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国戏剧史。突破了传统的史料考订、剧目汇集等方式,而是把中国戏剧史和中国人的精神动态史连在一起阐释,既把戏剧现象推上了高位,又使精神现象摆脱了抽象。
余秋雨学术六卷:中国戏剧史的创作者
· · · · · ·
-
余秋雨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著有《文化苦旅》《何谓文化》《中国文脉》《山河之书》等。
目录 · · · · · ·
第一章 邈远的追索
一 最初的踪影
二 装神弄鬼
三 彬彬礼仪
四 温柔敦厚
五 慧言利嘴
六 小结
第二章 漫长的流程
一 热闹的世界
二 歌舞小戏
三 滑稽表演
四 诗的时代
五 小结
第三章 走向成熟
一 市民口味
二 笑声朗朗
三 弦索琤琤
四 南方的信息
五 艺术家大聚合
六 小结
第四章 石破天惊
一 精神的外化
二 元剧第一主调
三 元剧第二主调
四 法治之梦
五 缅怀之梦
六 团圆之梦
七 小结
第五章 传奇时代
一 旧样式的衰落
二 新样式的更替
三 由岑寂到中兴
四 昆腔的改革
五 丰收的世纪
六 四部杰作
七 生机在民间
八 小结
第六章 走向新纪元
一 近代人的思考
二 公正的体认
· · · · · · (收起)
一 最初的踪影
二 装神弄鬼
三 彬彬礼仪
四 温柔敦厚
五 慧言利嘴
六 小结
第二章 漫长的流程
一 热闹的世界
二 歌舞小戏
三 滑稽表演
四 诗的时代
五 小结
第三章 走向成熟
一 市民口味
二 笑声朗朗
三 弦索琤琤
四 南方的信息
五 艺术家大聚合
六 小结
第四章 石破天惊
一 精神的外化
二 元剧第一主调
三 元剧第二主调
四 法治之梦
五 缅怀之梦
六 团圆之梦
七 小结
第五章 传奇时代
一 旧样式的衰落
二 新样式的更替
三 由岑寂到中兴
四 昆腔的改革
五 丰收的世纪
六 四部杰作
七 生机在民间
八 小结
第六章 走向新纪元
一 近代人的思考
二 公正的体认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这样的祭神礼仪,需要有大量的装扮,又要把这些装扮联成一体,构成一个宏大的仪式。这里的歌、舞,这里的动作、表情,都有了一定的情节归向和情感归向,上下场的组合,井然有序,化身表演有了更大的明确性,而且也增加了更多的修饰性。这种祭神礼仪其实已经是一种包含着原始戏剧美的表演形式。 在这种祭神礼仪中,逐一登场的诸神都已经具备人间的情感特色,使人感到亲切。“湘君”和“湘夫人”对于爱情的焦渴和周旋,“大司命”的忧伤,“小司命”的惆怅,“河伯”的风流,“山鬼”的凄迷,各不相同。他们如若真有神的伟力,为何还要在情感的波澜中沉耽泳潜?为何还有那么多的苦恼和伤感? 因此,不妨说,从屈原的《九歌》可见,当时楚地的巫术祭祀,已经体现了人间化的审美关系。正由于装扮的内容和目的都在人间,因此巫觋们在装扮时也就会有内心的注入了。 但是,在中国,这种祭祀礼仪没有向艺术的领域迈出太大的步伐。巫风长时间地固守着地盘,并渐渐熏染成了一种强硬的生活形态。 在中国古代,祭祀礼仪的非艺术化走向,是一个艰涩的美学课题。这种非艺术化走向当然不可能荡涤一切审美因素,但基本方向却离开艺术的本性越来越远。象征、拟态、祝祈、装神弄鬼,全都加上了明确而直接的功利,结果出现了一种以虚假为前提的功利性生活形态,快速地走向迷信和邪祟。那个载歌载舞的神秘天地,失去了愉悦的幻想空间。 礼仪很完整,结果是把许多少女淹没在河底,使很多民众流离失所。 这种祭祀礼仪,当然也包含着不少装扮拟态的成分,巫女们不仅自己需要装扮,而且还要被选定的少女装扮、斋戒,进入假定的河伯行宫——布置在考究的一条船上,举行婚嫁仪程。但是,这些戏剧性手段要达到的目的,却与艺术的目的背道而驰。我们说过,原始歌舞的拟态表演,是想与自然力达成一种亲和关系,但是河伯娶妇的祭祀礼仪,却加剧了人类与自然力的对立,侵害了人类自身的生存。 孔子努力维护由巫术...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下面这条法令发布于永乐九年(1411): 今后人民倡优装扮杂剧,除依律神仙道扮、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及欢乐太平者不禁外,但有亵读帝王圣贤之词曲、驾头杂剧,非律所该载者,敢有收藏、传诵、印卖,一时拿送法司究治。奉圣旨,但这等词曲,出榜后,限他五日都要干净,将赴官烧毁了,敢有收藏的,全家杀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一 旧样式的衰落
> 全部原文摘录
余秋雨学术六卷:中国戏剧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押韵100行:余秋雨《中国戏剧史》总结100行
学海无涯 刺股悬梁 科举及第 沉浮官场 触怒龙鳞 谪贬还乡 构筑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梦幻 又在佛法无边中体验无增无减、无色无相 东方剧作家让杜丽娘游走鬼门关又折返 西方剧作家笔下的朱丽叶魂飞魄散 生活在同时代的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在纸上绘就故事回廊① 参观汤显祖临川故...
(展开)

儒家精神下的中国戏剧
应该说,这是一本比较容易读懂的理论书籍,很适合初学者入门。以我的意见,全书的精华集中在第一章《邈远的追索》当中,因此此处简单提炼出一部分本章的核心内容以供参考。 在第一章中,作者提出孔子所倡导的礼仪化的生活,实际上也就是审美化的生活,戏剧化的生活,而这种生活...
(展开)


中国戏剧史全书要点汇总
一 邈远的追索 1原始歌舞 2巫觋活动:屈原《九歌》 3优的活动:衣冠优孟 总结:我国戏剧美的最初踪影,可在原始歌舞和巫术礼仪中寻找。在古代,原始歌舞和巫术礼仪往往是互相融合的,古人们便在载歌载舞的拟态表演中走到了戏剧的大门之前。孔子把巫术礼仪引向政治、伦理之途,...
(展开)

追寻一种包含“自我”的审美吧
逻辑清晰,论述简明,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门读物。虽然我不欣赏余秋雨为人,但不得不说,这本书还是非常有启发的。我一天就读完了,作者的写作水平功不可没。每一章节的小结都简明扼要,自然流畅,甚至有些章节的开头还能一句话回顾前文。 我非常喜欢第一章第四小节和最后一章最...
(展开)
> 更多书评 9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3)8.2分 592人读过
-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7.6分 391人读过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8.0分 2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戏剧 (shnejie)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余秋雨学术六卷:中国戏剧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飞鸟与鱼 2018-08-19 00:13:00
之前囿于偏见,以为余秋雨是文化名人,对其学术不以为意,不过读他的戏剧史,可见不是戏剧人,没有贬义:以戏剧出发却着眼文化层面,思考之间一笔勾连,所以才成了文化学者吧。作家气质重的人做学术,难免想象丰富,不过难得之处就是在于这想象和思考。最契合我的也是这个版本,不艰涩,不枯燥,有论述有思考,不依附不局限,怡然自得,微醺。
1 有用 janejane 2020-02-15 12:58:12
这个版本字好大!
1 有用 小青台 2023-04-20 03:41:16 北京
中国没有诞生戏剧幻觉传统,是因为中国人的礼仪之邦已经无时无刻不在演戏了。联系孔子,联系儒家,用中国人精神谈戏剧起源,妙。
1 有用 文孟先生 2023-06-27 01:07:51 湖北
吼啊!
1 有用 dusimple 2019-03-28 17:45:32
儿戏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