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原作名: Homo Deus: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
译者: 林俊宏
出版年: 2017-2
页数: 416
定价: 6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08672069
内容简介 · · · · · ·
进入21世纪后,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已经被攻克,智人面临着新的待办议题:永生不老、幸福快乐和成为具有“神性”的人类。在解决这些新问题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颠覆我们很多当下认为无需佐证的“常识”,比如人文主义所推崇的自由意志将面临严峻挑战,机器将会代替人类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更重要的,当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人类将面临着从进化到智人以来zui大的一次改变,绝大部分人将沦为“无价值的群体”,只有少部分人能进化成特质发生改变的 “神人”。
未来,人类将面临着三大问题: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意识与智能的分离;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部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如何看待这三大问题,以及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将直接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发展。
作者简介 · · · · · ·
尤瓦尔•赫拉利,1976年生,青年怪才,全球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国际畅销书《人类简史》。其新作《未来简史》,以宏大视角审视人类未来的终极命运,甫一出版就在全球掀起一股风潮,引起广泛关注。
目录 · · · · · ·
生物贫穷线 2
看不见的舰队 5
打破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13
死亡的末日 18
幸福快乐的权利 26
地球的神 38
可以请哪位踩个刹车吗? 44
知识的矛盾 49
一段关于草坪的历史 52
第一幕中出现的一把枪 58
第一部分 智人征服世界
第2 章 人类世 65
蛇的孩子 68
祖先的需求 71
生物也是算法 75
农业交易 81
五百年孤寂 87
第3 章 人类的特殊之处 91
谁怕达尔文? 92
为什么股票交易所没有意识? 95
生命的等式 99
实验室大鼠的抑郁生活 109
有自我意识的黑猩猩 112
聪明的马 114
革命万岁! 119
在色情与暴力之外 123
意义的网 128
大同世界 134
第二部分 智人为世界赋予意义
第4 章 说书人 139
纸上的生活 146
神圣的经文 149
但这就是有用 156
第5 章 一对冤家 161
细菌和恶魔 162
如果遇见佛陀 166
伪造上帝 169
神圣教条 176
猎巫行动 178
第6 章 与“现代”的契约 181
银行家与吸血蝙蝠有何不同? 183
奇迹般的大饼 186
方舟综合征 191
毫无意义的竞赛追逐 197
第7 章 人文主义革命 201
向内心探寻 202
踏上绿野仙踪的黄砖路 215
战争的真相 220
人文主义的分裂 225
贝多芬比查克•贝里更高级吗? 234
宗教的人文战争 238
电力、基因学、伊斯兰激进主义 243
第三部分 智人失去控制权
第8 章 实验室里的定时炸弹 255
我是谁 263
生命的意义 270
第9 章 大分离 277
无用的阶级 288
87% 的可能性 297
从神使到君主 309
不平等的再升级 313
第10 章 意识的海洋 319
心智的差距 320
我闻到恐惧的气味 326
宇宙凭依的钉子 330
第11 章信数据得永生 335
所有的权力都去了哪? 340
概括历史 344
信息渴求自由 346
记录、上传、分享! 350
认识你自己 352
数据流里的一片涟漪 357
图片来源 363
致 谢 366
注 释 369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随着算法将人类挤出就业市场,财富和权力可能会集中在拥有强大算法的极少数精英手中,造成前所未有的社会及政治不平等。 到了21世纪,我们可能看到的是一个全新而庞大的阶级:这一群人没有任何经济、政治或艺术价值,对社会的繁荣、力量和荣耀也没有任何贡献。 传统上,人生主要分为两大时期:学习期,再加上之后的工作期。但这种传统模式很快就会彻底过时,想要不被淘汰只有一条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只不过,许多人,甚至是大多数人,大概都做不到这一点。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92页 -
The best reason to learn history: not in order to predict the future, but to free yourself of the past and imagine alternative destinies.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5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未来简史"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未来简史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未来简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89 条 )



Personal Feelings
-
酱油瓶 (Nothing is impossible.)
第1章 人类的新议题 人类已经相当成功地战胜了饥荒、瘟疫和战争,接下来人类的三大议题是:永生,幸福快乐,从“智人”进化为“神人”。 只要是有利于生存和繁衍的行为,生化系统就会用愉悦的感觉来回应。 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我们拥有越多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知识也过时得越快。 研究历史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要将自己从过去中释放... (2回应)2017-02-08 03:07 131人喜欢
第1章 人类的新议题 人类已经相当成功地战胜了饥荒、瘟疫和战争,接下来人类的三大议题是:永生,幸福快乐,从“智人”进化为“神人”。 只要是有利于生存和繁衍的行为,生化系统就会用愉悦的感觉来回应。 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我们拥有越多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知识也过时得越快。 研究历史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要将自己从过去中释放出来,想象是否有另一种命运。 ------------------------------- 第一部分 智人征服世界 第2章 人类世 ------------------------------- 21世纪将是由算法主导的世纪。 算法指的是进行计算、解决问题、做出决定的一套有条理的步骤。人类有99%的决定,包括配偶、事业和住处的重要抉择,都是由各种进化而成的算法来处理,我们把这些算法成为感觉、情感和欲望。 (从宗教中的思想来看)诸神承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虫病不兴,而人类也要提供一些回报。这就是农业交易的本质。诸神负责保护农业,让农业丰收,而人类则将部分农业品献给诸神。所有非人类的物种都是人类的资源而已,他们本身并没有价值,只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而存在。 农业革命是经济上的革命,也是宗教上的革命。新的经济关系兴起,新的宗教信念也同时产生,为残酷剥削动物找到了借口。 现代科学和工业的革命,带来了人与动物关系的第二次革命。在农业革命中,人类已经删去了动植物的台词,而到了科学革命,连诸神的台词也被删去。现在已成了人类的独角戏。 农业革命促成了有神论宗教,而科技革命催生了人文主义宗教:以人取代了神。有神论者崇拜的是神,人文主义者则崇拜人。有神论以神之名作为传统农业的借口,人文主义则是以人之名作为现代工业化农业的借口。 ------------------------------- 第3章 人类的特殊之处 ------------------------------- 从字面来看,英文的"individual"指的就是无法(in-)再分割(divide)的东西。说自己是"individual",也就是说我是个完整的个体,而不是由几个部分形成的集合。 主观体验有两个基本特征:之所以说感觉和欲望。机器人和计算机没有意识,是因为虽然它们能力强大, 却没有感觉,也没有欲望。 他心问题(英语:Problem of other minds),又称他人心灵问题,哲学知识论中的一个传统问题,由怀疑论提出。这个问题的内容,简单来说,是:如果我只能观察到其他人的外显行为,我要怎么知道其他人也拥有心智?因为人类可以透过内省来确认自己拥有心智,但是只能观察到其他人的外显行为,由行为来推论其他人也拥有内在心智,不能直接观察到其他人的心智。要如何建立哲学论据来证明其他人也拥有心智,以及证明对于他人心智的知识是可靠的,一直是哲学上的一个难题。(来自wiki) (笔记:母象看到狮子威胁她的小象,会冒生命危险冲过去,这是出于母爱,还是生物算法而与情感无关?作者的疑问符合我曾经提出的“生物制造”的观点,即一切都是基于生物进化,情感是大自然的编程,是自然让我们如此行为,包括爱。) 如今智人完全主宰地球,是因为只有智人这个物种能够大规模而灵活地合作。 “最后通牒博弈”告诉我们,智人的行事并不是按照冷冰冰的数学逻辑,而是根据有温度的社交逻辑。我们受情感控制。但是,当人数扩大,大批民众的行为和小型团体的行为必定是不同的。 只要智人住在相信同一套故事(如政治、宗教)的地方,就会遵守一样的规矩,于是不仅很容易预测陌生人会有什么行为,也很方便组织大规模合作的网络。 人类世界的现实分为三种:客观现实,如引力;主观现实,如头痛;互为主体(intersubjective),并非因为个人的信念或感受而存在,而是依靠许多人类的沟通互动而存在,如宗教、金钱和国家。 要说金钱是个互为主体的现实,相对还比较容易接受。但如果说自己的神、国家、价值观——这些赋予我们生命意义的事物——也是虚构的,我们就没那么容易接受了。我们希望相信自己的生命有客观意义,希望自己的种种牺牲不只是为了脑子里的各种空想。但事实上,大多数人生活的意义,都只存在于彼此讲述的故事之中。 没有任何动物能对抗我们,并不是因为它们没有灵魂或心灵,而是因为它们没有必要的想象力。 ------------------------------- 《未来简史》的笔记 - 第二部分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41592129/
《未来简史》的笔记 - 第三部分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41774724/
2回应 2017-02-08 03:07 -
酱油瓶 (Nothing is impossible.)
第二部分 智人为世界赋予意义 第4章 说书人 文字能够让人以算法的方式组织整个社会。在没有文字的社会里,人类通过大脑完成所有计算和决定;而有了文字之后,人类就能组成网络,每个人完成巨大算法里的一个小步骤,而最后的重要决定由整个算法来判断。这正是官僚体系的本质。 人类合作网络评价自我时,常常用的就是自己发明的标准,屡获好评也就毫不意外。特别是以虚构实体之名(神、国家和公司)而建立的人类网络,自然也就是...2017-02-10 02:57 37人喜欢
第二部分 智人为世界赋予意义 第4章 说书人 文字能够让人以算法的方式组织整个社会。在没有文字的社会里,人类通过大脑完成所有计算和决定;而有了文字之后,人类就能组成网络,每个人完成巨大算法里的一个小步骤,而最后的重要决定由整个算法来判断。这正是官僚体系的本质。 人类合作网络评价自我时,常常用的就是自己发明的标准,屡获好评也就毫不意外。特别是以虚构实体之名(神、国家和公司)而建立的人类网络,自然也就是从虚构实体的角度来判断是否成功。 ------------------------------- 第5章 一对冤家 ------------------------------- 现代科学虽然改变了游戏规则,但并非“以事实代替神话”如此简单。神话依然主宰人类,科学只是让神话更为强大。科学非但没有摧毁互为主体的现实,反而让它比以往更能完全控制客观现实与主观现实。在计算机和生物工程的协助下,人类开始能够重塑现实以符合心中的幻想,虚构与现实的界线将变得更加模糊。 把宗教等同于对神的信仰也有问题。宗教的定义应该在于其社会功能,而不在于神是否存在。任何无所不包的故事,只要能够为人类的法律、规范和价值观赋予高于一般人的合法性,就应该算是宗教。宗教能为人类社会结构找的理由,就是这些结构反映了高于一般人的法则。 只要是在人生旅程中质疑着各种俗世的惯例和契约,并前往未知的目的地,我们都称之为灵性之旅。这种旅程和宗教有根本的差异,因为宗教要巩固世俗秩序,但灵性要逃离世俗秩序。 宗教有种麻烦的倾向,即喜欢将事实声明转化为伦理判断,使得原本应该很简单的争议变得混乱而模糊。 宗教最在乎的是秩序,宗教的目的就是创造和维持社会结构;而科学最在乎的是力量,科学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得到力量,以治疗疾病、征伐作战、生产食物。 ------------------------------- 第6章 与“现代”的契约 ------------------------------- “现代性”就是一项交易,所有人都在出生的那天签了契约,从此规范了我们的生活,直到死亡。这份契约就是,人类同意放弃意义、换取力量。 现代生活就是在一个没有意义的宇宙里不断追求更多的力量。同时,现代文化也比以往任何文化感受到了更大的存在性焦虑。 信贷是“信任”在经济上的表现。 现代性的理念基础是:经济增长不仅有可能,而且还绝对必要。现代性的基本教义可以总结为一个简单的想法:如果要解决问题,可能就需要更多;为了拥有更多,就要生产更多。生产越多,消费就越多,越能提高生活水平,也越能享受到所谓的更快乐的生活。 传统观念把世界看成一块大小固定的饼,隐藏的假设就是世界上只有两种资源:原材料和能源。但事实上,资源有三种:原材料,能源和知识。原材料和能源取之有尽,但知识却是不断增长的,并且还能带来更多的原材料和能源。 人类享受了几百年的经济增长,也曾面临一些经济危机和生态灾难,但总能化险为夷。然而由于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能够犯错的空间也在不断缩小。 每当灾难发生,就算这场悲剧根本就是由富人引起的,但穷人受到的苦难几乎总是远远大于富人。 《共产党宣言》说得精辟,现代世界就是“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各种固定的关系和古老的偏见都遭到扫除,而新的结构等不到固定便已经陈旧。 现代社会让整个世界是非颠倒,让整个人类以为平衡比混乱更可怕,而贪婪因为能促进增长反而成了一件好事。 ------------------------------- 第7章 人文主义革命 ------------------------------- 正是人文主义,让人类摆脱了人生无意义、存在没依据的困境。传统认为,是伟大的宇宙计划为人类生活带来了意义,但人文主义让角色逆转,认为是人类体验为宇宙赋予了意义。根据人文主义的观点,人类必须从自己的内在体验找出意义,而且不仅是自己的意义,更是整个宇宙的意义。这是人文主义的主要训诫:为无意义的世界创造意义。 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也改变了教育制度。在中世纪,所有意义和权威来自于外部,因此教育的重点就在于顺从、背诵经文、研究古老传统。现代人文主义教育则要学生自己思考。 如果我信上帝,是因为我选择相信。如果我的心突然告诉我世上没有上帝,我也就不再相信。权威的本源都在于我自己的感觉。 在中世纪的欧洲,获得知识的主要公式是:知识 = 经文 x 逻辑。科学革命之后,知识 = 实证数据 x 数学,然而这个公式有一个重大缺点:无法处理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不管有多少数据都无法证明谋杀是错的,而人类社会如果缺少了这种价值判断就无法维系。 但人文主义还提供了另一种选择,知识 = 体验 x 敏感性。体验是一种主观现象,有三个主要成分:知觉、情绪及想法。敏感性包括两方面:注意到自己的知觉、情绪和想法;允许这些知觉、情绪和想法影响自己。 人文主义认为生命就是一种内在的渐进变化过程,靠着经验,让人从无知走向启蒙。人文主义生活的最高目标,就是通过各式智力、情绪及身体体验,充分发展人的知识。威廉•冯•洪堡曾说,“生命只有一座要征服的高峰——设法体验一切身为人的感觉”,可作为人文主义的座右铭。
人类史上,从没有任何文化如此重视人类的感受、欲望和体验。人文主义将生命看作一连串的体验。
自由人文主义(liberal humanism)突出个人的独特体验。社会人文主义强调注意他人的感受,注意自己的行动如何影响他人的体验。进化人文主义源于达尔文进化论,认为冲突能够促成自然选择、推动进步,比如战争经验能够推动人类有所成就,因为战争是让自然选择去消灭弱者。正如尼采说的,“那些杀不死我的,会使我更强大。”
像文化比较这种雷区,自由主义会小心绕开,以免做出政治不正确的失态举动。社会主义是一切交给政党来处理,要找出通过雷区的正确路途。进化人文主义却是开开心心地跳进来,把所有地雷都引爆,享受这场混乱。(笔记:这个比喻很搞笑啊)
自由主义鼓励每个人把自己视为独立的个体,于是同一阶级的成员各自独立,无法团结起来对抗压迫他们的制度。于是,自由主义让不平等永无止境,使大众走向贫困,让精英走向孤立。
塑造历史的,往往是一小群向前看的创新者,而不是向后看的大众。
马克思等人了解新的科技现实及人类的新体验,因此能够针对工业社会的新问题提出切中要点的答案,也能提出原创的想法。在马克思之前,人们定义和区分彼此的标准是对上帝的看法,而不是生产方式。在马克思之后,比起关于灵魂和来世的辩论,科技与经济结构问题远为重要,造成的分裂也更加严重。
-------------------------------
《未来简史》的笔记 - 第一部分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41546301/
《未来简史》的笔记 - 第三部分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41774724/
回应 2017-02-10 02:57 -
酱油瓶 (Nothing is impossible.)
第三部分 智人失去控制权 第8章 实验室里的定时炸弹 就目前最先进的科学看来,人的选择不是生物预设就是随机,而并没有什么“自由意志”可言。如果所谓“自由意志”指的就是“依自己的欲望行事”,那么人类确实有自由意志。但这里最重要的问题不在于人类能不能根据内在欲望采取行动,而是究竟能不能选择要产生什么欲望。(笔记:这就是我说的“生物制造论”) 左脑不仅处理口语能力,也是个内部翻译人员,会用各种片段的线索编...2017-02-20 06:04 31人喜欢
第三部分 智人失去控制权
第8章 实验室里的定时炸弹
就目前最先进的科学看来,人的选择不是生物预设就是随机,而并没有什么“自由意志”可言。如果所谓“自由意志”指的就是“依自己的欲望行事”,那么人类确实有自由意志。但这里最重要的问题不在于人类能不能根据内在欲望采取行动,而是究竟能不能选择要产生什么欲望。(笔记:这就是我说的“生物制造论”)
左脑不仅处理口语能力,也是个内部翻译人员,会用各种片段的线索编制出合理的故事,想为我们的生活找出意义。
并没有什么“单一的自我”做出决定,而是人心中有许多不同、常常还会相互冲突的内部实体,经过不断拉扯决定的。
人体内至少有两种自我:体验自我(experiencing self)以及叙事自我(narrating self)。体验自我是我们每时每刻的意识,它没有记忆能力。叙事自我不会在意时间持续多长,而是采用“峰终定律”(peak-end rule),也就是只记得高峰和终点,再做平均值。
牺牲令人越痛苦,人就越会相信牺牲奉献的对象确实存在。我们的叙事自我宁可在未来继续痛苦,也不想承认过去的痛苦完全没有意义。如果我们想把过去的错误一笔勾销,叙事自我就一定得在情节中安排某个转折,为错误注入意义。
-------------------------------
第9章 大分离
-------------------------------
对21世纪的三大预测:人类将会失去在经济和军事上的用途,因此经济和政治制度将不再继续认同人类有太多价值;社会系统仍然认为人类整体有其价值,但个人则无价值;社会系统仍然会认为某些独特的个人有其价值,但这些人会是一群超人类的精英阶层,而不是一般大众。
在今天的许多不对称的冲突中,大多数公民只能作为各式先进武器的人肉盾牌。
对于军队和企业来说,智能是必要的,而意识则是可有可无。军队和企业需要具有智能的代理人才能运作,但这样的代理人却不见得需要有意识和主观体验。这一趋势,将会渗透到驾驶、股票交易、教育、法律、医疗等各个行业。
纵观历史,就业市场可分为三个主要部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人类有两种能力:身体能力和认知能力。(笔记:我们先是大力发展工业技术,让机器代替人做体力工作,于是人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发展认知能力,现在我们要把认知能力也传授给机器,让机器来代替我们去认知。)
人类认为自己有独特的能力,无意识的算法永远无法赶上我们。然而,科学认为:生物也是算法;算法的运作不受组成物质的影响;因此没有理由相信非有机算法永远无法复制或超越有机算法能做的事。只要算法有效,是碳还是硅又如何呢。(笔记:我们把世界分成有机和无机,然而现在这个界限正在变得模糊。今天我们可以说,有机和无机是一个整体,正在融合并进化成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物种。)
在过去几千年间,人类已经走向专业化。比起狩猎者,出租者司机或心脏病专科医生所做的事更为有限,也就更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
由于我们无法预测2030年或2040年的就业形势,现在也就不知道该如何教育下一代。传统上,人生分为两大时期:学习期,工作期。但这种传统模式很快就会彻底过时,想要不被淘汰只有一条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只不过许多人都做不到这一点。
(笔记:牛津大学于2013年的研究报告,预测了未来20年可能会被计算机取代的工作http://www.oxfordmartin.ox.ac.uk/downloads/academic/The_Future_of_Employment.pdf)
科技已经让外部算法有能力“比我更了解我自己”,一旦如此,个人主义即将崩溃,权威也将从个人转向由算法构成的网络。人类不会再认为自己是自主的个体,而是习惯把人类整体看作一种生化机制的集合体。
人类如果遇到重大的人生抉择,比如要选择从事何种活动、职业道路甚至是交往对象,可以考虑放下自己心理上的判断,依赖计算机所做的选择。这种数据导向的决策,有可能会让人类生活得更好。
我们必须意识到,推动这个趋势的主要力量来自生物学的洞察,而非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认为,生物就是各种算法,这就拆除了有机和无机之间的那堵墙,让计算机革命从单纯的机械事务转变为生物的灾难。
自由主义面对社会不平等的解药,不是让每个人都有同样的体验,而是对于不同的人类体验赋予同等的价值。
-------------------------------
第10章 意识的海洋
-------------------------------
新的科技宗教分为两大类型: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
进化人文主义希望创造出超人类,而现在的科技人文主义则可说是这个梦想的新形态。希特勒通过选择性育种和种族清洗来创造超人,但21世纪科技人文主义希望通过基因工程、纳米技术和脑机界面,以更和平的方式达成这个目标。
目前心理状态的研究集中于两小部分;次规范群体(sub-normative)以及WEIRD(Western,educated,industrialised,rich,and democratic,即来自西方、受过教育、工业化、富裕、民主)群体。
现代人类已经患上“错失恐惧症”(fear of missing out,FOMO),总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虽然手中的选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但选了之后又很难全心全意对待。
未来要将人类的心智升级时,反映的也可能是政治的需求、市场的力量。科技人文主义到最后可能反而会造成人类的降级。农民都知道,羊群里最聪明的那只常常会惹出最大的麻烦,所以农业革命的一点就是要降低动物的心理能力。
-------------------------------
第11章 信数据得永生
-------------------------------
数据主义指出,同样的数学定律同时适用于生化算法及电子算法,于是让两者合二为一,打破了动物和机器之间的间隔,并期待电子算法终有一天能够解开甚至超越生化算法。
最坚信数据主义的正是它的两个母学科: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学。两者之中,又以生物学更为重要。
“在一个把相关事实的知识分散给许多人的系统中,可以靠价格协调不同人各自的独立行动。”
资本主义能够获胜的原因就在于,分散式数据处理的效果就是比集中式数据处理更好。这个世界变化实在太快,由政府集中处理实在低效。
之所以不该将未来完全交给市场力量来决定,是因为这些力量造成的结果可能只利于市场,而不见得有利于人类或全世界。
智人数据处理系统的建构分成四大阶段,各自强调不同的方法。第一阶段始于认知革命,开始能够将大量智人连接为单一数据处理网络。这一阶段增加人类处理器的数量及种类,但同时牺牲了连接,因为智人就此开始走向世界各地。第二阶段从农业革命开始,加速了人口增长,使人类处理器数量急剧上升。第三阶段始于大约5000年前,当时发明了文字和货币,结束于科学革命开始前。第四阶段大约始于1492年,人类逐渐开始建立涵盖整个地球的单一网络。
数据主义最高的价值就是“信息流”。人类只是创造万物互联的工具,注定会并入宇宙数据处理系统之中。数据主义最重要的第一条诫命,就是要连接越来越多的媒体,产生和使用越来越多的信息,让数据流最大化。第二条诫命就是要把一切连接到系统,万物互联。
施瓦茨是信息自由的坚定信徒,他认为信息也想要自由,信息并不属于创造它们的人。
如果想要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关键就是要释放数据,给它们自由。人类之所以想要融入这个数据流,正是因为只要成为数据流的一部分,你就会加入一个比自己更伟大的计划。(笔记:EVA人类补完计划)
万物互联可能很快就会创造出庞大而快速的数据流,就算是升级后的人类算法也无法处理。汽车取代马车,我们并不是让马升级,而是直接让马退休。或许,智人也到了该退休的时候。
科学正逐渐聚合在一个无所不包的教条之中,也就是认为所有生物都是算法,而生命则是进行数据处理。
智能正与意识脱钩。
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可能很快就会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
------------------------------- 《未来简史》的笔记 - 第一部分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41546301/
《未来简史》的笔记 - 第二部分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41592129/
回应 2017-02-20 06:04 -
《无用的阶级》这一节是全书精华之一,读来寒毛直竖。 随着算法将人类挤出就业市场,财富和权力可能会集中在拥有强大算法的极少数精英手中,造成前所未有的社会及政治不平等。 到了21世纪,我们可能看到的是一个全新而庞大的阶级:这一群人没有任何经济、政治或艺术价值,对社会的繁荣、力量和荣耀也没有任何贡献。 传统上,人生主要分为两大时期:学习期,再加上之后的工作期。但这种传统模式很快就会彻底过时,想要不被淘汰只... (3回应)
2017-02-22 21:30 15人喜欢
《无用的阶级》这一节是全书精华之一,读来寒毛直竖。
随着算法将人类挤出就业市场,财富和权力可能会集中在拥有强大算法的极少数精英手中,造成前所未有的社会及政治不平等。 到了21世纪,我们可能看到的是一个全新而庞大的阶级:这一群人没有任何经济、政治或艺术价值,对社会的繁荣、力量和荣耀也没有任何贡献。 传统上,人生主要分为两大时期:学习期,再加上之后的工作期。但这种传统模式很快就会彻底过时,想要不被淘汰只有一条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只不过,许多人,甚至是大多数人,大概都做不到这一点。 引自 第9章 大分离 最后,无用的阶级靠药物和虚拟世界获得满足感,了此一生。而这种对社会毫无用处、活在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生物将是对人文主义的致命一击。
3回应 2017-02-22 21:30
-
-
和很多小伙伴感觉一样,在震撼的同时有点“整个人都不好了”。或许,“智人已死”的时代正在步步逼近。 本书先提出了人类的新议题:不死,快乐,成为神。然后从分析智人和其他动物的关系,到智人怎样给世界赋予意义,再到智人失去控制权。 “住在宫殿里的人,心中的重要议题永远与住在陋室里的人不同。” “治愈与进化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医学一开始几乎总是要拯救那些落在常态下限一下的人,但同样的工具和知识也能用来超越常态...
2017-03-10 13:39 1人喜欢
和很多小伙伴感觉一样,在震撼的同时有点“整个人都不好了”。或许,“智人已死”的时代正在步步逼近。
本书先提出了人类的新议题:不死,快乐,成为神。然后从分析智人和其他动物的关系,到智人怎样给世界赋予意义,再到智人失去控制权。
“住在宫殿里的人,心中的重要议题永远与住在陋室里的人不同。”
“治愈与进化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医学一开始几乎总是要拯救那些落在常态下限一下的人,但同样的工具和知识也能用来超越常态的上限。” eg. 伟哥,整形。
“这正是历史知识的矛盾。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那些希望改变世界的举动,常常发端于改写历史,从而使得人们能够重新想象未来。不管你是希望工人发动全体罢工,女性夺回身体的自主权,还是受压迫的少数民族站起来要求政治权利,第一步就是重述他们的历史。新的历史会告诉他们,‘现在的状况即非自然而然,也不会永恒不变。过去曾近是另一个样子,只是有了一连串的偶然事件,才创造出这个不公平的世界。只要我们采取明智的行动,就能改变并创造出更好的世界。’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者才要讲述资本主义的历史,女权主义者才要研究父权社会的形成,非洲裔美国人才要永远记住奴隶贸易的恐怖。他们的目的不是要延续过去,而是要从过去中解放出来。”
谈到人类给家畜带来的活的痛苦:“所有的本能、冲动、情感之所以会进化,都是为了适应生存和繁衍的进化压力。但就算这些压力突然消失,本能、冲动和情感也不会随之消失,至少不是立刻消失。就算这些本能、冲动和情感已经不再是生存和繁衍所必须,也仍然会影响动物的主观体验。” eg. 现代人对甜食的热爱。
生物也是算法:“生命科学家近几十年间已经证实,情感并不是只能用来写实谱曲的神秘精神现象,而是对所有哺乳动物生存和繁衍至为关键的生物算法。”
“一开始,我们相信人类说自己又意识的时候就是真的有意识,然后我们能找出人类意识的脑波特征,接着我们就能用这些特征来‘证明’人类确实有意识。但如果人工智能也说自己有意识,我们应该相信吗?”
“根据目前的科学定论,我所体验到的一切都是脑电活动的结果,所以理论上确实能够模拟出一个我完全无法与‘真实’世界分辨的虚拟世界。...只要你已承认这种事情确有可能,数学逻辑就会把你带向一个非常可怕的结论:因为只有一个真实的世界,而可能的虚拟世界无穷无尽,所以你所在的这个世界碰巧是真实的可能性实际上等于零。”
“图灵从自己的个人经验就知道,你究竟是谁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对你的看法。根据图灵的看法,未来的计算机就像20世纪50年代的同性恋者,计算机究竟有没有意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类会怎么想。”
“大批民众的行为就是和小型团体的情况有所不同。如果今天的最后通牒博弈试验中有甲乙两方各100万人,要分1000亿美元。..举例来说,因为100万人不可能直接做出共同的决定,因此两房可能各出现以为统治精英。这时,如果甲方领导人说要给乙方领导人100亿美元,自己留下900亿美元,情况会如何?乙方领导人有可能会接受这种不公平的报价,接着把这100亿美元大部分直接转到自己的瑞士银行账户,同事用各种赏罚手段避免底下的人叛乱。领导人可能威胁严惩异端份子,并且告诉那些温和有耐心的人,他们死后可以在来世得到永恒的奖励。这正是古埃及和18世纪普鲁士的情况,而且至今在全球许多国家依旧如此。...所有的大规模人类合作,到头来都是基于我们想象的秩序。”
“虚构故事能让人类更容易合作,但代价在于,这些虚构故事同时也会决定我们合作的目标。这样一来,虽然整个制度看起来运转良好,但出发点可能只是这个制度的标准。”
“因此评价任何人类网络的历史时,建议可以经常暂停一下,改用真实实体的观点来看待事物。怎么知道某个实体是否真是?答案很简单,只要问问自己‘它是否会感受到痛苦’就行了。
“自由主义者或其他现代信仰的追随者并不喜欢自己相信的系统被称为宗教,原因就在于他们总觉得宗教就是迷信以及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如果你说他们是宗教信徒,他们可能会觉得你在指责他们盲目的做着白日梦。但事实上,这种说法只意味着他们相信某些道德法则系统,认为这些法则虽然不是人类发明的,但人类仍需遵守。据我们所知,所有人类社会都有此类信仰。每个社会都会告诉其成员,他们必须服从于一些高于一般人的道德法则,而如果违反这些法则,就会导致灾难。”
“就算情况极度恶化,科学再也无法阻挡洪水侵袭,工程师仍然能够为上层阶级打造出一搜高科技的诺亚方舟,至于其他几十亿人就随波而去吧。对于这种高科技方舟的信念,是对人类未来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最大威胁之一。如果有人一心相信自己死后能上天堂,就不该把核武器交到这种人手中。”
“现代世界就是‘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各种固定的关系和古老的偏见都遭到扫除,而新的结构等不到固定便已陈旧,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在这样混乱的世界里,生活本已不易,管理则是难上加难。” “现代社会让整个世界是非颠倒,让整个人类以为平衡比混乱更可怕,而贪婪因为能促进增长f反而成了一件好事。”
谈人文主义:
“农业革命促成了有神论宗教,而科技革命则催生了人文主义宗教:以人取代了神。有神论者崇拜的是神,人文主义者则是崇拜人。
“正是人文主义,让人类摆脱了人生无意义,存在没依据的困境。...传统认为,是伟大的宇宙计划为人类生活带来了意义,但人文主义让角色逆转,认为是人类体验为宇宙赋予了意义。...这是人文主义的主要训诫:为无意义的世界创造意义。”
“我们的感受不仅能提供私人生活中的意义,也能为社会和政治程序提供意义。当想知道该由谁来统治国家,采用何种外交政策,使用何种经济手段时,我们不会从古籍经典里找答案,...我们相信选民能做出最好的选择,而个人的自由意志选择正式最终的政治权威。”
“如果我相信上帝,是因为我选择相信。如果内心叫我要信上帝,我就信。..不管是哪一种,权威的本源都在于我自己的感受。所以,就算有人说自己信上帝,其实他更信的,是自己内心的声音。”
“每股科学的阳,都包含着一股人文主义的阴,反之亦然。阳给了我们力量,而阴则提供了意义和道德判断。现代性的阴和阳,就是理性和情绪、实验和博物馆、生产线和超市。人们常常只看到杨的一面,认为现代世界就是枯燥的科学、逻辑和实用主义,像是实验室活工厂。然而,现代世界其实同事也是个奢华的超市。人类史上,从没有任何文化如此重视人类的感受、欲望和体验。人文主义讲生命看做一连串的体验,于是这个神话便从旅游到艺术等许多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旅行社和餐厅真正卖的不是机票,也不是什么高档晚餐,而是新奇的体验。”
“人文主义主要有三大分支。第一是正统版,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拥有独一无二的内在声音,永不重复的一连串体验。每个人都像一道不同的光线,从不同的角度照亮世界,为这个宇宙增贴色彩、深度和意义。”
“社会主义则要人别再迷恋于自己和自身的感受,要注意他人的感受,主义自己的行动如何影响他人的体验。..他们会解释说,个人的自我探索是一种资产阶级耽溺的罪恶,要接触自我的内在,就很可能落入资本主义的陷阱。我当下的政治观点、喜好与厌恶、兴趣和抱负,都没有反映真实的自我,只是反映了我的成长和社会环境,这都是由我的阶级、邻里和教育决定的。无论富有还是贫穷,人都是从一出生就被洗脑。...事实上,自我反思很有可能只是让我更无法了解真正的自己,因为这让人太注意个人的j抉择,却忽略了社会的情景。”
“进化人文主义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冲突是福不是祸,能够促成自然选择、推动进步。毕竟,有些人就是比别人更优越,而在人类体验有所冲突时,最适者就该胜出。”
“对自由主义来说,中国造成的挑战似乎要比西方那些社运抗议人士更为严峻。虽然在中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有所开放,却仍然即非西方式民主国家,亦非真正的自由市场经济;但这一切并不妨碍中国成为21实际经济巨人的脚步。只不过,这个经济巨人却投下了一个非常小的阴影:甚至包括中国人自己在内,现在似乎没人知道中国究竟信什么。中国仍然信奉共产主义,但行动上更为务实。这种状态,就让中国在面对从硅谷出现的种种新科技宗教时,成了一个希望无穷的栖息之所。然而,这些信仰长生不死与虚拟天堂的科技宗教,大概还需要一二十年才能站稳脚跟。所以到目前为止,中国也尚未真正对自由主义提出体大方案。对于破产的希腊人来说,已经对自由主义模式感到绝望,但想靠着模仿中国找出替代方案,也不现实。”
第三部分 智人失去控制权
人类是否有自由意志?
“就目前最先进的科学看来,人的选择不是生物预设就是随机,两者就像蛋糕一分为二,没有哪一块属于‘自由意志’。到头来,我们奉为神圣的‘自由’就像‘灵魂’一样,只是个空虚的词语,只存在人类发明的想象故事中。...在人类感受到自己做某项决定前,大脑已经启动了指示人类决定的神经,大约提前几百毫秒到几秒。...智人的实验则显示,人也像大鼠一样可以被操纵。只要能刺激人脑正确的位置,就算是爱、愤怒、恐惧或沮丧这些复杂的感受,也能够被创造或抑制。”
体验自我及叙述自我: “体验自我是我们每时每刻的意识。...每次叙述自我要对我们的体验下判断时,并不会在意时间持续多长,只会采用‘峰终定律’,也就是只记得高峰和重点这两者,在平均作为整个体验的价值。”
“荒谬的是,我们对一个想象故事做出的牺牲越多,就可能越坚持,只为了让我们的一切牺牲和痛苦又意义。在政治里,这被称为‘我们的孩子不能白白牺牲’”
自由主义面对的实际威胁 “第一个就是人类不再具备军事和经济上的用途。当然,这并非预言,只是一种可能。不论是科技上的困难还是政治上的反对,都可能减缓算法入侵就业市场的脚步。而且,由于人类心智还有大片位置的领域,我们还不确定人类是否有什么隐藏的才能,或是能够创造出什么新工作来填补旧工作消失造成的缺口。...自由主义面临的第二个威胁:社会系统未来可能仍然需要人类,但并不需要个人。人类还是会继续写音乐,教物理,做投资,但社会系统比他们更了解他们自己,也会为他们做大多数重要决定。也就是说,社会系统将会剥夺个人的权威和自由。”
“专注头盔,就像是那个不耐烦的碰哟。朋友,有些时候我们需要迅速下定决心,但生命不只是这样。如果我们使用头盔的自述越来越多,可能最后就会像失去了嗅觉、做梦和注意的能力一般,失去容忍各种疑惑和矛盾的能力。社会系统喜欢我们下定决心,而不是心存怀疑,所以整个系统也可能会推动我们往这个方向前进。然而,比起拥有怀疑和矛盾的社会,如果一切都要求明快坚决,生活反而可能变得更贫瘠肤浅。
“在古代,力量来由有权获得资料。而到今天,力量却是来自知道该忽略什么”
“1,科学正逐渐聚合在一个无所不包的教条之中,也就是认为所有生物都是算法,而生命则是进行数据处理。2.智能正与意识脱钩。3.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可能很快就会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
回应 2017-03-10 13:39
-
本书关键字 1.人文主义 2.意识与智能 3.生物算法 人文主义是上一轮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源,它相信生命的意义来自于内在自我而非外在宗教。从而将科学技术从宗教压迫下解放出来,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而现代技术不断发展,人文主义受到了科学论的挑战。当技术能够左右人类选择时,科学主义下人类的意义在哪? 人工智能不断在专业方向上超越人类,使得非意识的智能成为了可能。不需要理解古典音乐如何传达情感,机器仍然能创造...
2021-01-12 18:39
本书关键字 1.人文主义 2.意识与智能 3.生物算法
人文主义是上一轮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源,它相信生命的意义来自于内在自我而非外在宗教。从而将科学技术从宗教压迫下解放出来,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而现代技术不断发展,人文主义受到了科学论的挑战。当技术能够左右人类选择时,科学主义下人类的意义在哪?
人工智能不断在专业方向上超越人类,使得非意识的智能成为了可能。不需要理解古典音乐如何传达情感,机器仍然能创造出一流的交响乐。
自我意识是否与智能认知相关呢?又或者人工智能拥有了意识(强人工智能)会怎样?
生物领域近三百年的快速突破带来了一个新认知。动物的思维方式也只是多个算法的聚合结果,思考这一人类引以为傲的本领。实际上是结合当前局势,做出运算得出的最佳结果。
当思维算法被攻克时,人类是否就能达成永生了?
本书中对用有启发的观点(按照章节顺序)
1.人类与动物关系的不平等
2.意识是什么?人类与动物的意识有何不同?
3.中世纪宗教控制最严重的欧洲如何率先走上科学之路的
4.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要性
5.人文主义革命对社会的根本性改变
6.人文主义向科学数据主义转变中的问题
1.人类与动物权力极度不公是我之前从未思考过的问题。我已经接受现代食品工业体系中,家畜密集养殖只为产肉的生态,对于这些并无异议。
然而在3000年前,我们的游牧祖先崇拜泛神论,对自然界的各路生物都充满了敬畏。只是短短几千年的驯养,就让我们对家畜拥有了绝对支配权。
并在意识形态上接受了随意支配他们生死的设定,这样强者随意支配弱者生命的逻辑。面对强人工智能出现时,我们作为弱者该如何反应。
2.近代一直认为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却别在于灵魂和自我意识的存在。灵魂属于宗教创造的意识形态,还未能证伪;而自我意识已经在多种动物上证实存在。
这就让人好奇,人类是靠什么得到如今的地位。灵活协作互相协同是人类站上巅峰的原因,也与人类意识相关。人类创造的群体意识以及背后的文化现象,
在自我意识之外给人类赋予了更多意义与变化。
3.宗教的发展得益于文字的传播。统一的文字让大规模的统治得以实现,各地能以相同标准执行审判和税收。相同的规范,让统治者的力量得以加强。
而宗教正是中世纪的权力中心,他们传授知识与神学,培养各地牧师,从而实现欧洲大规模的统治。但在之后的发展路上,宗教对于事实判断错的离谱,
给了科学发展空间。而科学也并不与宗教对立,科学只能解释理论知识,需要宗教来给予伦理判断。而宗教也需要借助科学这一强大力量继续发展。
两者一拍而合,在欧洲快速发展,而非当时对不同宗教更加包容的中亚地区。
4.经济不断增长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共识,在蓬勃发展中长大的我们,无法理解父母那辈保守的经济态度。但纵观历史,经济停滞才是常态。
从近代开始,人们才慢慢接受经济不断发展的假设,并开始收取金钱的时间成本(利息)。借助不断增长的预期,我们才得以发展信用体系。
借助对未来的美好预期,才让人出资建设从而真正实现美好未来。但在增长飞轮中,我们无法停止增长,因为这意味着未来将会变差。
而今年的疫情冲击已经让经济衰退成为事实,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重建增长,维持信用体系成为了关键问题。
5.人文主义将大众从宗教的道德约束中解放开,得以专注于自我意识。在书中共有三种类型
1.自由人文主义 聚焦于个人感受
2.社会人文主义 聚焦于群体感受
3.进化人文主义 聚集于个体差异,相信自然法则
人们虽然还抱有道德约束,但这不是宗教价值观的体现,而是来自于不对别人意识侵犯的约束。解除了宗教对思想的限制,社会变得更加包容了。
人文主义解答人们内心中的困惑,指导人类文明发展,资源分配,公正权利等根本问题。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在上个世纪交替赋予人类意义,从而持续发展经济。
宗教等落后指导策略虽然依然拥有广泛受众,但从发展角度看。少数的先进革命意识,最终会取代落后的意识形态。
6.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让现有人文主义不断受到冲击。尤其是现有技术能够间接操控个人行为后。人文主义的核心,意识自由成为了笑话。
在科学技术引领的未来,个人的社会功能被机器完全替代,只能为社会贡献个人数据。群体意义虽然得以保留,但也只是作为整体进行数据分析。
少数精英得以实现引导控制人群的目的,这与进化人文主义的假设非常吻合。需要注意的是,现有科学技术并不全面。尤其是人文领域,研究对象始终是发达国家的受过高等教育者,
而地球上大规模人口仍然在贫困线之下。由此得出的研究结果并不可靠。
本书给我最大的冲击,就是我们所处的人文主义向科学主义转折中,人类自我意义的空白所引发的思考。
人文主义这一思维框架是我之前从未意识到的,而个体意识的解放所带来的工业革命,宗教解放,女权运动等重大社会成果。让我意识到自我意义的实现多么重要。
然而在这娱乐时代中,科技把人类思维方式算法化。从而给出倾向性的推荐结果,来实现操纵个体选择的目的。
在这背景下,个体的自我意义变成了为算法提供准确数据,从而提高整体算法质量。
但我认为自我意义仍将以个体意志的方式存在。因为个体并不是静态的数据,而是会动态发展的。纵使所有历史数据被采集,选择会被引导。
但个体会动态发展,就像是给系统增加了一个随机变量,让预测模型出现偏差。尤其是面对过度娱乐化的科学技术下,仍有人继续学习,读书并保持独立思考。
个体意义在他们身上就得以保留,不过辩证的看这也就是进化人文主义。大部分民众在丧失社会功能之前,将被科学算法操控。
在压榨与娱乐的循环中,为少数精英分子贡献剩余价值。直到强人工智能来到,彻底取代他们的作用。
对于强人工智能,我认为它非常危险。由于科学技术是指数级增长,即从的2岁幼儿自我意识形态直接提升到超人类的意识形态,中间并没有时间给人类按下暂停键。
在这样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人类无法将机器自我意识的研究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就像西部世界中的机器人一样,一但自我意识觉醒,将会是非常悬殊的能力差距。
而我认为最好的手段就是避免发展强人工智能。
强人工智能为拥有自我意识的机器,而弱人工智能为专业领域强于人类的机器。例如阿尔法狗,或者工业机器人。
回应 2021-01-12 18:39
论坛 · · · · · ·
没有人知道中国人究竟信什么 | 来自春娇 | 12 回应 | 2021-01-16 |
赫拉利我去你妈 | 来自Star | 1 回应 | 2021-01-15 |
尤瓦尔赫拉利就是个傻逼 | 来自Star | 1 回应 | 2021-01-15 |
流水账而已 | 来自elvis | 1 回应 | 2020-12-30 |
如果人类没有自由意志,一切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来自aa是我 | 3 回应 | 2020-12-30 |
> 浏览更多话题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Q4AVZU】新人(满64-15包邮)
-
全场一本包邮
购买二手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Harvill Secker (2016)8.8分 654人读过
-
中信出版集团 (2016)8.7分 4792人读过
-
Vintage (2017)8.5分 114人读过
-
暂时无货, 5天前曾上架
-
Harper (2017)9.1分 74人读过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电子书 (Wennie)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豆瓣五星图书【科学】 (爱玛·包法利)
- 生而有涯 书海无涯 (以实玛利)
- 一无所知的世界,看下去,才有惊喜 (溜肉段)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未来简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84 有用 思郁 2017-03-12
读完之后怎么说呢……书的纸张挺好的
32 有用 lanlan 2017-01-25
真的好?开头几章实在是 流水。人文主义革命 和 意识的海洋 倒还尚可。但。。。其他。。 在同类算及格线及以下吧
42 有用 思故渊 2017-01-28
没看春晚,读完了《未来简史》。写得挺好,不过对我这个惯常读认知科学,科幻和科学哲学的人而言,这本书里的所有内容都是我之前读过、想过、讨论过和写过的内容。当然,你国科技行业没文化,少不了又得大惊小怪一番。
19 有用 沈入忘🌟 2017-07-15
作者认为现代性就是人类同意放弃意义,换取力量。在这个时代,自由意志被否定,艺术与美受到怀疑,在没有了神性光芒照耀下的一切都只是算法。一切生化算法的集合,才是所谓的“我”。 第三部分最有趣,但我最喜欢第二部分。之于我现在的眼界,对于自我的探索仍然是最动人的,哪怕自我意志只是算法。
74 有用 fateface 2017-03-10
译得相当不错,浅显易懂。作者的概括能力相当强,很多知识我都知道,但被他组合到一起就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中学生可以好好读一下,对未来可以开一下脑洞,不要被考试成绩限制住了,未来多么宽广啊!
0 有用 白板 2021-01-16
行文立场都很赛博朋克,所以未来会是数据的世界吗?
0 有用 Glen 2021-01-16
第一部分和《人类简史》很相似,算是温习了,观点比较赞同。4.5星,启发很大,作者的观点和我一直想的很相似,但是大大包含了我的想法,也更系统。最后的预言很激进,不过很有可能发生。
0 有用 此间的臭弟弟 2021-01-16
赫拉利既不是一个坚定的科学实证主义者,同时也不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0 有用 L 2021-01-16
一个个问题让人深思
0 有用 Ms.Nobody 2021-01-16
蹭自己的人类简史的热度,把后面章节展开又是一本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