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一个猝不及防的新书书讯。朋友们,这本马克思传记是伯林的转向之作,他本来在牛津研究分析哲学,从这本书开始转向思想史研究,重要性可见一斑。此外,它还是英文世界公认的最好的马克思传记。
怎么说,虽然好评如潮。鄙人却还是要说,不太适合纯想了解马克思人生的一般读者,每一章夹杂很多哲学,思想史的碎片,黑格尔很多,重点应该是在《共产党宣言》和现代社会学的产生过程。(需要慢慢读,伯林的长文,中间的哲学总结 可以读的很晕 需要哲学理论基础)
期待已久,终于出版了,感谢不屈不挠的译林出版社。伯林的功力厉害,不受所谓“正统”阐释的左右。从根本上来讲,他是马克思的读者,对恩格斯所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则无甚兴趣,他对马克思的欣赏是一名知识分子对另一名知识分子的欣赏。副标题虽然是“生平与环境”,着力的其实是政治与学术环境,特别是思想史意义上的继承、扬弃与创新。同样就其影响来说,伯林此作把马克思带入了西方主流研究的视野内,让大家看到一位“不一样的马克思”,对于此后的马克思研究功不可没。写有《马克思传》的麦克莱伦是其弟子,不意外。《导言》部分震撼人心。卡弗的《后记》也很重要。通览一过,定当重读。
以为是大砖头,原来是本小册子,国内的书现在也不便宜了,为什么总是一页印得浅一页深,一页斜一页歪。。。。。
以赛亚·伯林,英国著名自由派知识分子,牛津大学教授,专攻思想史。本书出版于1939年,经过1977年修订,我们看到的是修订版。在这个版本中,伯林修订了早期的一些内容,增加了二战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内容。从内容上说,这本传记带有非常明显的思想史写作风格,将马克思纳入启蒙主义的思潮之中,运用思想史流派分析,不断梳理马克思与德国浪漫主义,与黑格尔主义,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以及在遇到恩格斯后,与欧洲的知识分子群体和工人运动群体的关系。这些梳理,对于我们阅读马克思本人的作品会有很大的帮助。一般马克思的传记,往往以马克思为中心,甚少以时代为背景,伯林这部传记虽然马克思的篇幅不多,但是对于刻画十九世纪的欧洲思潮还是有很大的帮助。正如卡佛在后记中所言,伯林将马克思作为十九世纪知识分子加以刻画,超越党派形象。
略有点失望。副标题“生平与环境”用的很准,这本书写生平和环境都写的不错,反而写思想却写的太少太简略。有一些章节写马克思受了此前何种思想的影响,反对当时何种思想都写的不少,但偏偏不写马克思自己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伯林还是客观的。
对于了解马克思生平和基本主张的人来说,这是一本非常生动传神的素描。否之,则显得晦涩难读,不知所云(麦克莱伦和张光明的马传都是非常棒的通俗马传)。将马克思放在思想史的长河中来考察是对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认识到马克思的优劣,先见和短视。
整本书阐述了马克思生活的几个阶段:幼时、柏林、巴黎、伦敦。介绍了老马主要重点著作的历史背景。虽然作者在序言及前面对马有错误理解——这可能是因为作者对马的理解深度不够导致的——不过曲解马克思也是一种常态了,但不否认此书对于了解马的思想人生是还可以的。作者以此收尾:“即便它得出的所有结论都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其重要性也不会磨灭,它为社会和历史问题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并因此为人类知识开辟了崭新的大道。对经济关系之历史进化论的研究,以及对经济关系在群体及个人生活的其他方面之影响的科学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解释的初试啼声。以前的思想家——比如维科、黑格尔、圣西门——也描绘过它的一般性轮廓,但是他们像孔德和斯宾塞一样,建构了太庞大的系统,直接结论被淹没,以至显得太抽象、太模糊了”
伯林为马克思所做的这幅画像超越了妖魔化和偶像化的两极对立,把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放到它的生成环境(政治的、社会的以及更重要的思想的)中去,“将其放到西方及西方以外智识和政治发展的多元化和不稳定的潮流中来对待”,展现一种理论在其生成态中的鲜活性,从一个根本特征为封闭性的思想体系中发现某种可称开放性和启发性的东西
一如既往的伯林风格,纵然是写单人的传记,也不忘细致梳理19世纪不同地域之间的思想家观念上的斗争或关联,与其说是传记,不如说是一本内容详实的观念史,没有生活纪事和八卦趣闻,而直接拿起手术刀解剖起传主的思想历程和观念转化。前面的许多章节甚至都没怎么出现过马克思的名字,而是用大篇幅铺陈起时代背景和彼时流亡者们缤纷的思想理路,置身于那种宏大背景下的马克思显得不合时宜,他厌恶感性和浪漫、对群众素无好感,也拒绝与那些流亡在巴黎的思想家为伍。而最终当其观念开始流布世间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主义却被转化为群众有力的战斗武器,且在实践中染上了浪漫的乌托邦色彩,这不能不说是个微妙的讽刺。
还有一本費.梅林的《馬克思傳》也值得一讀~
没办法,即使滔滔如伯林,也不能让我对他产生更大兴趣。晚年的马克思是否对自己创造的理论怀疑过?一个从现实出发的宏大完备的自成一体的理论,是否反而脱离了现实?创造物脱离创造者,让其自身被“异化”,甚至造成灾难,一个思想者怎能不对观念的力量多加警惕?
伯林的论述风格是雄辩的,对马克思的解读是有些浪漫化的。 本书的翻译是不错的(起码比台版好),封面设计是无趣的(太像一本没什么设计的笔记本,而且还去掉了副标题)。
不愧是最好的马克思传记。思想家的传记应当是思想史,伯林做到了极致。马克思在他笔下不再是伟人或妖魔,而是充满智慧的斗士。异化论充斥着全书,也贯穿整个阅读体验。马克思主义的发扬和继承者并没有完全服从马克思的理论,而马克思本人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个公式就像名画一样优美,哪怕她表现的情感是矛盾而悲伤的。
柏林抓住了理解马克思的“基本盘”,即副标题中的“环境”——生活环境与学术环境。马克思的一生都在如饥似渴的阅读,所有马克思的研究者都孜孜不倦地试图穷尽他所读过的书,这样的努力也注定了对马克思的阐释永无止境。但是,通过梳理马克思所处时代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发展阶段,我们便能大致定位他在思想史传承谱系上的位置,再加上细绎人生机遇与时代变革对他思想和生活的冲击,一个革命导师的学术肖像便跃然纸上。知易行难,只有天才如柏林才能把握并写就这样的一篇充满“开放性和挑战性”传记,正如艾伦·赖安指出,(本书)“既不贬低其作品的真正知识力量,也未落入偶像化的窠臼”,恐怕便是本书在无数描摹与解读马克思的著作大量问世后,仍然不曾被忽视和遗忘的原因
哼 •柏林想把马克思拉下神坛,极力塑造出其某种书斋里的知识分子形象,仿佛如此,马克思便与柏林之流等宵小之辈站在了一块儿。其心可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对这句听起来有点烂俗的话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事实上,柏林既拒绝了对马克思主义者/反马克思主义者加以木偶戏式的政治漫画表现,也不同意通过强调其思想中某个并不流行的(或者一度流行的)方面(例如唯物主义、人文主义、宿命论等),而给马克思赋予一个别的“主义”的想法。——特雷尔·卡弗(后记)柏林的离题与马克思的隐退之处,也许更具有启发性。
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越读越糊涂了。
> 卡尔·马克思
116 有用 Mandelstam 2018-11-13 22:24:35
一个猝不及防的新书书讯。朋友们,这本马克思传记是伯林的转向之作,他本来在牛津研究分析哲学,从这本书开始转向思想史研究,重要性可见一斑。此外,它还是英文世界公认的最好的马克思传记。
74 有用 mob frontier 2018-12-31 23:00:22
怎么说,虽然好评如潮。鄙人却还是要说,不太适合纯想了解马克思人生的一般读者,每一章夹杂很多哲学,思想史的碎片,黑格尔很多,重点应该是在《共产党宣言》和现代社会学的产生过程。(需要慢慢读,伯林的长文,中间的哲学总结 可以读的很晕 需要哲学理论基础)
37 有用 malingcat 2019-01-10 11:52:02
期待已久,终于出版了,感谢不屈不挠的译林出版社。伯林的功力厉害,不受所谓“正统”阐释的左右。从根本上来讲,他是马克思的读者,对恩格斯所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则无甚兴趣,他对马克思的欣赏是一名知识分子对另一名知识分子的欣赏。副标题虽然是“生平与环境”,着力的其实是政治与学术环境,特别是思想史意义上的继承、扬弃与创新。同样就其影响来说,伯林此作把马克思带入了西方主流研究的视野内,让大家看到一位“不一样的马克思”,对于此后的马克思研究功不可没。写有《马克思传》的麦克莱伦是其弟子,不意外。《导言》部分震撼人心。卡弗的《后记》也很重要。通览一过,定当重读。
34 有用 EDisonZa YC 2018-12-25 21:57:07
以为是大砖头,原来是本小册子,国内的书现在也不便宜了,为什么总是一页印得浅一页深,一页斜一页歪。。。。。
7 有用 愚公∞ 2019-01-30 19:37:42
以赛亚·伯林,英国著名自由派知识分子,牛津大学教授,专攻思想史。本书出版于1939年,经过1977年修订,我们看到的是修订版。在这个版本中,伯林修订了早期的一些内容,增加了二战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内容。从内容上说,这本传记带有非常明显的思想史写作风格,将马克思纳入启蒙主义的思潮之中,运用思想史流派分析,不断梳理马克思与德国浪漫主义,与黑格尔主义,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以及在遇到恩格斯后,与欧洲的知识分子群体和工人运动群体的关系。这些梳理,对于我们阅读马克思本人的作品会有很大的帮助。一般马克思的传记,往往以马克思为中心,甚少以时代为背景,伯林这部传记虽然马克思的篇幅不多,但是对于刻画十九世纪的欧洲思潮还是有很大的帮助。正如卡佛在后记中所言,伯林将马克思作为十九世纪知识分子加以刻画,超越党派形象。
6 有用 小p 2019-10-15 01:06:00
略有点失望。副标题“生平与环境”用的很准,这本书写生平和环境都写的不错,反而写思想却写的太少太简略。有一些章节写马克思受了此前何种思想的影响,反对当时何种思想都写的不少,但偏偏不写马克思自己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3 有用 路德维希 2019-01-09 20:02:52
伯林还是客观的。
8 有用 乡下人 2019-03-22 23:22:45
对于了解马克思生平和基本主张的人来说,这是一本非常生动传神的素描。否之,则显得晦涩难读,不知所云(麦克莱伦和张光明的马传都是非常棒的通俗马传)。将马克思放在思想史的长河中来考察是对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认识到马克思的优劣,先见和短视。
7 有用 偏偏一滴水 2018-12-01 09:04:13
整本书阐述了马克思生活的几个阶段:幼时、柏林、巴黎、伦敦。介绍了老马主要重点著作的历史背景。虽然作者在序言及前面对马有错误理解——这可能是因为作者对马的理解深度不够导致的——不过曲解马克思也是一种常态了,但不否认此书对于了解马的思想人生是还可以的。作者以此收尾:“即便它得出的所有结论都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其重要性也不会磨灭,它为社会和历史问题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并因此为人类知识开辟了崭新的大道。对经济关系之历史进化论的研究,以及对经济关系在群体及个人生活的其他方面之影响的科学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解释的初试啼声。以前的思想家——比如维科、黑格尔、圣西门——也描绘过它的一般性轮廓,但是他们像孔德和斯宾塞一样,建构了太庞大的系统,直接结论被淹没,以至显得太抽象、太模糊了”
4 有用 经济人读书会 2019-04-09 21:11:14
伯林为马克思所做的这幅画像超越了妖魔化和偶像化的两极对立,把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放到它的生成环境(政治的、社会的以及更重要的思想的)中去,“将其放到西方及西方以外智识和政治发展的多元化和不稳定的潮流中来对待”,展现一种理论在其生成态中的鲜活性,从一个根本特征为封闭性的思想体系中发现某种可称开放性和启发性的东西
5 有用 何适之 2019-01-22 14:34:38
一如既往的伯林风格,纵然是写单人的传记,也不忘细致梳理19世纪不同地域之间的思想家观念上的斗争或关联,与其说是传记,不如说是一本内容详实的观念史,没有生活纪事和八卦趣闻,而直接拿起手术刀解剖起传主的思想历程和观念转化。前面的许多章节甚至都没怎么出现过马克思的名字,而是用大篇幅铺陈起时代背景和彼时流亡者们缤纷的思想理路,置身于那种宏大背景下的马克思显得不合时宜,他厌恶感性和浪漫、对群众素无好感,也拒绝与那些流亡在巴黎的思想家为伍。而最终当其观念开始流布世间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主义却被转化为群众有力的战斗武器,且在实践中染上了浪漫的乌托邦色彩,这不能不说是个微妙的讽刺。
9 有用 凌燕007 2017-08-17 06:33:24
还有一本費.梅林的《馬克思傳》也值得一讀~
8 有用 WZM 2019-09-26 10:43:30
没办法,即使滔滔如伯林,也不能让我对他产生更大兴趣。晚年的马克思是否对自己创造的理论怀疑过?一个从现实出发的宏大完备的自成一体的理论,是否反而脱离了现实?创造物脱离创造者,让其自身被“异化”,甚至造成灾难,一个思想者怎能不对观念的力量多加警惕?
2 有用 沙砾于飞 2019-03-21 15:44:16
伯林的论述风格是雄辩的,对马克思的解读是有些浪漫化的。 本书的翻译是不错的(起码比台版好),封面设计是无趣的(太像一本没什么设计的笔记本,而且还去掉了副标题)。
3 有用 leafalone 2019-02-24 16:50:05
不愧是最好的马克思传记。思想家的传记应当是思想史,伯林做到了极致。马克思在他笔下不再是伟人或妖魔,而是充满智慧的斗士。异化论充斥着全书,也贯穿整个阅读体验。马克思主义的发扬和继承者并没有完全服从马克思的理论,而马克思本人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个公式就像名画一样优美,哪怕她表现的情感是矛盾而悲伤的。
3 有用 殷顽民 2019-06-25 23:37:07
柏林抓住了理解马克思的“基本盘”,即副标题中的“环境”——生活环境与学术环境。马克思的一生都在如饥似渴的阅读,所有马克思的研究者都孜孜不倦地试图穷尽他所读过的书,这样的努力也注定了对马克思的阐释永无止境。但是,通过梳理马克思所处时代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发展阶段,我们便能大致定位他在思想史传承谱系上的位置,再加上细绎人生机遇与时代变革对他思想和生活的冲击,一个革命导师的学术肖像便跃然纸上。知易行难,只有天才如柏林才能把握并写就这样的一篇充满“开放性和挑战性”传记,正如艾伦·赖安指出,(本书)“既不贬低其作品的真正知识力量,也未落入偶像化的窠臼”,恐怕便是本书在无数描摹与解读马克思的著作大量问世后,仍然不曾被忽视和遗忘的原因
4 有用 CAIMAN 2023-03-14 12:51:24 江西
哼 •柏林想把马克思拉下神坛,极力塑造出其某种书斋里的知识分子形象,仿佛如此,马克思便与柏林之流等宵小之辈站在了一块儿。其心可诛。
1 有用 Ricardo 2020-03-05 23:01:19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对这句听起来有点烂俗的话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1 有用 许之地 2019-03-27 13:37:55
事实上,柏林既拒绝了对马克思主义者/反马克思主义者加以木偶戏式的政治漫画表现,也不同意通过强调其思想中某个并不流行的(或者一度流行的)方面(例如唯物主义、人文主义、宿命论等),而给马克思赋予一个别的“主义”的想法。——特雷尔·卡弗(后记)柏林的离题与马克思的隐退之处,也许更具有启发性。
1 有用 商夏 2019-10-15 17:11:23
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越读越糊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