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记忆 短评

热门
  • 20 零度倾斜 2018-02-21 22:44:08

    终于看完。很有感触。首先作者作为白俄没落贵族、公爵千金流亡柏林,供职德国外交部,亲身经历“七月秘密”失败,她的日记可以说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其次,让我感慨的是德意志民族的血性、气节和毅力,就算头顶是纷纷的炸弹,他们依旧会尽力帮助他人、做该做的事、努力工作、重建家园——哪怕隔天家园会再次毁灭。 最后,对他们来说,可以用古龙水当酒精灯只为烤一只烧鹅,饥肠辘辘时依旧惦记咖啡,白天被轰炸躲防空洞,晚上却会开着车满大街找生蚝店,口红、烫发、鲜花也是不能少的——这是对生活多么地热爱才会做到。真的是感慨。

  • 9 维舟 2018-03-28 10:01:07

    战时柏林生存状况,现实真是比小说还有想像力。据说德国人指着《格尔尼卡》问毕加索:“这是你的杰作?”画家答:“不,这是你们的杰作!”这本日记也可作如是观。对1943年刺杀希特勒的“七月密谋”的记录最具史料价值。

  • 7 東郷柏 2019-01-02 14:10:42

    很珍贵的战时日记,作者作为白俄流亡贵族供职于德三外交部基层并能通过其出入于外交圈,接触到的人上至皇室亲王下至各种部长都非凡人之辈。此外战争期间的经历也提供了第一手的柏林战时的日常情况。如果说头两年战事顺利并无特别之处外,越到后面频繁出现的空袭字眼越让人对帝国的倾覆摇摇欲坠感同身受。对于720事件的记录让我第一次思考在危局之中到底是死守誓言还是选择忠于祖国与人民,而纳粹政权的邪恶通过720事件后的大规模清算迫害达到顶峰。此外盟国对于720事件的态度也让我觉得德国坚持不降不是没有原因的,要追溯原因只能说1871年成立的第二帝国在其他所有人看来都是欲除而后快的存在,而最终在罪恶的政治因素下德国走向了毁灭,成为了胜利者所希望的耻辱与罪恶的战败者。末尾与作者有过联系的人的命运记录令人感慨。

  • 7 贝瓦和贝拉 2018-05-06 10:27:25

    作为一个欧洲的贵族,她接触的圈子全部是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一群人。但是即使这样,在战争面前,仍然是软弱无力,物质匮乏的。整本书出现最多的就是空袭,以及恐惧。但是这样的日记对中国人读起来还是比较费劲,因为缺少代入感,又没有宏观影像。书里面的旁白和历史叙述弥补了这段历史的很多细节。

  • 4 您老朋友王狗熊 2019-03-11 22:39:27

    第一次觉得有钱真好,这本书是个白俄贵族妹子每天发的朋友圈。因为好莱坞电影施陶芬贝格刺杀希特勒的瓦尔基里行动被人熟知,但是这本记录了德国913行动背后反抗势力日常生活的日记绝对叫人大跌眼镜,格林童话般左一个公爵右一个男爵一会一个城堡一会一个家族领地,残酷无情般的自觉和牺牲,确实武德充沛,最后的结局依然是承袭了贵族出身决定的势力在纳粹覆灭后各个大神归位。有钱也太特么好了,一边苟利,一边岂因。

  • 4 Keke 2023-06-04 22:25:09 新疆

    这个女人心机太重了,比起所谓的“个人体验”,更应注意的是强大人脉关系网,德国得势就投靠德国,美国得势就投靠美国,任何时候都能弄到最好的配给品,参与政治阴谋全身而退,风险给别人承担,战后混的如鱼得水……

  • 3 China Blu 2018-04-16 13:52:42

    从白俄旧贵族,到纳粹德国参与“七月密谋”的外交部基层公务员,再到大战结束前的红十字会护士,蜜丝大约能算是真.乱世佳人,而且日记写得勇敢、坦率、毫不造作。厉害。

  • 1 欢乐分裂 2024-05-22 15:03:52 上海

    白俄贵族担任纳粹外交部工作人员的视角在众多战时日记中独具一格,战火中贵族在危难之际仍会保留审美的趣味、行动的准则和文明的礼仪,极为复杂的人际网;一个个活生生具体的人,与客观描述战争状况中的大数据对照,特别触目惊心,无数生命的血色累计,文明的崩溃。 1、“七月密谋”的核心圈记录弥足珍贵,然而“最后的这个极端手段,就连许多最坚决反纳粹的人士都认为是不道德的做法,不可接受。”蜜斯作为白俄唯一目标是除去恶魔,而德国本土人还要忧虑战后德国处境,以及经历过一战的军人们一面担心西方文明毁于希特勒,一面也担心共产主义征服全世界。 2、“一个姓俾斯麦的人居然也想杀希特勒,听起来实在难堪。”对应结尾婚礼上来自于刚血战过的四个国家的人。 3、维也纳歌剧院被炸毁前演出的最后一出歌剧是《诸神的黄昏》。

  • 3 桑之未落 2018-02-08 12:48:38

    战争的可怖虽未亲眼见过,但字里行间仿佛看到刺骨的疼痛。

  • 1 2021-11-24 14:02:38

    本書记录德国贵族阶层的反纳粹运动,特别是施陶芬贝格伯爵发动“七月密谋”,企图谋杀希特勒及失败的目击记录尤其珍贵。彼时德苏战役正酣,“战况惨不忍睹,双方几乎都不留俘虏”。期间玛丽的日记摘录里最常见的即是空袭频繁: “夜里我莫名地经常尖叫,护士只好给我吃镇静剂,她说是柏林空袭的后遗症”,街道尽是煤烟和尘土,广场堆满残骸,空旷死寂,而后她去试戴一顶帽子,虽然附近房屋全在燃烧。当戈培尔宣布将“全面参战”時,“今早去美容院烫发”,玛丽总以优雅对抗着战争的不可预期性。 “我打算看很多书,享受充分的睡眠,只要有阳光便出去散步、游泳,不见任何人。”但愈演愈烈的独裁政治及政治迫害,几乎每天都会听到朋友死讯,名单越来越长,绞刑过程被拍成影片,并有聚光灯照亮场景。希望盟军会支持“正派”德国的想法亦有意被压制。

  • 2 眉谷 2022-02-03 21:58:54

    可以看作是一位白俄流亡贵族小姐在柏林战时的微博or flomo,如果说哈夫纳的那本回忆录提供了普通德国青年如何看着纳粹上台,这本外国上流人士所叙述的,则是二战时如何在柏林交际的生活见闻。有趣地方在于,1940年代尊贵如作者,常常和俾斯麦长孙、普鲁士王子、意大利外长见面派对,也在日记里叙述肚饿和洗澡难。除了提供刺杀希特勒等重大事件的一手记录(起初都以为刺杀成功了),本书也记录了作者那个时代的求职、加班、抱怨工作和派对交友等等,分外亲切。让人慨叹无论何时代,日常琐碎生活仍是每个人需处理的最大课题。只是身处现实烦恼的人意识不到,写日记是留下了一份历史底稿。

  • 1 胖子曦 2025-02-15 09:53:27 浙江

    对于“七月密谋”部分的记述当然是很有价值的,其次是战时后方德国人的生活点滴。我好奇,作者的弟弟为何在批注中如此愿意相信蜜丝依旧隐瞒了许多知情信息(P276)?(如果是真的)在战后的安全环境下蜜丝为啥不说出来?以及还有点奇怪,为啥出版社要找一位在译序里就坦诚自己对历史尤其是军事不甚了解的译者来翻译?书里动辄出现的“空雷”等非惯用武器术语等真的蛮膈应的。

  • 1 海绵 2019-03-03 20:42:58

    多视角真实记录下二战给德国人民同样带来无法磨灭的创伤和苦难记忆。轴心国的侵略战争是可耻的,同盟国的反击报复也未必充满道义,正义与非正义很难在战争双方划出一条界限,他们都做些相同的事——屠杀。但愿世上永远不再有战争!

  • 1 鹿知诗 2019-08-04 16:47:56

    栖霞区图书馆 I512.6/11

  • 2 羊咩咩 2018-07-14 23:52:32

    很真实,让我有一种在偷看别人日记的罪恶感。

  • 1 江海一蓑翁 2018-02-02 12:26:49

    一本上佳的关于二战记忆的日记实录。作者玛丽是白俄贵族,同时在二战时期,又在纳粹德国的外交部供职。她的这本日记,既详细介绍了身处后帝制时代的欧洲贵族们最后的逍遥生活,又作为纳粹德国政府的一员,见证了战争中的很多重大事件和决策的细节,同时也作为战争的一位普通受害者,展现了残酷而惨烈的战争对于德国平民的诸多影响。不只如此,书中关于“七月密谋”(旨在推翻希特勒政权,跟盟军讲和,挽救德国的行动)丰富而详实的细节描述,成为后世研究这一事件的重要参考史料。这样一本出自战败国普通公务员的战时日记,直到今天,仍然有再挖掘和再探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 0 妖刀 2019-07-10 15:59:12

    令人唏嘘。

  • 3 Vanessa。 2018-02-16 00:19:24

    真实的噩梦。能活下来真就是上帝的选择,有太多的可能不知道会埋骨哪里。大难面前,人间万象。战争就是能炸出人性中所有的恶,好在总是会有那么温暖的朋友和亲人。

  • 1 能饮一杯无 2020-11-20 12:13:22

    读到后面才能感受到战争的实感,前期在各个贵族派对中游荡、盘算着去哪个餐馆、去哪里买帽子都变得像是梦中的场景一样。尤其到了“七月密谋”那里,蜜丝看着朋友一个接一个消失,在空袭和逮捕的间歇用速记写下日记,看得人浑身发颤……还有这群柏林人啊,即使遭遇空袭,家都没了,还希望能买到一束花、用古龙水当燃料煮咖啡、在废墟中寻找帽子商铺……不知道他们怎么会有这样热爱生活的勇气。另一个让人唏嘘之处是蜜丝的母亲作为前俄贵族,出于“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心理留在了德国;而许多不受善待、与苏联不和的哥萨克人也是出于同样的心理帮助德军。再看苏联军队攻入德国后烧杀抢掠的行为……战争的非正义性在这样的小细节中显露无疑。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