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语言学 短评

热门
  • 116 yh 2019-07-23 05:21:17

    书本身应该是五星无疑,很多有趣的知识点。无奈又遇到无知识无素质无探索精神的翻译,聚一例,书中火鸡那篇写印度的香料经由东地中海进入欧洲,这方面的贸易被奥斯曼人与越南人控制,我就日你个越南人,99%作者写的是威尼斯人!

  • 36 雨前羽街 2018-07-17 11:44:24

    此“研究型”的书多以欧洲中心说为视角,内容一旦扩展,越往东就越单薄,作者的夫人是华裔,因此要比同类的作者稍微好一些,但也就只是一些而已。一些内容如果以东方为主视角其实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

  • 47 WU 2018-06-09 15:08:15

    No man is an island, 没有谁是座孤岛,就连冰激凌和火药都是亲戚,意大利的民间主食Maccaroni也是英国贵族自恋俱乐部的别称,东南亚咸湿的鱼露漂洋过海了几百年来到北美成了酸甜的番茄酱。If we all know better, 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非常不寂寞,大家都快来相认诶

  • 22 一样的耳朵 2017-08-23 10:25:06

    词源学+人类学+历史/读起来好带劲,知道了很多冷门知识/好多东西没吃过!去的地方太少!如果都吃过,相比读起来更带劲/阿拉伯对世界饮食的影响真的很重要啊,以后还会再读一遍

  • 9 诡谲 2020-10-11 05:42:18

    很久没有读过这么有趣的书了,每章的问题意识非常清晰却又如此步步紧逼,如同一部有关于食物的语言侦探小说。在这条探索发现的路上,倘若你拥有跟作者类似的知识体系,一定能够让你会心一笑,如此众多的好朋友陆续登场,然而所处的语境却大相径庭。我认为这本书还是应当遵循原名称为《食物的语言》尽管整体主线逻辑是用语言学的基本策略来开路,但是作为美国教育出身的语言学研究者能有如此开阔的视野,实属罕见。 本科在实验室的时候,常常和一个香港博士吐槽系里面的语言学教授太过无趣和迂腐。压根不读哲学和当代理论,只做实验研究。因此,在这条美食探索的道路上,除去语言学的惯用伎俩:语料库,话语分析,数据回归,隐形语法,词源学和各种乱七八糟的语言学假说。你还可以见到:柏拉图,洛克,索绪尔,布尔迪厄,齐美尔,乔叟,莎士比亚

  • 8 八千里路云和月 2018-03-13 21:30:30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解释食物的名称来源以及品牌广告的文字技巧和心机,立意蛮新颖的,我喜欢语言学,也喜欢食物,只看简介就直接下单了,虽然有看得不爽的地方,不过并没有让我太失望,在学术著作里算是很好读的了,作者也特别有梗,尤其是在薯片甜品和前元音听起来细小,后元音听起来巨大,这几章最有意思,看得我笑得停不下来。不喜欢的地方就是历史太多语言学的内容太少,感觉有几章可以直接改命叫《食物历史学》,翻译太差,几处根本不符合汉语习惯,尤其是马卡龙和火鸡这两部分差点看得把书撕了。总的来说,瑕瑜互见吧,还是给四星了。

  • 7 不服不忿 2018-02-24 07:59:27

    语言演化是由交流带来的,而交流由移民、贸易和殖民带来。从语言甚至可以推断明朝的闭关政策对于福建并没有多大作用。。。作者的论文:Linguistic Markers of Status in Food Culture: Bourdieu's Distinction in a Menu Corpus.

  • 3 李妙生 2019-10-11 02:17:13

    看介绍感觉很有意思,翻完感觉一般有意思吧。

  • 4 狷尼 2019-12-22 17:45:31

    “在晚上吃早餐是令人愉快的违反菜系语法的事”

  • 3 魏晓波 2017-08-26 01:18:56

    中国没有甜点,月饼和桃酥不是,为什么呢,书里面说,甜点是一顿饭的最后一道菜。。。

  • 2 小雅 2018-04-23 23:10:22

    200页的薄书,关于欧式食物的起源,交流,词源以及菜单和食品的广告营销潜规则,很多有意思的关于吃我们所不知道的却潜意识行为的解释~~

  • 2 🇨🇳瑙鲁泥巴 2017-05-05 19:25:43

    也许是期待值太高,也许是大部分所选语料不熟悉,就觉得一般了。扉页看到“献给珍妮特”觉得很酷,到致敬谢了一百多个人,就呃。。。

  • 3 ly的读享生活 2017-05-06 11:30:22

    有趣的干货书。从词源学角度去分析饮食,这个角度真的是很巧妙。比如,马卡伦、马卡龙、马卡龙尼,你能分得清吗?这些细微的词语差别是怎样形成的?一种食物传播到一个国家,它的名称的改变,意味着怎样的文化流动呢?

  • 4 薇妮 2019-01-15 23:02:40

    节目中陈晓卿提到的书,写得比较乱,太多内容,读的有点累,说不上有趣。

  • 3 钟螺 2020-06-24 23:54:36

    挺好看的,但是不懂一点欧洲语言可能理解不了他在说什么。谈食物词汇演变,兼及贸易史,属于没用趣味知识集锦。看讲到中国的部分有点露怯,使人稍稍心生怀疑,欧美部分文献足征,就很可靠。不过美国这个史学和语言学研究是真的细分,不知中国何时能有这种细分领域的半科普性质的趣味专著看。

  • 3 胡闹天后 2021-07-14 00:51:31

    这本书是因为王大斐之前因为专业相关看了一些,我们俩那天说起来食物价格和名称的关系时,他跟我提起,我才想起来我微信读书书架上有这本书来着。 西方学者在研究语言学的时候因为语系的差异对于东亚的研究感觉比较匮乏,似乎少有西方学者结合东方视角做研究的。此书的作者可能因为跨文化婚姻的关系对东亚语言和文化接触较多,因此能够兼顾。 从内容上说,这本书真是令我太开眼啦!而且解决了我内心很多在接触各种语言的过程里困惑已久的问题。要想就这样搞明白语言学和饮食文化是没有什么指望的,快速翻过增加一点豆知识倒是还不错。

  • 1 小p 2020-01-08 17:13:04

    语言和历史两部分比较割裂,纯当补充八卦谈资还不错

  • 2 xi-xia 2017-11-09 17:15:18

    如果写吃的书里也分流派,这本绝对是学院派,以致于读起来略微有点枯燥。

<< 首页 < 前页 后页 >