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的原文摘录

  • 对学习的三大常见误解 误解1:儿童不需要教师的指导 儿童依赖父母的时间比其他哺乳动物要长得多,结果是人类是这个星球上最有智慧的物种。间接证明了,人类天生需要从成人那里学习,而不是独自探索。 误解2:事实抹杀创造力 在掌握领域内规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集中精力去改写它们,不断地融合各种想法和主题,创造新的类比,发现不寻常的模式,直到实现创造性的突破。 误解3:学校应当传授学习能力而不是知识 好奇心如同其他思考能力一样,无法通过抽象的方法来培养和教育。最初感兴趣的事情,但若不具备基本的背景知识,认为难度超过范围,太难了,将会很快放弃,知识给了好奇心续航的能力。 (查看原文)
    推理阅读雷馆长 2赞 2018-03-12 08:16:06
    —— 引自第118页
  • 将自己描绘为一只“好奇的章鱼”。总是在不停地伸出我的触角,然后从各个地方寻觅收获。 新的想法是从不同领域之间的交织融合中获得的。 应该集中精力于自己的专业不断深入学习呢?还是扩展知识背景?(多元的发展) (查看原文)
    栗子香香 1赞 2020-06-24 18:09:05
    —— 引自章节:像“狐猬”一样觅食 /152
  • 如果各方都完全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对方的谈判立场,那么最可能的结果就是陷入僵局。想要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问清楚提出要求的背后有什么情况,最根本的问题是“为什么。” (查看原文)
    栗子香香 1赞 2020-06-24 18:09:05
    —— 引自章节:询问关键的“为什么” /157
  • 引言 好奇心:人类的第四驱动力 标注(黄色)-位置305 选择好奇心最重要的原因不是为了使我们能在学校或工作中做得更好。学习的真正魅力在于能使我们超越自我,并提醒自己正在参与一项至少自人类开始相互交流起就启动的伟大工程,哪怕是学习那些明显无用的东西。 标注(黄色)-位置334 设计师查尔斯·伊姆斯(CharlesEames)说:“在信息时代之后是选择的时代。” 第一部分 好奇心的原理 标注(黄色)-01 好奇之旅>位置396 但是那些仅仅靠新鲜度来吸引我们的事物往往无法让我们长时间地关注。好奇是所有喜爱之情中最肤浅的一个层级,它的对象更替频繁,使人们爱好刺激却很容易满足,并且总是表现得轻率、不安分和焦虑。 标注(黄色)-01 好奇之旅>位置529 一旦掌握了可以生存下去的知识,一些成年人就不再努力向周围的人学习,而另一些人则继续像个孩子一样充满了探索的热情。 标注(黄色)-02 好奇心是如何产生的>位置648 位于马里兰州的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展研究所(NationalInstituteofChildHealthandHumanDevelopment)的科学家们最近有一些不同寻常的发现——一个婴儿越积极地探索他生活的环境,就越有可能在之后的青少年时期获得学业上的成功。研究者对374个5个月大的婴儿进行了行为活动测评,包括爬行、试探和摆弄,然后追踪他们在之后14年里的成长。他们发现,那些学业最好的14岁青少年正是当初那些最忙于探索世界的婴儿。 标注(黄色)-02 好奇心是如何产生的>位置664 为什么一些婴儿会成长为好奇心强的孩子,而有些婴儿则不会。他们认为暂时的假设与两方面因素相关:一个是孩子基本的认知能力,即智力;另一个则是孩子在幼年时提出不成熟的问题时父母或看护者的反应。 标注(黄色)-02 好奇心是如何产生的>位置674 婴儿经常通过... (查看原文)
    鲤维 2021-09-15 20:20:30
  • 如果你任由自己变得毫无好奇心,那么你的生活将会失去色彩,毫无趣味和快乐可言。你不太可能将你的潜力发挥到工作和生活的创意中 (查看原文)
    推理阅读雷馆长 2018-01-08 15:30:30
    —— 引自第10页
  • 对一切新奇事物的着迷称为“消遣性好奇”。 消遣性好奇是探索性思维必不可少的级成部分。它可以让我们的视野更宽广,从而去发现新的和未知的事物,可以激励我们获得新的经历,结识新的朋友。但如果总是走马观花而不深究的话,那我们就只能在不断转换对象的过程中浪费精力和时间,无法得到任何领悟,一切都将变得毫无意义。 当消遣性好奇心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理解的探寻时,会使我们获益良多。这种更深入、更有序和更需要付出努力的好奇心被称之为“认识性好奇”。 (查看原文)
    推理阅读雷馆长 2018-01-08 15:33:53
    —— 引自第11页
  • 大约六万年前,人类的一小分支走出了非洲去探寻未知世界。他们离开了其他灵长目近亲,也离开了原先共同拥有的生态栖位(ecologicalniche)。几乎所有的动物都局限在他们的栖位上:大猩猩不会想要离开丛林到河边去扎营;马鲛鱼不会鲁莽地尝试能否在陆地上生活;树蛙不会离开它们赖以生存的树木。但是当人类离开了热带草原后,他们的居住地就占据了各类地方,从沿海、沙漠、森林,到高山、平原、冰冠,甚至到了外太空。他们在所有的地方都因地制宜地设计了庇护所,并想出了各种新的办法来应对环境,就如同回到了家。 是什么使得我们有如此强大的适应能力?简单来说,是文化——从他人身上学习、复制、模仿的能力以及懂得分享和改进的能力。当人类学会用口头语言及之后出现的文字来交流时,思想、知识和实践(比如如何做一个鱼钩、造一条船、制作一把长枪、唱一首歌、雕刻一个神像等)就能如同基因一般被复制和结合。但与基因不同的是,它的传递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文化使得人类从生理局限中解脱出来。进化论生物学家马克·佩格尔(MarkPagel)指出,当人类创造出文化之后,我们的基因和心灵之间的平衡关系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改变。人类成为唯一能从先人所积累的知识中获得生存指导的物种,而不是仅从DNA上获得。 人类可以向同辈学习(横向学习),也可以向父母及长者学习(纵向学习),还可以向我们的祖先学习。这种不仅可以将知识相互传递还可以代代传承的能力,使得我们拥有了强大的适应力、创造性和想象力。在前人的基础上,我们的知识不断地丰富,思想不断地更新。前人发明了车轮,使得我们能够发明汽车。就像佩格尔所说:“正是因为有了文化,才使得我们能够看3D电视,能够修建大教堂,而我们的近亲黑猩猩数百万年来却只能在森林里不断重复地砸着坚果和石头。 (查看原文)
    推理阅读雷馆长 2018-01-08 15:40:21
    —— 引自第29页
  • 当一个小孩在做”指“这个动作时,就是启动了心理学家所谓的”共享式注意力“——让你去关注 他正在关注的事物。指向对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儿童指向的频率与他学习语言的速度有关。 (查看原文)
    推理阅读雷馆长 2018-01-08 15:52:18
    —— 引自第38页
  • 伟大的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好奇心更多的是一种认知行为,它源于我们内心想要理解这个世界的心智需求。他提出,当一个人感知到了期望与现实的不一致时,好奇心就会被激发出来。这种不一致是指他以为他自己所知道的信息和眼前所看见的信息之间的出入。皮亚杰说这样的理论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小孩总是容易好奇和惊讶一他们知道的是一些非常简单的关于世界是如何运转的理论,然而他们每天遇到的好多事物却都不符合这些理论,所以他们总是表现出惊讶,并渴望得到解释。 (查看原文)
    飘荡的果壳 2022-06-22 14:06:44
    —— 引自章节:好奇心的衰减 /45
  • 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无知使得我们变得好气,而应是对已有信息的缺口让我们产生了好奇心。 (查看原文)
    飘荡的果壳 2022-06-22 14:11:40
    —— 引自章节:好奇心的衰减 /45
  • 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学家约翰·杜威(JohnDewey)在1910年提出了好奇心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儿童时期想要探索和考察周围事物的欲望 与其说这是脑力活动,倒不如说是一种本能;第二个阶段,儿童的好奇心开始变得更加社会化,当他发现其他人是有用的信息来源后,就开始提出无穷无尽的“为什么”的问题,而具体的答案本身并不如这种收集和消化信息的习惯更为重要;在第三个阶段,好奇心被转换成“在观察事物和收集信息过程中所激起的对问题的兴趣”,在这一最终的阶段,好奇心变成了一股能强化个人与世界联系的力量,为个人经历添加了趣味性、复杂性和愉悦性。 杜威不认为所有人都能够达到第三个阶段。他认为好奇心是一种脆弱的品质,需要不断地付出努力才能维持下去: (查看原文)
    圆圆 2022-12-26 13:17:08
    —— 引自章节:好奇心的三个阶段 /98
  • 另外,我的这种直觉也从科学层面得到了证实。神经学家用“认知储备”(cognitivereserve)。来描述大脑抗拒因年老而衰退的能力。2013年,由罗伯特·威尔逊(RobertWilson)领导的团队在芝加哥拉什大学医学中心进行了一项研究。该研究共召集了300名年长者参与,逐年测试他们的思考和记忆技能。参与者会被问及他们阅读、写作及从事其他有认知需求活动的频率,不仅针对当前,也包括童年和中年时期。在每位参与者去世之后,他们会去检测他们的痴呆迹象。结果显示,在排除物理原因对大脑的影响后,那些终生都保持着大量阅读和写作习惯的研究对象比起只有平均阅读量和写作量的对象,其智力衰退的速度会减缓1/3。换句话说,这些人违背了衰老的规律。长年累月对知识的追求扩充了他们的神经容量,从而缓冲了因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智力衰退。对认知储备的终生投入最终得到了回报。 (查看原文)
    圆圆 2022-12-26 13:17:08
    —— 引自章节:好奇心:人类的第四驱动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