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苦难 短评

热门 最新
  • 255 Sarcophagus 2017-06-26 07:18:44

    93年厚重大作,重在苦难而非话语。多人合作访谈数百,辑录六十个案,导言篇篇到位。在职业流动、教育成就、乡村衰败和移民融合问题上尤具个体困扰与社会变迁关系的社会学想象力。译笔良心,个别不符通译。布迪厄最后口述访谈方法长篇总结精彩,短跋情怀深沉,惜乎末句译反。

  • 130 Xingxing ZHANG 2017-12-07 16:29:32

    2017年12月北京法盟图书馆粗读。此刻北京正在发生人群移动,而我像是在书籍和文献的象牙塔里。从社会学角度反思新闻传媒,反思纪录片,反思戏剧性和单一视角(艺术加工)非常有启发,非常赞同。这个田野调查拍成纪录片就好了

  • 83 华盖 2017-07-28 17:47:31

    出色的当代法国的“田野调查“!赤裸裸的社会曝光.....可读性100%!

  • 112 Jeremy 2018-08-29 21:35:00

    苦难绝非属于一个人的苦难,它一定是全天下的。

  • 41 一只小企鹅 2017-12-04 21:32:40

    很感动~社会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构成社会整体的许许多多深深掩藏的结构,揭示其再生产或转化的机制。

  • 24 Axman 2017-09-09 11:33:11

    57(17)逐渐疏离的各阶层都在表达着不满,但愈发悬殊的阶级处境让不同语境的表达无法沟通,社会进步需要共识,但在这种处境下,不满的集合是无解的,非知识阶层不能表达出不满的深层次原因,甚至不清楚本质在哪,这种愤怒的迷茫被政客利用引导,逐渐走向了历史的循环,此时社会学的作用无以复加。

  • 23 Pluto&Piaget 2020-08-28 22:43:40

    想起刘慈欣那句:“但他的心还是留在这个有着摩擦力的世界上。”布丢和他的团队写出了这些粗糙不平的地方。社会是一把死硬、固执的钳子,再生产是日日都在无声中进行的处决。为什么怠工、退学、搬家、贩毒、报考天坑专业,混大街,哪个糟糕的决定背后没有一长串逻辑,谁不在尽全部心力打命运之牌,念上天交到手里的苦经。印象比较深的如移民家庭和邻居的噪音之争,从双方角度各自呈现,预设结论压缩到最小,就像记录每个物件所受到的地心引力那样客观。遗憾对政党运动相关的几篇一知半解,以及拖延症三个月后几乎全忘光了才来写短评。

  • 11 江海一蓑翁 2018-02-27 12:42:31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他的牵头下,一整个学术团队从移民融合、阶层区隔、社区建设、城乡流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数以百计的深度访谈,最终整理成书中的六十个个案呈现给大家。正如书名所言,透过这些性格各异的人物个案,足以管窥他们在这样一个贫富差距日益拉大、阶层固化日趋严重的全球化时代里,所承受的诸多苦难。每个专题均配有布尔迪厄撰写的长篇导言,在这些导言里,布尔迪厄将其“资本-场域-惯习”理论和阶层区隔理论阐述得清晰而到位。本书既可以作为管窥不同阶层和身份民众生存故事的田野调查实录来阅读,也同样可以视为布尔迪厄用综述与案例结合的方式,阐述其构建的一整套社会学理论的重要作品。

  • 23 氟西汀 2018-08-06 22:04:05

    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任何人生阶段的烦恼。

  • 15 2020-07-05 00:29:50

    布尔迪厄自己对universal intellectual姿态批判来批判去,实际上却近似的成为了萨特作为一个时代公共知识分子形象的继承者(这里可以看吕一民教授的研究)。 例如,在《世界的苦难》书中,布尔迪厄的姿态就是一种危险的普遍性神话: “使受苦的人看到把痛苦归咎于社会,从而免于自责的可能性;使公众了解从群体方面被掩盖的一切形式的不幸的社会根源,即使这些不幸是最私密和隐而不宣的” 苦难的众生,社会学家却成了一个超脱者和……universal intellectual

  • 15 劈头士》睁木 2017-05-31 23:24:34

    已购。对各行各业的人们的采访,有工人、教师、学生、警察、地痞等等,包罗万象,叹为观止。而我是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方式来读此书的,因此,我读到的是这些个人生命历程的叹息,而没有读出“世界的苦难”,也许下一次我可以读得更宏大一些~~上乘【素材集】

  • 10 海带皮的皮 2018-04-19 12:14:10

    只讲生存条件的深重苦难而排斥一切困苦,无异于对很大一部分反映社会秩序的困苦视而不见和不理解

  • 13 doxosophe 2017-06-26 08:03:50

    个体的苦难都潜藏有社会性的密码

  • 6 少女Y奇幻漂流 2018-03-07 14:30:31

    在各种资本构成的等级体系中,尤其在文化资本方面,不对称性每每因采访者的社会地位高于受访者而加倍地不对称。每一场采访都建立起一个语言商品和象征性商品的市场,根据采访者和受访者之间的客观关系的不同,这个市场的结构也不一样。布迪厄称,要尽可能减少调研关系中的象征性暴力。通过忘掉自我,真正达到改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方式的目的。于是,他没有过分地掩饰自己,并使受访者尽可能地广泛覆盖社会各职业群体,完整而细致地还原了访谈过程,恰当而客观地表达感受,不拘于理论,又不落入俗套。嗯,这就是真实的世界。

  • 13 项平 2019-09-13 18:34:33

    比枕头还厚的枕边书,半夜磨牙也磨了个把月。考完试的一个晚上我的临床把我拉入夜谈;后来他才说就觉得考试后每个人都太奇怪,而自己忽然愿意“敞开心扉”。他的小学在南宁某校度过前半截,那里同学从上铺往下吐口水,丢辣条,他说自己从来鄙夷这样的行径,谁晓得为什么,总之从小就这样。他忽然问这“是不是就是阶级的差异啊?”他觉得我读书够多,愿意包容他的问题的提法。愿君多采撷——我想我似乎应当告诉他这样的意思,又感到所谓“理论”终于是面向苦难的粗糙。到底没有回答。“我心扉关了”,他说,随后便祝了我的晚安。

  • 7 [已注销] 2017-05-25 10:59:05

    太喜欢了。了解法国人的一条捷径。只是对访谈再多一些分析就好了,虽然一千多页皇皇巨著 但还有一些我感兴趣的东西没有谈论到。

  • 9 伊卡洛斯的海 2021-01-28 23:29:28

    2017-2021,“想读”终于变成“已读”。1200页所描述的苦难并非是边缘人无涯的沉沦,更像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逃不开的波折与困顿。于庸常之中,受苦的根源反而得以体现。“理解”和“跋语”更显社会学的反思性以及布迪厄本人的学术关切。或细微或冗杂的社会调查并不使人绝望,正如跋语中所指出的那样:“学术研究有助于给采取行动发现一些可能性,无论这些可能性多么微小”。

  • 4 蓝道_RANDALL 2020-02-02 15:45:09

    国内以此为模板写了不少。算了一下法郎的汇率,那时法国工人的收入已经不低了。

  • 1 阿巴厮 2018-12-20 10:40:04

    断断续续读了半年,下册铆足了气,读完了。苦难一词,有点过头的感觉,至多是辛苦吧,看了几十个案例,凭良心说,没什么特别催人泪下的苦难,只是觉得日子过得苦,各种各样的原因,大多数是农民、移民、工人等等,也有少数中产阶级,面临着政府机构难搞、城镇化、教育核心化等等,各式各样的难题,而走入人生的一些困境,但也不都是困境,有的从困境走出来了。对九十年代的法国老百姓状态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也认识到所谓的辛苦是共通的,如今的中国社会,辛苦只多不少。最后的总结过于理论化,似懂非懂。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