的文学研究范式;一方面将广阔的社会、文化“大本文”引入对于8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小文本”的解读之中,以从方法上赋予当代文学研究以新质。
朱杰,男,1981年生,湖北宜昌人。上海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博士后。现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当代文化以及西方媒介理论。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大众与人民——从葛兰西看当代中国文学进程》《报纸的声音——“伯明翰学派”“媒介研究”的最初探索》等论文多篇。
从书脊看图书馆借过此书的人不超过个位数,也是第一次读博士论文成书。还记得中学那些读七九到八三年《人民文学》的日子:新奇、懵懂、有时震动。也许语言并没有多么高明,但那些文章确实有生活。也因此才有兴趣了解了八十年代,知道了“潘晓来信”:“任何人,不管是生存还是创造,都是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也许这样的话有且只有八十年代才可能被登在《中国青年报》上。读完潘晓似乎多些认识... 从书脊看图书馆借过此书的人不超过个位数,也是第一次读博士论文成书。还记得中学那些读七九到八三年《人民文学》的日子:新奇、懵懂、有时震动。也许语言并没有多么高明,但那些文章确实有生活。也因此才有兴趣了解了八十年代,知道了“潘晓来信”:“任何人,不管是生存还是创造,都是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也许这样的话有且只有八十年代才可能被登在《中国青年报》上。读完潘晓似乎多些认识,但读完这本书也许才真正明白那(或者说这?)些年轻人们在有意无意地表达些什么。“永远有人年轻”,永远有年轻人在焦灼不安,永远有年轻人要寻找“历史”寻找“共同体”寻找“北极光”但又失落不得。书里写早在八十年代后期那些年轻人就明白了,那如今又纠结什么?蒋子龙急流勇退可供参考。细想似可供一笑?笑! (展开)
内容还可以。但是实在不喜欢脚注占一张纸做重点和必要解释的行文方式,而且这种现象是一直重复存在,让人怀疑作者到底会不会写书,越读越烦躁。
可以给三星,但频繁在脚注大段引用并占满一页让人非常难受,就像没受过训练一样………除此之外语言也偏文学化,让人感觉不是在分析而是在用修辞说服。
> 1人在读
> 5人读过
> 25人想读
订阅关于人生意义的重建及其限制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宇宙风 2022-07-03 14:01:07
从书脊看图书馆借过此书的人不超过个位数,也是第一次读博士论文成书。还记得中学那些读七九到八三年《人民文学》的日子:新奇、懵懂、有时震动。也许语言并没有多么高明,但那些文章确实有生活。也因此才有兴趣了解了八十年代,知道了“潘晓来信”:“任何人,不管是生存还是创造,都是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也许这样的话有且只有八十年代才可能被登在《中国青年报》上。读完潘晓似乎多些认识... 从书脊看图书馆借过此书的人不超过个位数,也是第一次读博士论文成书。还记得中学那些读七九到八三年《人民文学》的日子:新奇、懵懂、有时震动。也许语言并没有多么高明,但那些文章确实有生活。也因此才有兴趣了解了八十年代,知道了“潘晓来信”:“任何人,不管是生存还是创造,都是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也许这样的话有且只有八十年代才可能被登在《中国青年报》上。读完潘晓似乎多些认识,但读完这本书也许才真正明白那(或者说这?)些年轻人们在有意无意地表达些什么。“永远有人年轻”,永远有年轻人在焦灼不安,永远有年轻人要寻找“历史”寻找“共同体”寻找“北极光”但又失落不得。书里写早在八十年代后期那些年轻人就明白了,那如今又纠结什么?蒋子龙急流勇退可供参考。细想似可供一笑?笑! (展开)
2 有用 杨梅烧酒 2021-06-25 14:58:56
内容还可以。但是实在不喜欢脚注占一张纸做重点和必要解释的行文方式,而且这种现象是一直重复存在,让人怀疑作者到底会不会写书,越读越烦躁。
0 有用 chaoshuibiao 2024-05-15 10:57:12 湖北
可以给三星,但频繁在脚注大段引用并占满一页让人非常难受,就像没受过训练一样………除此之外语言也偏文学化,让人感觉不是在分析而是在用修辞说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