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几句话就说清楚的事情,非要用一本书来写,通篇都是举例子注水。 灰犀牛事件是指我们早就看到却又视而不见的危险,相比与黑天鹅事件的低概率、不可预测性,黑犀牛事件是概率广且影响大的事件,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预知的事件。面对灰犀牛,我们一般有5个步骤的表现,否认、得过且过、到底应该什么的争吵、惊恐、行动或崩溃阶段。需要做的,无非就是改变拖延症,认识到问题的时候,就要着手开始解决,从而避免最坏结果的发生。
一篇ppt能说明白的事
整本书读下来还算流畅,但对内容深度略感失望,可能是期待太高的缘故,思想性远不如《黑天鹅》和《反脆弱》。一个生造出来的新奇概念、然后用一套框架把这个概念演绎出来,其中杂糅进各种畅销书的观点,这种类型书习惯用类似套路来写作,这本书处理并不算出色。书中关于风险防范的理念还是颇值得思虑一番的,我们现在所谓“黑天鹅”,其实都是“灰犀牛”,只不过在长时段内我们都忽略或者不愿意承认其存在,任其发展到不可收拾地步,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我们与其担心虚无缥缈的“黑天鹅”,不要驯服切实可见的“灰犀牛”,这才是风险防范的正道。防患于未然、克服思维惰性、环境保护刻不容缓、不要浪费危机、做一个危机应对者而不是逃避者……
一定是因为灰犀牛大,才象征大概率的。而某只中型动物正在海选中。
这本书真的不行,整个构架非常混乱,没有思考深度。还希望用灰犀牛比肩黑天鹅,这一定是逗我。
发明了一个概念,然后翻来覆去,用无数案例来证明这个概念,然而既无逻辑的纵深,也无理论应该覆盖的深度与广度,读了几章弃。
灰犀牛就是日常可见,大概率的风险事件,作者认为它是与黑天鹅比肩的一个概念。或许是吧,但解决应对办法呢?书中提出,要跳出群体思维,积极应对等。似乎有道理……套用梁文道的话:这种熟悉的味道,看上去说了一个很新颖的概念,可是再一思考,好像什么都没说。嗯,这就是畅销书的姿势嘛。
中信出版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量少出出奇幻书(如《货币战争》),和故作深沉的注水书(如《灰犀牛》)。有钱还是多出些《反脆弱》这样的书吧。
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向某人说明为什么黑天鹅的提出算是个创举,而灰犀牛不是。前者的魅力确实远大于后者,灰犀牛的消灭,根源在人,最终都要归结为烂俗的道德教化,加上作者的这个写作模式,灌输式的非常不讨喜;黑天鹅则不同,是人因素之外的变数,同步考验人性和性格以上的东西——格局,还有事后的责任追溯引起的思考,远非这么浅薄。虽然黑天鹅我打分貌似也不高,可这本实在是…
如此厚的纸张,如此松散的排版,就出了一本全篇都是莫名其妙列子的书,这书与其说是为了阐述应对严重的大概率事件的重要性,倒更像作者自己用来写命题作文的素材库
空洞无物,不知所云。
写书一定要有个假想的读者群体,如果如出版机构所言,是经理人、投资者、政府官员,我不认为这群人的专业修养需要一种警世格言式的呼吁,呼吁是交给大众媒体去做的,所谓“决策者”需要的是理性论证和谋略献策。作者显然低估了这群人的智力,毕竟“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英群体是先决的,预设的,只有他们才会读这么一本书,而关注眼前经济利益的自利群体,他们爱读的是“投资指南”,以及如何挖掘人生的第一桶金。所以,本书的定位更应该是一种价值观的启蒙书,是社会学的初级教育读本,教社会新人如何引起对气候变化、水资源匮乏、预算赤字、金融危机、网络威胁、流行病、政治冲突等问题的警觉。当然,创作动机是好的,可惜行文风格更像是一位大学讲师的讲义,有破不立,框架一搭,内容是GOOGLE一下就填得进去的。难度系数低,一天足以翻完。
对于潜在危机的预警和处理,读完还是有收获的。只是深度略微差了些。在舒适区的人,大多时候忽略可视的危机,何况是潜在的危机?不论多少,只要一本书里,有所收获,即值得。
真没明白这本书为什么会火,比起黑天鹅来差远了。
举了很多例子,但论述偏少。因为例子很多和生活都不太贴近。
很有趣的主题,然而作者说了一本书又好像什么都没说,感觉在碎碎念,翻译也一般
一句话,一本书。
果然是一句话能说玩的事情出了一本书,里面有一些不错的建议和例子,但是还是蛮水的,要不是赶上疫情有些相似之处,我都不想看完的,最后的最后甚至讲起了保护犀牛。。。
#人们通常只在大难临头时才会行动起来,而这时人们的选择是非常有限的。未雨绸缪总比事后的亡羊补牢要更好# 本书最喜欢的一段话,书举了很多处理危机的例子,还可以,就是可读性不是很好...简单道理复杂化了!
弃.....
> 灰犀牛
224 有用 irisfeifei 2017-05-31 09:45:26
几句话就说清楚的事情,非要用一本书来写,通篇都是举例子注水。 灰犀牛事件是指我们早就看到却又视而不见的危险,相比与黑天鹅事件的低概率、不可预测性,黑犀牛事件是概率广且影响大的事件,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预知的事件。面对灰犀牛,我们一般有5个步骤的表现,否认、得过且过、到底应该什么的争吵、惊恐、行动或崩溃阶段。需要做的,无非就是改变拖延症,认识到问题的时候,就要着手开始解决,从而避免最坏结果的发生。
75 有用 夜照亮了夜 2017-03-28 22:03:25
一篇ppt能说明白的事
43 有用 Moon 2017-03-06 10:29:06
整本书读下来还算流畅,但对内容深度略感失望,可能是期待太高的缘故,思想性远不如《黑天鹅》和《反脆弱》。一个生造出来的新奇概念、然后用一套框架把这个概念演绎出来,其中杂糅进各种畅销书的观点,这种类型书习惯用类似套路来写作,这本书处理并不算出色。书中关于风险防范的理念还是颇值得思虑一番的,我们现在所谓“黑天鹅”,其实都是“灰犀牛”,只不过在长时段内我们都忽略或者不愿意承认其存在,任其发展到不可收拾地步,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我们与其担心虚无缥缈的“黑天鹅”,不要驯服切实可见的“灰犀牛”,这才是风险防范的正道。防患于未然、克服思维惰性、环境保护刻不容缓、不要浪费危机、做一个危机应对者而不是逃避者……
32 有用 季蒹葭 2017-05-01 20:12:31
一定是因为灰犀牛大,才象征大概率的。而某只中型动物正在海选中。
30 有用 励静合 2017-03-21 19:32:17
这本书真的不行,整个构架非常混乱,没有思考深度。还希望用灰犀牛比肩黑天鹅,这一定是逗我。
18 有用 凯风 2017-10-27 09:33:17
发明了一个概念,然后翻来覆去,用无数案例来证明这个概念,然而既无逻辑的纵深,也无理论应该覆盖的深度与广度,读了几章弃。
13 有用 河西走廊 2017-06-16 00:32:41
灰犀牛就是日常可见,大概率的风险事件,作者认为它是与黑天鹅比肩的一个概念。或许是吧,但解决应对办法呢?书中提出,要跳出群体思维,积极应对等。似乎有道理……套用梁文道的话:这种熟悉的味道,看上去说了一个很新颖的概念,可是再一思考,好像什么都没说。嗯,这就是畅销书的姿势嘛。
10 有用 被迫改名 2017-08-09 22:35:29
中信出版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量少出出奇幻书(如《货币战争》),和故作深沉的注水书(如《灰犀牛》)。有钱还是多出些《反脆弱》这样的书吧。
6 有用 自娱者小五 2017-11-28 20:05:36
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向某人说明为什么黑天鹅的提出算是个创举,而灰犀牛不是。前者的魅力确实远大于后者,灰犀牛的消灭,根源在人,最终都要归结为烂俗的道德教化,加上作者的这个写作模式,灌输式的非常不讨喜;黑天鹅则不同,是人因素之外的变数,同步考验人性和性格以上的东西——格局,还有事后的责任追溯引起的思考,远非这么浅薄。虽然黑天鹅我打分貌似也不高,可这本实在是…
5 有用 小缎 2017-12-01 19:46:49
如此厚的纸张,如此松散的排版,就出了一本全篇都是莫名其妙列子的书,这书与其说是为了阐述应对严重的大概率事件的重要性,倒更像作者自己用来写命题作文的素材库
5 有用 勝負師董寶珠 2018-04-21 22:44:09
空洞无物,不知所云。
4 有用 成富贵 2018-06-07 01:12:03
写书一定要有个假想的读者群体,如果如出版机构所言,是经理人、投资者、政府官员,我不认为这群人的专业修养需要一种警世格言式的呼吁,呼吁是交给大众媒体去做的,所谓“决策者”需要的是理性论证和谋略献策。作者显然低估了这群人的智力,毕竟“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英群体是先决的,预设的,只有他们才会读这么一本书,而关注眼前经济利益的自利群体,他们爱读的是“投资指南”,以及如何挖掘人生的第一桶金。所以,本书的定位更应该是一种价值观的启蒙书,是社会学的初级教育读本,教社会新人如何引起对气候变化、水资源匮乏、预算赤字、金融危机、网络威胁、流行病、政治冲突等问题的警觉。当然,创作动机是好的,可惜行文风格更像是一位大学讲师的讲义,有破不立,框架一搭,内容是GOOGLE一下就填得进去的。难度系数低,一天足以翻完。
1 有用 蔚蓝 2018-03-15 12:19:32
对于潜在危机的预警和处理,读完还是有收获的。只是深度略微差了些。在舒适区的人,大多时候忽略可视的危机,何况是潜在的危机?不论多少,只要一本书里,有所收获,即值得。
3 有用 Owen 2018-02-04 18:38:50
真没明白这本书为什么会火,比起黑天鹅来差远了。
3 有用 dbsjkdop 2018-01-05 14:01:04
举了很多例子,但论述偏少。因为例子很多和生活都不太贴近。
3 有用 栋栋栋栋锵 2017-07-29 14:19:24
很有趣的主题,然而作者说了一本书又好像什么都没说,感觉在碎碎念,翻译也一般
2 有用 JimmyX 2018-07-15 10:37:47
一句话,一本书。
5 有用 Suu 2020-02-13 14:17:43
果然是一句话能说玩的事情出了一本书,里面有一些不错的建议和例子,但是还是蛮水的,要不是赶上疫情有些相似之处,我都不想看完的,最后的最后甚至讲起了保护犀牛。。。
2 有用 ☂jackchen 2019-05-28 01:03:07
#人们通常只在大难临头时才会行动起来,而这时人们的选择是非常有限的。未雨绸缪总比事后的亡羊补牢要更好# 本书最喜欢的一段话,书举了很多处理危机的例子,还可以,就是可读性不是很好...简单道理复杂化了!
1 有用 書魚 2017-11-27 11:50:34
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