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这是一部山水画札记,依作者设想,各篇之间具有关联性,隐藏结构、脉络、体系,但每篇各自又是独立的,读者可以从任意一篇开始读。一般而言,画家的写作大多偏重感觉,相对缺乏理论性和历史性的研究,学者的写作则会忽略绘画经验,本书试图打通两者,既有画家视角的经验论述,也有学术领域的 探讨。读者亦可各取所需,它可以被当作一首美好的长诗,可以是一篇关于绘画的方法论,也可以是一部独特的艺术史著作,在这三者之外,本书更提供了我们观看世界的新鲜视角,如作者所说:“未见山水画之前的山水、见过山水画之后的山水,是两个世界。”
作者简介 · · · · · ·
韦羲,广西人,生于70年代,画家,现居北京。
目录 · · · · · ·
目录
序·画史与痴心
001 前言·明月前身
007 第一辑 山中何所有
青青子衿
015 在别处 016 山中何所有 020 太古之音 023 太古的目光 027 和山水一起发呆 032 白日梦 032 神圣的恐惧 035 文明与荒野
· · · · · · (更多)
序·画史与痴心
001 前言·明月前身
007 第一辑 山中何所有
青青子衿
015 在别处 016 山中何所有 020 太古之音 023 太古的目光 027 和山水一起发呆 032 白日梦 032 神圣的恐惧 035 文明与荒野
· · · · · · (更多)
目录
序·画史与痴心
001 前言·明月前身
007 第一辑 山中何所有
青青子衿
015 在别处 016 山中何所有 020 太古之音 023 太古的目光 027 和山水一起发呆 032 白日梦 032 神圣的恐惧 035 文明与荒野
037 第二辑 时间中的风景
飞鸟与立体主义 045 山水亦是如来 053 出口 057 倾斜 060 旋转时空的开关 065 林荫道的尽头 072 看不见的路 074 反空间 085 远近互换 094 空白 099 羊身上的宇宙图像和时间中涌现的景观 105 叠印的时空 110 《前后赤壁赋》与长卷蒙太奇 117 意识流 119 无限循环的怪圈 123 魔方 125 看山知远近 127 平远 130 故宫里的江山平远 137 高远与深远 138
第三辑 空隙之美
荒山复调 149 空隙之美 153 技艺的记忆 160 天上人间 162 小剧场 168 我和世界之间 170 大山水和小风景 173 如来如去 176 我在 177 雨的空间 187 此在与曾在 191 零度的风景 194 抽象与孤独 198 二十四品 199 空亭 202 树枝后面的天空 203 剪影 207 月亮地 208 《六柿图》和枯山水 212 牧溪与苏巴朗 215
第四辑 鸟之双翼
天青色 219 禅宗画与文人画 220 孤篇横绝 226 荒岛绘画 233 照夜白 238 读《气势撼人》后 259 破墨 267 空的诞生 272 神奈川的抛物线 275 小的大画家 276 写意的历史 277 宫梅与野梅 282 漫长的下半时 288 视觉与触觉 296 古意 301 晚期美学 304 可惜的事情 310 鸟之双翼 315 快乐画画的年代 327
第五辑 山水小史
清平世界 335 天地之心 343 月照千山 346 古今之间 347 无限的掌纹 359 人淡如菊 368 水中倒影 375 如日之夕 388
后记·流水今日 395
· · · · · · (收起)
序·画史与痴心
001 前言·明月前身
007 第一辑 山中何所有
青青子衿
015 在别处 016 山中何所有 020 太古之音 023 太古的目光 027 和山水一起发呆 032 白日梦 032 神圣的恐惧 035 文明与荒野
037 第二辑 时间中的风景
飞鸟与立体主义 045 山水亦是如来 053 出口 057 倾斜 060 旋转时空的开关 065 林荫道的尽头 072 看不见的路 074 反空间 085 远近互换 094 空白 099 羊身上的宇宙图像和时间中涌现的景观 105 叠印的时空 110 《前后赤壁赋》与长卷蒙太奇 117 意识流 119 无限循环的怪圈 123 魔方 125 看山知远近 127 平远 130 故宫里的江山平远 137 高远与深远 138
第三辑 空隙之美
荒山复调 149 空隙之美 153 技艺的记忆 160 天上人间 162 小剧场 168 我和世界之间 170 大山水和小风景 173 如来如去 176 我在 177 雨的空间 187 此在与曾在 191 零度的风景 194 抽象与孤独 198 二十四品 199 空亭 202 树枝后面的天空 203 剪影 207 月亮地 208 《六柿图》和枯山水 212 牧溪与苏巴朗 215
第四辑 鸟之双翼
天青色 219 禅宗画与文人画 220 孤篇横绝 226 荒岛绘画 233 照夜白 238 读《气势撼人》后 259 破墨 267 空的诞生 272 神奈川的抛物线 275 小的大画家 276 写意的历史 277 宫梅与野梅 282 漫长的下半时 288 视觉与触觉 296 古意 301 晚期美学 304 可惜的事情 310 鸟之双翼 315 快乐画画的年代 327
第五辑 山水小史
清平世界 335 天地之心 343 月照千山 346 古今之间 347 无限的掌纹 359 人淡如菊 368 水中倒影 375 如日之夕 388
后记·流水今日 395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大海的尽头远比山谷的尽头远,然而我们觉得大海是辽远的,山谷是深远的。因为海上什么也没有,而两侧青山构成了山谷的纵深。可见景深不是无中生有,也需要物质的构建。 如果白纸上画两个房子,一个正向,一个斜向,肯定是斜向的房子比正面的房子更有纵深感。说明我们感知绘画空间的纵深,需要倾斜物的参照与斜线的指引。水平线暗示空间的广度,斜线暗示空间的深度。斜线也表示前进与后退,延伸在纵深空间之中。一条曲折的斜线比一条直的斜线更能显示空间的深度,这大概是古人所谓的“不曲则不深”。 …… 相对而言,斜线是空间的,水平线是时间的。斜线令人感到动荡,暗示空间的纵深,倾斜地面指向深远的空间。水平线有一种宽广而宁静的气质,在中国古代绘画的语境中,水平线曾对应一条看不见的时间之路,无限地横向延绵。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0页 -
游观式山水画具有历时性与共时性,所谓历时性,是不同时空依次展开,所谓共时性,是不同时空聚于一画之中。……游观式布局是中国绘画的主流,所以,中国古代画家尤其在乎时间意象的连续性,如何在画中衔接各种瞬间(或时段)是首要问题,透视问题倒放在其次。然而,山水画毕竟是空间的艺术,若要表现空间的纵深,必然依循透视缩小法。于是问题来了,空间透视法与全景画的时间流动是相悖的。如果过于注重景深,时间的连续性会被打断反之亦然,若一味迁就时间的持续流动,则空间感被减弱,高远、深远、平远无从谈起。如何调和时间连续与空间连续之间的矛盾、协调历时性与共时性的难题,如何综合全知视角的移动观看与由我出发的观看,此乃古代画家之难题。 …… 《清明上河图》有一条横向轴线贯穿全卷,即长街及其延长线。这条横向展开的长街代表行走的路线,具有时间性,所以不存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好比观光车过王府井,游客只顾观看大街的两面,不看大街两头。与时同性的长街相反,纵向(斜向)的小巷与远景建筑是空间性的,有透视现象,景物渐远渐小,最终消失不见,因为那是目光所往,故而有尽头。 在长卷中,水平线方向归属于时间,无限延绵,斜线方向归属于空间,指向纵深。《清明上河图》的长街要保持时间性,就要保持水平状态,而且具有同化他者的磁场,能够抵抗透视缩小的干扰,建筑诸物越是靠近长街就越趋向于时间性,朝水平状态变形。也就是说,张择端画《清明上河图》的时候,让长街两侧的建筑诸物趋于水平状态,并随时缩小建筑与桌椅诸物的前端(或放大后端),使之得以水平排列,同时让地面保持水平状态,俨然出于长街的时间磁力。远景的建筑及地面时而倾斜时而水平,都被不断变形、调整,使之适应那条代表行走和时间的横向的长街。也许可以这么说:在二维的绘画上,当空间进入延绵的时间中,空间秩序服从时间秩序,即空间在时间中变形。 …… 山水画也有一条属于时间的看不见的路... (查看原文) —— 引自第74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照夜白"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照夜白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 条 )

林中苔,水底石,月亮地。
其实没想到41万字竟读了一个月。 这几年陆续读过几本美术史,其中大半是论文译著,另一部分是台湾学者的著作,其间连抄带写根本还谈不上入门。只是在书中提到的画作插图欠奉时,仔细想一会儿,有几幅能想起来大致什么样子,这样一个程度。作者身为画家,看了那么多年画,人在山...
(展开)
> 更多书评 11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理想国 书香2017 (理想国)
- 读到之处 附收听地址 (岛生)
- 阅读即是生活 (Azeril)
- 怎能读尽天下书 (疏狂老鬼)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76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照夜白的评论:
feed: rss 2.0
16 有用 小能 2017-08-19 21:53:57
越是向外的表达,越显现出自身的虚无。被书名和装帧骗了,满满都是作者的无病呻吟,三页中同一个词用了十几遍……好好好,你抒情你有理。这种无法投射给接收者的个人感悟,还是别出书了,发发微博算了。
6 有用 Una Poetisa 2017-06-19 22:40:32
文風可厭。干貨有的,不多。還勾兌了那麼多混亂的見解,諸如「中國古代文學,論手法的豐富,詩勝於小說」。陳丹青果然不靠譜。
10 有用 叶隐 2018-04-11 01:40:37
这算是老干部体么。。。。又韶又言之无物,这是阿兹海默症风格吧。。再说哪有什么新鲜视角啊~动不动就要强行对比,类比,排比,拉帮,结派,抒情。。。
2 有用 未满 2018-03-07 15:28:12
面对一座静止的画中山,我们在一瞥之间,获得飞鸟般连续的观看
3 有用 照夜白 2017-07-28 18:01:39
难得看到当代画家视角的山水画品读,细腻认真,不失浪漫。因为是私人感想,所以敢说最爱《溪山行旅》;因为身为画家,所以关注画法技巧,旁征博引,认真比对,令人信服。最有启发之一是对“三远”的辨析;之二则是叙述中国绘画时空拼贴的模式类似七巧板,不受单一透视法限制,以追求空间与平面的和谐。
0 有用 小助莎波伊 2023-02-27 16:43:32 天津
文笔美,且言之有物。
0 有用 司徒徒徒徒徒徒 2023-02-14 15:45:19 北京
以诗、以美好、以隽秀描写古人的绘画技法。对于一个绘画史的门外汉来说,收获还是蛮多的。有给自己搭建一个大致的中国山水画的框架,那些优秀的传世佳作不停的出现在文章里,从不同角度解读了技法与风格。(作者可能是想以美好描写美好,故而以流丽圆转、典丽雅正、清劲之气描写奇丽之情)
0 有用 子文小偶 2023-01-28 22:40:04 北京
别扭的是为什么就一直要比较呢,非要在西方语境下来讲,就有些觉得过于不自信。点到为止吧,顶多说成是给已经了解西方艺术的人一个可以理解的形象感,如果非要说人有我有那可笑的不是我有人完全没有么…什么年代了还在揪着写实揪着透视一直说,不过是对方不够高级。
0 有用 小鱼 2023-01-24 10:16:11 中国香港
看的电子书有九百多页但其实只用看前面一百页就够了
0 有用 花辞树~ 2023-01-23 21:51:00 新疆
作者有中西方画画的背景,也是对自然非常敏感的人,给我们国画的很多启发,比如说用直线表现俗世而用曲线表现神界,虽然我觉得就是一个时期的个人审美,写得还是很真诚。也教会了很多赏国画的一些方法,也希望能有越来越多人从传统古典审美中提升一些自己对美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