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对写作语言非常不喜欢,很敏感,觉得作者虽然看似悲悯,但实际上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东西是高高在上且自我中心的,这是个人感觉撇开不说,就事论事,社会纪实类作品想对一个问题下论断,至少要数据充分或摆出具有广泛意义的例证,可作者讲了许久,全是个例,并且很不客观地将所有这些事例解读为支撑自己论点的材料,一厢情愿到令人生厌(和圣母白莲造成的不适特别类似),论据和论点实际上关联性极差,这么粗暴而煽情(很低级)地呐喊自己的观点,和不问因由地关押人本质其实都是一刀切,真讽刺,这世界人心皆有恶不假,但作恶与否就真的没有差别吗?我不相信所有的伤害都能被补偿,更不相信所有人都能被感化。此外,我觉得作者的观点也没有阐述清楚,监狱被滥用也不过是表象,国家司法系统的问题、犯罪心理的研究、社会歧视呢?这研究真无聊,失望。
起初以为会是用翔实的数据阐述监狱的无意义,翻开才知是记录作者遇到的故事。引述高晓松的一句话,“我们所知道的都是个例”。所以,作者所说的并不能当然否定监狱或者肯定书中的矫治模式。但作者确确实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社会的独特视角:犯罪并不止于法官的终审一槌。
算是新思路(对我来说)看待监狱问题。强调艺术教化作用以及人性,内容翔实。不过作者作为一个提供教化的人员在面对每个囚犯时更多是出于个体……例如父子不能相见或者是出了监狱的人无法重新融入社会,而开始反思这个制度。她提及的量刑我很同意(前面提到的几个国家都有这类问题)。但后面的有些过于关心个体了。我当然理解对于罪犯和受害者本身惩罚并不是唯一必须学会宽恕,但如果国家没有刑法和监狱制度震慑——不是每个民众都能理解艺术教化的作用。而伤痛这种东西只让受害者承担让受害者谅解是真正公平吗?强调个体忽视集体需要本来就不容当下。这本书看看就好。另外数据也不是提供得很多……
读之前以为是民族志类,后以为是非虚构纪实,中途恍然大悟就是个随笔手记…职业精神令人敬畏,但内容格局着实不大,没有纵览全局的感觉,个人评判比例也太重,显得不是很有说服力…但挺开眼的,尤其新加坡那章…秩序社会的抛弃啊
犯罪的症结在于贫穷,贫穷就是最大的原罪。所以看《伽百农》的时候完全会想起这本书。然后发现我现在比较少用批判的姿态,而是更加同情地眼光去看那些离我很远的人了。也许是好事。
這是一本關於調查監獄和關押在監獄裏的犯人的非虛構類圖書。作者調查走訪了九個國家的監獄,足跡遍佈各大洲。最能觸動我的是刑罰與所犯罪行不對等和犯人重新融入社會的艱難性。固有的思維是犯錯就必須受到懲罰,對待罪犯要以暴易暴以牙還牙。懲戒與隔離反而造成了犯人無法融入社會,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感性的监狱参观记录,可以稍微了解一下九个不同国家的监狱情况。但是,对监狱存在意义的疑问明明可以从政府权力、司法公正等角度来说,但作者大多数时候都在同情甚至歌颂囚犯,这也完全达不到作者自己的目的,很失败。挪威只是个例,把个例作为范本和未来目标疯狂呼吁挺令人反感的。
难得看一本书每一秒都在自我辩论 这本书提供了对监狱这一问题有趣新鲜的视角,但很遗憾由于很多原则问题把握程度不当丧失了提建设性意见最好的契机,成为了一本看似白莲花用爱呼唤和谐社会之作,连引用的那么多社会学大家的话看来都是讽刺。 通篇陈述犯错的人不该一辈子背负枷锁,可是把监狱弄得像家一样就能减少犯罪率么?给他们悔改的技能和方式当然需要,社会的接纳程度也需要提高,但整体的宽容接受度不是建立在他人的一味包容而自己不做任何改变还需要过多的情况下。有性侵犯案底的人的犯罪记录不该被在网络上搜索到,吸毒的人呼吁药物合法?一大堆言论让脑子里时刻闪现问号脸。 当社会进步到讨论一些更为细腻的问题,也不能割裂事物的原因和结果,行为和结果相符,做事并为之负责,这是成年人的游戏规则,不会以你与世隔绝了多长时间而消逝。
走马观花的监狱游记,根本谈不上纪实,作者自己‘悲天悯人’罢了。理论和数据什么都没有,一本鸡汤;营造人人充满爱世界就会好了?不知作者是真天真还是伪善、、
监狱的目的不是惩罚,而应该是矫正和治疗。和作者从事的让人敬佩的工作相比,书的文字就有点浮于表面了,可能因为地方太多(多达九个国家),最重要也最应该呈现的“人”的个体几乎没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另外,我爱北欧。
1.不敢相信就作者这文笔还到处去监狱教别人写作。2.不敢相信就译者这英文水平还翻译不止一本书,原作者用“tube"你就实诚的翻译成管道,不知道改成渠道或者方式;Ghetto明明是贫民窟翻译成少数民族营。3.不敢相信编辑就这水平也能当编辑,看不出翻译的狗屁不通,词不达意?你们三个可别合伙起来耽误读者了。
不太行
我很少因为观点相左而给一本书打低分,但是这个白左圣母悲天悯人的情怀令我从前言开始就非常抓狂。而且,这本书里,真的只有情怀了,毫无“研究”可言。是的,错的是这个世界,是这个体制,永远不是罪犯!(这作者,谈论第三世界国家的时候一副高高在上救世主的口吻,提及亚洲发达国家新加坡的时候又酸得要命,也是醉了)
经过深思熟虑和现实考验的理想主义是最宝贵的,而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再次感受到的是:没有那两个限定条件的“理想主义”是多么面目可疑。
作者用亲身经历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平时被忽略的的窗,窗外有我们不熟悉不了解的世界。写作手法平铺直叙,很多观点也未必认同,但值得阅读,有太多真实的世界需要被知晓。
“他已经坐过牢,为何审判还没有结束?” 对“罪犯”的图像也是由舆论塑造的,一说起来脑子里都是“杀人犯、强奸犯……”但是比如很多政治异见者也是罪犯,被长期家暴而反抗杀人的妇女也是罪犯,因贫困而误入歧途加入帮派的少年也是罪犯,还有很多一时冲动甚至被冤枉的人,却都要背着同一个刻板印象。本书对比了一些国家的监狱系统,也观察了“修复式正义”在当地监狱的践行情况。我非常警惕“他者化”,因为我真的觉得我离罪犯身份中间不是一堵高墙而就是一根模糊不清的线
这书的观感和《二本学生》一样,与其说是研究报告不如说是抒情散文,作者把自己感动得不行,读者却无法代入。
作者的基调太圣母太白左了,而且走马观花的全球监狱visiting,能看出啥了解到啥真实情况呢
❗避坑🕳 写得好烂! 白左圣母婊 矫情流水账 看得太难受了😣
一个容易被忽视的解题思路。
> 把他们关起来,然后呢?
11 有用 自娱者小五 2018-02-23 19:45:26
对写作语言非常不喜欢,很敏感,觉得作者虽然看似悲悯,但实际上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东西是高高在上且自我中心的,这是个人感觉撇开不说,就事论事,社会纪实类作品想对一个问题下论断,至少要数据充分或摆出具有广泛意义的例证,可作者讲了许久,全是个例,并且很不客观地将所有这些事例解读为支撑自己论点的材料,一厢情愿到令人生厌(和圣母白莲造成的不适特别类似),论据和论点实际上关联性极差,这么粗暴而煽情(很低级)地呐喊自己的观点,和不问因由地关押人本质其实都是一刀切,真讽刺,这世界人心皆有恶不假,但作恶与否就真的没有差别吗?我不相信所有的伤害都能被补偿,更不相信所有人都能被感化。此外,我觉得作者的观点也没有阐述清楚,监狱被滥用也不过是表象,国家司法系统的问题、犯罪心理的研究、社会歧视呢?这研究真无聊,失望。
4 有用 丛林小茂茂 2017-04-22 14:03:45
起初以为会是用翔实的数据阐述监狱的无意义,翻开才知是记录作者遇到的故事。引述高晓松的一句话,“我们所知道的都是个例”。所以,作者所说的并不能当然否定监狱或者肯定书中的矫治模式。但作者确确实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社会的独特视角:犯罪并不止于法官的终审一槌。
4 有用 阿特拉斯抠抠脚 2017-02-10 06:33:34
算是新思路(对我来说)看待监狱问题。强调艺术教化作用以及人性,内容翔实。不过作者作为一个提供教化的人员在面对每个囚犯时更多是出于个体……例如父子不能相见或者是出了监狱的人无法重新融入社会,而开始反思这个制度。她提及的量刑我很同意(前面提到的几个国家都有这类问题)。但后面的有些过于关心个体了。我当然理解对于罪犯和受害者本身惩罚并不是唯一必须学会宽恕,但如果国家没有刑法和监狱制度震慑——不是每个民众都能理解艺术教化的作用。而伤痛这种东西只让受害者承担让受害者谅解是真正公平吗?强调个体忽视集体需要本来就不容当下。这本书看看就好。另外数据也不是提供得很多……
2 有用 D调de玄小鹤 2017-05-31 23:32:20
读之前以为是民族志类,后以为是非虚构纪实,中途恍然大悟就是个随笔手记…职业精神令人敬畏,但内容格局着实不大,没有纵览全局的感觉,个人评判比例也太重,显得不是很有说服力…但挺开眼的,尤其新加坡那章…秩序社会的抛弃啊
0 有用 唐小万 2018-05-25 23:37:12
犯罪的症结在于贫穷,贫穷就是最大的原罪。所以看《伽百农》的时候完全会想起这本书。然后发现我现在比较少用批判的姿态,而是更加同情地眼光去看那些离我很远的人了。也许是好事。
1 有用 memory 2017-06-29 22:11:08
這是一本關於調查監獄和關押在監獄裏的犯人的非虛構類圖書。作者調查走訪了九個國家的監獄,足跡遍佈各大洲。最能觸動我的是刑罰與所犯罪行不對等和犯人重新融入社會的艱難性。固有的思維是犯錯就必須受到懲罰,對待罪犯要以暴易暴以牙還牙。懲戒與隔離反而造成了犯人無法融入社會,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0 有用 北纬 2019-04-13 00:31:37
感性的监狱参观记录,可以稍微了解一下九个不同国家的监狱情况。但是,对监狱存在意义的疑问明明可以从政府权力、司法公正等角度来说,但作者大多数时候都在同情甚至歌颂囚犯,这也完全达不到作者自己的目的,很失败。挪威只是个例,把个例作为范本和未来目标疯狂呼吁挺令人反感的。
3 有用 紫韵靓然 2017-05-07 12:44:57
难得看一本书每一秒都在自我辩论 这本书提供了对监狱这一问题有趣新鲜的视角,但很遗憾由于很多原则问题把握程度不当丧失了提建设性意见最好的契机,成为了一本看似白莲花用爱呼唤和谐社会之作,连引用的那么多社会学大家的话看来都是讽刺。 通篇陈述犯错的人不该一辈子背负枷锁,可是把监狱弄得像家一样就能减少犯罪率么?给他们悔改的技能和方式当然需要,社会的接纳程度也需要提高,但整体的宽容接受度不是建立在他人的一味包容而自己不做任何改变还需要过多的情况下。有性侵犯案底的人的犯罪记录不该被在网络上搜索到,吸毒的人呼吁药物合法?一大堆言论让脑子里时刻闪现问号脸。 当社会进步到讨论一些更为细腻的问题,也不能割裂事物的原因和结果,行为和结果相符,做事并为之负责,这是成年人的游戏规则,不会以你与世隔绝了多长时间而消逝。
1 有用 凱特根斯坦 2018-08-14 21:23:22
走马观花的监狱游记,根本谈不上纪实,作者自己‘悲天悯人’罢了。理论和数据什么都没有,一本鸡汤;营造人人充满爱世界就会好了?不知作者是真天真还是伪善、、
1 有用 秋刀鱼的文具盒 2017-07-07 11:02:05
监狱的目的不是惩罚,而应该是矫正和治疗。和作者从事的让人敬佩的工作相比,书的文字就有点浮于表面了,可能因为地方太多(多达九个国家),最重要也最应该呈现的“人”的个体几乎没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另外,我爱北欧。
0 有用 喜喜 2018-12-01 05:45:15
1.不敢相信就作者这文笔还到处去监狱教别人写作。2.不敢相信就译者这英文水平还翻译不止一本书,原作者用“tube"你就实诚的翻译成管道,不知道改成渠道或者方式;Ghetto明明是贫民窟翻译成少数民族营。3.不敢相信编辑就这水平也能当编辑,看不出翻译的狗屁不通,词不达意?你们三个可别合伙起来耽误读者了。
0 有用 chon 2019-05-01 23:51:51
不太行
0 有用 黑大壮女神 2018-07-12 23:44:33
我很少因为观点相左而给一本书打低分,但是这个白左圣母悲天悯人的情怀令我从前言开始就非常抓狂。而且,这本书里,真的只有情怀了,毫无“研究”可言。是的,错的是这个世界,是这个体制,永远不是罪犯!(这作者,谈论第三世界国家的时候一副高高在上救世主的口吻,提及亚洲发达国家新加坡的时候又酸得要命,也是醉了)
1 有用 随遇而安 2021-11-10 23:18:10
经过深思熟虑和现实考验的理想主义是最宝贵的,而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再次感受到的是:没有那两个限定条件的“理想主义”是多么面目可疑。
0 有用 上海袁炜 2023-07-30 11:06:21 上海
作者用亲身经历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平时被忽略的的窗,窗外有我们不熟悉不了解的世界。写作手法平铺直叙,很多观点也未必认同,但值得阅读,有太多真实的世界需要被知晓。
0 有用 颠三儿不能明白 2023-03-25 17:31:54 德国
“他已经坐过牢,为何审判还没有结束?” 对“罪犯”的图像也是由舆论塑造的,一说起来脑子里都是“杀人犯、强奸犯……”但是比如很多政治异见者也是罪犯,被长期家暴而反抗杀人的妇女也是罪犯,因贫困而误入歧途加入帮派的少年也是罪犯,还有很多一时冲动甚至被冤枉的人,却都要背着同一个刻板印象。本书对比了一些国家的监狱系统,也观察了“修复式正义”在当地监狱的践行情况。我非常警惕“他者化”,因为我真的觉得我离罪犯身份中间不是一堵高墙而就是一根模糊不清的线
0 有用 鸭酥 2022-09-01 23:49:09 上海
这书的观感和《二本学生》一样,与其说是研究报告不如说是抒情散文,作者把自己感动得不行,读者却无法代入。
0 有用 sansan 2022-09-03 14:29:42 新加坡
作者的基调太圣母太白左了,而且走马观花的全球监狱visiting,能看出啥了解到啥真实情况呢
0 有用 noon 2023-07-28 22:24:19 广东
❗避坑🕳 写得好烂! 白左圣母婊 矫情流水账 看得太难受了😣
0 有用 麦头麦头 2020-06-19 09:11:12
一个容易被忽视的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